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走出误区
2020-08-14 14:38:07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用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学习它帮你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拥有自己的主见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7章 更多谬误
7.1 诉诸人身的谬误
该谬误源于把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的特征混为一谈(认为驳斥了某个人就驳倒了这个人的观点)
如果认为考虑某个人的特征就能“反驳”他的断言,就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
诉诸人身的谬误背后的观念
指出某人做出某种断言,同时谴责他的缺陷、错误行为或其他负面的特征
即通过指出发表言论的主体的特征来反驳言论本身
7.1.1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
对他本人进行攻击,来说明他的断言是假的
例如,X品性不亮,所以他的观点被驳倒了
实际上,一个人身上的缺点,不等于他的观点/信念/建议/断言中的缺点
7.1.2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
例如,X的断言跟他别的断言/行为矛盾,所以他的断言被驳倒了
如,某烟民力劝另一烟民戒烟,若被劝者反驳“你自己不也抽嘛!”他就犯了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的谬误
7.1.3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
表现形式
“X的情况是如此这般的,因此,他的断言是不正确的”
例如
你可以把Y神父关于堕胎危险的言论抛到脑后,因为他是个牧师,而牧师必须持这种观点
7.1.4 毒化井水
毒化井水(poisoning the well)可被视为事先诉诸人身。如果有人向井里投毒,你就不会喝井里的水
如果A告诉你关于B一些无关的负面信息,使你对B产生不良印象,你就倾向于拒绝接受B对你所说的言论
所以,不能仅仅因为对某人的印象不好,就拒绝接受他所说的话
7.1.5 因人纳言谬误
因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而接受或支持他的观点,即因人纳言,也是谬误
例如,小强很聪明,不代表他的任何观点都是聪明的
7.2 生成谬误
试图以某断言的来源或其历史为依据“反驳”该断言(或敦促别人这么做)
生成谬误中所攻击的断言之来源不是人而是其他对象,如俱乐部、政党、甚至是某历史时代
例如:反驳信仰上帝,因为对上帝的信仰起源于迷信时代
发现了倡议或支持的机构的不足之处,不等于被这些机构支持的提议就并不可取
7.3 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比真人更容易被击败
为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
例子
保守主义者反对将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放标准,自由主义者就指责他想要放宽排放标准
民主党的女国会议员说她反对减税,共和党对手就指责她要增加赋税
对比
诉诸人身的谬误,是试图针对信息来源来“反驳”某个断言
稻草人谬误则试图篡改某断言,使它看起来明显为假,甚至荒唐可笑,以达到“反驳”它的目的
7.4 虚假的两难境地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就犯了虚假的两难境地的谬误
你是说不想在阿拉斯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钻井探油吗?难道你宁愿让伊朗人操控油价?
我们要么削减支出,要么承受巨额赤字,而我们不允许巨额赤字
如果不削减支出,就要背负巨额赤字
想让我们接受X的人,也许不仅仅无视Y之外的其他选项,而且还夸大、歪曲Y
对应方法
检查选项X和Y是否都为假
是否还有第三个选项
7.4.1 完美主义谬误
如果X政策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拒绝X
我们不应该要警察,除非他们能阻止一切犯罪或者逮捕一切罪犯
7.4.2 划界谬误
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画这样一条线
划界提供的选项是,或者有精确的划界点,或者整个过程自始至终没有区别
一个不富有的人不可能靠我们给她一美元就变得富有;但如果给这个人5000万美元,一次给一美元(当然非常迅速),她就富有了
然而根据划界论证,如果不能精确指出哪一块钱使她变得富有,那无论给她多少钱,她都不可能富起来
7.5 滑坡论证
如果允许X发生,Y就会随之出现(但并无事实证明X会导致Y)
我们必须继续某一行动,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
如果出台手枪登记的法律,就不可避免会继之规定,一切持枪皆为非法
因为美国已经出兵越南,所以,要派更多部队去支援先头部队
7.6 错置举证责任
不恰当地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争议的某一方
举证责任在谁?
1.初信度
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提出该断言的人举证责任就越大
2.肯定/否定
其他条件相同时,举证责任在持肯定观点的一方
即,要先证明“为何如此”,再要求证明“为何并非如此”
3.特定情境
有时候基于特定的理由,举证责任完全在某一方
例如,在刑事上
如,高风险情境
有时求真并非我们的唯一目的,此时有意把举证责任分配给特定一方
诉诸无知
认为应该相信某事,是因为没有人证明并非如此
例如,有人之所以相信鬼,不是因为有任何证据证明有鬼,而是因为没有人证明世上没鬼
对话
A:“你用红酒搓揉头部,你花白的头发就会重新变成黑。”
B:“胡扯”
A:“胡扯?你怎么知道这办法不灵?”
分析
A把举证责任推向B,把对手推向辩护的角色中,而是A去证明
注意一种错误
“既然无力反驳某断言,就不该质疑该断言。”
无法否认某事物的存在,并不等于不该怀疑它的存在
7.7 乞题(循环论证)
也叫“循环论证”
恰恰利用争论中的断言,作为理由来支持该论证的前提
问题在于
它误解了受众心理可接受的、合理的前提(和定义)
即,没有找到双方的共识前提
有人说能证明上帝存在,当被问到如何证明时
“《圣经》说得很清楚,上帝一定存在。”
再被问到为何要相信《圣经时》:“因为《圣经》是上帝自己的神作,所以它一定是真的。”
2名旷工发现3块金子
A:“太棒了!一块归你,两块归我。”
B:“为什么你拿两块,我只拿一块呢?”
A:“因为我是这次行动的领导者。”
B:“凭什么说你是领导呢?
