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2019-09-04 10:07:0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含义
“教育“一词的由来《孟子·尽心上》
最早把“教”和“育”连起来念的是孟子
教育的概念
广义
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活动
对象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任务
揭示规律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
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内容
学什么
手段
用什么教
教育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
社会属性
永恒性
人在、教育就在
历史性
古今不同
相对独立性
概念
想独立又不能独立,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表现
1、历史继承性
古今相同
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可前可后
口诀:社会永历立
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性质
正向功能
好
负向功能
坏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
计划内
隐性功能
计划外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起源说的理论
不符合教育的社会性
利托尔诺
沛·西能
口诀
本能生利息
劳动起源说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和认定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米丁斯基
凯洛夫
口诀
米凯爱劳动
心理起源说
无意识模仿
违背了目的性和社会性
孟禄
口诀
心理访孟禄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1、无阶级性、公平性
2、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口诀
简单劳动无阶级
古代社会
劳教分离有阶级
奴隶社会
东方中国
夏(奴隶早期)、商西周
庠、序、校
国学、乡学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教育内容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春秋
私学兴起
自由
西方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
军事体育
尚武
雅典
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崇文
封建社会
东方中国
战国
私学繁荣
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科举制兴起
宋元
四书五经
科举制(兴起)
四书
孟子
中庸
论语
大学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清末
废除科举制度(1905)
西方社会
教会学校
七艺
三科
文法
修辞
辩证法
四学
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
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
1、学校产生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阶级性和等级性
4、道统性(统治)、专制性(管理)、刻板性(内容)、象征性(地位)
5、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近现代社会
近代-义务教育最早实施(1763德国)
特点
1、国家加强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1763德国)
3、教育世俗化
跟宗教相脱离
4、教育法制化
口诀
法国仪式
现代-全民现身多个星球
教育终身化
活到老学到老
教育全民化
所有人学习
教育民主化
所有人平等
教育多元化
不单一
教育现代化
科技
教育信息化
信息资源
教育全球化
跨国
教育个性化
个性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式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时期
东方
一本书
《学记》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式教学
4、“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
5、“教学相长”
教与学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类历史、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一个人
孔子
教育的社会功能
庶
人
富
钱
教
教育
1、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
2、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关于教育的目标“学而优则什”
4、关于教育的内容“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秦始皇烧毁
春秋
5、关于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最早启发式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西方
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
地位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思想
产婆术(问答法)
讥讽
助产术
归纳
定义
柏拉图
《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首次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
地位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创立阶段
独立派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1632)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泛智教育
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口诀
级智夸大独立
康德
最早在大学讲授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
地位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奠基人
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
标志教育学进一步规范(科学)
1原则
教育性教学原则
2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3中心
教师中兴、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4阶段
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口诀
小明联系小方
杜威
地位
现代教育代表人
进步教育代表人
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
1本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
3中心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个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5步骤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小结
首提出:培根
来实现:纽斯
级智夸大独立
首讲授:康德
去规范:巴特
1原则2基础3中心4阶段
来改变:杜威
3中心4个即5步骤
其他派
洛克
著作
《教育漫话》
倡导“绅士教育”
精英教育
提出“白板说”
注重后天环境的影响
口诀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话)
斯宾塞
教育预备、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最早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提出
教育预备生活说
卢梭
著作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接受顺其自然的教育,反对人的过多干预
最早“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
口诀
卢的爱儿很自然
裴斯泰洛奇
地位
慈爱的儿童之父
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集体
克鲁普斯卡亚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
现代教育发展
姆有掌握目标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掌握学习理论
纳来发现结构
布鲁纳
《教育过程》
发现学习、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找范例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
高度赞发展
赞科夫
《教育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全面和谐好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巴班最优化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口诀
龟速够防守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口诀
两再一新促生产
重点
两决定、一途径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教育对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政治所需人才
基本、主要途径
促进民主化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
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口诀:人鱼公主促政治
重点
五决定、一途径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
校园文化
地位
学校文化的缩影
构成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
观念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制度文化
规范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价值定向
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内容与水平
目的的确立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数量
2、结构
3、质量
教育对人口的作用(人口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生理发展
身高、体重
心理发展
记忆、思维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循序渐进
整体方向不可逆
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量到质
阶段性
分阶段
年龄阶段-特征、任务
少年期
11岁、12-14岁、15岁
“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初中阶段
不平衡性
抓关键期
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劳伦斯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能起作用的重要时期
发展速度有快慢
互补性
扬长避短
生心互补、生生互补
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群体和群体、个体和个体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来自人的内部需要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高尔登
