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2021-06-04 11:43:30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快速判断,智慧决策!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本书简介
论述关于判断、抉择,偏见的产生及预防
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行为与注意力
系统1运行无意识且快速
系统2运行与行为选择等主观体验关联(集中注意力在大脑活动)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出面解决
系统1适合在熟悉情境下运作,遇到挑战时的反应迅速且基本恰当
冲突与自我控制
系统2的众多任务中包括抑制系统1产生的冲动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系统1自主运行无法随意停止
系统2需学习识别系统1引发的错觉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系统1自主系统,系统2耗力系统,拟人方式有助理解
占用大脑的工作记忆,会削弱思考力
系统1能够构想和领会施动者的故事
示例(系统1,系统2)
他有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幻象
这纯粹是系统1的反应,她在意识到危险之前就果断采取了行动
这是你系统1的想法,放慢速度,听听系统2的看法吧
电影主角与配角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系统2运行时,瞳孔变大(注意力集中)
系统2偏向最重要活动,屏蔽次要及无关项
最省力法则:如果达成目标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选择最简单的那种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系统是唯一可以按规则运行、根据属性察觉简单关系、能深思熟虑作出选择的系统
系统2能处理"多重任务",提取记忆执行抑制习惯性反应指令
示例(注意力和努力)
我不会在开车时候想破脑袋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会使瞳孔扩散的任务,太费神了
他在运用最省力法则,能不多想就不多想
她们有忘记开会的事,只是会议开始时她完全在想别的事情,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些什么
我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是来自系统1的直觉。我必须从头到尾思索一遍,三思而后行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人在任务在手受到诱惑时,易屈服
人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影响更大
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时大脑工作的形式,控制思想行为时系统2的任务之一
自我损耗:如果必须强迫自己做某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系统2监督和控制系统1的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改变其他想法
不同的人仔细核对和搜素的程度各不相同,原因是精神动力不足
"勤快人"不会满足貌似正确答案,对自己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
今天得到1Q美元,1年后得到1W美元,你选哪个?
认知控制与智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系统1冲动直觉;系统2具备推理能力,谨慎,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时懒惰的
系统2
算法思维(智力),负责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计算活动
理性思维,消除成见
示例(自我控制)
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她也不会感到吃力,她处于一种"心流"中
心流: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
在长达一天的会议之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因此他决定采用标准的操作规程,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
他从来不去想自己的话是否有道理。他是特别习惯用懒惰的系统2呢,还是总是非常累?
不幸的是,她总是喜欢凭直觉随口就说,也就连表达感谢都词不达意吧,弱弱的系统2啊
联想的神奇力量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的铅笔
联想原则(思维活动机制):相似性、时空相接、因果关系
启动效应:行为和感情会受制于甚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例看到"喝"字,联想到"汤"
概念运动效应(概念影响行为的启动效应)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麦克白效应:人们感觉心灵受到玷污,往往也会引发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
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变成信念,是你作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
示例(启动效应)
这些人都穿着刻板的制服,看到他们时我们的大脑中是不会有什么创造性想法的
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能否对它有个清晰得认识多半要看你得大脑工作方式
他们得作用就是发现问题,而他们也的确发现了很多问题
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2也相信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我让自己微笑,这样做我也的确感觉好多了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
引发认知放松(反复体验、清晰的示范、预知的想法、好心情——熟悉、真实、良好、不费力)和认知紧张的方法可相互转换的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判断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
言简意赅,能显得值得信赖、聪明睿智
所有人生活都受系统1产生的印象指引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
积极情感和系统1的认知放松之间联系由来已久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
远隔联想测验(用于研究创造力问题,创新与出众记忆力有关-创新是极佳的联想记忆)
好心情、认知放松和对连贯性的直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示例(认知放松)
不要只是因为字体不清楚就否定他们的商务计划
我们一定愿意相信这个观点,因为总有人这样想,但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熟悉了,就会喜欢,这就是一种曝光效应
我今天心情很好,我的系统2也比平时懒惰,我得格外小心了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系统1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理解语言、了解分类标准、能辩明正确价值、廓清(澄清)最典型事例可能出现的范围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因果性直觉,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
系统1
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
系统2
示例(常态和原因)