A:“因为我拿的金子是你的两倍。”
第8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
8.1 直言判断
直言判断
标准形式的直言判断有4种
A:所有的……都是……
E:所有的……都不是……
I:有的……是……
O:有的……不是……
说明
要填进省略号处的短语是词项(terms)
填进第一个省略号处的是判断的主项
填进第二个省略号处的是谓项
只有名词和名词短语可以做词项
每一结构的左边都有一个字母,它们是4种标准形式直言判断的传统名称
“有的”表达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个”
8.1.1 文恩图
用温恩图来呈现4种标准直言判断
肯定判断
A判断和I判断
否定判断
E判断和O判断
大部分想表达的内容都能改写或“转换”成4种标准形式中的一种形式
8.1.2 转换成标准形式
等值判断
当且仅当使得两个判断为真的条件完全相同时
即不可能发生其中一个判断为真而另一判断为假时,这两个就是等值判断
几乎可以认为:等值判断“陈述相同的内容”
怎么转换
只有大二学生才是适格的候选人
首先,找出判断中的词项:“大二学生”和“适格的候选人”
然后,考虑可被转换的判断种类A、E、I以及O
转换
所有的大二学生都是适格的候选人(错误)
所有适格的候选人都是大二学生(正确)
总结
所有“只有X是Y”这类表述都应该转换成“所有的Y都是X”
可进入的人仅限于超过2l岁的人
所有可进入的人都是超过21岁的人
所有“X仅限于Y”这类表述都应该转换成“所有X都是Y”
经验
原表述中试图约束的词项作为A判断的主项
直接指向不明显的例子
当参加逻辑考试的时候,我总是很紧张
所有参加逻辑考试的时间都是我紧张的时间
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制造麻烦
他在去过的所有的地方都制造麻烦
两种比较难的转换的表达
关于个体的陈述
关于个体的陈述应该被转换成A判断或E判断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逻辑学家
转换成“所有和亚里士多德同一的人都是逻辑学家”这一A判断
该词项类当然只有唯一的成员:亚里士多德(每个人都和他自己同一,而其他人则不)
对关于客体、场合、地点等的表述,通常也可用本法则来处理
圣路易斯位于密西西比
转换成“所有和圣路易斯同一的城市都在密西西比”
包含不可数名词的陈述
煮熟的秋葵荚难以下咽
所有煮熟的秋葵荚都是难以下咽的东西
8.1.3 对当方阵
主项和谓项分别相同的直言判断间是互相对应的
对当关系
有对应关系的A、E、I、O四种判断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反对关系
A判断和E判断是反对关系
它们可以同时为假,但不可能同时为真
I判断和O判断是反对关系
它们可以都为真,但不可能都为假
矛盾关系
A判断和O判断、E判断和I判断是矛盾关系
它们的真值正好相反
推断真值
如果已知(A判断或E判断)为真
就可以推出其他三个判断的真值
如果已知(I判断或O判断)为假
也可以推出其他三个判断的真值
如果已知A判断或E判断为假,或者已知I判断或O判断为真
只能推出与之矛盾关系的那个判断的真值
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
8.2.1 换位
若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其他不变
E判断和I判断在换位前后表达的信息相同
A判断和O判断换位前后所表达的则不同
E:没有北京人是上海人
没有上海人是北京人
I:有些国家的首都是大城市
有些大城市是国家的首都
8.2.2 换质
论域概念
人们通常都在特定的语境中提出主张,这就为我们使用的术语设定了范围
老师在课堂上说,“上次考试每个人都及格了”,这里的“每个人”是指“你们班上参加考试的人”
对在论域范围内的每一个类而言,都有一个与之互补的类(补词项)
学生 和 非学生
参加考试的人 和 没参加考试的人
对判断进行换质
(a)把它从肯定判断变成否定判断,反之亦然
A判断变成E判断
O判断变成I判断
(b)把谓项变成原判断谓项的补词项
A、E、I和O,换质前后的判断是相互等值的
A:所有的长老会教友都是基督教徒
没有长老会教友是非基督教徒
E:没有鱼是哺乳动物
所有的鱼都是非哺乳动物
I:有的市民是选民
有的市民不是非选民
O:有的参赛者不是获胜者
有的参赛者是非获胜者
8.2.3 换质位
对直言判断进行换质位
(a)像换位法一样调换主项和谓项的位置
(b)分别用补词项来替代原判断的词项
A判断和O判断换质位前后都是等值的
A:所有的蒙古人都是穆斯林
所有的非穆斯林都是非蒙古人
O:有的市民不是选民
有的非选民不是非市民
E判断和I判断换质位前后不等值
8.3 直言三段论
介绍
三段论是有两个前提的演绎论证
直言三段论
由三个标准的直言判断构成的三段论
并且这三个判断中包含三个词项,每个词项都正好出现两次
大项:三段论结论中的谓项
小项:三段论结论中的主项
中项:在两个前提中出现但不出现于结论的词项
每一个前提都陈述了中项与小项或大项之间的关系
一个有效论证如果其前提为真(无论实际上它们是真还是假),那么,可以保证其结论为真
所有的美国人都是消费者。有的消费者不是民主党人。因此,有的美国人不是民主党人。
三个词项“美国人”“消费者”和“民主党人”都正好出现两次
8.3.1 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8.3.2 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
你不应该把鸡骨头丢给狗。它们会卡住狗的喉咙的
完整论证
所有的鸡骨头都是会卡住狗喉咙的东西。[会卡住狗喉咙的东西不是你该给狗的东西。]因此,鸡骨头不是你该给狗的东西
因为表达者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必要
8.3.3 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
一种简化表达实际生活中三段论的方法
C=鸡骨头 D=卡住狗喉咙的东西 S=不该给狗的东西
所有的C都是D
[没有D是S]
所以,没有C是S
常见的三段论形式
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C,所有的A都是C
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不是是C,所有的A都不是C
吉姆下周将节食,到时候他的脾气会很坏。他每次节食时都脾气坏
牛奶都是动物制品,素食主义者不吃任何动物制品,所以,素食主义者不吃牛奶
8.3.4 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三条规则
两个概念
肯定和否定的直言判断
周延
直言判断的词项,是否是周延的
从是否陈述了某词项类的每个成员来判断
A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O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
E判断主项和谓项都是周延的
I判断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
规则内容
1.前提中的否定判断数量必须和结论中否定判断数量一样
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不会有两个否定的前提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任何在结论中周延的词项必须在前提中也是周延的
第9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
真值函数逻辑,又称为判断或语句逻辑
逻辑词汇表
判断变元
真值函数符号
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
9.1.1 判断变元
用大写字母表示判断,这些字母就是判断变元
9.1.2 真值表
真值函数逻辑里,任何给定的判断P如果不是真的,就是假的
负判断(用符号~P表示)
无论判断P的真值如何,其负判断或矛盾判断的真值与之正好相反
P ~P---------T FF T
合取判断
是由两个(被称为合取支的)简单判断构成的复合判断
当且仅当构成它的两个简单判断(合取支 P&Q)都为真时,合取判断为真
只要有任何一个合取支是假的,那么这个合取判断就是假的
析取判断
由两个(被称为析取支的PVQ)简单判断组成的复合判断
且仅当两个析取支都假时,析取判断为假
假言判断
通常用词语“如果……那么……”来表述条件
假言判断的符号形式是:P→Q
假言判断中的前一个简单判断即P,是前件
第二个简单判断,即Q,是后件
当且仅当前件为真而且后件为假时,假言判断为假
如果摩尔上午拿到薪水,那么他中午请客
只有摩尔上午拿到薪水,但他中午没请客:当初的承诺为假
如果两个判断的真值表完全相同,就说明它们是真值函数等值式
两个判断的真值表相同是指,这两个判断的真值表各行中,T和F完全相同
从真值函数的角度看,它们互相蕴涵
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
9.2.1 “如果”与“仅当
经验规则
语词“如果”的单独使用,是引入假言判断的前件
语词“仅当”则引入假言判断的后件
“当且仅当”
所联结的判断既是前件又是后件)
P当且仅当Q就表达为:(P→Q)&(Q→P
“只要”在引出假言判断的前件时,跟词语“如果”的作用是一样的
9.2.2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是假言判断的后件:C→O
充分条件是确保某事件发生的条件
充分条件是假言判断的前件
“如果胡安于美国出生(B),那么胡安是美国公民(C)”表达为:B→C
连接词语
词语“如果”只联结充分条件