口诀:孟子复活逊高歌
外铄论
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洛克、华生
口诀:外婆寻找落花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前提、可能性、可塑
上代继承下来的
龙生龙、凤生凤
环境
现实、外部动力
一切外部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校教育
主导
原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三有一训练
表现
严(延时)规范,塑(加速发展)个性
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内在动力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核心和主体
学校教育制度
地位
核心和主体
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制度
3、文化传统
4、人口
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发展和外国学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也是一种实体化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
2、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
学校系统(学制)的出现,开启了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
欧洲
单轨制
美国
分支制
苏联和中国
口诀
双欧单美分苏联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
强制性
普及性
免费性(学杂费)
终身教育
三本书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
耶克斯利
《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
保罗朗格
《论终生教育》
最终形成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口诀
芝士存活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口诀
义务要延长、职业要综合、高等要大众、终身要构建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壬寅学制
1902年首次颁布
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
“中学为体、西学未用”
首次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
规定男女同校
资本主义性质
壬戌学制(六三三)
1922
美国为蓝本
长期
口诀:人(壬)颁布、鬼(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戌)美国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结构
1、层次结构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类型结构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
口诀
基高人特职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
人们的期望
狭义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地位
教育目的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面向全国各级各类
普遍
抽象
学校培养目标
特殊
抽象
教师教学目标
最具有操作价值
具体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
激励
评价
口诀
想鸡架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
人物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人物口诀:那社会恐吓图涂
个人本位论
个体需要出发的自然人
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人物口诀:啰嗦人福禄齐
教育无目的论
没有抽象的目的
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
人物
杜威
辨证统一论
辨证统一的目的
人物
马克思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全面发展
1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2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华背景(客观、社会)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个人)
人们的教育思想(主观、个人)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补充
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
灵魂的统帅、方向
智育
前提和支持
体育
物质基础
美育
动力
劳育
综合
素质教育
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
2、现代教育育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创新能力
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基本)
自然条件下
调查法
问卷
访谈
历史法
教育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
实验法
控制或创建条件、探究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
一线教师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边教学、边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通过叙事讲故事进行研究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我国
最早出现在唐朝“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治”(伟业)
宋代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功课及其进程)
具备现代课程的含义
西方
“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广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最早的一类课程
综合课程
强调打破学科界限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以知识为中心展开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兴趣、需要
代表人物
杜威
实施要求
必选课程
共性
选修课程
个性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意志
地方课程
满足当地发展
省级教育厅
校本课程
展现学校特色宗旨
课程的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拓展型课程
拓展知识能力开拓视野
研究型课程
探究态度和能力
课程的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计划内
预期
隐形课程
计划外
非预期
口诀
组织分分合合
属性动动学学
要求必修选修
呈现显隐结合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
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理念
以学科为中心
活动中心
人物
杜威
理念
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
社会中心
人物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理念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致力于社会改造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
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
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
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
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
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包括:科目(核心和首要)、顺序、课时、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学校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
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内容: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编写教材、评价、考试命题,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
主体
教科书、讲义
教科书的主体是课文
作用
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编写方式
螺旋式
重复
直线式
不重复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理论
以目标为中心、关注计划、预期
人物
泰勒
现代课程评价之父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理论
关注实际、非预期
人物
斯克里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语言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
自然智力
口诀
语数体音美一人两百
3、人本主义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双基-三维目标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理念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功能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观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联系观
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学习方式观
自主、合作、探究
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
课程管理观
国家、地方、学校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补充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型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口诀:一研、二社、二技
新课程职业理念
学生观
发展的人
容忍错误
独特的人
因材施教
独立意义的人
独立思想
口诀
两独一发
教师观
角色
教师与学生
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
课程的建设/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
社区型开放教师
口诀
见醋放盐
行为
师生关系
强调尊重、赞赏(你)
教学关系
强调帮助、引导(它)
自我
强调反思(我)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强调合作(他)
口诀
你它我他
教学观
学习者为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人
口诀
学习过人