若最后发现第二个申请人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我就不会像看到第一个来申请的朋友那么惊讶了。只要情节稍有重复,一种新体验也就不那么新鲜了
当我们调查人们对这些产品的反馈时,一定要确定关注的不只是平均水平。我们应该看到所有的常态反应
她接受不了自己只是运气不好这个解释,她需要一个有前因后果的解释,否则她会认为是所有人在故意破坏她的工作
字母“B”与数字“1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系统1自主运作产生信任,系统2工作是不信任/质疑
联想记忆,印象产生过程,自动搜概念及概念间联系
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
光环效应:喜爱(讨厌)某人就会喜爱(讨厌)其全部的倾向
避免光环效应原则:独立判断原则(解除错误原则),例讨论前让与会人员实现写下简短意见阐明自己观点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系统1的成功取决于创造情境是否具备连贯性,与故事所需数据数量和质量五官。
信息匮乏是常态,一旦出现,系统1易仓促决定
过于自信:自信程度取决于亲眼所见的事情的讲述效果,而我们经常感觉不到自己尚未掌握对判断起决定性作用的证据,却总是认为眼见即为事实。此外,联想系统更倾向已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或歧义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例“90%不含脂肪”比"10%含脂肪"更有吸引力
比率忽略:易被看做图书管理员的农民,人们考虑问题时,总忽略男性农民比男性图书馆多的事实
示例(过早下结论)
她对这个人的管理技能一无所知。之所以对他印象很好,是因为曾经听他做过一次精彩的报告
在讨论之前大家先独自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观点的相互干扰,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
他们看了一份优质的咨询报告后就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并没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信息其实太少了
他们并不想了解更多信息,因为那样可能会破坏整个故事情节。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即为事实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准确率可高达70%
系统1理解语言,建立在基本判断,而基本判断又是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商作出的(相似度、代表性、因果关系属性以及对联想和样本的可用性判断)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系统1通过原型或一组典型示例来代表不同事物分类,能解决好平均问题,但对总量问题束手无策。
一个类别的规模及其包含的实例数量,在我们判断总额变量时常常被忽略掉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利用匹配(按阅读年龄预估相应学分)进行预测的模式从统计学角度看是错的,对于统计学家外的大多数人,系统2也可以接受这种做法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思想发散性:对事物进行形状、空间位置和特性等因素全方位思考
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结合,使我们对很多不了解的事情能够作出直觉性判断
示例(判断问题)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是一种基本判断,不管你是否想这样做,这种评价都是不由自主进行的,也会对你产生影响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些线路,这些线路可以从脸型来推断一个人统领大局的能力,即他看上去有些领导气质
如果强度与罪行不匹配,惩罚则不可能公正。就像是你可以用光的亮度来与音量的大小匹配一样
关于思维的发散性,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例子:他被问及是否认为这家公司财力雄厚时,他想到的却是该公司令其钟情的产品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的形影不离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思维发散性的自主过程和强度匹配可以使能映射到目标问题的简单问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有些情况下会有替代答案,系统2会认可这一启发答案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立体图大小替代平面图大小,左低右高
任何影响人心情的重要情感问题都会被满足感表达(替代)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结论对论证的主导作用
系统1积极且追求连贯,为要求不高的系统2提供各种解决方案
示例(替代和启发法)
还记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回答的那个问题吗?我们是不是把它换成了一个简单点的问题呢?
别人问我们的问题是这位候选人是否会成功,但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似乎是她能否成功应对采访。咱们还是别顾左右而言他了
他喜欢这个项目,因此他认为该项目投入少、回报高。这是情感启发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将去年的表现作为依据来预测公司未来几年的表现。这个依据能作为有效参照吗?我们还需要其他什么信息才能作出正确预测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大样本精确,小样本极端
小样本出错风险率高达50%
大数法则:在试验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
小数定律:小数定律是人有把从大样本中得到的结论错误地移植到小样本中的倾向
小数定律认为人类行为本身并不总是理性的(不确定性情况下,人的思维过程会系统性地偏离理性法则而走捷径,人的思维定势、表象思维、外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出现系统性偏见,采取并不理性的行为)
多数人在判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往往会违背概率理论中的大数定律,而不由自主地使用“小数定律”,即滥用“典型事件”,忘记“基本概率”。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我们通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更加注重信息本身内容,相比信息的可靠度)
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对偶发事件作因果关系作解释)
示例(小数定律)
没错,自从这个新执行总裁接手后,电影制片厂已经制作了3部优秀电影。不过,现在说他老练还为时过早。
统计学家能够估算出这个交易新手表现出来的强劲势头是否是偶然的,所以在咨询统计学家之前,我不会相信是个天才。
观察的样本太小,所以不能作出任何推断。我们不要遵从小数定律。
在我们有足够大的样本之前,我计划对实验结果暂时保密。否则,我们会有过过早下结论的风险。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某数字作为估测问题的参考数值,将产生锚定效应
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调整(刻意逃离锚定值)不足是系统2(懒惰/软弱)的一种失误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两种类型
研究手法
理论观念
作出这栋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锚定指数=锚定值差/锚定估值差,55%非常普遍
过渡运用,指数趋近100%
忽略锚定,指数趋近0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锚定效应成因
启发效应(经验启发)
调整不足
限量购买,商讨房价——换位思考
随机锚定效应——144岁甘地,小数定律