短语“仅当”则联结必要条件
判断“X是Y的必要条件”应该表达为“Y→X”
9.2.3 “除非”
可以把词语“除非”视为“或”,用符号“∨”来表示
波拉将取消赎回权,除非昆西付清全款
~Q→P
原判断和“如果昆西没付清全款,那么波拉会取消赎回权”是等值的
9.2.4 “或者……或者……”
词语“或者”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析取判断从哪里开始
“或者”告诉我们第一个析取判断从P开始
第二个判断中的析取判断从Q开始
判断(或者)
或者P和Q,或者R
(P&Q)∨R
P且或者Q或者R
P&(Q∨R)
在假言判断中,词语“如果”所起的作用和“或者”在析取判断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如果”告诉我们,第一个判断中前件是Q,而第二个判断中前件是P且Q
判断(如果)
P且如果Q那么R
如果P且Q那么R
为了正确地用符号表达一个判断,要十分细心地分析判断陈述的是什么
思考,什么会使这个判断为假(或为真)
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
9.3.1 三种常见的有效论证模式
一个有效的论证,其前提对于结论而言具有保真性
有效论证的模式
肯定前件式
有两个前提,前提之一是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则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其结论则是断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否定后件式
也有两个前提,前提之一是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则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其结论则是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如果发生过了事件X,就一定会出现Y;事实上并没有出现Y,所以并未发生X
假言连锁论证
前提和结论都由假言判断组成
在前的假言判断的后件与其后的假言判断的前件必须完全相同,结论是第一个假言判断的前件蕴含最后一个假言判断的后件
9.3.2 三种谬误:无效的论证形式
肯定后件式
一个是假言判断,另一个是肯定假言判断的一部分,结论肯定假言判断的另一部分
如果产自老藤园,那么仙粉黛葡萄口感顺滑,事实上,这仙粉黛葡萄口感顺滑,所以它产自老藤园
否定前件式
试图通过假言判断以及对其前件的否定,从而推出否定其后件作为结论
乔尔会被自动录取,只要他按时提交表格,遗憾的是他未能按时提交表格,所以他不会被自动录取
貌似假言连锁的错误论证
前提和结论都由假言判断组成;但它的两个前提中具有相同的后件
所以前提之间不存在第一个前提的后件和第二个前提的前件之间的“连锁”关系
如果你吃鱼,那么你是肉食者;如果你不偏食,那么也是肉食者;所以,如果你吃鱼,那么你不偏食
9.4 真值函数论证
9.4.1 真值表法
步骤
先用符号表达论证
罗列各判断变元,真值的所有情况
再看,是否存在 前提为真、结论维嘉的情况(这说明论证是无效的)
9.4.2 简化真值表法
如果一个论证是无效的,那么在论证的真值表中至少有一行使得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简化真值表法就直接去寻找真值表中的这一行
9.5 演绎
9.5.1 第一组规则: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
规则1:分离规则,也称肯定前件式
如果前提之一是假言判断,而另一个前提是第一个假言判断的前件
根据分离规则,就可从这两个前提中推出假言判断的后件作结论
可以对其运用分离规则的假言判断必须是独立的
规则2:否定后件式
如果一个前提是假言判断,而另一前提否定该假言判断的后件
那就可以写出假言判断的前件之否定作为演绎的结论
规则3:连锁论证式
若前提中两个判断都是假言判断,而且一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正好是另一个假言判断的后件
连锁论证规则就允许你从这两个假言判断中推导出一个假言判断做结论
规则4:析取论证式
一个前提是析取判断,另一个前提否定其中一个析取支,则可以推出另一个析取支
规则5:合取分解式
如果合取判断是真的,那么合取支一定都是真的
以一个合取判断为前提可以演绎推出任意一个合取支为结论
规则6:合取合成式
从前提中推出一个合取判断作为结论,该结论由各前提作为合取支构成
规则7:析取附加式
无论P和Q代表什么判断,只要P是真的,或者P或者Q一定为真。一个析取支为真是整个析取判断为真的保证
规则8:二难推理的构成式
以两个假言判断和它们的前件的析取作前提可以推导出一个析取判断为结论,结论的析取支分别是假言判断的后件
规则9:二难推理的破坏式
以两个假言判断和它们后件之否定的析取作前提可以推导出一个析取判断为结论,结论的析取支分别是假言判断前件的否定
9.5.2 第二组规则:真值函数的等值式
省略
第10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
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
统计三段论的形式
某比例的X是Y这是X---------------所以这是Y
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2个原则
1.如果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导致样本在代表总体方面出现偏差,就削弱了论证
2.在代表总体方面,样本太小或过于片面,也会削弱论证
10.3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
10.3.1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的运作方式
通过主张两个(或更多)事物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属性来进行论证
雪瑞和丹尼斯是姐妹,她们年龄相仿,上同一所高中,喜欢相同的电视节目
雪瑞喜欢电影《纳尼亚传奇》。所以,丹尼斯也喜欢《纳尼亚传奇》
概念
被比较的对象叫做类比项,上例中的类比项是雪瑞和丹尼斯
相反类似项
假如丹尼斯还有另一个年龄相仿的姐妹:芭芭拉。她们也上同一所学校,喜欢相同的电视节目,但芭芭拉不喜欢纳尼亚传奇
这就降低了例子的类比推理结论为真的可能性,芭芭拉被称为相反类似项
反驳类比
表明被比较的类比项并不像显示的那么相似
尽管雪瑞和丹尼斯是姐妹,但因为交换生项目,丹尼斯过去几个月一直居住在西班牙
对类比论证进行批判性思维指南
1.类比项之间的相似性越多、越广泛,论证越强;类比项之间的差异性越多、越广泛,论证越弱
2.相对于我们关心的属性而言,各相似性或差异性之间,存在着联系程度的不同
3.相反类似项越少,论证越强;相反类似项越多,论证越弱
10.3.2 类比的其他用途
用于解释、修辞等
类比在道德和法律论证中有重要的用途
相同案件同样处理时,其基础就是在不同的案件之间作比较
用于反驳论证的逻辑类比
为了反驳一个论证的有效性,人们往往列举一个和被反驳的论证相同但明显无效的例证
格雷:“你那些自由派的朋友都相信应该推行全民医疗保险,所有希望公费医疗的人也都相信应该推行全民医疗保险,所以,你那些自由派的朋友都希望公费医疗。”
梅林达:“格雷,你的推理无效。你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论证:你的朋友都呼吸空气,恐怖分子也都呼吸空气,所以,你的朋友都是恐怖分子。”
10.4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把两个总体作为类比项,推理也是通过类比而进行的
例子(不当的归纳换位)
大多数患有前列腺癌的人PSA水平都高。所以,大多数PSA水平高的人都有前列腺癌
大多数肺癌患者都吸烟,所以,大多数吸烟者都患有肺癌
极少哺乳动物是土豚,极少土豚是哺乳动物
10.5 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词
我们用下列词语表达我们对所陈述的命题的相信程度
毫无疑问、我愿意下任何赌注、几乎可以确定
可能性极高、很可能、不排除、也许、不大可能、绝不可能
日常语言中表达误差幅度的语言
大约、左右、近似、多数、许多
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
10.6.1 仓促概括
基于太小的样本(相对其所代表的总体)所做的概括推理
在较大的误差幅度或较低的置信水平的条件下,即使总体很大,基于小样本推理也未必就错
10.6.2 传闻证据
基于传闻的概括往往用来反驳一般陈述
但从根本上说,这只是在多样化的总体中选取了一至两个样本
这些报道都说比特小气,实际上根本不是。你该看看那家的比特狗,他和小狗们一起时甚至让小狗吃光了他的食物。
10.6.3 以偏概全
过高地估计基于片面样本的论证的强度
10.6.4 自荐样本的谬误
样本都是自告奋勇地成为样本的,是自荐样本
不能保证每一种观点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样本
对相对较大且为自荐样本所得出的结论做出过高地估计
CNN在线调查表明,60%的反馈者喜欢奥巴马,显然,大多数美国人喜欢奥巴马
10.6.5 有倾向性的问题
含有带倾向性的问题,本身就更容易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10.6.6 弱类比
对通过类比所得到的结论给予过高的估计
这个错误的根源主要在于对结论的置信水平所做的表达
佩罗版:“为了减少浪费,总统是否该拥有单项否决权?”
