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
2019-09-17 19:59:4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政治学概论(行政管理考试科目梳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七章 国家的机构 *10.86 105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原理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国家机构地位
是公共权力的载体和运作的政治组织系统,是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
含义
【广义上的政府】
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整体。
【狭义上的政府】
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机构的含义】
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1)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
(2)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二、国家机构的特点
阶级性
全社会性
整体性和系统性
强制性
法律强制
暴力强制
三、国家机构的构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政体都包含: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司法)机能。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国家机构的最基本的要素:
含义: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
含义: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含义】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
狭义的司法机关:
法院
广义的司法机关:公检法
检察院
公安机关
国家元首 出于国家机关体系最高地位
【含义】充当一个国家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 ,依据国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1)一个国家的对内最高政治领导者,对外的最高代表
(2)在外交场合享有最高礼遇
(3)是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
四、国家机构的组建
国体
国家机构是国家政权本质的实体体现和表征。
统治阶级统治方式
国家治理形式:法治?人治?
国家管理形式,即政体。
政体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复合制?
国度国情
自然与人文环境
历史
文化
种族
物质文化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结构与素质
疆域与资源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三权分立制衡中的“三权”指什么?
行政权(总统)
立法权(议会)
司法权(法院)
1
典型的、严格的三权分立
美国
立法至上的混合权力体制
英国
三权分立内容
(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2)每一个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在行使各自分掌的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
(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二、主要国家机关
议会组织机构
一院制
瑞典、葡萄牙、丹麦、新西兰
两院制(多说国家的选择)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
立法机关(议会/国会)的职权
立法权:以国家名义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这是议会最基本的权力。
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是议会控制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权力。
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及其政策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
①组阁权;
②倒阁权;
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
③弹劾权;
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
④质询权。
议员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询问,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关键词记忆:立财监
行政机关(内阁)的职权
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
立法参与权
1.立法参与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参与立法程序,与立法机关形成制衡。
2.具体包括立法创议权(提出制定普通法律的议案和制定宪法修正案的议案)和法律否决权
管理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军事权
听总统的
审理诉讼案件
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选举案件
处理非诉讼案件
财产登记、公证结婚、检验遗嘱、处理遗产、公布失踪和死亡、指定监护人
违宪审查
含义: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机构:普通法院(例如美国、日本)、宪法法院(例如意大利、法国)
方式:“事后审查”(例如美国)、“事前审查”(也称为“预防性审查”)(例如法国)
司法原则:(最重要)
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
司法制度:
辩护制度、法官保障制度
【文字题】简述西方的司法独立原则
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 其具体含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
二是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
三是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由来
巴黎公社“议行合一”
民主集中制
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二、主要国家机关
我国的权力机关的职权:
(1)立法权。
全国人大
①修改宪法;
②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有关国家机构的其他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解释宪法和法律;
②制定修改除人大制定的以外的法律;
③人大闭会期间,补充、修改法律。
(2)决定权。
①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和决算;
②批准省级行政区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③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④以法律形式决定中央国家机关的组织。;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①批准或废除同外国的缔结条约;
②规定军人、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国家勋章和荣誉,决定特赦;
③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④在人大闭会期间决定宣战争状态
(3)任免权。
主席、副主席;
国务院总理、副总理;
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全国人大常委
国务院部长、主任等;
最高法院、检察院的其他人员;
中央军委的其他人员。
(4)监督权。
听报告、检查工作、执法检查
监督其他机关的工作
撤销国务院同宪法违背的决定等。
我国的行政机关
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国务院就是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的职权:
(1)行政立法权;
(2)议案权;
(3)行政管理权;
①领导行政工作,监督下级机关工作;
②宏观管理国民经济与文化及社会事务;
③管理公务员。
(4)行政区划管理权;
(5)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6)社会管理权;
①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保障公民权利;
②领教科文卫、体育、人口控制等工作
③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工作,
④少数民族事务和华侨事务等
(7)其他。
记忆:行行行,议社领
子主题
我国的司法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监督机关
司法机关需要遵循的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司法机关需要遵循的原则:选择题
(1)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司法独立原则;
(4)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特权,不容民族歧视原则;
(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原则;
(6)公开审判原则(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除外);
(7)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
第八章 国家政权和民族问题8.04 87
第一节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心理素质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①各民族之间存在民族差异基本前提
②各民族之间存在剥削制度导致民族压迫
③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问题
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解决核心
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根源
民族差异(基本前提)
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源
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
8.1.2.2 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区别
(1)含义不同。
(2)范围不同。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和团结;阶级问题的核心是通过阶级斗争获得权力。
(3)当一个民族为了民族独立和平等,反抗外来侵略时,这时的主要矛盾就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4)消失不同。民族问题是随着阶级问题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社会政治总问题核心:革命和政权问题
①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问题。
②一个社会,民族问题解决得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地区冲突
四、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民族问题的作用
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2.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3.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1.民族问题导致地区政局不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2.民族问题对一些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影响国际关系
3.民族问题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出现了重大变化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操控使得民族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复杂化
第二节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民族运动与资产阶级国家
民族运动
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民族、争取民族平等或民族解放的斗争。因此,民族运动又称为民族独立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