示例(锚定)
我们想要的公司给我们看了他们的商业计划,其中包括他们希望得到的利益。我们不应该让那个数字影响到我们的思路。将其放置一边。
计划是为最佳情况设计的方案,当我们预计实际结果时,要避开计划的锚定效应。想想计划出现失误的各种方式也不失为执行计划的一个方式。
我们商谈的目标是让他们锚定在这个数字上
我们要清楚一点,如果那就是他们的天,那么商谈就此结束吧,我们不想那样开展工作。
被告律师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证明,证明中提到了一个荒谬的小损失,这些律师就是想让法官们拿这个损失做锚定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搜寻越轻松,易被判断为发生概率大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看法
示例(可得性)
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事件,她现在更愿意坐火车。这真实愚蠢,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可得性偏见。
他低估了室内污染的风险,因为媒体对此报道极少。这是可得性的影响。他应该看些统计数据。
她最近看的间谍电影太多了,因此她看什么都觉得有阴谋
这位执行总裁连续多次成功,因此失败不会轻易在她的脑海中出现。可得性偏见使得她过于自信。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可得性效应与担忧有关联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情绪启发式,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
如何避免小概率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效用层叠,集体信念形式的自我增强过程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式下意识的行为
数据预测是统计学的最优办法
典型性作出预测式下意识的行为
数据预测是统计学的最优办法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喜爱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低基础比率)
微调概率,让基础比率在预测时起主导作用
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
用贝叶斯定理约束直觉
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可能性作出判断
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示例(典型性与基础比率)
草坪修整得很好,接待员看起来很能干,家具也十分抢眼,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我希望董事会不要依照典型性启示作出判断
这家新成立的企业看起来好像不会倒闭,但是这个行业的成功基础比率非常之低。我们又怎么能知道这家企业就是个特例(一定能成功)呢?
他们一直在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用并不充分的证据来预测罕见的事件。当证据不充分时,我们应该以基础比率作为判断依据
我知道这份报告绝对是具有毁灭性意义的,也许它的证据十分确凿,但我们凭什么相信呢?我们必须在做计划时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才行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琳达问题,启发式在判断中的作用及它与逻辑相悖的地方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伊娜很难过出纳吧?
典型性,个别的特殊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体现出生活中某些普遍意义的特性。
合取谬误,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也是一种机率谬误。
少则是多的逻辑悖论
系统1会取价值的平均,而不是累加值(奚恺元餐具)
维恩包含图降低合取谬误
示例(少即是多)
他们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情节,还坚持说这个情节出现的可能性很大。这不是真的,这只是个貌似合理的故事而已。
对于贵重的产品他们还附赠了一个便宜的小礼物,这样的话,整套产品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少即是多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情况下,直接的比较使得人们更谨慎也更有逻辑性。不过,也不常是这样。有时即使正确的答案就在眼前,直觉也会打败逻辑。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贝叶斯定理,是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或边缘概率)的一则定理。其中P(A|B)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可能性。
?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势
思维定式(惯性思维),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例对某团体看法,延伸到团体成员)
统计学基础比率易被轻视,尤其有与该事件相关的具体信息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人们易将其与其他具体事件信息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得那样乐于助人
易赋予个人典型特征
情境能影响个人思考结果
示例(原因和数据)
我们不能假设仅仅通过统计数据他们就能真正学到知识,需要再给他们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个体案例来影响他们的系统1(作出判断)
不需要担心这个统计学信息会被忽略掉。相反,它会理客应用到形成陈规的过程中。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得惩罚更有效
统计学角度(偶然性困局)
因为人友好而受到惩罚
因为举止无礼而得到嘉奖
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回归平均值(事物属性总体均值)
回归效应,指一个总体中在某一时期具有某一极端特征(低于或高于总体均值)的个体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将减弱它的极端性(或者是单个个体或者是整个子 代)趋势。
误导性因果关系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聪明女人常会嫁给不如她们聪明的男人
思维常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带有很强偏见,而且不善于处理数据
回归效应从来就不显而易见,对其作因果解释的不只大众读者
示例(回归平均值)
她说经验教会她一个道理,批评比赞扬更有用。不过她不明白这是回归平均值在发挥作用。
也许由于惧怕众人失望,所以他的第二次面试没有第一次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他第一次的表现太优秀了。
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是很完美,所以我们会考虑回归性。有些极其优秀的候选人也会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许多判断,特别专业领域的判断,收到了分析与直觉的共同影响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替代
强度匹配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估测平均绩点的平均值
根据对证据的印象计算与之匹配的平均绩点
对证据和平均绩点的关联作估计
如关联度0.3,则估算出的平均绩点的平均值中取30%,放到与之匹配的平均绩点中
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信息不足,极端预测和预测罕见事情的意愿都源于系统1
回归性式系统2的一个问题,无法根据经验,只能通过因果关系来解释特性(解释往往是错的)