对佩罗版,71%支持,16%反对
杨克洛维奇版:“总统该不该拥有单项否决权?”
对杨克洛维奇版,57%支持,21%反对
10.6.7 模糊的概述
一般性陈述过于模糊以至于需要具体理解时却无法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
成功的人思维都不拘一格
如今孩子们都过于自我
模糊的概述与积极意义联系在一起时,往往就起到华丽概述的效果
如“自由”、“艰苦工作”、“坚持原则”、“勇敢”
第11章 因果解释
人们利用论证去支持或证明某个命题,人们利用解释从一个或另一方面去阐明某事
11.1 两种解释
11.1.1 物理因果解释
关于事件或现象的因果解释都是针对其物理背景方面的
环境和需求决定了什么样的物理因果解释是充分的
例子:为什么摩尔的车胎爆了?“因为他的车胎扎进了钉子”
11.1.2 行为因果解释
寻求对行为做因果解释,这些解释试图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其他行为和社会科学方面来阐明行为的原因
要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一般论证还是具体解释,对行为的一般陈述允许更多的例外
为什么南部各州都支持共和党?
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11.2.1 至关重要的可检验性
物理因果解释可以产生预测
如果解释产生的预测被证明是假的,你就会拒绝这个解释
11.2.2 无法检验的解释
有的解释产生无意义的预测或不能产生预测
例如,有人用“他们的人气好”来解释操英格兰口音的男管家报酬较高
但是因为“人气好”无法识别,所以这个解释是无效的
11.2.3 循环解释
简单地重述待解释的现象
例如;“地板为什么湿了?因为上面有水。”
11.2.4 不必要的复杂性
解释不该具有不必要的复杂性
解释是充分的要满足:不自相矛盾、不含混、不模棱两可、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
11.3 形成假说
11.3.1 求异法
形成因果假说的方法
如果发生了一件以前在类似的情形中没有发生的事件,那就寻找这两个情形中的其他的不同并考虑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
例子:如果你修理汽车之后发现汽车不能启动了,一个合理的假说就是你的操作导致汽车无法启动
11.3.2 求同法
在多个场合出现的某种结果都伴随着相互关联的现象或者总是与另一现象之间共同变化
两种类型
一个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另一事件的发生
一个现象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另一现象的变化(共变)
你每次头痛,都发现头痛几个小时前喝过酒,那合理的假说就是喝酒导致了头痛
11.3.3 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
必须借助于常识和因果联系的背景知识才能通过求异法和求同法来形成假说
11.3.4 最佳诊断方法
例如医生会问病人一系列的问题,来帮助诊断病情
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普遍的因果陈述和具体的因果事件
例如,“Zicam预防感冒”,不是Zicam能预防每一次感冒,而是对于人类而言,服用Zicam和减少感冒的次数之间,具有并非偶然的关联性
因此,“服用Zicam可预防感冒”为真,并不排除你服用Zicam后依然患感冒
11.5 验证因果假说
11.5.1 对照的因果实验
即,通过对比测试来验证一个假设
例如:水每次加热后都沸腾,就是运用求同法。水沸腾和不沸腾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加热,这是运用求异法
11.5.3 非实验的因果研究
对比:将受待验证原因影响的人作为一组,将情况类似但不受该原因影响的人作为另一组
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
这些因果解释是错误的
过度复杂的
与已知事实或理论不相容的
模糊、歧义或循环的
由于其他原因不可检验的
两个谬误有关的因果解释
认为两事件前后相继就能证明在前事件是在后事件的原因
认为共变的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
11.6.1 体检中的混淆因果
在条件Y下,X的可能性不同于在条件X之下,Y的可能性
如果发生交通意外那么你喝酒了的可能性,不同于如果你喝酒了会发生交通意外的可能性
11.6.2 忽视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和“均值回归”指在测量总体的平均值时体现的统计特性
例如,父亲是高个子的,孩子们的平均身高会会更接近于总体的平均值(低于父亲的平均身高)
11.6.3 缺乏否证,所以得证
缺乏否证并没有为证实假说提供任何新的理由
11.6.4 诉诸传闻
11.6.5 混淆解释和辩解
如果你不假思索地认为试图解释错误行为的原因就是为其辩解,那就犯了我们称作混淆解释和辩解的错误
在“9·11”之后,我们大学的一位发言人试图解释这次袭击的原因,有人就认为他是在为袭击辩解或认为袭击是正当的
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
在司法中,因果联系是特定的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仅当一个人的行为引起了损害结果(或是导致损害的原因之一),这个人才该为此损害结果承担责任
没有它就不会发生什么事的条件
不能要求一个人为意外的巧合承担责任
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12.1 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评价优点、需求以及人或事之值得称赞之处
识别道德价值判断
道德价值判断通常使用这些词语,例如:“好”“坏”“对”“错”“应当”“应该”“适当的”“合理的”“公平的”等
一个并不是价值判断的命题中或许隐含着价值判断。例如,“大卫·艾索洛,很优秀的人,策划过奥巴马总统的竞选”
12.1.1 道德与非道德
道德价值判断:卡尔·罗夫是邪恶的人
非道德判断:卡尔·罗夫的体重超过200磅
“道德”的另外一层意思与“不道德”相对立
仅为了取乐而踢猫是不道德的;关照猫则是道德的
道德的意思是“好”“正确”“恰当”等
12.1.2 道德推理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一致性原则
同样的个案必须同等对待,同等对待的个案必须情况相同
如果X是Y,若某物是X,那么该物是Y
如果摩尔给两个表现悬殊的学生同样的成绩,摩尔就违反了这条规则
原则二
看起来违背了一致性原则的一方有责任证明他并没有违背一致性原则
如果帕克宣布“蓝眼睛的学生可以开卷考试,而其他学生不行”,帕克就负有责任证明他没有违背一致性原则
某人同意堕胎而反对死刑是不一致吗?
