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2021-01-25 15:56:35 7 举报
AI智能生成
自考本科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简答)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2、以发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2、以发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方面问题:
世界的本原(本质、第一性)是什么?
意识和物质的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的问题?
世界的本原(本质、第一性)是什么?
意识和物质的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古代朴素:水、火、 五行、元气等学说
古代朴素:水、火、 五行、元气等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原子说
特点:不运动,不变化,你发展,静止,孤立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我的意志(也就是自己瞎想),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九渊:吾心便是真理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九渊:吾心便是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外力的作用,
朱熹:理在事先
黑格尔:绝对精神
朱熹:理在事先
黑格尔:绝对精神
第二方面问题:
意识(思维)能不能认识物质(存在)?
或思维和存在的有同一性吗?
意识(思维)能不能认识物质(存在)?
或思维和存在的有同一性吗?
能/有:可知论
不能/没有:不可知论
世界统一性问题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
不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
物质
唯物主义辩证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含义: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意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意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一切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存在状态)
辩证法:
1、物质是运动的
2、物质是相互联系的
3、物质是矛盾的
1、物质是运动的
2、物质是相互联系的
3、物质是矛盾的
形而上学:
静止、孤立、否认矛盾
静止、孤立、否认矛盾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其他学派观点
形而上学:否认运动,承认静止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物质定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
定义: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随时间而变化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含义: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不可逆
特点:一维性不可逆
空间----含义: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特点:三维性
世界是实践的
说明:
不只是想想,要去做才叫实践,
动物的本能不叫实践
比如说:种地就叫实践
不只是想想,要去做才叫实践,
动物的本能不叫实践
比如说:种地就叫实践
概念:主题能动性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能动、客观、社会历史性
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3、科学实验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3、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大特征
联系
特点:
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事物不孤立,事物间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联系
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事物不孤立,事物间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联系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其他----
主观臆想:理解为瞎想,没有根据
主观臆想:理解为瞎想,没有根据
发展
含义: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新事物:
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根本原因、标志)
2、优越于旧事物
3、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根本原因、标志)
2、优越于旧事物
3、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形而上学的特征:孤立和静止
3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含义: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基本属性:
1、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转化
2、斗争性,相互排斥
1、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转化
2、斗争性,相互排斥
举例:同事之间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矛盾
内外因
内因(内部矛盾)
外因(外部矛盾)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作用
意义:
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内因。对外开放是外因。
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内因。对外开放是外因。
特征
普遍(一般、共性)性:如粮食具有普遍性
特殊(个别、个性)性:如大米、小麦、高粱等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相互联结
2、相互区别
3、相互转化
1、相互联结
2、相互区别
3、相互转化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支配)
主要方面(主导)
次要方面(被支配)
次要矛盾(服从)
矛盾的不平衡性简答: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1、两点论:二者不可偏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
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1、两点论:二者不可偏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
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
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规律
为什么有这种地位呢?原因:
①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和( 根本分歧 )
②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 )线索
③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④( 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①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和( 根本分歧 )
②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 )线索
③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④( 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事物数量(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 的增减
质量: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度: 界限
举例:烧水,没开前温度一直在上升叫量变,水开后变成水蒸气叫质量,100°则为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量变 )是( 质变 )的必要准备
( 质变 )是( 量变 )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 量变 )是( 质变 )的必要准备
( 质变 )是( 量变 )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先进性和曲折性)
对于好的要继承
不好的要批判
不好的要批判
5对范畴
原因VS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必然性VS偶然性
趋势
现实性VS可能性
已发生和未发生
内容VS形式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就是把内容表现出来的表现形式
形式:就是把内容表现出来的表现形式
本质VS现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举例:破案,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举例:破案, 透过现象看本质
每一对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矛盾)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
含义: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特征:
客观性----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认识和利用
普遍性----大范围使用
客观性----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认识和利用
普遍性----大范围使用
意识
起源:
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决定性作用)
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决定性作用)
本质:
1、人脑的技能
2、社会性产物
3、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人脑的技能
2、社会性产物
3、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能动性作用的表现:
1、目的性、计划性、
2、主动性、创造性,
3、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突出表现)
4、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1、目的性、计划性、
2、主动性、创造性,
3、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突出表现)
4、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举例:北京鸟巢建筑,人们有了建鸟巢的想法,就去实践了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举例:如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
举例:如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举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举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探求内部联系和规律)
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认识的本质极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
本质: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举例:我用手摸火
举例:我用手摸火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叫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先验论)的对立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就是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
认识的辩证运动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抽象的,本质的,全面的反映(形式:感觉、知觉、表象)(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抽象的反映(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高级阶段)
3、实践 (认识的最终目的)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叫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到实践叫第二次飞跃
举例:相亲,先看外表,再聊内在,最后谈恋爱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抽象的反映(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高级阶段)
3、实践 (认识的最终目的)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叫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到实践叫第二次飞跃
举例:相亲,先看外表,再聊内在,最后谈恋爱
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 认识 - ( 实践)的循环往复
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 认识 - ( 实践)的循环往复
真理和价值
真理: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属性:
1、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绝对性(绝对真理):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
b、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
3、相对性(相对真理):认识有待扩展、有待深化,是发展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谬误: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
属性:
1、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绝对性(绝对真理):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
b、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
3、相对性(相对真理):认识有待扩展、有待深化,是发展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谬误: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唯一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确定性: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3、不确定性: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局限性
1、唯一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确定性: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3、不确定性: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局限性
价值:含义:某物(事)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价值不一样是对立关系
真理是有价值的是统一
真理的价值表现: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真理和价值不一样是对立关系
真理是有价值的是统一
真理的价值表现: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人类社会极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极其运动规律
社会本质
社会存在(物质)
人在社会生存需要什么?