示例(直觉性预测)
那家新成立的公司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将来也能做得这么好。他们的营销之路很长,回归的空间也很大
我们的直觉性预测的确令人鼓舞,但这个预测可能离现实太远了,还是让我们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资料,让预测回归到平均状态吧
即使这次投资极有可能失败,我们还是觉得这项投资可能是个不错的想法。咱们还是别说什么这就是下一个谷歌这样的话吧。
我读过关于那个品牌的一篇评论,评价极高,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侥幸成功。我们应该这样想:对这个品牌的评论很多,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正巧是评价最高的。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知道"的错觉
叙事谬误(描述存有缺憾的往事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对未来的预期)
好的故事为人们行为和意图提供简单合乎逻辑解释
引人入胜的故事产生必然性错觉
运气越分越多,从中能学到的越少
认为了解过去,这也表明未来是可知的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导致低估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后见之明,观察者按结果好坏判断决策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系统1的意义构建体系会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比现实更整洁、简单、可预知,富有逻辑性
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
示例(后见之明)
这个错误很明显,但这不过是后见之明,你事前根本无法知道
他从这则关于成功的故事中学到了太多,多得有些过头了,他现在陷入了叙事谬误的误区
她说这家公司经营不善,真是无稽之谈。她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只知道其股票在下跌。这是结果偏见,其中一部分是后见之明,一部分是光环效应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系统1在信息有限情况下也能得出结论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有效错觉,因预测结果与输入信息之间较好的符合所产生的无根据的自信
所谓“有效性错觉”的作用,就是说由于过度依赖基于有限信息的历史经验而不是积极展望未来,投资者无法发现市场存在的随机现象,并且很难放弃自己已经找到市场发展规律的观点,希望得出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判断相吻合的结论
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性评估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股票投资成功大多时候主要靠运气,而不是技能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认知错觉比视觉错觉更顽固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预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世界本就不可预知
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
示例(有效性错觉与技能错觉)
他知道这份记录表明这种疾病的变化几乎是不可预知的,他怎么会对这个病例表现得这么自信?听起来像是有效性错觉
她能通过一个富有逻辑连贯性的情境来解释自己所知道得一切,这种连贯性让她感觉很好
是什么让他觉得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呢?是技能错觉吗?
她就像只刺猬,有一个可以解释所有事情的理论,这让她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她了解这个世界
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是否训练有素,而在于他们的世界是否是可预测的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大约60%研究指出,运算手法相比直觉更准确
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断腿原则
预测复杂化
对复杂信息判断难达成一致
婚姻稳定性,做爱频率减去争吵频率
要提升预测准确度,最终结果应由公式给出,尤其在低效情况下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运算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逐渐接受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不要简单相信直觉判断,无论他人自己,也不要完全抛弃
示例(人工判断和公式运算)
不管何时,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
他认为自己的判断既缜密又微妙,但实际上把一些分数简单地整合在一起也许会更胜一筹
我们应该事先考虑清楚自己有多重视这些候选者以往的表现,否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对我们产生过多的影响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相信专家直觉的条件:达成一致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预知决策模式,系统1、2同时参与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达到高水平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专注练习(约在6年时间里每天练习5小时)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技能习得条件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直觉的对错评估
直觉可信与否
环境足够规律
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
示例(专家型直觉)
对这个特别热舞,她有多少专业技能?做过多少练习?
他真的相信这些新成立的公司的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来证明与基础的比率背道而驰的直觉吗?
她对自己的决策非常自信,但主观自信并不是评估准确性的标准
他真的有机会学习吗?对他判断的反馈他接受得有多快、多彻底?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内部意见、外部意见,我们易偏向于内部意见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偏向内部意见常带有道德得意味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
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寻找外部意见
看轻或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可能是预测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示例(外部意见与内部意见)
他正在采纳外部意见,他应该忽略自己案例的情况,去看看其他案例是什么情况
她掉进了规划谬误的陷阱。她设想了一个最为理想的情景,但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计划失败,她无法预见所有原因
假如你除了知道某个特定的案件是针对一名外科医生的医疗纠纷以外,其他什么也不了解。你的基准预测会是怎样的呢?法庭上成功的案例有多少?有多少案件是已经结案的?这类案件的总量是多少?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案件与其他相似的案件相比是更严重还是较为轻微?
我们又加大了投资,因为我们不想承认失败。这是一个沉没成本悖论的例子吗?