这是要提问:二者有何不同?这种情况是不一致,却不能说他是错误的
12.1.3 道德原则
对于道德个案,要相同情况同等对待,而道德原则是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12.1.4 形成特定的道德价值判断
从逻辑的视角看,从不含价值判断的前提中推出特定的道德价值判断为结论不免令人疑惑
艾略特的父亲依靠艾略特,所以,艾略特应当照顾他父亲
逻辑上正确
暗含未陈述的道德原则:成年子女应当照顾依靠自己的父母(争议点)
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
12.2.1 后果论
主张在确定道德价值时要关注决断、行为或政策的后果
持这种视角的最著名理论就是功利主义
如果一个行为将比其他行为带来更多快乐,那么该行为就是正确的
伦理学的利己主义:如果某行为给你自己带来的快乐高于其他选择,这样行事就是正确的
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行事的理由是给他人带来快乐
12.2.2 义务论/道义论
它所规定的行为,不是为了某种结果,而是因为该行为就是我们道德上的责任
关注动机,动机的道德的
12.2.3 道德相对主义
正确或错误依赖并决定于其所处的群体或文化
例如在古代,大家相信奴隶制度是没有错的
道德主观主义:对错仅依主观看法而定
12.2.4 宗教相对主义
行为的正确和错误决定于一个人所处的宗教文化或社会
12.2.5 宗教绝对主义
正确的道德原则就是“正确”的宗教所接受的原则
12.2.6 德性伦理
当我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去理性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时,所获得的就是德性
认为具有德性的人会展现出区别于他人的行为习惯
12.3 道德慎思
道德讨论中通常都假设了我们已提到过的某种视角
通过努力弄清自己所采取的视角来把我们的道德思考引向深入
12.4 法律推理
法律的证成:四个视角
法律道德主义
法律应该认定不道德的行为是违法的
伤害原则
禁止X行为唯一合法基础在于X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
法律家长主义
如果法律阻止某人做有害自己的事,那么相关的法律就可以得到证成
冒犯性原则
如果X行为对他人具有较大的冒犯性,那么禁止X的法律就可以得到证成
在适用法律时所运用的推理也无外乎演绎的或非演绎的
有一种论证在适用法律的推理中占据特殊的地位,这就是诉诸先例
12.5 美学推理
12.5.1 八个美学原则
1.含义深远或启迪真理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2.能够表达其文化或传统的核心价值或信念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3.有助于带来社会或政治变革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4.能使体验或欣赏的人感到快乐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5.能够给人带来有价值的情感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6.能够带来特定的非情绪性的体验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7.拥有某种美学特性或展现特殊美学形式的对象具有美学价值
8.对象是否具有美学价值无法给出论证的理由
12.5.2 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
上面的原则,有些是相容的,有些则是对立的
12.5.3 评价美学评论:相关性与真实性
对艺术的 评论没有好坏之分
(1)特定的艺术评论中都采纳了美学原则作为思考框架,基于特定的原则,评论的理由就有相关和不相关的区分
(2)即使理由是相关的,如果将原则运用于作品时有失真实,依然不是好的评论
12.5.4 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美学原则是对艺术概念或美学价值的具体界定
如果的确可以把美学原则视为定义,那么学会评判艺术就是学习艺术语言
美学原则是概括,它总结了把对象视为有价值的艺术品的真实体验
艺术的原则充当指南,指导着我们给作品以适当的好评或批评
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第1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
1.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
审查别人思想的瑕疵,并不意味着人身攻击或贬诋他人
洞察 批判性思维列表
判断信息是否恰当区分理性的断言与情感的断言区别事实与观点识别证据的不足洞察他人论证的陷阱和漏洞独立分析数据或信息识别论证的逻辑错误等等..............
1.2 基本概念:断言、论题和论证
断言(claims)
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意见或信念,或真或假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就是:检查和评估断言以及各断言之间的关系
论题(issues)
论题即问题:当我们探究断言之真假时,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论题
如何审查一个断言而言,关键是知道如何支持或反驳这个断言的真假
只有针对清楚地表达意思的断言、一个合乎语法的断言,我们才能谈论它的真假
本书主要关注语言的两种功能:做出断言和提供论证
论证(arguments)
评价支持或反驳这个断言的论证,并断定论题的真假(为断言的真/假提供理由)
论证由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构成
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断言,被前提支持的断言是论证的结论
举例
前提:萨姆的祖母死了,他要去参加葬礼
结论:萨姆有理由不上课
好的论证有2点
第一,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真的
第二,前提和结论必须是相关的
很多貌似论证的“论证”实际上并不是论证
不是论证
身份信息的失窃较上一年度增多了至少10倍。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如何轻易地获取他人的社会安全号码、银行账号等信息。当地警方提醒大家谨防他人接近上述信息。
是论证
过去一年中学会窃取他人身份信息的人成倍增加了,所以你比以往更容易成为窃取信息的受害者。
1.3 再谈论证
识别论证的困难
论证的表达夹杂着修辞、题外话或幽默,需要从中整理才能找到真正的论证
混淆论证与解释、混淆论证与说服
论证与解释
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等
①解释:洛勒头疼因为他脑袋里有钉子
②论证:洛勒该上医疗保险因为他不能支付医疗费
论证与说服
论证是证明或支持某结论,而说服某人是赢得他同意你的观点
试图说服别人时往往要运用论证。但论证并不总是用于说服,说服往往也不一定借助于论证
1.4 两种好的论证
演绎论证(deductive arguments)
该论证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形
例子1
前提:乔希·富尔彻生活在阿拉斯加结论:所以,乔希·富尔彻生活在美国
例子2
前提:乔希·富尔彻比他妻子高,而且他的妻子比儿子高结论:乔希·富尔彻比他的儿子高
非演绎论证(inductive arguments)
如果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为真,提高了其结论为真的可能性
前提:乔希·富尔彻生活在阿拉斯加结论:所以,乔希·富尔彻使用驱蚊剂
前提:生活在比特镇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沐浴在阳光下结论:所以,日光浴沙龙在那里不会受到追捧
1.5 识别论证
论证的两个部分(前提、结论)中间的标识词,如“所以”,往往并未明确飙到出来
例子:米勒啤酒味道好,我们该多买些
论证的语言
论证的结论提示词:所以、由此得出、这表明、于是、因此、我的结论是
论证的前提提示词:既然、因为、由于、依据
我们不该经营日光浴沙龙因为阳光对于比特镇的人已经过剩
1.6 其他术语和概念
“真”(truth)
任何断言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桌子上有本书,这是真的
事实上,桌子上有本书
我同意,桌子上有本书