新课改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中学教学
教学概述
教学的内涵
教学的含义
双边活动,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途径和内容
教学的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学论
重能力轻知识
实质教学论
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双基-德智体美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
学、思、行
《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昆体良
模仿、理论、学习
赫尔巴特
明了(清除)、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席勒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的过程
间接性(别人)
直接性(自己)
引导性(有领导的认识)
简捷性
强调捷径
教育性
交往性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
2、教学的过程使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使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转化的机制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3、两者有机结合
口诀
舰长传教
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2、领会知识(中心)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中心)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口诀
急领老公(攻)孕(运)检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前提)
三备
教材、学生、教法
三种计划
学期、单元、课时计划(教案、最具操作价值)
上课(中心)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
气氛热烈
板书有序
态度从容
口诀
慕容芳气购泰语书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2、分量适宜,难度适宜
3、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测验法(最基本)
信度
稳定性
效度
正确性
难度
试题难易程度、难度适中
区分度
“鉴别力”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口诀
背上做导学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含义
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名言
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
夸美纽斯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乌申斯基
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种类
实物直观、横象直观、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滥用
2、启发性
含义
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名言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蒂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口诀
小猪动手毒死农民
3、循序渐进(系统性)
含义
学科+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
名言
《学记》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
孟子
盈科而后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主义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巩固性
含义
及时复习
名言
孔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
复习时学习之母
5、量力性(可接受性)
含义
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接受)
名言
墨子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学记》
语知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6、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含义
品德+知识
名言
赫尔巴特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7、理论联系实际
含义
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口诀
小莲在乡下训练运用能力
8、因材施教
含义
有的放矢
名言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口诀
冯巩找因量,寻思理直发
教学方法
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
讲授法
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地位
运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分类
讲述、讲解、讲读
评价
优点
能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
缺点
不利于因材施教与发挥学生主体性
主体
老师
谈话法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类型
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评价
优点
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主动性
缺点
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主体
老师和学生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
评价
优点
集思广益
缺点
需要具备一定基础、多在高年级使用
主体
学生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直观感知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的视听手段
主体
教师
参观法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分类
准备性参观(教学前)、并行性参观(教学中)、总结性参观(教学后)
实际训练
练习法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起和设备,引起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
主体
老师
实习作业法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内外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
实践活动法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个方面实践能力
情感陶冶
欣赏教学法
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
情境教学法
教师引入或创设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最早)
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的教
优点
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
学生数量有限、效率不高
班级授课制(最基本、广泛)
又称课堂教学,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班)
产生
1632《大教学论》
我国
1862 京师同文馆
特征
班、课、时
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优缺点
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分组教学
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分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外部分组
编班
内部分组
编组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反对班级授课制
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学习
特朗普制
“灵活课程表”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大小个特灵活)
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
布鲁纳
学生主动研究
掌握学习教学
布卢姆
为每个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学习实践和教学
暗示教学
洛扎诺夫
通过暗示、调动学生无意识活动
范例教学
瓦根舍因
以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
非指导教学
罗杰斯
学生为中心
抛锚教学
建构主义者
根据真是事件或问题确定教学
教学评价
作用
诊断作用
激励作用
调节作用
种类
实施功能
诊断性
了解学生
形成性
改进和完善教学
总结性(总结性)
总的评定
运用标准
相对性(常模)
排名
绝对性(目标)
及格
个体内差异
评价主体
内部
外部
评价方法
定性
定量
原则
客观性
发展性
整体性
指导性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的过程
注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无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时间
注意的分散
分心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起伏(动摇)
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交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感觉
感觉的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能力(灵敏程度)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
值/量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关系
反比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
视觉
暗适应
明适应
嗅觉
皮肤觉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感觉的补偿
感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
知觉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实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
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
理解性
用已有经验去认识
恒常性
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记忆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累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分类
按照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
感知过的
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
定理公式
动作记忆
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一秒以内