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决策。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规划谬误,普遍存在的乐观偏见的一种形式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大多风险承担者总是收获失望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眼见为实、替代原则,引起竞争忽略、高于均数效应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乐观风格包括对成功进行嘉奖和对失败少加责备
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
“事前验尸":部分客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事前验尸,引发怀疑,助长探寻威胁
示例(乐观偏见与过度自信)
他们有控制错觉,他们严重低估了障碍
他们好像因为竞争忽略而遭了殃
这是一个过度自信的例子,他们似乎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的多
我们应该开一个事前验尸会议,有人也许能想到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威胁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经济人(理性),人类(拥有系统1)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纪人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描述了“理性人”在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但实际上人并不是纯粹的理性人,决策还受到人的复杂的心理机制的影响。
前景理论,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的理论。
人们在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在面对“失”时变得风险追求,而面对“得”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
理论诱导盲区,一旦接受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示例(伯努利理论的错误)
3年前,他有2万美金,他对此已经很满意了,但他的薪水自那以后只涨了20%,所以他需要更多的奖金来获得同样的效用
两个人都愿意接受自己拿到的薪水,但他们对这份薪水的满意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参照点是不同的。她目前薪水更高
她在申请离婚赡养费。实际上她愿意调解,但他更愿意上法庭。这种分歧是在意料之中的——她只能稳赚,所以要规避风险;而他面对的却都是糟糕的结果,所以她更愿意冒险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效用伴随财富的变化出现的,而不是伴随财富的各种状态出现的
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掌控结果的三原则
评估与一个中性点相关(也被视为适应水平),高于其为所得,低于其为所失
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
损失厌恶,盈亏直接比较权衡,亏比盈影响更大
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得失矛盾,财富效用对小损失的不适配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后悔、失望的情感在决策时虽被预测,但前景理论中会弱化情绪的作用
示例(前景理论)
他是损失厌恶的典型例子,因而连非常有利的机会也被他拒绝了
她非常有钱,因而她对微不足道的所得反应那么强烈着实让人费解
他把损失看得比所得重要一倍。不过这也正常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参照点(是否拥有,拥有则产生损失厌恶)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将商品看成未来交换中的价值载体——抵消禀赋效应
示例(禀赋效应)
她不在意自己能得到两个职位中的哪一个,但公告发布一天之后,她就不再想换了。这就是禀赋效应!
这些协商不会有任何进展,因为双方都发现很难作出让步,即使自己能得到补偿也不行。损失的比得到的更多。
他们一涨价,需求量就下降
他只是不想以低于自己买房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损失厌恶起作用了。
他是个吝啬鬼,只要花钱就觉得赔了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引言
威胁优于机遇
长期健康婚姻
寻求幸福
避免负面
负面易占优势
目标就是参照点
高尔夫球例子
标准杆,进洞需打的标准数(例短洞3杆,中洞4杆,长洞5杆)
小鸟球,比标准杆数少1杆
避免击超过标准杆数的球,打出小鸟球
击球例子说明理论概念的力量可以协助思考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避免损失的动机和获得收益的动机强度并不对称
在讨价还价时,双方交换的信息都是想找到一个参照点并给对方提供一个锚定
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公司和(与公司有关联)个人间的典型双向权利
公司的权利,保持当前收益(面临损失危险,可以转嫁给别人)
个人权利,即使市场允许雇主降低工资,雇员也有权利维持自己的工资
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在收益下降时降低工资是不公平的
公平性的一条基本原则:不可利用市场力量将损失强加于人(例市场不景气降低员工工资)
研究经济公平前,应找到区分遭人厌恶、应得到惩罚行为和可接受行为之间的分界线,而不是急于批评公司应该有的举措
示例(损失问题)
这项改革肯定无法通过。那些必然损失的人会比那些必然获利的人更加强烈地反对这种做法
他们都认为对方作出让步时不会感到痛心。当然,他们都错了。这正是损失的不对称性的表现。
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
这儿的租赁价格直线上涨,但房客认为我们不应该提高租金。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利享受当前的利益。
我们的客户对价格上涨并无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成本也上涨了。他们尊重我赢利的权利。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大多数情况下,总体评估出自系统1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概率低,可能性效应起作用
概率高,确定性效应起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阿莱斯悖论
确定性
期望效用理论
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可能性的决策权重,在极端两点附近明显的可能性效应、确定性效应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所得损失、较大可能较小可能)
所得
较大可能性(确定性效应)
前景:95%的概率获得1w美元
前景引起的情绪:害怕失败
大多人表现:风险规避
讨论解决方式的态度: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解决方式
较小可能性(可能性效应)
前景:5%的概率获得1w美元
前景引起的情绪:希望有更多的所得
大多人表现:冒险
讨论解决方式的态度:拒绝自己喜欢的解决方式
损失
较大可能性(确定性效应)
前景:95%的概率损失1w美元
前景引起的情绪:希望能避免损失
大多人表现:冒险
讨论解决方式的态度:拒绝自己喜欢的解决方式
较小可能性(可能性效应)
前景:5%的概率损失1w美元
前景引起的情绪:害怕更大的损失
大多人表现:风险规避
讨论解决方式的态度: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解决方式
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无意义诉讼
原告,中彩票
被告,规避风险
示例(四重模式)
他试图用庭外和解的手段来解决这个无意义的诉讼案件,以避免损失,然而却不大可能。这是过分看重较小可能性的结果。既然会面对很多相似的问题,他最好还是不要放弃。
我们从不在最后一秒才享受自己的假期,我们愿意为了确定性而付出努力。
只要有可能不赚不赔,损失就不会减少。这就是损失中的冒险。
他们知道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们想要消除这种可能性。这是可能性效应,而且他们想要的是再无后患。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情感和生动性影响顺畅性、可得性以及对概率的判断
人们过分关注那些没有被自己忽略掉的罕见事件
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罕见事件概率很容易被高估
规划谬误(乐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结果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无论结果是否会激发情感,它都会降低概率在评估不确定的前景时本应起到的作用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分母忽视,相较于10次有一次输,100次有10次输更突出输的可能性
生动具体描述更有说服力
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人忽视?