“知识”(knowledge)
有资格说自己知道“桌上有本书”是真的
(1)你相信桌上有本书
(2)你已经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自己的信念
(3)没有理由怀疑你会在相信此事上犯错,如你曾服用迷幻药之类
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
即表达对事物评价的断言
由于评价尺度的不同,有种种不同的价值判断
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是对目的或行为作出道德及伦理评价
澄清误解
误解1: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同等地合乎情理,人们可以随其所好地接受任何价值判断
纠正:价值判断虽然是个人意见,但可以对之进行挑战或辩护
误解2: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
纠正
涉及喜好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涉及严肃的道德价值判断时,展开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1.7 外在因素:逻辑之外的装饰物
这些外在因素影响我们的思维,虽然从逻辑上看,它们无关紧要
表达者和我们之前的关系
例如母亲的想法可能比专家的意见更重要
对方的外在、言行、人设
例如明星代言,我们把对明星的感情转化到产品上
语言的包装
例如“不要问国家能给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就是对“志愿战斗”的漂亮修辞包装
煽动情绪的语言常常阻碍人们进行客观、中立的评价
附带图片或图像的断言
同样可以激起人们强烈的感情
第2章 两种推理
2.1 论证:基本特征
论证由两部分构成:前提和结论。其中,前提用于证明结论
结论指示词
于是、所以、结果、因此
这表明、这说明、这显示、这蕴含
要注意区别陈述和论证,有时陈述开起来很像论证
例如,陈述“上帝存在”
上帝存在,这一点就像你的脸上有鼻子一样清楚明白
上帝存在,不信这一点的人将会下地狱
上帝存在。这个城市没有无神论者
我认为上帝存在,因为我是基督徒
上帝存在(结论),因为宇宙有其产生的原因(前提)
结论 作为 前提
同个陈述可以是A论证的结论,有可以是B论证的前提
前提:刹车不灵,发动机烧机油,变速器不灵,这辆车很难发动
结论1:这辆车该报废了
结论2:我们该买新车了
说明:结论1是结论2的前提
论证的过程往往由多个推理环环相扣而形成,但如果不断追问每个论证的前提既不理性、也会惹人恼怒
2.2 两种论证
演绎论证
有效
前提如果为真,那么结论不可能为假
前提:A比B高,B比C高
结论:A比C高
有效≠可靠,前提是假的,论证还是有效,但是就不可靠了
非演绎论证
前提不证明结论,而是支持结论,支持力度有高低之分
陈述:如“一名妇女被谋杀了”
结论:丈夫是凶手
前提1:死者曾多次遭到丈夫的威胁(弱论证)
前提2:凶器上有丈夫的指纹(强论证)
可靠的论证指
(1)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
(2)不可能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
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包含未表达前提的论证可能是演绎或非演绎论证
天要下雨了,因为刮起了南风
表达前提:刮起了南风
未表达前提:附近地区,南风过后往往天要下雨
结论:天要下雨
在不清楚未表达前提时,可能是演绎论证,也可能是非演绎论证(只是支持论证一个因素)
增加一个全称命题——对于所陈述的对象没有例外
结果:将一个非演绎论证转换为有效的演绎论证
方法:借助背景知识和常识,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方到底是演绎、还是非演绎)
论证/陈述:丝塔茜和贾斯汀面临着离婚,他们总在打架
补充全称命题:所有打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
结果:把上面的陈述变成了演绎论证;但是这个补充的命题不为真,所以他们离婚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酒吧都关门了,时间已过凌晨2点
未表达前提:这个城市,酒吧都是凌晨2点关门
可能他在通过演绎来证明“时间已过凌晨2点”
未表达前提:这个城市的大部分酒吧凌晨2点关门
那就是试图支持结论的非演绎论证
2.4 理解论证的技术
澄清论证的结构
找出前提和结论,弄清楚它们之间是怎么相互支持的
有时,论证里面的断言构成不止一个结论的理由;或在论证中发现与论证的立场相反的断言
理解论证
1.发现结论或某语篇的主要观点
如果无法识别出结论,这个语篇可能根本不是论证,而是报告、描述、解释或其他
2.找出为得出结论而陈述的种种理由,即寻找前提
3.发现针对前提的论证(如果有)
2.5 评估论证
逻辑
该论证是在证明还是在支持其结论?
这是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还是较强的非演绎论证?
真假
论证的前提确实为真吗?
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3.1 模糊
导致陈述不清的原因
词不达意引起的相互矛盾
美国公众强烈反对出兵海地时,很难支持总统出兵。而且,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赢得民意调查的支持率。
(如果公众强烈反对,怎么提高支持率?)
主要原因有
过度模糊、歧义、过于抽象、未界定术语
模糊
词语的模糊
与该词语或短语相对应的对象是不明确的
例如,“秃头”就是模糊的:掉了多少头发算秃顶呢?
现实生活 边界模糊
没有限定条件的标准可能是模糊的
例如,限速80km/h,在高速路是安全的、在雨天路滑的拥堵路段却是危险的
模糊概念可能造成后果,但所有事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模糊有时是人们故意使用的手段,来避免做出清楚准确的回答
一定程度的模糊是可接受的(按常识灵活判断)
如果某断言不至于因为模糊而不能恰当地表达有用的信息,其模糊度就是可接受的
3.2 歧义
定义
具有多重含义的语词、短语或句子被称为歧义
类型
语义歧义(semantic ambiguity)
表达断言的语句中含有歧义的语词或短语
例如“你脸好大啊!”
组合歧义(grouping ambiguity)
当不能明确区分一个语词指集合体,还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个别成员时,就出现了组合歧义
例如,“秘书挣的钱比医生多”(指代总体还是个别,可能整体为真、个别为假)
两种常见谬误
分解谬误
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的每个成员也一定具有该特征
分解:A大学所支付的员工工资多于B大学的。所以,在A大学任教授比在B任教授挣的钱多
谬误:或许A大学支付的工资多,因为前者比后者员工多
合成谬误
由成员都具有某特征为前提推出所有成员构成的整体也一定具有该特征
在民意测验中,众议院的每个议员都获得较高的评价,但如果由此推定民意测验也会给众议院较高评价就可能是错误的
合成:国王队不可能取胜湖人队。除大前锋外的每个位置,湖人都比国王强
谬误:有天赋的队员之间不一定配合得好
语形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
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作两种以上的解释
去加拿大旅行,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两种理解
[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须携带出生证]或[驾照和其他附照片的身份证明]
指代歧义(ambiguous pro-noun reference)
一个代词所指的事物或对象不明
男孩们在追逐女孩,孩子们放声欢笑
“孩子”可以指男孩、女孩、或所有的孩子
语言运用 善用歧义
例如在不便拒绝或表明真实想法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歧义的表达
3.3 抽象
一个断言表达的内容越不具体,该断言越抽象
例如,“摩尔有只狗”比“摩尔有澳达猎犬”抽象
3.4 定义术语
定义的目的
1.告知词语的通常意义: 借助字典,弄清楚词语的意义
2.约定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词意义
3.减轻模糊、抽象或消除歧义
4.用于说服:修辞定义,含义中包含对词语的正面或负面评价,用来影响人们的信念和态度
例如,把保守者定义为 心胸狭窄的伪君子
定义的种类
