视听语言
2019-07-17 10:03:55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整理了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视听语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念
感知经验
在连续的镜头场景中,重构并建立因果关系
通过色彩、光线、镜头(景别、构图、视点、镜头形式)、配乐、演员演技等对观众产生心理反应
特点
直接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逻辑想象,带有编剧、导演、剪辑师等强烈的主观意愿
蒙太奇表现手法(拍摄不同角度、距离、地点的实景,通过镜头的剪辑、拼接、重组,打破了实际观察的顺序,创造出不同于实际生活的叙事方式、节奏、效果)
在剧本上,要求极具画面性、具体性,能调动想象的文字语言;在影视上,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象征某种抽象的思想观念
景深与焦距
焦距大小的影响
焦距越长,视角范围越小,画面清晰范围越小,背景越虚化
焦距越短,视角范围越大,画面清晰范围越大,背景越实
焦距可以控制视觉中心
分支主题
景深
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表示景物空间的纵长距离深度
根据景深大小划分镜头
短焦距镜头
堕落天使
焦距35毫米的广角镜头,突出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感,夸大前后景间的空间距离感,让物体产生变形、扭曲、夸张效果明显或者用于表现较大范围的视域
长焦距镜头
又称望远镜头,焦距在50~250mm之间。视野较窄,视域较小,景深小,虚化背景,突出主体呈现主体的细微状态
大景深镜头
远近的被摄物体都能清晰成像,景深非常大。适合用于连续镜头,更好地交代了人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符合人类日常视觉体验和主观感受
中焦镜头
又称标准镜头,焦距为35~50mm。还原人对空间的视觉透视感受,没有延伸和压缩
反射物在视听语言中的形式和功能
表达内心情绪(一般为失落)
象征着多重人格或心理扭曲
表现出虚荣、自恋心理
空间调度
人物关系隔阂或尴尬处境
分身的美学效果
营造恐怖氛围
表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镜子中的美好与残酷现实的对比
角度与视点
镜头角度(又称拍摄角度和机位角度)
作用
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和叙事信息
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和场景情感态度
角度类型
平角
以人的正常视线为基准、模拟人的常规视野
透视正常、构图平稳、呈现出鲜明的客观性且能显示人物的平等关系
俯拍
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
摄影机垂直于被摄物体是一种极端的拍摄角度
景物或人物垂直方向上的特点被忽略
对表现主体产生俯瞰、强调、压抑、鄙视、批判、否定的效果,人物的威严感
仰拍
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上方、低于拍摄主体视平线的拍摄方式
强调主体形象的高大、强壮等,产生特殊造型效果
视点(摄像机的位置)
分类
旁观者角度(客观视点)
客观记录、产生相对远的情感距离,在纪录片中广泛运用,拍摄场景较为连贯清晰
参与者角度(主观视点)
带给观众悬念,带有剧中人物情感倾向的视觉角度
一般需要主客观镜头切换,来完成连贯、完整的叙事,把观众带入剧情
导演视点
从特定的,不寻常的角度或焦距来拍摄场景,表达出自己对视觉形象的某种意义或情感态度
观众视点(间接主观视点)
迫使观众接近但又不参与其中的视点
构图
屏幕画格
画格(播放设备画面的宽高比)
标准屏幕适合拍摄内景空间下的人物特写
宽屏幕适合拍摄大远景、全景,宏大叙事
实际上是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和对空间的重构,形成视觉引导
如何突显主体
在两条对角线或对边中线的交叉点的几何中心,画面对称、视觉更突出集中,有较明显的庄重感和形式感
黄金分割构成的四个交叉点(视觉中心),多用于呈现被拍摄主体的动作、形态以及事件的情节点等,用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角构图法
画面中排列三个点或被摄主体的外形轮廓形成三角形,给人稳定感
对角线构图法
让观众产生遥远的距离感
如何形成陪衬对比
色彩对比
线条对比
运动方向对比
动静对比
框中框
明暗对比(视觉留白)
隐喻性构图
光线
光效的反差性质来分类
硬光:直射光,直接用主光投射被摄体,有加强线条轮廓,明暗反差大的影调画面。适合塑造恐怖、残忍、富有力量感的氛围
软光:散射光,被摄体上的投射光线不明显,物体亮度均匀,轮廓柔和物体更柔软细腻
按光效位置来分类
顺光
拍摄人物时会冲淡皱折,但拍摄空间的纵深感会减弱,画面显得平淡,没有起伏。
逆光
光线与摄影机相对,作为物体轮廓光,具有提取线条的重要功能。 因物体表面难以清晰呈现,会造成视觉心理上的恐惧或神秘感
侧光
明暗反差极大
侧逆光
勾勒轮廓、刻画人物基本面貌,由于光源位置较低,性质柔和时会呈现诗意的质感。
侧顺光
物体会有由明到暗过渡的影调层次,有利于表现物体的质感、色彩,人物的毛发、皮肤的质感。
视听语言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