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2019-10-24 10:23:02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师考编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宏观教育概论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述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儿教育之,三乐也
最早对教育进行解释的:许慎,东汉,《说文解字》
主导者、关键作用:教育者
主体:受教育者
中介和桥梁:教育影响(内容+手段)
基本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地位):与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育人性(本质)、社会性
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与人共存在
历史性
古今不同
长期性
培养人才周期长
相对独立性
转化活动的过程
继承性
古今相同
不平衡性
超前or滞后
生产性
民族性
阶级性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
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派生功能
按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
计划
隐形功能
非计划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教育是神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
利、西: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说
孟禄: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米、凯:教育起源于劳动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
金钥匙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分支主题
简单 劳动 无等级
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教育
分期
奴隶社会
分支主题
封建社会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西方古代教育
分支主题
总体特征
分支主题
劳教脱离 有阶级
近代社会
分支主题
义务教育普遍实施的国家:德国
20世纪以后
终身化
全民化
所有人接受教育
民主化
所有人接收相同教育
多元化
现代化
核心:人的现代化
关键:教师队伍现代化
其他
信息化
技术应用
全球化
个性化
学生个性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分支主题
萌芽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创立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发展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阶段性
分支主题
不平衡性
分支主题
互补性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个体差别性
分支主题
个体
群体
分支主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法论
分支主题
外铄论
分支主题
二因素论
分支主题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分支主题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前提、可能性
环境
现实性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分支主题
个人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因素、内在动力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教育与文化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教育与科技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技术
教育与人口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中观教育原理
教育目的
概述
概念及作用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层次结构
分支主题
功能
分支主题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
历史回顾
分支主题
基本精神
分支主题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分支主题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分支主题
五育并举,没有主次之分,不平均
素质教育
分支主题
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
教育制度
概念
分支主题
形式上的发展
分支主题
制度化教育是最高形态,标志是学制的建立
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
人的依据
学制本身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欧洲:双轨制
发展历史:由上至下,为资产阶级设置,培养学术性;劳动人民自下而上,培养职业性
美国:单轨
大中小,有利于教育发展,但会导致教育参差不齐
前苏联、中国:分支(y)型
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术教育,有利于教育普及,教学不是很灵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最早起源:德国
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基础性、公共性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15-50%)
终身教育
最早:耶克斯利
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知、做事、生活、生存
知事存活
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
我国学制
发展历程
1902,首次颁布,壬寅学制
1904,首次实行,癸卯学制,张之洞
分支主题
1911-1912,壬子癸丑学制,资本主义性质,男女可以同校,蔡元培
1922-1951,壬戌学制,美国为蓝本,长期,633
兼顾升学就业
结构与类型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学生与教师
学生
特点
教育的对象
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自我教育主体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发展中的人
与成人不同、有巨大潜力、发展的需要
主要权利
受教育权
分支主题
人身权
分支主题
财产权
分支主题
义务
分支主题
教师
产生与发展
分支主题
性质
1994.1.1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角色
分支主题
形象
道德形象
基本
人格形象
亲近or疏远的首要因素
文化形象
核心
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
多:木器、任务、差异
变:因材施教、教学、教育机智
连续性、广延性
时间上延续,白天上课晚上批作业
空间上广延性
长期性、间接性
培养长期
培养人才,间接为社会创造贡献
主体性、示范性
优先选择示范性
个体性、群体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培养人才受多方影响
威信
组成
权利微信
信服微信
学识、情感、人格
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己
专业素养
道德
知识
分支主题
本体、核心、基础性要求:2
条件:4
能力
分支主题
除专业素养外,具备研究能力
职业心理
权利和义务
权利
教育教学权
最基本
科学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
获得报酬权
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义务
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业务水平
师生关系
概述
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分支主题
教育关系最基本
伦理关系最高层
观点
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论
杜威
类型
专制型
命令、权威、疏远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民主型
开放、平等、互助
分支主题
放任型
无序、放任、随意
分支主题
内容
分支主题
作用
分支主题
影响因素
教师
态度、领导方式、人格、智慧
学生
环境
特点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学记》
心理相容
途径和方法
教师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自身素质、发扬民主
了解、研究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善于与学生交往,处理学生矛盾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权益
学生
环境
课程
概述
课程一词的由来
唐朝: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斯宾塞:专业术语
博比特:专门领域
概念
广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包括各类学科和课外活动
地位:学校教育的基础;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
狭义:某一门学科
类型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
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
最广泛,最早产生(中国最早是六艺)
经验课程
兴趣和经验
杜威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分学科、单学科
综合课程
整合
分支主题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共性