1、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运动的目标与资本主义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
反对封建、要求统一、要求建立民族市场、民族经济中心和民族国家……
2、当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时,先前主张民族独立的国家,纷纷开始推行殖民主义政策,欺凌、压迫其他民族,兼并弱小国家和民族。
此时,世界民族运动的目标,变为反对世界帝国主义
二、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族政策
资产阶级国家最基本民族政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内容:
(1)民族优劣的观点。
(2)民族至上的原则。
(3)民族投降的原则。
民族压迫
对内: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民族同化
对外: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有民族矛盾的原因 简答***
①民族差别和民族特点没有消失
②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
③国内外阶级斗争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一致的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简答&选择***
民族平等
(1)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的平等,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
(2)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
(3)民族平等指的是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联合
民族联合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民族团结。
二、民族自决权与国家机构
民族自决权
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
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实质,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指出:\"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前提就是在政治方面实现双重改革:(1)各民族完全平等……(2)政治上的分离自由。 ——列宁
民族自决权根本目的
实现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大联合、大团结
根据世界各地区具体的革命情况,社会主义民族自决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
(1)各民族已经单独建立民族国家后,为了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建立联合体,形成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如苏联、南斯拉夫)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单一制国家(如中国)
三、社会主义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
了解
四、社会主义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 以及 我国的具体过去 决定了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遵循的原则 简答**
①是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font color=\"#c41230\
②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和历史上所谓“民族文化自治”以及所谓属人主义的民族分治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③必须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论述题***
①解放:有利于民族联合,反对帝国主义
②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③社会主义:各族人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④历史:较快的改变少数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⑤现在:抵御霸权主义的侵略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11.18 80
第一节政党的一般理论
一、政党的定义
政党的含义
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文字题
政党是为了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具有三个特点:
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根本利益
2.由其中的积极分子组成
3.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采取共同行动
二、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特征:
(1)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u000B
(2)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u000B
(3)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u000B
(4)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u000B
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本质的最重要依据:政治纲领。
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标志
(5)与政权密不可分。
掌握政权是政党的核心目标。
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历史上的组织:
朋党
当时的朝臣和士大夫内部的少数人为了个人进退而进行党同伐异的宗派组织。
会党
一般存在于下层社会中,是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往往伴以宗教迷信而结成的民间秘密组织。
【文字题】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2.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u000B3.政党由阶级、阶层中的积极分子所组成。
三、政党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
阶级属性、阶级基础政党的本质属性
无产阶级政党
资产阶级政党
第二种分类:
是否掌握政权
执政党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是执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在议会选举中取得font color=\"#c41230\
参政党
中国的民主党派
反对党
存在于两党制国家中
在野党
存在于多党制国家中
第三种分类:
政党的法律地位
合法政党
半合法政党
非法政党
第四种分类:
政党的活动范围
跨国政党联盟
国内政党
地区政党
四、政党的功能
政党的功能:
(1)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2)集中阶级意志。
(3)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1)标榜“超阶级性”;\t
(2)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
(3)组织特征是两极分化;
(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5)奉行“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二、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课下了解
(1)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t
(2)是其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 ;
(3)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记忆口诀:矢志工整
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
两党制
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英国(最早)、美国(萌芽于建国初的联邦党派、反联邦党派)、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
多党制
就是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法国(最早)
一党制
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单一的一个政党手中,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
法西斯:二战期间的意大利(最早)、土耳其、日本、希腊、西班牙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国家:几内亚、莫桑比克、安哥拉
(1)2种两党制模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
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
两党组织结构松散
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2)两党制的特点
①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
②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③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胜者全得
政党结构
两极多元
特点:①政党数量多,力量分散;②分化成阵线分明的两大阵营;③政权的更替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
代表国家:德国。
多元并存
特点:联合执政,政权更迭频繁。
代表国家:意大利。
一党独大
特点:多党存在,但是一党独大。
代表国家:日本自由民主党、印度国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
【文字题】一党制
1.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手中
2.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并争夺政权。
【文字题】两党制
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文字题】多党制
1.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并进行执政的政党制度。
2.包括: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多元并存的多党制、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文字题】美国两党制和英国两党制的区别
美国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总统竞选获胜者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英国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由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其成员也都是议会成员。
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英国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四 、压力集团与集团政治
政治团体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压力集团
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影响和压力的集团
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治的影响:或者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
(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
(3)影响政府决策。
(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5)通过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所有现代化通讯工具和媒介来影响舆论。
【文字题】政治团体
不同于政党的,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策决策过程的利益群体