1.列举定义
通过指明语词所指的对象或识别语词所指对象的典型例子来下定义
例如:“我用‘圣典’指《圣经》《古兰经》这样的文本”
2.同义词定义
给出与被定义术语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或短语
例如:“‘吹毛求疵’与‘挑剔’意思相同”
3.分析定义
确定被定义术语所指对象的必要特征从而明确术语所指的对象
例如:“俄式茶壶是俄罗斯人用于烧水泡茶的壶”,字典上的定义大都是分析定义
定义的注意事项
好的定义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第一,不能通过定义使论辩的任何一方处于不利境地
第二,定义必须是清晰的,要使用简单清楚的语言来表述
3.5 论文写作
优秀论文的4个构成部分
陈述论题、表明对论题所持的立场、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论证展开反驳
论文的开端要通过描述论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来介绍论题,陈述要中立
你对论题所持的立场必须是明确的,而且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支持立场的论证要尽量言简意赅、清楚,理由要明显相关,否则要用其他论证来支持该理由
如果对论题的相反立场有著名的论证,你要列举这样的论证并提供理由证明它缺乏说服力
论文写作的若干指导
1.中心突出
2.紧扣主题
3.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谋篇布局
4.结构完整
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已知的对立观点并对可能反驳自己的意见展开预先回
论文写作的误区
1.废话连篇
2.信马由缰:写作时不注意组织自己的思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3.未经思考:不对论题做深入和详细的探讨而写出对论题的第一反应
4.不得要领:写作时拐弯抹角
5.让读者领会:期望读者从作者不合逻辑的推论、转移话题的论述和无关的旁敲侧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
第4章 可信度
4.1 断言及其来源
评估可信度
第一是断言本身
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质疑信息来源的知识或专业技能
质疑信息来源的诚实性、客观性和正确性
某断言缺乏内在的可信性是指:该断言与我们观察到的或我们已知的(我们的背景信息)或其他可信的判断相冲突
不要让狐狸看守鸡窝
让利益相关方处于决策的位置,容易滋生错误或者导致糟糕的状况
可信度也有高低之分
4.2 评估断言的内容
断言与我们的个人观察相冲突吗
对与我们的观察相冲突的判断提出质疑,是最为合理的
但观察或近期记忆并非不会出错
注意力不集中、牵挂着其他事件或情绪不宁等都可能引起观察的种种偏差
物理条件的限制也会导致观察的误差
我们的信念、希望、担忧和期望也会影响我们的观察
个人兴趣和偏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
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背景信息
大量已被证明的信念,包括我们从自己的直接观察中学到的事实和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事实
背景信息充当着我们的知识储备的信息库
首次面对一个断言时,我们会初略评估它对我们是否可信:初信度
跟我们背景信息比较吻合,就给予较高的初信度
跟我们背景信息比较冲突,除非有强有力的支持证据,否则我们倾向于拒斥它
对与我们利益相关的报道,即使初信度较低的也值得我们去审查真伪
面对初信度低的断言,信任你的背景信息;同时保持开放头脑,要知道进一步的信息可能让你放弃原本视为真实的断言
如果不具备相关主题的背景信息,就无法去评价其可信度
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利益相关方
利益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指可以通过我们的信任获益的人
利益无关方,不以任何方式从我们的信任中获益的人
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来源比利益无关方更值得怀疑,但并不是说利益无关方的信息就是对的
体貌及其他特征
人们常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可信度,但是它是无关的因素,例如性别、年龄、口语、举止习惯等
专业性
质疑他们是否具备关于争议问题的知识
判断一个人的知识或专业技能
教育和经验常常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成就、声誉和职位等
4.4 可信度与新闻媒体
人们并没有认为新闻媒体有多可信
新闻媒体的工作者也会犯错误,也会接受缺乏充足论证的断言、忽略审查信息来源
媒体承受压力,有时也会被政府或其他力量操纵
多数媒体也部分受到利益驱动
即便如此,新闻媒体总体还是可信的
4.5 广告
广告的目的是销售产品
试图向我们兜售商品、服务、信念和态度
斯蒂芬·李柯克: 广告是尽力抑制人类智力以便从中牟利的科学
两类广告
提供理由
承诺,可以实现某些期望,满足某些需求或消除某些担忧
不提供理由
(1)触动人们心情的广告(如借助幽默、优美的图景、可怕的场景、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画面)
(2)描述该产品正被我们崇拜的或者是与自己同类的人所使用或支持的广告
(3)描述该产品所使用的环境正是我们希望自己置身的环境
我们做出购买决定前要不断自问:广告中所谈到的产品是否真的会改善我们的生活
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
5.1 委婉语和粗直语
委婉语
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而不是一种引起负面联想的表达
例如,把 旧车 称为 二手车
例如,把 暗杀 描述为 反抗
正面意义
让我们不直接谈论敏感话题或完全避开敏感话题
让我们不带敌意地结束理性的商谈
使用委婉语也是礼貌的体现
例如 用 去世了 比 死了 更得体
粗直语:被用于影响听众或读者对某事产生负面态度,或者用于减少其可能引起的积极联想
例如, 把 反抗者 描述为 恐怖分子
5.2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
修辞性定义
\"真正”的定义主要用于澄清意义
修辞性定义,则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或激起对某事的态度
例如,将“堕胎”定义为“谋杀未出生的孩子”
修辞性解释
是貌似解释的修辞手法
他因缺乏勇气而输掉了战斗
他因过于谨慎而战败(有讨好、奉承的意味)
5.3 刻板印象
对某团体的每一个成员运用相同的名称或描述,而无视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
刻板印象是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是毫无证据地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刻板印象来源于众多途径,其中不少来自流行文学
刻板印象往往得到各种偏见和群体利益的支持
5.4 暗示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会不禁自觉地抱有期望、做出假设
这些期望和假设有助于填补我们对话中的空白,使得我们不必就交谈的诸多细枝末节进行解释
故意省略重要部分而引起人们对之注意
“女士们、先生们:我证明这场竞赛中至少有一位候选人不酗酒。”
对此,人们假定,如果没有任何人酗酒,就没有必要发表这样的言论
用名褒实贬的方式来指责某人
在期待高度赞扬时,却只给予轻微的赞扬,从而暗示并不值得赞扬
例如,设想一封推荐信中写道
“我想,弗洛策姆女士为我们工作得不错。”
“到目前为止,她被证明是能干的”
“令人惊奇的是,她看起来非常机敏”
暗示的手法使我们不必实际指明就可以委婉曲折地表达对人、对事的反对意见
“我不是说这肉吃起来太老,我是说没看见平常总在外面溜达的那匹马。”
“在不少方面,她是称职的”(暗示就某些方面看,她并不称职)
5.5 加载问题
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暗示,是其题中暗藏应有之义,即加载问题
指问题中存在着假设
关键在于加载问题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未经证明的假设
“你一直这么喜欢赌博吗?”