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一分钟左右
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一分钟以上
容量很大/无限
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
陈述性记忆
是什么
程序性记忆
怎么做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
速度
持久性
时间
准确性
正确和精准
准备性(综合体现)
提取
记忆的过程
识记
1、有无目的
无意
有意
2、方法
机械
意义
保持
遗忘
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
巴普洛夫
干扰抑制说
詹金斯+达伦巴希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动机说(压抑说)
弗洛伊德
紧张、害怕、激动、不愉快
提取失败说
图尔文
同化说
奥苏贝尔
遗忘的规律
人物
艾宾浩斯
速度
先快后慢
启示
及时复习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实际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再现(回忆或再认)
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年人
2、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3、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4、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学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口诀
几份饭多多结合
思维
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性、概括性反映
思维的分类
思维的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
借助具体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
借助具体形象
抽象逻辑思维
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性
知觉思维
没有经过逐步分析
分析思维
经过逐步分析
指向性
聚合思维
多到一
发散思维
一到多
创新程度
常规思维
惯有的方法思考
创造性思维
非惯有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
数量多
变通性
类型多
独创性
新奇独特
创造性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口诀
考试宽松有余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口诀
好奇剧毒飞扬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口诀
假发疯子
问题解决
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
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关键环节
4、验证假设
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
心理定式和功能固着
已有知识经验--迁移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口诀
思恋良方
想象
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备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创造出新形象
再造想象
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
想象的功能
预见
结果
未来
补充
通过想象弥补人类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替代
通过想象获得在生活中无法获得的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4、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口诀
引观察、勤思考、学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学习概述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实质
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学习的分类
加按照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态度
动作技能
按照学习意识水平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学习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
1、根据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陈述性
关键词
是什么
程序性
关键词
怎么做
知识学习的种类
任务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变式:变换非本质特征,从而突出本质特征
命题学习
认知结构关系
上位(总括)
下位(类属)
组合
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分类
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练习时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环节
操作技能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操作技能形成与培养
操作技能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定型、一体化
操作熟练
程序化、自动化、完善化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示范与讲解
2、适当的练习
3、有效的反馈
4、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与培养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口诀
借个机缘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
实验
狗进食摇铃实验
理论
无条件反射
本能
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望梅止渴
物理性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
谈梅生津
语言为中介
规律
获得和消退
获得
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消退
条件反射消失
泛化和分化
泛化
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不清
分化
只对条件刺激有反应
分得清
桑代克
实验
饿猫开笼
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规律
准备律
预习
练习律
做题
效果律
反馈(最重要)
斯金纳
实验
迷箱实验
基本规律
强化
正强化
愉快
负强化
厌恶
惩罚
厌恶
消退
不理
程序教学
自学
班杜拉
实验
玩偶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
直接模仿榜样的行为,被强化
代替性强化
榜样的行为被强化后,模仿被强化
自我强化
用自己的标准强化自己
认知主义理论
苛勒
完形顿悟理论
1、学习时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时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
布鲁纳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的过程
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
2、提倡发现学习
3、掌握学科结构的基本原则
奥苏贝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学习方式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
实质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适当的旧知识
3、先行组织者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观
解释、假设
情境性
学生观
丰富性
差异性
“生长”出新经验
学习观
主动构建性
社会互动性
学习情境性
教学观
探究学习
支架式教学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人本主义理论
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教学观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需要(内部需要)和学习期待(外部诱因)
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活(激起行为)、指向(使学习行为指向设定的目标)、维持(集中注意力克服无关刺激)
学习动机的分类
动力来源
内部(内部需要)和外部(外部奖励)
社会意义
高尚(利他)和低级(利己)
远近关系
近景(近期目标)和远景(长远目标)
活动关系
直接(兴趣)和间接(社会意义)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
认知内驱力
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内)-最稳定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外)
附属内驱力
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外)-儿童早期最突出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1、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关系
倒U性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人物完成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在复杂任务中,较低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在简单任务中,较高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最佳水平不同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人物
巴普洛夫+斯金纳
受到强化行为更易出现
需要层次理论
人物
马斯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
成就动机理论
人物
麦克利兰、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50%难度)+避免失败(难、简单)
成败归因理论
人物
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
人物
班杜拉
影响因素
成败经验(最重要)
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概念
一种学习对一种学习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的分类
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
有助于
负迁移
不利
抽象概括水平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相同
迁移方向
顺向迁移
前摄
逆向迁移
倒摄
迁移内容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
原理、方法、态度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具体知识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最早)
人物
沃尔夫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对于能力训练
共同要素说
人物
桑代克