选修课程
个性
开发主体、管理层次
国家课程
强制性
教育部
地方课程
当地特色,以省级开课
省教育厅
校本课程
学校办学特色
开发主体:教师
不必要编写教材
不一定是活动课程
选修课呈现
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
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三基
读写算
拓展性课程
拓展知识广度
研究型课程
培养探究态度和能力,深度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计划
隐性课程
无意识、非计划、非预期
课程理论
学科/知识中心
结构主义:布鲁纳
发现结构
要素主义:巴格莱
共同要素:数学、外语、科学——新三艺
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永恒主义:赫钦斯
名著
学生中心
经验主义:杜威、克伯屈
课程的组织要心理学化,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开设课程
存在主义:奈勒、萨特
学生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任
社会中心
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流派
后现代课程
多尔
4R模式
丰富、循环、关联、严密
反对灌输式教学
教师是平等的首席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罗杰斯、马斯洛
平行or并行课程,关注情感与认知
古德莱德课程
理想——研究机构、专家
正式——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任课教师
运作——教师实际实施
经验——学生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类文化知识及科学发展水平
课程设计
概念
分支主题
模式
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
目标模式的参照基础
目标模式(泰勒)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课程目标的设计
内涵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目标取向
分支主题
课程内容
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分支主题
主体是科目的设置
课程标准
分支主题
课程目标是核心
教材
分支主题
直线式
前后不重复
大学
螺旋式
前后有重复
中小学,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程实施
含义
分支主题
影响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教师:关键、核心、决定因素
学校
校长:课程实施的保障因素
校外环境
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
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
相互调试取向
相互调整
课程缔造取向
缔造新的经验
课程评价
含义
分支主题
主要模式
分支主题
课程资源
概念
广义:一切对学生有帮助
狭义:直接要素
特点
多样性、潜在性、动态性、多质性
分类
空间分布
校内
校外
性质
自然课程
社会课程
物理属性
文字
实物
活动
信息
存在方式
显性
隐性
根据功能
素材
知识、技能、经验、方法等
条件
人力、物力、财力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
学习要不断建构
多元智能
人有多种智能
人本主义
强调人的价值跟潜能的发挥,罗杰斯、马斯洛
工作方针
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观
知识与能力(基础)、过程与发展(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终极目标)
与布鲁姆最相似
课程结构观
均衡性(比例)、综合性(学科关系)、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内容联系观
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学习方式观
合作、自主、探究
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课程管理观
国家、地方、学校
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分支主题
我国的学制有63/54/9,是多种学制并存
选时间都选:小学一年级开始
教育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
发展的人
允许学生犯错误
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不一样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现在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促进发展的教师观
角色的转变
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建设开发者;社区型开放老师
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
自我:强调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借教案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结论过程并重,关注人
评价观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
微观教育实践
教学
教学理论
概述
分支主题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教学与智育是途径和内容
形成与发展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形成
分支主题
任务
形式教育
17世纪,洛克、裴斯泰洛奇,重能力与智力
实质教育
18世纪,赫尔巴特、斯宾塞,重知识
我国
分支主题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
教学的首要任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作用及意义
分支主题
教学过程
概念
分支主题
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前苏联,凯洛夫)
内容:间接性
主体:引导性
条件:简捷性
任务:教育性
知识+品德——巴特
交往性
师生互动
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巴特
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感知+理解)
中心环节
理解教材是中心的中心
巩固知识
必要环节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概念
指导教学的基本准则
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含义:清晰表象、感性认识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启发性原则
含义:学生主体,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发扬教学民主
学生动手实践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育主动性
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按知识+学生身心的顺序教学
教材、学生心理认识
规律:顺序性
分支主题
巩固性原则
含义:及时复习
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分支主题
量力性原则
含义:学生能够接受
规律:最近发展区
分支主题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含义:知识+品德
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分支主题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学以致用
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贯彻要求:易建联运用知识训练乡土教材
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分支主题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有的放矢教学
规律:个别差异性
分支主题
教学方法
常用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
讲授法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谈话法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讨论法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读书指导法
分支主题
没有指定教材
直观感知
演示法
分支主题
参观法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实际训练
练习法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实验法
分支主题
实习作业法
分支主题
实践活动法
分支主题
情感陶冶
欣赏教学法
分支主题
情景教学法
分支主题
方法选用依据
分支主题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形式
个别教学制
一对一轮流讲
我国古代主要的教学形式;我国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支主题
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集体教学形式
昆体良,萌芽,提出并未实施
夸美纽斯,系统论述
当前最基本最广泛的教学形式
分支主题
复式教学: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老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改革
分组教学
是否打乱现有班级
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
打乱
课程与年限
能力分组
课程相同,年限不同
作业分组
课程不同,年限相同
文纳特卡制
学科教学
社会意识
个别教学
团体活动
设计教学法
自己决定学习内容
杜威
道尔顿制
教师指定参考书目,学生自学
研究生教育
小队教学
教师之间共同合作,各司其职,共同成长
其他
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贝尔——兰卡斯特制