没有过高权衡,就会被忽视存在
许多实验结果表明,当我们做类似选择餐厅或固定水壶以应对地震这样的决策时,罕见事件不会被过高权衡
示例(罕见事件)
即使在日本,海啸也很少发生,但是海啸在我们头脑中的画面非常生动形象,游客也因此会高估海啸发生的可能性。
这是我们都熟悉的灾难循环,即先是言过其实 ,之后作出过高权衡,最后忽视此事件
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境中,否则我们会高估它的可能性。想想其他的选择吧,然后将所有选择的概率相加,得到100%。
他们想让人们意识到风险是存在的。这也是他们会实用‘每1000人中有1人死亡’这个说法的原因,这种做法利用了分母忽视效应。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相比单一决策(分别决策,互不干扰),组合决策较为理想。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宽框架,多项问题综合决策
窄框架,分别思考两个/多个简单问题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损失厌恶,窄框架
风险政策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窄框架,面临风险决策时带有偏见
拓展框架(外部意见、风险政策)
规划谬误的过度乐观
损失厌恶的过度谨慎
示例(风险政策)
告诉她应该像商人那样思考!有赚,当然也有赔。
我决定每个季度查看一次我的证券投资组合。我总是选择规避损失,因此在面对每天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总是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他们从不买延长保险,这是他们的风险政策。
我们每个部门经理在其所在领域都采取损失厌恶的做法。这很正常,但造成的后果是,这个机构不保险。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奖励与惩罚使人有情绪反应——精神上的自我交易
你会卖掉赢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股票交易中卖盈留亏行为
心理账户(预期)
处置效应(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
沉没成本,已发生不可改变成本(人通常过分眷恋沉没成本)
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替代现实,后见之明
本应更了解、不详预感、对做错事或失去的机会念念不忘有关
与默认选择的失败相比,偏离默认易联想常态更易后悔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厌恶为得到好处增加风险为代价的交易
预防:清楚后果(仔细考虑是否会后悔)
示例(心理账户)
他对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我不断地体型他,钱就是钱,并没有多大区别。
他一直保留着那只股票,只是因为不想在关闭心理账户时处于损失状态。这就是处置效应。
我们在那家餐馆里发现了一道极其美味的菜,因为害怕会后悔,所以我们就不愿意再尝试别的菜了。
售货员给我看了最贵的儿童汽车座椅,还说它是最安全的,我就不敢买比较便宜的了。这似乎是禁忌权衡在作祟。
评估结果的逆转
对情况的单一评估结论,会被联合评估推翻(逆转)
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偏好逆转)
理性经济人不易受到偏好逆转的影响,因而偏好逆转现象被看成对理性因素以及建立在理性因素模式之上的标准经济理论的一种挑战。
在心理学领域中构建起了数据和理论体系,经济学家应对心理学感兴趣。
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联合评估与单一评估的决定性因素不同
奚恺元可评价性假设,即词条数在单一评估中没有价值(数量本身没有价值),联合评估中词条数比封皮状况更重要
两字典出版年份相同,A字典封皮较新,B字典损毁但词条数是A的2倍
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单一评估反映系统1的情绪反应强度
同类行政处罚系统具有一致性,但与其他种类综合在一起来看却不一致
示例(逆转)
我对英国的热量单位没有什么概念,但在看到空调装置的改变后,我对此就有所了解了。联合评估非常重要。
你认为这个演讲非常成功,这就是因为你将这个演讲和她的其他演讲作了对比。要是和其他人对比的话,她仍然不怎么样。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事实往往如此。
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逻辑相同陈述,引发不同反应。
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
三大发现
在受试者的选择和框架一致时,与情绪激发相联系的大脑区域(大脑扁桃体)会很活跃。
在受试者没有顺从自己的意识时(即他们在已知确定的事是损失时,依然选择确定的事),和矛盾以及自我控制相联系的大脑区域更活跃。
最“理性”的受试者,即那些最不易受框架效应影响的人,大脑额叶区的活动会加强,该区域可将情绪和引导做出决策的理性联系起来。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心理账户(预期)和沉没成本(已发生不可变更成本)
理性代理模式(框架模式)
某个重要决定是受该情况下完全无关紧要的特征的控制(例器官捐赠率,相比默认填写愿意捐赠器官,默认填写不愿捐赠器官的捐赠率明显高出许多)
示例(框架和现实)
如果他们对自己会得到多少钱而不是会损失多少钱有个框架的话,就会对将要发生的事有心理准备。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吧,假想我们没有拥有过某个东西,我们会认为它值多少钱呢?