【文字题】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是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主张的利益群体,为了自身利益和主张而组织起来给政府施加压力,其施加压力的方法有:
(5)运用媒介制造舆论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表现:
(1)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3)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
(4)是其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5)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思想领导-灵魂
政治领导-核心
组织领导-保障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类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代表国家:中国、朝鲜、东欧剧变前的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
代表国家:苏联、蒙古、南斯拉夫、匈牙利、古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1)共产党的领导是基本前提;
(2)协商和监督是主要内容;
(3)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A:组织功能
B:参政功能
D:民主监督功能
E:教育功能
第十章 政治文化4.59 31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提出。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包括:
政治体系文化、政策文化、过程文化。
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记忆小技巧:团结人,观心行
政治文化的特点
(1)阶级性和民族性
(2)社会结构性
社会文化
主导型政治文化:代表着一个社会或国家总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取向。
非主导型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
次主导型政治文化: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相协调。
反主导型政治文化: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相冲突。
(3)相对稳定性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3)影响政治过程。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1.根据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划分
参与型政治文化
服从型政治文化
2.根据亚文化结构相互间的关系划分指在社会中多种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冲突型政治文化
协调型政治文化
混合型政治文化
3.根据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的特点划分
理想型政治文化
现实型政治文化
4.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划分
传统政治文化
现代政治文化
5.马克思主义的分类:经济、阶级
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型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
政治文化的构成包括
政治思想
政治心理
政治信念
政治情感
政治价值观
政治文化的层次
人民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自发的、直观的心里感受和反应,其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
指人民对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政意识形态治 (核心地位)
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
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提出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出现于二战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性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
1959年,海曼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的研究》,是最早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主导型社会文化对非主导型社会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3)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家庭
学校 最系统
小学:培养儿童的政治情感
中学:向少年灌输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
大学:最全面系统的政治教育,也是最重要的
社会
影响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
阶级因素
经济因素
民族因素
文化水平
城市化程度
三、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治文化概念及研究从西方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政治文化学迅速成为我国政治学研究的显学。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要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主观题**
1.【马克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2.【经济】要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建设服务
3.【政治】要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4.【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5.【历史中外】要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8.95 96
第一节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政治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初)
主要研究“现代化”理论,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代表人物:莱纳
《传统社会的消失》
助记:消失来哪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初)
主要研究各国政治发展道路
代表人物1: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助记:秩序停顿
代表人物2:阿尔蒙德+科尔曼
《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AK政治
代表人物3:阿尔蒙德+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发展途径研究》
AB比较
派伊
《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
多一
代表人物4:派伊
代表作:《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
从国家发展道路转向国家政策研究
代表人物和著作:不用记
研究重点:从道路到政策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
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马克思对他们进行了总结:
政治发展 名词解释
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后果———亨廷顿
政治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方向问题。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概述
1.政治发展的性质
是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政治本质,即一个国家政权的阶段性质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建立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分基础上。
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区别:
区别分类
传统国家
现代国家
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血缘关系、君权神授
政党、选举、革命
政治制度化水平衡量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要素
僵硬性、简单性
适应性、复杂性
政治文化
狭隘性文化、臣属型文化
参与型文化
政治参与
参与程度低
参与程度高亨廷顿把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
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专门化程度低
专门化程度高
2.政治发展的动力
一般西方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
精神领袖
政治组织
文官组织
军队
文化更新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
中产阶级是推动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区分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的标准:
(1)政治制度化水平;
(2)政治参与程度。
3.政治发展的途径
指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方法、制度实现本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
政治发展的途径:
(1)政治制度化;
(2)政治参与。
四、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 主观题**
本质并不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而是把发展中国家重新纳入以美国为霸主的新殖民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国。
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主观题**
(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空想性。
最重要的局限
(2)忽视或故意掩盖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道路的多样性。
(3)二战后大国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大国之间的争霸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牺牲品。
【总结】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实质
不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而是让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附庸
局限性
(1)不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具有空想性
(2)故意掩盖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大国霸权主义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性质决定政治发展的性质
社会发展的变化决定政治发展的变化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发展的动力
基本动力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 -> 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标志/核心:政权性质的改变
政治改革
不改变政治发展性质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进行调整。
三、当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
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四、政治发展途径:革命与改革
革命:
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暴力是革命的标志。
改革:
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政治革命的特征:选择题
目标是夺取政权
以变革政治制度为核心
以疾风暴雨的方式进行