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经验类化说
人物
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对已有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迁移(概括化原理)
关系转化说
人物
苛勒
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式
子主题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分类
认知策略(对象:知识)
复述策略
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抑制干扰
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
多种感官参与
画线、圈点批注等
精细加工
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
缩减与编歌诀
谐音联想法
关键词法
视觉联想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
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列提纲
利用图形
系统结构图
流程图
模型图
网络关系图
利用表格
一览表
双向表
归类
元认知策略(对象:活动)
计划策略(学习前)
设置学习目标
浏览阅读材料
产生待回答问题
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人物
监控策略(学习中)
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追踪
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学习后)
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则补救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
流通的空气
适宜的温度
明亮的光线
和谐的色彩
设计好的学习空间
空间范围
室内布置
用具摆放
努力管理
激发内在动机
树立良好信念
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调节成败标准
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自我奖励
资源利用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老师的帮助
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认知发展
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构建主义发展观
图式
同化
认知不变
顺应
认知改变
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
年龄
0-2
特征
1、依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月)
前运算阶段
年龄
2-7
特征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4、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
年龄
7-11
特征
1、守恒观念的形成(标志)
2、思维的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的思维
3、思维具有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年龄
11-16
特点
1、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钟摆实验)
口诀
爱奇艺敢签巨星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言语的三种形式
重复
儿童喜欢说叠词
独白
喜欢自言自语
集体独白
一群小孩各自自言自语
维果斯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
高级
2、心理发展观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
3、“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个逃”
含义
1、现有水平(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
2、即将达到的水平(借助成人帮助多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启示
1、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最近发展区
定义:现有水品和即将到达水品
教育意义: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中学生情绪和意志发展
情绪
情绪的概念
情绪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蛮子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
情绪的分类
心境(心情)
微弱、平静、持久(弥散性、长久性)
激情
爆发强烈、短暂
应激
紧迫情况、紧张
情感
情感的概念
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标准
理智感
智力活动
美感
审美标准
情绪情感关系
主体
人、动物
需要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时间
早、晚
特点
中学生情绪的发展
1、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2、情绪调节的方法
敏锐觉察情绪
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正确调整情绪
有序表达情绪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意志
采取决定阶段
双驱
双避
驱避
多重驱避
意志的含义
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两喜择一(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
两避则一(既不想。。。又不想。。。)
前怕狼、后怕虎
驱避冲突
好恶俱存(既想。。。又不想。。。)
多重驱避冲突
N个既驱,又避
执行决定阶段(最重要)
执行决定阶段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
统合性
人格有很多部分组成
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
气质
胆汁质(不可遏制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郁型)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胆汁质
直截了当、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学生自制精神
多血质
多给活动机会、培养专一品质、防止见异思迁
粘液质
耐心、给足够时间、培养开朗个性
抑郁质
委婉暗示、多关心、爱护、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
性格(核心)
性格的态度(核心)、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自我调控
组成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1-3周岁)
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3岁以后)
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
青春期时第二个飞跃期
认知风格
1、场独立型
场依存性
2、冲动型
沉思型
3、辐合型
发散型
4、同时型
继时型
影响人格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特质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道德)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中心、次要
ABCD型
A
效率高、进取心强、紧张、急躁、压力过大
B
安宁松弛、生活按部就班、不争强好胜
C
抑郁、好生闷气、性格内向,表面上是个好好先生、内心却愤世嫉俗
D
忧伤型人格、突出表现是看待问题很悲观
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生殖期(11-20岁)
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
学龄期、青年期
社会
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0-1.5)
建立信任感,克服怀疑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5-3)
建立信任感,克服羞怯
学前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
建立主动感,克服内疚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6/7-11)
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
发展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建立角色统一,克服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18-30)
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30-60)
建立繁殖感,克服停滞
成年晚期
完善对绝望(60以后)
建立完善感,克服绝望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动荡性
中学生心理辅导
品德心理与发展
品德的含义
品德的结构
知
情
意
行
品德形成的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影响品德发展的的因素
内部
外部
促进中学生品德形成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1、无心理疾病
2、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
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惧症
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实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3、焦虑症
考试焦虑
考试前
考试中
考试后
4、强迫症
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
5、网络成瘾
治疗
强化干预
厌恶干预
转移注意力
替代、延迟满足
团体辅导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
目标
学会调试(基本)、寻求发展(高级)
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心理健康辅导
3、学科教育渗透
心理辅导的内容
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强化法
惩罚法
消退法
系统脱敏法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来访者中心疗法
理性情绪法
非合理信念的特征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
1、自我激励法
2、自我暗示法
3、情景迁移法
4、情绪宣泄法
5、行为补偿法
中学德育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品德概述
品德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的特点
个体品德的核心、基础
道德情感的特点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的特点
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的特点
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关键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从众和服从
认同
实质上是对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