对于损失,要在大脑中将其引入‘一般收入’,这样你就会感觉好一点!
他们要你在他们的邮件列表中勾选以表明不加入他们。如果他们要你在他们的邮件列表中勾选表明参与的话,他们的邮件列表就会很短。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引言
体验效用
痛苦、快乐
决策效用
想要能力
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峰终定律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影响
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过程忽视
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经验自我,即体验经历
记忆自我,体验的主观色彩记忆
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
子主题
记忆没那么可靠
决策产生最有可能的体验,对未来感觉的预测也会出错。
示例(体验效用)
你完全是从记忆自我的角度思考你失败的婚姻的。离婚就像是以刺耳的音符结束的交响乐。事实上,它虽然结束时很糟糕,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首交响乐都那么糟。
这是关于过程忽视的一个负面例子。尽管好的体验的时间要比不好的体验时间多10倍,但你还是将好的体验和不好的等同并加以权衡。
人生如戏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人们常用工作劳累和假期舒适反驳过程忽视,实际结尾让整个事件过程发生改变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大多数人经验自我(客观经历)遭受的痛苦时漠然的
示例(谈到人生如戏)
他一生正直磊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却不得人心,为此,他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一生。
为了能有一晚的相处时间,等多久都愿意的现象就是过程忽视的例子。
你似乎将整个假期都用在了构建记忆上。也许你应该放下相机,享受这一刻,即使这一刻并不令你感到难忘。
她时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了人生故事,但是她的经验自我对于美与高贵依然敏感。
你有多幸福
将大多数时间用在了继续不想停止活动上
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U指数(不愉快状态时间占比)
心情由性情、整体幸福感决定,情绪上的幸福也在一天或一周内出现巨大波动。
幸福的方法
受生活经历、教育程度、健康、财富等影响。
示例(幸福感)
客观的政策可以减少人们的痛苦。我们以降低社会的U指数为目标,解决沮丧和极端贫穷是首要问题。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思考生活
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的回答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这也是个人生活环境与其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的原因之一
目标不同,结果有很大不同。
幸福是各方面的综合体(经验自我、记忆自我)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聚焦错觉,人们关注的生活的任意方面会在整体评估中被放大。
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将经验自我的生活描述为一系列有价值的时刻是符合逻辑的。
示例(生活的思考)
她认为买一辆豪车会使自己更为快乐,但这其实是个情感预测错误。
今天早上,他的车在上班途中坏掉了,因此,他的心情非常糟糕。今天并不适合问他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问题。
她平时看起来都很开心,但当我们问她是否快乐时,她说自己并不快乐,这个问题肯定使她想到了自己最近离婚这件事。
买一座更大的房子可能不会使我们永远感到快乐。我们可能会因为犯聚焦错觉的错误而遭殃。
他选择了在两座城市间之间奔波往返。这可能是一个错误想法的典型例子。
结语
系统1特点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推断原因和意图
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作一些基本估测
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得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如音量的大小)
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结语
运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需付出努力、运行慢的系统2
系统2进行慢思考,能监督系统1的运作,并在其自身有限的能力下尽可能地占据控制地位。
两个自我
记忆自我
系统2地一部分,人们只认同记忆自我
经验自我