由一定的进步阶级领导进行
寻求国家权力的更替
政治改革的特征:选择题
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采用渐进方式进行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革命和改革的特征 选择题
主体
革命
改革
领导者
一定的进步阶级
统治阶级
方向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方式
暴力或和平
和平
过程
疾风暴雨
有步骤有计划
性质
推翻,建立新制度
调整,制度完善
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选择题
客观条件
①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②被统治阶级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不能找就生存下去;
③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普遍提高。
主观条件
革命阶级发动强大的革命行动。
革命的作用:选择&简答
社会经济
(1)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政治
(2)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思想文化
(3)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文字题】革命的作用
(1)经济: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2)政治:更新政治体系的强大推动力
(3)文化:改变旧思想旧道德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控制改革速度,不要操之过急;
(2)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关系的协调,经济改革为先导;
(3)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注意改革措施与改革环境的互相协调。
【总结】社会主义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
速度:注意改革速度、不能操之过急
方向:注意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协调性,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时空:统筹改革措施与社会环境,做到相互协调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了解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定义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政治体制
国家为了行使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权性质及形式 )、政治组织(政党、政治性团体 )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从三个层次构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
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
(党和人大之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
政体
(人大、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第三层次
政府
(贯彻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三、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代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互相依赖,互相配合
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我国的表现:
时间
党的会议
经济
党面临的突出问题
1987
十三大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政企分开
1992
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1997
十五大
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依法治国
2002
十六大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7
十七大
经济发展进程
社会公平正义
小政府、大社会:
小政府
要求政府减少对具体的经济的干预
大社会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政治文明
所谓政治文明,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所创造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邓小平认为党和国家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和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及其书记
如何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在政治组织和政权组织的关系上,要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绝对领导
(2)在人大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上,人大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府职能
(3)各级人大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立法科学性,加强各专门委员会建设
(4)坚持依法治国,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等弊病
2.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论述题
(1)法制: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民主: 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最高意志,要改变必须通过法定程序,这才是法制
(3)综合: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 *8.29 65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一、国际政治的含义
国际政治
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
具体内容
(1)发生于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2)本质内容是多个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其中主权国家间政治关系是其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3)是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简记 主观题*
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其它政治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
内容
国际政治发生在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的总和,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国际政治还是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和
行为主体
主要包含
主权国家 (最重要、最基本)
国际组织
政治团体跨国公司
政党
个人
行为主体的特征
(1)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这些利益和利益要求,支配着其基本目标的选择和价值取向,它不但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存在和活动的基础,而且也是国际政治关系得以形成的前提。
(2)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即具备参与国际社会和相互向往、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并能影响其他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
(3)具有特定的稳定的组织形态。
简记 论述题**
(1)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利益要求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
政治关系的具体内容
利益关系
全部国际关系的基础,国际关系发展变化是终极动因,国际关系归根结底追求的目的。
选择题*
(1)利益关系的特点:
主体归属性、全面联系性、共同性和矛盾性。
(2)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利益。
(3)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有以下的意义: 简答题**
①它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的根本走向和走势。
②它影响国际政治中其他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同程度地渗透、体现在其他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内容之中,并且制约着其他利益关系的发展。
【文字题】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确定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支配国际政治的基本走向
(2)决定国际政治中其它利益的变化,制约着其它利益关系的发展
力量对比关系
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
行为主体的力量中,最重要的力量是国家力量,即国家的综合国力。名词解释*
综合国力:
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
物质力量包括:
1.自然环境
2.经济实力
3.人口
4.军事和科技力量
相互作用关系 了解
现实表现
在国际政治中,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
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多种方式、多种行为模式
具体表现为:
国家战略、对外政策、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活动规则等
政治关系体系的特点 选择*
全球性
国际所有行为主体
有机性
全球性的整体联系
有序性
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进行
变动性
不断发展变化
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选择*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延伸,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
2.国际政治为其国内政治服务,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出发点
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区别 简答*
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
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
国内:阶级利益、集团利益等
国际: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
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国内:阶级、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个人等
国际: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
第二节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一、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必备的基本要素 简答**
(1)固定的领土:物质基础
(2)定居的居民
(3)统一政权:前提,象征
(4)国家主权:表现为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国家主权
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二、国际组织
起源:国际会议。
国际组织的特点 主观题***
(1)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2)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于非法或无效。
条约
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依据与基本前提,规定着国际组织和参与者可作为与不可作为、作为合法与非法的边界。