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学校教育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式
道德认识
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价值辨析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道德(自我中心阶段)
2-5岁
规则不具有约束力
他律道德(权威阶段)
5-8岁
权威、后果
自律道德(可逆性阶段)
9-11岁
平等、动机
公正阶段
11岁以后
公正、平等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阶段(10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定向
相对功利定向
习俗水平阶段(10-20岁)
好孩子定向(寻求认可定向)
希望获得大家的赞赏、许可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阶段(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定向
普遍理论定向(原则或良心定向)
德育工作
德育的含义
广义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
学校德育
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包括
政治、思想、道德、民主法治
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
中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
本质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主体
单边
双边
影响
多种因素影响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结果
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与社会要求一致
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中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和方向性
2、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尊重+严格
贯彻要求
1、尊重学生的态度
2、对学生严格要求
3、对学生道德要求
4、知行统一原则
言行一致
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2、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约束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长善救失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学校+家庭+社会
8、因材施教原则
个性差异
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口诀
一教二班三活
中学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2、榜样示范法
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
3、情感陶冶法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际锻炼法
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奖惩、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6、道德修养法
自我反省
贯彻要求
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兴趣与自觉性
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口诀
榜样陶说品德段子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安全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与群体规范
群体概述
群体的概念
两个人以上,共同目标
群体的心理功能
1、归属功能
安全感、踏实、温暖
2、认同功能
赞同、认可、与群体保持共同看法
3、支持功能
从群体中获得肯定、鼓励、支持
4、塑造功能
人才培养、人格塑造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概念
群体规范的功能
维系群体
使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
评价标准
像一把尺子,使成员的认识、评价有一个统一标准
行为导向
定向,指导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惰性
多数人的意见、把一些创造性行为看作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自发形成的群体
正式群体的概念
国家明文规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影响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概述
埃拉斯莫斯-班级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
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
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班集体的形成
1、组建阶段
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
涌现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
自我管理,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成熟阶段
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口诀
健全班风是组织的目标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
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发展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功能
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模式
人本主义模式
教师效能取向
课堂结构
课堂气氛
积极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消极型
学生无精打采,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
对抗型
失控,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控制,学生各行其是
课堂纪律管理
类型
教师促成
集体促成
任务促成
自我促成(最终目的)
阶段
反抗行为
对抗性、拒绝遵循指示
自我服务行为
关心行为后果“对我意味着什么”奖励还是惩罚
人际纪律
关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自我约束
明辨是非、自我约束
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概念
角色
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观察法(最基本)
组织和培养良好班集体(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操行评定
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
班主任计划和总结
全面总结
专题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优等生个别教育
心理特征:品学兼优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提高抗挫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中等生个别教育
心理特征: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
1、重视中等生的教育
2、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3、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后进生个别教育
心理特征: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闪光点”
4、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5、持之以恒
口诀
恒心才发光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概念
课堂之外 学校组织 补充课堂 实现教育方针
课外活动意义
课外活动的特点
参加的自主性、自愿性
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课外活动主要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活动(主体)
科技活动
文艺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主要形式)
小型分散
个别活动
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要求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学校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概念
印象形成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一个人
刻板效应
一群人标签
投射效应
以己度人
有效沟通技巧
1、师生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
含义
原则
真诚、尊重与接纳、同理心
2、关键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
倾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教师心理
教师概述
教师含义
任务:教书育人
人员:专业人员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目的、任务、对象)和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育机智)
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长期性(培养周期)和间接性(物质财富)
主动性和示范性
个体性和群体性
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形成阶段
认知阶段
合适行为、不合适行为
认同阶段
热爱教师行业
信念阶段
为教育事业献身
教师威信
权力威信
信服威信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
本体性(学科知识)、条件性(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文化性
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监控
教师的人格特征
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教师行为特征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自信心
教师成长心理
教师成长历程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成熟的标志)
教师成长途径
观摩优秀教师、开展微格教学(5-10分钟)、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口诀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教师心理健康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职业压力
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疲劳、丧失热情)、去人性化(冷漠对待学生)、个人成就感低(消极评价工作)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