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019-10-15 10:07:1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资/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概念
《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指教诲与培育
广义: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社会/学校)可能是无组织零散 也有可能不是
狭义:学校的教育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在活动中主导作用,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
受教育者(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介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的属性
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本质属性,即质的规定性。
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社会性和意识性)
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
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在,教育就存在。
历史性
时代性,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different
阶级性,有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觉得。
相对独立性
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
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需要超前于经济建设)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 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 法的利托尔诺 美的桑代克 英的沛西能:起源于动物界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心理起源论 美的孟禄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与上一个 共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决教育是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 起源于运动 社会生存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交往起源 叶澜《教育原理》
教育的基本形态
教育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先导性 生活性 感染性 针对性 终身性
社会教育 开放性 多样性 群众性 补偿性 融合性
学校教育 职能的专门性 组织的严密性 作用的全面性 内容的系统性 手段的有效性 形式的稳定性
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人类对自身生产和发展的需要是最根本原因 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 语言的形成另一必要
特征
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没有阶级性
教育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
一般产生于奴隶时期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文字创作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积累
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具有非生产性
阶级性不断强化
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 有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近代教育 16c末-19c末
国家加强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
重视教育的立法
现代教育
20C后新特点
教育终身化 法的保罗 朗格朗 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发展趋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有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 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成为一个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教育基本功能
个体/社会
个体:促进个体社会化,个性化
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变迁,促进社会流动
正向与负向
显性与隐性
显性主要标志 计划性
潜在的隐性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开发利用就可以变成显性的教育功能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