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2020-05-29 10:18:0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毛中特、史纲,适用于考研,高考政治,事业编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和平与发展
第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 框架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1917十月革命胜利,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实践基础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
1925-1927 大革命 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
1927-1937 土地革命 反围剿
1937-1945 全面抗日战争 二次国共合作
1945-1949 解放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存在、斗争、燎原、本本》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期遵义会议--抗战时期 ;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长期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非)
解放战争到建国以后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内容
活的灵魂
-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实事求是根本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根本政治原则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三大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特征
国情(实际出发)
半殖民地半封建1840-1949;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时代特征
近代主要矛盾决定了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鲜明历史特征
近代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的失败呼吁新革命的诞生
新革命的实践呼吁理论的形成
内容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科学概念总路线内容《晋绥干部会议》总路线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对象
首要对象帝国主义
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封建主义
官资
动力
工农小资民资
无产为根本最早的新阶级
农民主力军,贫农最可靠,中农其次,农民问题基本,农民革命,农民战争
小资
小资不是资,是劳动人民,可靠同盟者
民资
最弱动力,既争取又斗争又联合
领导力量
中国革命中心问题,新民革命核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
中国革命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基本问题农民
- 必要性:
帝国想要将中变为殖民地,中国民资软弱妥协,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
- 可能性:
共同优点——与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组织记录性
独特优点
受外资,封,资三重大山压迫
分布集中
天然的联系农民
性质和前途(新和旧区别)表-2
两步走,新民主——社会主义革命;毛:民革是社革的必要准备,社革是民革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包含社会主义因素
错一次二次革命论
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
提出——毛泽东 七大《论联合政府》
- 政治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
- 经济
打土豪分田地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意民革社革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
- 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共产主义思想指导地位
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
提出
《存在》《斗争》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打基础;
《燎原》“红旗打多久”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土地革命早期)
《战问题》确立,村包城(抗战时期)
必要性
根本原因——国情两半;
农民多,农村统治薄弱
可能性
根本原因
国情两半
群众基础
客观条件
革命向前发展
坚强后盾
红色武装
主观条件
党的领导
意义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根据地建设依托
三大法宝
《发刊词》
统一战线
必要
两半决定
两头小中间大,无产地主小,农民小资大
长期性、残酷性、发展不平衡性
可能
利用矛盾
联合民族资产阶级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两个联盟
工农联盟
基础
民资联盟
联合
经验(根本是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大革命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原则
工农联盟
对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
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
鼓励顽固
独立自主
武装斗争
特点和优点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思想首位)
十九大习近平:思想、组织、作风、政治、纪律、制度(政治首位)
作风建设
1.理论联系实际
2.密切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49——1956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反资反私)三大改造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性质特点
过渡时期
国情:新民主主义社会
私资,比重高,社会主义居领导(少对多)地位
经济
主要三种
社会性质
社会主义经济:国营—工人
半社会性质
合作社、农民、个体、私资、国资
资本主义经济:私资—民资
个体经济:个体—农、小资
主要矛盾(49——56反资)
社主义——资
工阶级——资
民资两面性
革命年代
革命性
软弱妥协摇摆
新民主
剥削者
接受党领导
总路线
一化三改
工业化、农、手工和工商改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互助合作道路
二、互利自愿、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原则
三、正确的阶级政策
四、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方针
循序渐进步骤
农业(1956基本完成)
互助组(萌芽)、初级社(半)、高级社(完全)
手工业(1956基本完成)
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
第一、和平赎买
原因
民资两面性
统一战线
对社会主义依赖性
第二、初级(萌芽)半公私合营(半)公私合营(全)
第三、把资本家改造成劳动者
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条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确立
改造基本完成,社会发生变化
后三年
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前三年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恢复国民经济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1956-1976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论十大关系>
方针
调动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次结合开始了,开始了探索
原则和指导思想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下层
2.非对抗性
3.适应的为基本面,矛盾非基本面
主要矛盾
工业国-农业国,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思想领域
团结批评团结
人民群众和政府
民主集中
双百
科学文化领域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主党派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工业化道路
农轻重
其他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一,不发达社会主义
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市场变化国家允许的自由生产微博补充
国家市场为主体,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特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教训
结合实际,中国特色
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适应国力,不能急
民主法制
党的民主集中,集体领导,党政建设
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形成
条件
背景:和平与发展
东西南北
南北核心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依据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过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伟大转折
思想路线
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践
核心实事求是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982年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轮廓的形成
1992年十四大
南方谈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达到成熟
1997年十五大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99年写入宪法
十七大
中特特理论体系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回答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前夕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被作为事关全局的国情,十三大被系统论述
两层含义
社会性质,发展程度
- 党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领带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目标)而奋斗。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三步走
- 改革开放理论
特点
背诵考点,分析题
制度 体质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两手抓
- 一国两制
一个中国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历史地位
继承和发展
开篇之作
科学指南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
核心观点,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形成
十七大提出,中特体系
科学内涵,主要内容
立场以人为本,要求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历史地位
新思想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经济建设
中高速增长
综合国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总量世界第二
生态文明
强军
一国两制
外交
从严治党
子主题
主要内容
一、