人在社会生存需要什么?
本质: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发展的因素:
1、地理环境:会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制约或影响社会的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不断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地理环境:会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制约或影响社会的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不断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精神)
本质: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分类标准
1、程度高低
1、社会心理(接地气):就是风俗习惯
2、思想体系(高大上):如:马克思主义
2、思想体系(高大上):如:马克思主义
2、是否具有阶级性
1、意识形态(有阶级性):
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哲学、艺术是有阶级性
人话:这些学科在不同国家含义是否一样,不一样就是有阶级性,如上面的学科
2、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语言、自然科学是无阶级性的
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哲学、艺术是有阶级性
人话:这些学科在不同国家含义是否一样,不一样就是有阶级性,如上面的学科
2、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语言、自然科学是无阶级性的
3、主体不同
1、个体意识:自己的想法
2、群体意识:群体的想法
2、群体意识:群体的想法
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人话:对看到的事物有一些想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正确的社会意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如改革开放)
b、错误的社会意识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如文化大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称为唯物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称为唯心史观)
这里为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因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研究人类发展历史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正确的社会意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如改革开放)
b、错误的社会意识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如文化大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称为唯物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称为唯心史观)
这里为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因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研究人类发展历史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如:支付方式的发展从现金到现在的手机支付)
社会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主要矛盾)
生产力
含义: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发展的标志:生产工具
现代生产力系统:(如:开厂)
1、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如:厂房、设备、员工)
2、运筹性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如:管理)
3、渗透性因素:自然科学 (如:技术)
4、准备性因素:教育 (如:人才培训)
1、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如:厂房、设备、员工)
2、运筹性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如:管理)
3、渗透性因素:自然科学 (如:技术)
4、准备性因素:教育 (如:人才培训)
生产关系:物质生产中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决定作用)(人话:公司属于谁)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人话:职位)
3、产品分配方式(人话:怎么分红)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决定作用)(人话:公司属于谁)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人话:职位)
3、产品分配方式(人话:怎么分红)
矛盾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次要矛盾)
经济基础
定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经济基础
公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公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上层建筑
什么叫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层面上)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层面上)
划分:
1、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如:人民代表大会、军队、警察、监狱)
2、思想上层建筑(法律、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如:人民代表大会、军队、警察、监狱)
2、思想上层建筑(法律、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矛盾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社会划分
社会形态:
1、经济社会形态
a、按生产关系(以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析)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b、按人的发展状况划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技术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经济社会形态
a、按生产关系(以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析)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b、按人的发展状况划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技术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社会形态发展的特点:
统一性:发展过程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特点(主观能动)
社会形态的发展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由历史决定论产生统一性
由主体选择性产生多样性
统一性:发展过程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特点(主观能动)
社会形态的发展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由历史决定论产生统一性
由主体选择性产生多样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发展动力:
1、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如晚清腐败而产生辛亥革命)
2、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阶级是经济范畴,划分阶级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物质利益的对立(没钱的想要有钱人的钱)
1、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如晚清腐败而产生辛亥革命)
2、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阶级是经济范畴,划分阶级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物质利益的对立(没钱的想要有钱人的钱)
发展形势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
人的本质: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人与人会有关系)
人的需要(比如说需要钱)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人与人会有关系)
人的需要(比如说需要钱)
人的作用
谁创造了历史(两种观点):
1、由人民群众创造(叫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由个别英雄人物创造(叫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什么?(人民群众为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所以这里介绍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由人民群众创造(叫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由个别英雄人物创造(叫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什么?(人民群众为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所以这里介绍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杰出的人
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对历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是正面人物(杰出人物)
对历史起到消极阻碍作用是反面人物
对历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是正面人物(杰出人物)
对历史起到消极阻碍作用是反面人物
杰出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 反映那个年代的趋势,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 阶级斗争中起到了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 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 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简答题)
- 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 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
- 杰出人物历史作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 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极其本质
资本主义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其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极其规律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