系统1产生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不一定与系统2批判标准符合。
经济人和人类
经济人(理性)
不受启发式、眼见即为事实、窄框架、内部意见或偏好逆转影响,但人类无法避免这些影响。
信念、偏好逻辑上一致(合理)
人类(感性)
与经纪人相比,人类同样需要保护,以免受蓄意利用他们弱点的人的危害——特别系统1的怪异模式及系统2的懒惰弱点。
理性代理人被认为谨慎地作重要决定,并充分利用知道的有用信息
自由家长制的显著特点是其在广泛的政治方面吸引力,受到广大国家认可。
两个系统
自动的系统1
形成观点和感觉。
处理信息时,会产生认知放松,尽管信息并不可靠。
需付出努力的系统2
会进行判断和选择,认可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或将其合理化。
事前验尸、外部意见、锚定效应、窄框架、过度一致性等
附录A,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三种应用于判断概率和预测价值的启发式)
代表性(相似/典型代表)
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某事物出现的基础比率易被忽略)
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大样本趋近基础比率,小样本易极化不稳定)
误解机会(对随机事件序列的误解,如抛硬币总觉得顺序更可能是正反正反正,而不是正正正反反反)
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直觉性预测数值时,不考虑极端和预测范围等可预测性问题)
效度错觉(由于预测特点与输入信息非常吻合而产生的没有保证的自信)
输入变量过多虽然可以增加自信程度,但却会降低预测准确性
误解回归性(未理解回归效应导致人们高估惩罚的有效性,低估奖赏的有效性)
人们存在预测结果应最大程度代表输入信息的信念(因此,结果变量也应与输入变量值一样极端),导致难以掌握回归平均值的现象
可得性(联想的难易程度)
因例子的可提取性导致的偏见(例子很容易提取的类别会比频率相同但例子较难想到的类别显得更大)
除熟悉程度以外,显著程度也会影响例子的可提取性
因搜索集合的有效性导致的偏见(记忆搜寻的难易程度,例搜寻首字母要比搜索第三个字母更为容易,导致认为r开头的单词比r作为第三个字母出现频率更高,实际r开头的字母出现频率更低)
不同的任务会引发不同的搜索集合(联想起提到抽象概念的情境比联想起提到具体词的情境更为容易)
想象力的偏见(通过构建实例的容易程度评估概率,易构建的概率高)
相关性错觉(判断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频率时产生的,可得性为相关性错觉提供了解释)
判断与锚定(通过参照点确定答案)
不充分的判断(受试者需要估测不同数值,并以百分比来进行评定)
锚定不只是在受试者被给予相关起始点的情况下发生,依赖于未完成的计算结果进行估测时也会发生
评估连续事件与非连续事件的偏差(易高估链式结构的连续事件,低估漏斗式结构的非连续事件)
某个连续事件整体概率会比其中每个事件的概率低,而非连续事件的整体概率会比其中每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高。
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决策分析中,专家以主观概率分布[根据专家选择的不同数值构建]表示对某个数值的信念)
讨论
对启发式的依赖以及偏见普遍存在
类似于代表性和可得性等有用的启发式因快捷得以保留,尽管有时会导致预测/评估的错误
回归平均值
样本大小对样本可变性的影响
概率判断时不能察觉偏见
缺少充足信息
主观概率判断,易产生认知偏差,按主观意愿决策
概率内在的主观本质,使人们相信一致性或内在一致性是判断概率唯一有效准则
人们判断时抵触与信念不符的事件
附录B,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风险性选择
损失厌恶,获得损失的风险偏好不一致
理性决策分析包含主导性、不变性原则
传递、替代性
结果的框架
风险前景表现在结果及产生的概率方面
不能遵守不变性想象非常普遍,如何预防
采取可将任何问题、实质等同的表达方式转化成完全一样的常规表述
通过保险精算的结果评估某项选择,而非通过心理学的结果评估
概率的心理物理学
不变性不成立原因
概率架构
决策权重的非线性必然违背不变性
对概率保险的厌恶
传统上对保险的解释是从凹线效用函数的角度出发的,而概率保险显然违背了这一点。
概率保险有多种形式的防御措施,比如医疗检查、购置新轮胎或安装防盗系统等。
意外事件的架构影响人们是否买保险,如火灾险不包含洪水造成的灾害。
公式化效应
构架效应表明不变性有不成立的时候
生命拯救切换成生命丧失描述时,决策的不同。
交易与贸易
心理账户(评估选项优、缺点)、局部账户(窄框架)、综合账户(宽框架)
损失和成本
许多决策问题都以在维持现状和选择一个替代选项的形式出现。
禀赋效应
损失厌恶偏向于稳定而非改变
通过将损失的结果构架成消费而非损失时,人们主观心态被提升,冒险更易被接受
废弃-损失效用的矛盾行为
结语
效用和价值概念用于不同的意义中
体验价值(高兴或悲伤的程度,对结果真实体验的满足感或痛苦)
决策价值(预期结果对某个选项中总的吸引力或厌恶的影响)
体验价值与决策价值一致性不会太完美
享乐体验由客观现状决定,也受期望值和社会比较的影响。
框架效应的普遍性以及对不变性的违背使决策价值和体验价值间的关系越发复杂。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