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特
内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总布局
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
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子主题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强军目标
大国外交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
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
突出政治建设在党建中的重要地位
基本方略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地位
新任务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新布局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5.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
2、全面深化改革(动力)
3、全面依法治国(保障)
4、全面从严治党(保障)
新条件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近代史纲要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风云变幻的80年)1840-1919近代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逐步衰落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
冉冉升起世界扩张的资本主义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领土主权
领海主权
内河航运
司法主权
领事裁判
关税主权
片面最惠国
中国社会的变化(四大变化)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政治)+半封建社会(经济)
特征:帝国主义(决定力量);封建主义(统治支柱)经济根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和妥协);社会政治经济不平衡;三座大山压迫
社会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社会任务
生产关系“两民”任务: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前提)
生产力“两富”任务: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方向)
社会阶级
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被统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经历
人民群众: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次)
爱国官兵:中法冯子材+刘铭传(大胜)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侵略目的:瓜分灭亡中国
瓜分高潮:甲午中日战争
高潮表现:割让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瓜分破产原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矛盾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腐败
重要原因:经济技术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学习之风
地主阶级:林则徐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科技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君主立宪制)、经济学说
民族意识觉醒
开始:鸦片战争;普遍:甲午战争
表现:严复“救亡”;孙中山“振兴中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原因:列强入侵(外因)+阶级矛盾激化(内因)
经过:天京事变(转折)
两大纲领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后期:《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为中心,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方案
共同点:都没有得到实现,没能挽救太平天国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政治:撼动了封建统治根基
地位: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
思想:冲击了儒家思想
对外:打击外来侵略者
国际:推动亚洲人民解放运动反殖民主义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
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表现:没有科学理论;没有正确对待儒家;对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
农民力量大但不能成为领导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
原因:镇压农民起义(根本原因);加强防务;发展本集团实力;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兴办事业
近代企业
兴办近代企业:前期军事工业-后期民用工业(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性质)
新式海军
北洋水师(洋务最高成就)
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历史作用
经济
对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文化
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社会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失败标志和原因
标志:甲午战争一役,洋务运动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原因:指导思想封建性(根本原因):对外依赖性;管理腐朽性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民资危机加深;改良思想传播
主要活动
公车上书(戊戌维新开端)
著书立说与介绍外国变法
“三办”办学会、办学堂、办报纸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第一次交锋)
要不要变法(核心)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思想文化)
百日维新
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历史意义
爱国就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力量弱小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寄希望没有实权皇帝,没有发动人民
其他原因
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改良道路行不通,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的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民主革命开端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革命组织与宣传
宣传:三位巨匠四本著作
组织:中国同盟会(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没反帝同时放松对汉族地主警惕
民权(核心):创立民国,但没有强调全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但没能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评价: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出革命派在思想上理论方面的弱点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保路运动(四川最大)-导火索;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前奏
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正度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进步性:废除君主专制
局限性:没有反帝也没有反封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政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思想: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国际: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北洋军阀政府性质
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产利益
军阀割据形成原因
内因:中国封建经济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
外因:帝国主义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
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失败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
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和干部队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1949近代
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党成立 大革命 1919-192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兴起标志:《青年》杂志发表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历史意义
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放了思想禁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局限性
批判孔子,但没看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优先改造国民性,却忽视了封建经济基础
没有采用辩证思维放法,犯了形式主义错误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看到了方向;传播了思想提供了方法——群众路线
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第一人——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第一次正确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强调坚持新的革命方法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54之后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背景:群众路线;思想启蒙和外部影响
过程:时间、口号、转折、结果
历史特点和意义
彻底的反帝反封,对帝国主义达到理性认识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的结合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习大大五四纪念讲话(补充)
主体和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方向和使命——“两个一百年”+中国梦
定性和定位: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特点和意义:伟大旗帜、伟大觉醒和伟大传统
内容和核心: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五四精神,核心是爱国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伟大意义
中共一大:确立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的历史特点
接受列宁主义领导
工人阶级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小资产阶级占多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领导力量: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坚强的领导力量