你会自然地假设被问者的确喜欢赌博
无论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都不影响这一假设的存在
甚至像“几点了”这样单纯的问题都依赖于某些假设
听者能明白你的意思,且有办法知道时间
5.6 闪烁其词
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
有助于稀释、淡化所面临的批评
也给提出断言的人在遇到挑战时留有逃脱的余地
闪烁其词的词语,如“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多达”“据说”
例如,在广告中常见的
“每加仑高达5英里多”
“一星期减重高达10磅”
这些表达并没有做任何真正的承诺
5.7 贬抑
就是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
刻板印象、修辞性比较、修辞性解释以及暗示,都可用于贬抑某事
例如:“不必在意皮尔斯先生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他是个自由派。”(刻板印象)
有意插入特定词语或其他手法来进行贬抑
“别在意皮尔斯先生在课堂上说了什么,他只不过是又一个自由派罢了。”
短语“只不过是又一个”更进一步地诋毁了皮尔斯先生的身份
最常见的语词是“只不过是”、“只不过”、“所谓的”
引号用于贬抑,不同于用来表达讽刺
例如:约翰“借了”汉克的伞,而汉克打那以后就再没见过他那把伞。
它要表达:这根本就不是借
很多连词,如“然而”、“不过”、“仍然”和“但是”等,也可被用于贬抑它们前面的判断
1.这些植物排放的毒气的确造成了可怕悲剧,但我们必须记住,这种杀虫作物是“绿色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绿色革命”已经为数百万人提供了食物
2.虽然杀虫作物是“绿色革命”不可分割一个部分,而“绿色革命”已经为数百万人提供了食物,但它只不过是这样一种植物,其排放的毒气制造了可怕悲剧
语境可以决定一个表达是否使用了贬抑
“查韦斯仅以6票的优势取胜。”
如果有上万人投票,那“仅”就很恰当,他差点失败
如果只有20人投票,那6票已经非常大的差距的,这时“仅”就有明显的贬抑
5.8 嘲笑讽刺
仅仅取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了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嘲笑是一种有力的修辞工具
直接嘲笑某个判断
“向俄罗斯提供援助?哈哈哈”
通过嘲笑提醒一个判断而指向另一判断
支持《平等权利修正案》吗?当然,在女士们开始买酒的时候就支持!呵呵呵”
也可以运用讽刺的语言说无关的笑话,或者嘲笑试图提出观点的人
5.9 夸张
为追求效果而加以夸大的判断就有可能是夸张
究竟是不是夸张,取决于其语言的力度和所提出的观点
夸张:把手指上有倒拉刺说成是受了重伤
强有力的判断:X是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具有创造性的钢琴家
包含夸张的手法
粗直语
使用“叛国”或“极端主义者”来描述国务卿对国会的建议
修辞性比较
说国务卿比甜菜根还要无知
嘲弄
如果嘲弄涉及夸大,就可被当作是夸张
一个判断即便不含有过多情绪化的语词或短语,也可以是夸张的
“在宵禁方面要求严格的父母是法西斯”
夸张的微妙效果
即使你拒绝了夸大,你还是可能会进入这个基本判断的方向
例如,X是有史以来最具创造性的音乐家
你也许会拒绝这个判断
但你可能相信他真的是个非凡的音乐家,否则为何有人会对他做出这个夸大的判断呢
5.10 替代证明和重复
替代证明
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而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
替代证明只是替代品,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证明或证据
“据消息人士说”
“研究表明”
重复
断重复也往往起到了遮蔽、麻痹人们批判性能力的效果
要提醒自己:信念源于证据和论
初听起来并不可信的主张,不会因为千百次的简单重复而提高其可信性
5.11 修辞类比和误导的比较
修辞类比
通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使某事件显得优于或劣于它本身
社会保障系统就像庞氏骗局
你中彩票的概率小于你被闪电击中的概率
暗喻
吉娜是一门松动的大炮(脾气一触即发)
明喻
希拉里的眼睛有点肿,就像吉娃娃
误导人的比较
例如,增大了25%”“全新改良配方”、“至今最安静的”
对“比较”展开思考
1.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
2.使用的是同一种比较标准吗?
3.比较项是可比的吗?
4.比较是否用平均数表达?
平均数用于测量中间态势: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得出结论之前,先要仔细审查数据,包括审查数据的表达方式
5.12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图片视频都可以进行处理,从而操纵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
也有一些图像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就足以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
第6章 更多修辞技巧
6.1 诉诸情感的谬误
6.1.1 源自愤怒的“论证”
当我们愤怒时,就容易变得不合逻辑
在实际并没有理由时,误以为已经获悉了愤怒的理由
由一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一无关事件的评价
源自愤怒的“论证”
由煽动性语言(或思想)加某种“结论”组成
用愤怒替代了理由和判断
一个子类:寻找替罪羊
因面临的困难而责备特定的群体或个体
6.1.2 威吓手段
威吓手段
试图吓唬人们去做某事或接受某种立场
诉诸武力的论证,则是特殊的威吓手段
影响
当愤怒或恐惧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清晰地思考了。他们会陷入盲从
面临威胁,人的行为就会谨慎(即使之前并不如此认为)
对某件事情X的担忧,还可能影响到对另一无关之事Y的评价
例如,看中一套房子,打算购买,再听到经纪人说这套房子也有比人看中了很快会出手:有人就可能因此高估房子价格
应对方法:弄清楚我们的担忧与什么有关
6.1.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诉诸同情的论证
由于某人(或他的父母)所经受的困难而应该得到一个更好回报
同情会诱使我们强化某人的优点
源自妒忌的论证
由于妒忌而对某人吹毛求疵
妒忌则诱使我们夸大某人的缺点
阿谀奉承的谬误
“自负”的影响
会使我们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
会令我们做出其他无关的判断
自负感尤其让我们易受阿谀奉承的影响
试图利用别人的自负感去取代理性的判断,就是阿谀奉承的谬误
安慰剂效用
例如,服用的药物其实没有作用,但是只要服用的人相信,他就会感受到效果
使人负疚
“负疚感”也能起干扰思维的作用
引起某人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行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
一厢情愿的思维
希望、渴望和厌恶也可能让我们偏离逻辑
仅因为若某判断为真则令人愉悦(或不快)而接受(或拒斥)它
同辈压力论证
渴望被人接受的心理,可能促使我们因为接受某个判断就能得到某些人的赞同就接受它,而非因为判断本身
同辈压力常常是经过粉饰的,或者是未经挑明的
同辈压力可以来源于相识的人,或者陌生人
群体思维的谬误
用源自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替代其对某个问题所持立场的理由和慎思
当置身于某个群体,人们就会有群体认同感;由群体认同感引发的谬误十分常见
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就是:民族自豪感或民族主义
这些谬误,常常包含称为“前提”的断言和“结论”的断言,但是这些“前提”并没有真正支持“论证”;而是唤起一种情感,让我们接受这个没有得到论据支持的结论
6.2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
6.2.1 转移注意力/烟幕弹
转移注意力
在一场对话中引入一个话题,转移了最初的要点,尤其当引入新话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转移话题
例如,本来议题是关于成人服用大麻的立法,但说的问题却是孩子服用大麻的问题,这就是转移注意力
烟幕弹
堆砌问题,或者使问题极度复杂化,直至最初的问题迷失在(语言的)“烟幕”中
其他的谬误,例如同情、愤怒,都可以转移注意力
6.2.2 众所周知
诉诸公众的论证的谬误
仅以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或者相当多的人(这些人并非权威或专家)相信它为根据,力劝某人接受某个判断(或者成为某人这样做的受害者)
常用短语
“众所周知……”和“这不过是常识……”
例如,美国大多数人相信上帝存在,但这不能作为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
诉诸司空见惯
根据它的常见来为某行为或实践(不同于断言或判断)做辩护
例如,人人都不诚实交税,我为什么就不能呢
诉诸传统
因为历来如此行事,所以要这么做;因为历来人们都相信,所以我们也相信
例如,相信有圣诞老人,是美国孩子的传统,但这并不能证明圣诞老人就存在
6.2.3 合理化
合理化的过错;用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
涉及真正动机的时候,人们往往自欺欺人
例如,老婆生日,老公买了一台新桌锯:“这桌锯不便宜,但拥有它你会高兴的,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在车库里干活而不会妨碍你”
6.3 以错制错
以错制错
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
据报复主义:以伤害某人来报复他对你所造成的伤害,是可以接受的
要区分合法的惩罚和非法的报复,报复的对象是之前犯错的人
为免受面临的伤害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此为由给自己的行为辩护,就不是谬误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