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2019-10-08 13:52:54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花了挺长时间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涵盖书本上所有知识点,乃升学考试及考研必备资料,静心制作,就不免费了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背景
实践
客观条件
资本主的发展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
时代的产物
19世纪40年代
理论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产生标志
《哲学的贫困》
《共产党宣言》
发展
列宁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 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内涵
含义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于核心地位(方向和道路)
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但揭示了规律,而且还接受了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不断发展
革命性
彻底的批判精神
鲜明的政治立场
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社会理想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高理想
共产主义
根本方向
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
必经阶段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反面
教条主义
没有按照具体情况,按照书本理论
经验主义
没有按照具体情况,按照先前经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的本原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第一性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是否承认本原统一性
一元论
二元论
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一切物质的共性
物质含义和意义
含义
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人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我们能认识么?(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有同一性吗?)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
辩证法
运动、联系、矛盾
相对主义诡辩论
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静止、孤立、否认矛盾
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世界是实践的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能动
客观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
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征
客观性
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多样性
多种多样的联系
发展
含义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
)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趋势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根本原因、标志)
优越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人民
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含义
定义
即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转化
斗争性
相互排斥
内外因
内因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外因
对外开放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一般、共性)
特殊性(个别、个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平衡性
不同矛盾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
同一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居于支配作用,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主流)
矛盾的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支流)
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规律
原因
①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和( 根本分歧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 )线索
③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④( 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质量互换规律
量变
事物数量(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的增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质变
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否定知否规律
形式
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含义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关系
对立统一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2、相互依存和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
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含义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
对立统一,相互作用
机械决定论
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
含义
现实性: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已发生)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未发生)
关系
对立统一
内容与形式
含义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的结构或表现形式
关系
对立:内容和形式含义不同
统一:相互作用
现象和本质
含义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关系
对立:现象是外部,本质是内部;现象是多变,本质稳定
统一: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
含义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特征
客观性
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普遍性
规律在很大范围和领域中起作用。
意识
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本质
人脑的机能
社会性产物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能动作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3、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的表现)
4、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 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 目的 )
认识的本质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的反映论
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的认识论
思维决定存在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知论
不可知论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地反映论
认识(反映)对象+实践(创造)对象
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
消极的认识对象
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一次飞跃:感性到理性
感性认识
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体的,形象的,片面的反映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含义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抽象的,本质的,全面的反映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
(1)材料必须丰富;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飞跃:理想到实践
理性认识
实践
认识的最终目的
特点
唯一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确定性
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不确定性
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局限性;
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 认识 - ( 实践)的循环往复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真理与价值
真理
含义
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属性
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绝对性(绝对真理)
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
相对性(相对真理)
认识有待扩展、有待深化
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
含义
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辩证关系
对立
真理和价值就是两个概念,不一样
统一
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产生价值
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
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关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的本质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 :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含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
含义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分类
程度高低
社会心理
思想体系
是否具有阶级性
意识形态(有阶级性)
思想政治
道德法律
艺术
哲学
非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
语言学
自然科学
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发展标志
生产工具
现代生产力系统分类
实体性因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运筹性因素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渗透性因素
自然科学
准备性因素
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
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生产关系
含义
物质生产中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决定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产品分配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①政治上层建筑(制度、军队、警察和监狱)
②思想上层建筑(法律思想、艺术、道德)
社会的划分
划分形式
根据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有
共产主义社会
根据人的发展情况
人的依赖性社会
物的依赖性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根据技术水平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社会形态发展的特点
统一性
社会形态发展过程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历史决定性
多样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典型意义不同
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动力
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阶级斗争的根源:物质利益的对立
发展的形式
革命
定义:社会制度的发生根本地改变
方向:由下到上
目的:政权从反动阶级转移到进步阶级
基本标志:国家政权转移(暴力形式)
改革
定义:同一种社会制度没有变
方向:由上到下
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基本标志: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非暴力形式)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
人的本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最终归宿
“一切依靠群众”
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领导方法
杰出的人
无产阶级领袖
杰出的人的作用
反映那个年代的趋势,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阶级斗争中起到了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杰出人物
1.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历史作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他们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代表,肩负着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他们为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指导,指明方向和道路
他们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终生
他们善于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形成
形成基础: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基本概念
含义和产生
含义
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产品
产生
①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含义
有用性(具体东西)
属性
自然属性
反应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最本质因素)
含义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看不见的辛苦)
属性
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含义
做什么、如何做
成果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含义
多少时间、多少汗水
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成果
价值
表现形式
内在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亏本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赢利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外在表现形式
货币
本质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一个手机标价8000元
流通手段
人们在商店购买商品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贮藏手段
存金币
支付手段
赊购赊销、发工资、交租金
世界货币
世界市场发挥一般等价物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劳动: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
商品经济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
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等价交换
形成过程
初步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完全确立
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资料
价值
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 + 繁育后代 + 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使用价值
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非人
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人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劳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途径
1.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 ——简单粗暴加班!
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潜移默化压榨!
资本的本质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结果
资本积累
含义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 )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实质
①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规模
③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④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有机构成:C/V)
2.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失业人口)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产业资本的循环
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流通过程
单个资本
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料划分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的两个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经济危机
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
商品生产过剩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的具体形式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其中包括银行资本)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农业地租等形式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
国家制度(核心)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①国体:资产阶级专政。
②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国和日本)和民主共和制(美国)
政党制度
一党制
长期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
执政党VS在野党或反对党
美国
多党制
由两个以上的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
法国
意大利
三权分立
行政权(政府)
立法权(议会或国会)
司法权(法院)
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议会制
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意识形态
特点
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核心
利己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
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产生后竞争仍然在的原因
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
已形成垄断的企业之间依然是竞争关系
垄断形式
卡特尔
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垄断企业
辛迪加
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垄断
托拉斯
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
超大型垄断集团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金融资本: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二)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
(三)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
经济上: “参与制”
政治上: “个人联合”
垄断利润
含义
垄断资本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实现形式
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分类
垄断高价
垄断低价
政治
国内:国家垄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
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
科学研究项目,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
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二)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三)主要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国民经济计划
国外: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
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打着“对外援助”旗号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
原因
新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内容
本质: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结果
双刃剑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角度
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机”变“四机”,信息技术加入
生产要素变化,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
生产关系
资本社会化(所有制)
劳资关系
分配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与法制结合
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
民主形式扩大
原因
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建立职工持股制度
上层建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实质
1、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3、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马克思: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
过渡的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和长期的历史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经验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理论和实践要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坚持共产党领导,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思想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
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和蒙古,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1921共产党成立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十九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八个明确”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基本方略”
党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国家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
(4)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5)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
(6)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7)遵循规律改造、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9)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回答和解决国家问题。
2.与时俱进,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3.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背离原则。
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艰巨性和长期性
1.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
1.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2.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具体国情不同
3.时代在前进和实践在发展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社会主义开拓中前进的客观性
1.新生事物,崭新的制度,不会一帆风顺
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3.世界经济政治形式错综复杂
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②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③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⑤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要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政治: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组织: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无产阶级革命
内涵
1. 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2. 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
3. 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 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5.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形式
暴力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
非暴力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列宁
三个阶段:巩固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斯大林
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经济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3.经济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政治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精神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人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摆脱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人摆脱了旧式分工
人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人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2.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低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
存在公有制为主体也存在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劳分配
劳动是谋生手段
阶级存在,国家存在
仍存在封建,小资思想
第二阶段/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极度发达
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按需分配
商品经济归于消亡
劳动是第一需要
无阶级,国家消亡
高度的精神文明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实基础
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奋斗目标
远大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