指导思想:科学的指导思想,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目标纲领: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未来方向: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与红船精神
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红船精神”
(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鉴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3)立党为公、终成为民的奉献精神
中国革命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发动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七二惨案”终点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国共合作形成: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民生:突出反帝,国内民族平等
民权:强调权利一般平民所有
民生:增加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北伐战争的胜利:工农支持——原因
大革命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原因
客观:国民党叛变革命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主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不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验教训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独立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为后来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第五章 中国革命新道路 (土地革命 1927-1936)
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东北易帜
国民党性质: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大反动集团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三座大山的反动政权,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代理人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史上第一次转折会议)
一个批判: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两大方针: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革命
一个领导:瞿秋白中央政治局
一起列起义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党的第一枪;建军的开端
秋收起义:失败后探索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红政在》《斗争》: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火》回答了红旗能打多久
《本本》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党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指导思想:没收土地归农民
两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第一部;《兴国土地法》保护中农利益
阶级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地位: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可以付诸实际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表现
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接线,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
革命道路问题:以城市为中心;指令红军攻打中心城市
土地革命问题:打击富农,“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军事斗争问题: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亡主义
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宗派主义,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原因
内因:八七会议后浓厚的左倾情绪
外因:共产国际瞎指挥
根本原因:不善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联系实践)
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产证
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
内容:集中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和挽救了中国革命
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的胜利
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战胜利
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践论》《矛盾论》: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全民族抗战 1937-1945)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结合 结论:要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解放战争 1945-1949)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日新月异七十年)1949-2019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合国的成立以及其伟大意义
三个结束
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政治上上翻身做主人
结束了军阀混战、战乱仍频、匪患不断,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两个改变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景
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三个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两大任务
近代以来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基本完成
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条件,开辟了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性质:过渡社会形态
特征: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公有制
国营经济(向导)
资本主义私有制
个体经营(主体,十字路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性质
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两大任务
生产关系: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生产力: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具体成就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
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开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良好的开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三大探索)
《论十大关系》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共八大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中共八大路线制定1956-9
主要矛盾:发展需要,人民需要
主要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经济建设: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中和平衡中稳步前进;
政治建设:民主、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政治党建,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
毛泽东《关于正处》
第一,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有矛盾)
第二,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社会主义两类矛盾)
第三,解决两类矛盾,敌我,专政;人民内部,民主说服教育;思想上,团结批评团结;物质,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略)
错误原因,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略)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重要思想来源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978-1982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5.11 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想解放运动
坚持马列,毛思
思想路线问题
为重新确立思想路线,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前奏-中央工作会议P269 实事求是,划时代意义
十一届三中 否定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形成了,邓小平核心
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现化新时期
意义;伟大转折,第一次87会议武装斗争;第二次遵义会议挽救党和革命;第三次,十一届三中
三、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毛
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1982-1992
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纲领1982
二、 改革重点从农村组向城市
三、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得到基本路线1987
五、三步走
第三节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1992-2002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1-18
从计划经济体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改革目标1992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1997
推动三农问题和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十六大--2012年十八大
胡锦涛提出,20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第十一章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毛中特学习
2012中共18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阶段开启了中特社新时代
2017十九大习近平历史成就
夺取新时代中特社主义
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特社、怎样坚持和发展中特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过特色社会中主义
2018-1十九届二中全会《修宪建议》
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