(3)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各自的权利。
【文字题】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1)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2)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不能违背条约否则无效
(3)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地位平等
三、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第三节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一、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和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答题**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互不侵犯
2.互不侵犯原则
3.互不干涉内政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4.平等互利
4.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和平共处
5.和平共处原则
二、国际法的构成、特点和作用
国际法 名词解释**
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在国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国际法的构成
平时法
基础地位
战争法
中立法
【文字题】国际法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主权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活动和行为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的总和,分为平时法、战争法、中立法。
国际法的特点 名词解释**
(1)主体主要是国家;
(2)在主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国际条约
形式:条约、宪章、盟约、规约、专约、公约、协定
(3)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义务,执行依靠国家的自愿、自动、自觉。
国际法的作用 选择
(1)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的法律条件
(2)是确定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3)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准则
(4)为政治解决国际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第四节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国际政治格局 名词解释**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选择题**
第一世界:美苏
第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
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形成标志:万隆会议
第五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选择题*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
(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是世界生产力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普遍化
(3)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在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在全球跨国市场流动
(4)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联系效应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
(5)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和历史潮流,如今它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经济起始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选择、论述
(1)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经济强国对其他国家主权的制约;
跨国公司的力量对国家主权的制约
西方国家掌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制约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国际主权的制约
国际贫富差距对国家主权的制约
一国内的贫富差距对国家主权的制约
(2)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
一方面,国际组织利用经济全球化,对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交流、协调合作、解决国际区域问题、发挥人道主义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强国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掌控某些国际组织,强制推行霸权主义
(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格局
多极化趋势
(4)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一方面促进世界经济联系一体化发展,规则趋向统一
另一方面强化了各个政治主体,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宗教、种族等之间的相互排斥性,激化了矛盾和冲突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9.03 33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
非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解释
角度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
孔子:“政者,正也”
柏拉图:“公道或正义之国”
亚里士多德、康德
(2)用法律的观点解释
凯尔逊:国家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造的社团。
助记 : 法国凯旋门
(3)用权力的观点解释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
第一次将政治和伦理分开
中国古代的法家 韩非子 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
(4)用管理的观点解释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
孙中山啃管理
麦肯齐
(5)用政策的观点解释
戴维·伊斯顿:政治围绕政策,进行“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美国意思政
“政治”的最初含义: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仅有小块的平原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解释
本质
阶级关系
核心
政治权力
特点
政治活动是科学(原因:有规律可循),是艺术。
政治的含义 名词解释***
1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列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二、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国家政权
三、研究范围 选择题*
政治学基础理论
中国政治
比较政治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政治思想史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不考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
1.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家
孔子、孟子
“王道” 仁政人性化领导
“为国以礼”
“为政以德”
《论语》《孟子》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 “霸道”
慎到的“势”
商鞅的“法”
申不害的“术”
《韩非子》
道家
老子
佛系领导
“无为而治” 文字题
①不是放弃对国家的治理;
②而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③从而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
理想 “小国寡民”
《老子》 别名《道德经》
2.西方政治学
发展历程
西方古代政治学
开端:古希腊
萌芽:柏拉图《理想国》
开山之作、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中世纪
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
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
主要思想:
①原罪说\u000B ②神创等级论\u000B ③君权神授论
历史性转折:文艺复兴
历史性转折阶段
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目光来观察和阐释政治
西方近代政治学
形成时期:15C-16C
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观点
①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
②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③他主张为了实现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这一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莫尔、康帕内拉《乌托邦》《太阳城》
繁荣阶段:17C-18C
资产阶级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者:温斯莱顿、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
发展和变革阶段:18C-19C
功利主义:孔斯坦、边沁
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西方当代政治学
19C - 一战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认为国家的起源、性质、制度等和法律密切相关。
一战-二战以权力为研究对象
国家开始干预经济,典型代表:“罗斯福新政”
二战至今以政策为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选择题***
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刺激因素 行为反应
【行为主义的含义】运用 行为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 因素 ,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特征
①研究行为;②注意量化研究;③注重经验研究;④注重心理因素研究。
方法
①现代社会学;②心理学;③文化人类学。
缺陷
①单纯用现象调查和计量方法说明政治行为(缺乏价值判断),不可能认识实质;
②缺乏宏观的分析视野。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指出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任务的途径。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简答**
(1)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本质决定国家职能。
(1)阶级组织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2)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强制性和主权性是区别国家和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标志。
(2)阶级斗争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和主要观点,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资本主义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3)阶级专政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核心观点
(4)在政治上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4)阶级经济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彻底的决裂
(5)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5)阶级政治系统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 即政治学研究要紧密联系活生生的政治现象,尤其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使政治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使其丰富和完善。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11.95 97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制约社会制度的2个因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①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低级生产
②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婚姻关系—群婚
2.婚姻形式
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群婚
第一阶段:血缘家庭
①按辈分划分;
②禁止父母与子女通婚。
第二阶段:普那路亚
①兄弟姐妹禁止结婚;
②普那路亚即同伴。
直接引起 氏族
2.氏族
(1)具有血缘关系、禁止内部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2)是原始社会的经济单位和社会组织
特点
①内部禁止通婚,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是议事会,它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③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关键词记忆:血缘亲属、决策议事、互帮互助
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3种形式。氏族是核心。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
1、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氏族社会组织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选择简单**
结果和变化
①劳动生产率提高,部落里开始有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家长制家庭出现。
家长制家庭: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
特点:①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②父权。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结果: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出现部落联盟。
性质:军事民主制。
联盟机关:军事首长、议事会(被贵族把持)、人民大会。
第三次大分工商业从手工业分离有决定意义的分工
结果: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居民杂居 导致
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需要一个第三种力量。
三次社会大分工 结果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社会根源 氏族制度解体 国家产生
2.恩格斯的论断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予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产生的本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的新手段。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3.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分析了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从国家内部的阶级对立中产生
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平民斗争和改革
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直接原因:征服罗马
决定性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4.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2)公共权力的设立。
公共权力: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神权论
即君权神授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契约论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卢梭:集大成者,提出“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国家。
暴力论
杜林: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2)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
(3)国家是具有公共权力的机器。
二、国家权力
构成一个国家的要素有哪些?
主权
领土
居民
国家权力(也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
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①强制力的垄断性;
②普遍的约束力;
③主权性。
关键词:强制约束主权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
(1)职业性常备军的建立
(2)管理者的常任化
(3) 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4)赋税制度的确立
记忆小口诀:常备军常专门交赋税
三、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职能及其分类
(1)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分为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2)内部职能主要是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政治职能是前提,用来维护统治;社会职能是基础,用来管理适合公共事务。
(3)外部职能主要是抵御外来侵略,创造发展外部环境
主观题
国家职能 内部职能
任务 实行社会控制,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地位 和平时期的主要职能
分类
政治职能(前提)
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基础)
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职能 外部职能
任务 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地位 战争时期的主要职能
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一、历史必然性
阶级消亡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走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条件
政治条件: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
根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三、途径
资本主义
不会自行消亡,需要斗争。
社会主义
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类型,可以自行消失。
共产主义
国家已经不存在工农、城乡、阶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都消失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7.52 27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一、历史类型的含义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
二、亚里士多德的分类
最早对国家进行分类,且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较大影响的人。
分类标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正常国家
为多数人谋福利
多少人(民众)——民主国(如雅典)
君贵民
1.君主国
2.贵族国
3.民主国
变态国家
为少数人谋福利
一个人——君主国(如科林斯、马其顿帝国)
少数人——贵族国(如斯巴达)
专暴寡
4.专制国
5.寡头国
6.暴民国
三、其他学者的分类 不考
按照本国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
主权国家
部分主权国家
殖民地国家
按地理环境划分
海洋国
大陆国
岛国
现代西方学者的划分
法治国
民主国
专制国
福利国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一、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述所有划分,都没有触及到国家的本质。
span style=\
国家的历史类型由经济基础决定。
所以,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二、分类结果
剥削者类型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阶级
封建制国家
地主阶级
资本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
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问:各个国家的历史类型更替过程完全一样吗? 答:不完全一样。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更替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一、政治革命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二、政治改良
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做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
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
革命和改良的区别
程度
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改造
原因
是历史必然现象(两类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手段
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采用暴力手段
地位
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的、基本的方法
改良
不改变现行制度,通过局部、个别现状的改善来缓和阶级矛盾
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做的让步
渐进的、和平的
次要的、辅助的方法
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一、奴隶制国家
地位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经济基础
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
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
内部职能
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
①暴力机关、残酷镇压
②宗教麻痹
外部职能
侵略他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以防别国侵略
东方暴君制
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
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
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
贵族制
古罗马(元老院)、斯巴达(长老会议)
二、封建制国家
1.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
所以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
土地
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具体形式
地主占有制
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领主占有制
在西方占支配地位
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
领主的土地可世袭,但不可买卖。
主要剥削手段:份地、保有地
国家占有制
中国:国家是最高的地主
西方:国家名义上是土地的主人,实际上交给领主掌管。
自耕农占有制
地主占有制的附属和补充
2.中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①国家结构: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
出现如此不同的直接原因:超经济强制的实施方式不同。
中国:实物或货币地租
西方:劳役
②权力结构: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
官僚制特点:
①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
③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③统治思想:中国是宗法伦理观念,西方是宗教信仰。
宗法:是指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表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为大宗、小宗和嫡长子继承等。
宗教特征:
①是一种思想,表现为教义、教条;
②又是一个组织,表现为教会。
汇总
中国
国家结构
中央集权制
权力结构
官僚等级制
统治思想
宗法伦理观念
西方
分封割据制
地产权力等级制
宗教信仰
2. 简述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文字题】
(1)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 \u000B
(2)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
(3)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
三、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阶级结构: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四、社会主义国家
区别于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标志
1.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2.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经济和利益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
政治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保证)
思想特征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4.62 27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产生
(1)萌芽: 11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社会。
(2)成熟:16-17世纪,封建生产关系在西欧国家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等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趋于成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需要具备的条件
(1)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有雇主
(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有雇员
这2个条件是通过资本积累创造的。资本积累的途径:
(1)“圈地”运动(农民失去土地,变为劳动力)
(2)奴隶贸易(获得大量免廉价劳动力)
(3)殖民活动(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获得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简答
(1)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2)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3)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
(4)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逻辑记忆法:资本家雇佣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然后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
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实现的。共有3种革命类型:
(1)英国革命:1640-1688年。
妥协
(2)法国革命:1789年。
大规模暴力革命
(3)德国革命:1807年-1871。
资本主义改良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本质特征
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具体特征:
(1)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
(2)以维护和服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专政的机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意义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基础、实际运行和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人民资本主义
资本家把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出卖给工人和其他人民,所以某些西方学者认为,由于“股票所有权已经由固有阶级转到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手中”,所以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
但是,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方式
暴力镇压
意识形态控制
“民主”方式
例如选举制、多党竞争制等。
存在的问题:
①本质而言,仍然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
②只是政治形式上的平等;
③此种民主以金钱为推动力,无产阶级难以左右。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十九世纪以前 正常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即列宁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
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政治特征: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统治国家。 、
政治生活按照自由竞争的基本规则来展开和实行。
自由主义政治特征的表现
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
以公民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和政治平等为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
以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作为民主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
“最低限度国家”“消极国家”,扮演“守夜人”角色
政府政策方面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十九世纪以后 极端阶段
形成于19世纪末,这一时期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经济方式,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两种类型
法西斯国家
(1)背景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民主势力薄弱,封建专制独裁力量得以保留。
经济背景
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面临巨额战争赔偿,引发经济危机(1929-1933)和民族复仇感。
社会背景
无产阶级进行斗争,力量弱小,难以抵抗法西斯
文化背景
具有国家崇拜、国家至上主义、民族优越等传统
(2)含义
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主义国家
采用最残暴、最野蛮的统治方式
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3)特点
“种族优越论”、“领袖崇拜论”
经济生活
①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
②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生活
公然抛弃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人权,实行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
疯狂地对外扩张和侵略
福利国家
(1)含义
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美国进行最早尝试
典型代表:美国罗斯福新政
(1)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
(2)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3)干预社会生活以缓和阶级矛盾
(4)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一种方式
(2)经济政策
①通过政府投资,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机会;
②通过经济计划、立法、税收等手段,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经济关系;
③通过财政收支、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福利体系,形成一整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3)实质
垄断资产阶级政权在强大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所实行的一种改良主义方法。
根本目的: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但又企图缓和阶级冲突。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5.43 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
1.生产社会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资本获得了社会化属性。表现在:
(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基础。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全部生产者和全社会的行为。
(3)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任何一件产品都是共同劳动和创造的结果。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2.阶级矛盾尖锐
资本主义国家内外构成三大矛盾:
(1)无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国家与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1.经济上:否定私有制
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解放了生产力
2.政治:否定资产阶级统治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3.国家机器:否定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表现在3个方面:
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
2.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且在这一否定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3. 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一、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1.民主的概念
(1)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的关系;
(2)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也叫做管理国家的方法,即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
(3)国家活动的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2.新型民主
春游举例
1个人决定
不民主
10个人决定
旧民主:少数人内部民主
90个人决定
新民主:多数人内部民主 + 民主集中制
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表现/特点:
从公民与政权的关系看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
从阶级统治方式看
是工人阶级实现统治的方法
从国家活动的原则看
坚持民主集中制
3.新型专政
称为新型专政的原因:
(1)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剥削者的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2)不依靠暴力,而依靠人民的力量,依靠发扬民主来维持统治;
(3)具有过渡性,为最终消灭国家创造条件。
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两个方面:
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是目的
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是手段
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关系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本质特征。
新型民主
前提和基础
目的
新型专政
保障
4.人民民主专政
(1)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阶级结构: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3)国家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采用统一的多民族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
(4)政党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领导阶级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
基本职能
大力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生命进人)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共产党)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保证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和稳定
(3)组织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4)协调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向共产主义过渡
(工农、城乡、脑力体力)
第六章 国家的形式 *9.63 71
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简答
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的含义 名词解释
政权组织形式
即政体,尤其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
结构形式
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
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国家机关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
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
毛主席
国体表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
我们国家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是国家形式中最重要的内容。
最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特征。
我们国家的政体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反应国体
相对稳定
地主封建制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相对变化
君主专制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划分标准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
政治思想家 选择
希罗多德:最早划分政体类型的历史学家。根据执政人数,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民主政府。
君贵民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政体划分标准的人。
布丹:根据国家主权划分政体。
洛克:根据立法行使者的多少,区分了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
民寡君
孟德斯鸠:近代对政体问题做过最深入研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马克思:提出了最完善的分类标准
速记
希罗多德
最早,君贵民
亚里士多德
较为系统
布丹
洛克
立法行使者,民寡君
孟德斯鸠
近代,最深入
马克思
最完善
分类标准一 统治者为谁谋利益
正宗政体
变态政体
分类标准二统治者人数
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
共和政体
僭主政体
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
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权力属于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
君主制
专制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
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共和制
贵族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
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君主制 选择题
奴隶制专制君主制
封建专制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有限君主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法权、组织政府,掌握武装力量。
议会:限制君主权力。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权,组织政府。
君主:虚位元首,民族和国家的象征。美国日本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实际掌握最高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的,并有严格任期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
总统既是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美国)
半总统制
总统决定政策纲领,总理领导政府日常活动,二者同时向议会负责。(法国)
委员会制
委员会集体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瑞士)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巴黎公社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
2.苏维埃制
苏维埃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含义: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
(3)基本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②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全国人大是最高立法机关。
④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巴黎公社、苏维埃等治理形式的一些共同特点:
①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都是立法和行政相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
③都是对人民负责,受选民监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不同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③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②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 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①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1.概念
【国家结构形式】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间题。
2.古代的国家结构形式
(1)处理国家整体(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
(2)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古代的国家结构形式
帝国形式
通过军事征服建立辽阔疆域,对被政府的地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分封割据形式
诸侯国共同拥戴一个君主,但是各诸侯在领地各自为政
3.现代的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
中央集权型
中国
地方分权型
复合制
邦联制
欧盟
联邦制
现代的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体系、国籍。
含义和代表国家
法国、中国
名词解释
(1)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2)单一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具有单一的宪法等,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
(3)现代国家大多数是单一制国家。
复合制
含义 特点
由若干国家或者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含义和代表国家:若干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欧盟)
特点:成员国是独立的国家;松散。
含义和代表国家: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美国/德国/印度)
特点:成员国不是独立国家
区分依据 不常考
主权归属
(1)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属于全国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权力来源
(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
权力划分
(3)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
权力划分的依据
(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为依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
4.选择依据和原则
阶级\t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我国结构形式的特点
2.采取单一制的原因
A:长久以来,中国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B: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C: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D:近代以来,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基本上同时获得解放,奠定了大统一的基础
E:各民族在社会发展、自然资源方面互有优劣,需要互相学习、共同繁荣
3.我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一种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
(1)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一种制度。
(3)这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
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
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
③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最早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呢?
台湾
“一国两制”的内容:
①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核心
②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分值分布
选择题(40分)
单选题
20道 每道一分
多选题
十道 每道2分
文字题/ 主观题(60分)
名词解释题
5道 每道3分
简答题
5道 每道5分
论述题
2道 每道10分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