导生制
英国
葛雷制(二部制)
教师上课、课外活动
上下午对调
基本环节
备课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准备/前提
上课
分支主题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的根本标志: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作业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分支主题
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后进生
学业考评
考查
考试
测验法
分支主题
衡量标准
效度
正确性、准确性
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难度
试题难度0.5最佳
信度
稳定性
一致性
区分度
鉴别力,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教学评价
概念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功能
导向
为教学指明方向
诊断
发现教学过程的问题
调节
调节师生活动
激励
调动积极性
管理
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
甄别
选拔区分
鉴定
评定结果
种类
评价功能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参照标准
相对性评价
常模,排名
绝对性评价
目标参照评价,及格
个体内差异评价
过去现在;不同方面
评价主体
内部评价
自评
外部评价
他评
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
优良,语言评价
定量评价
有数值
教学模式
内涵
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程序
当代国外
分支主题
程序教学:一步一步来,刷题
暗示教学:语言类应用多
当代我国
尝试教学
邱学华:先试后导
情景教学
李吉林
自学辅助
魏书生
愉快教学
倪谷音
跨越式
何克抗
成功教育
刘京海
翻转课堂
微课
德育
概述
概念
分支主题
性质
目的必须合乎道德,影响出自善意,代表是人为善的教育意图
功能
个体性功能
个体生存、发展、享用
基本功能
享用功能是最高
教育性功能
通过德育保证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社会性功能
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作用
内容
依据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统的制约
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安全教育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
过程
概念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分支主题
结构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影响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自己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实质:德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处理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基本规律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情是催化剂
要注重全面性、多端型
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
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
原则
导向性原则
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政治方向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信赖、严格
分支主题
知行统一
言行一致
分支主题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正面+约束
健全制度和守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学校+家庭+社会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长善救失
分支主题
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人特点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
集体+个人
分支主题
马卡连科:研究流浪儿、《教育诗》、集体对个人影响、尊重
方法与途径
方法
说服法
摆事实
事实说服
参观
讲道理
语言说服
榜样示范法
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
典范
示范
典型
实际锻炼法
练习、参加实践活动
做
常规锻炼
实践活动
陶冶教育法
无形的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孟母三迁
道德修养法
自我教育
鲁迅“早”
自我反省
品德评价法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角色扮演法
换位思考
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基础途径
思想品德——直接
其他学科——间接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班主任工作
重要但特殊
模式
认知模式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体谅模式
分支主题
坚持性善论、换位思考
社会模仿模式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价值澄清模式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管理
概述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埃拉斯莫斯;班级授课制
地位
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
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功能
社会化
社会
个体化
促进发展
最高目的
满足需求
归属
诊断
矫正
建构原则
有利于教育
目标一致
有利于身心发展
班级管理
含义
班主任
动态过程
全面发展
根本目的
功能
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功能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最终目标
目标
构建学习共同体
形成文化共同体
形成精神共同体
实现伦理共同体
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教学管理
核心
班级活动管理
原则
科学性
规律
民主性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自觉性
自我教育
整体性
教育者整体,协调多种教育力量
模式
常规管理
制定班规班级
平行管理
集体个人——马卡连科
民主管理
轮流当班干部
目标管理
目标分解——德鲁克
文化管理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
班集体的管理
概念
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教育作用
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
形式上在一起
班主任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核心形成阶段
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
班干部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发展阶段
形成了舆论与班风
班主任、班干部带头,主要靠班级自主管理
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成熟阶段
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所有人的发展
好班集体的特征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集体的发展目标
基础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政策秩序
首要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标志
班主任工作
概念
分支主题
地位和作用
分支主题
班主任影响力
职权影响力
个性影响力
内容和方法
常规工作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操行评定
学生守则
步骤:自评——小组评——班主任评——反馈家长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
分支主题
分支主题
要重视
分支主题
课外活动
概念
课堂教学之外
学校+校外
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但不是延续
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联系
分支主题
区别
分支主题
主要内容
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特点
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
基本形式
群众性活动
教育研究
概述
概念
教育问题、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
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目的:改变教育现状、促进教育发展
类型
分支主题
基本原则
客观性
创新性
理论实际
伦理
意义
改革、质量、理论、教师
趋势
分支主题
基本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
查阅文献资料
贯穿全过程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
感官、科学仪器
应用最广泛
分类
是否参与
参与性观察
卧底
非参与性观察
旁观
是否严格控制
结构式观察
定时定期
非结构式观察
无意识
根据观察结果
定性观察
了解特征
定量观察
记录方式
开放式观察
实况描述
封闭式观察
表格
调查研究法
问卷(最基本实用最广泛)、访谈等形式
实验研究法
控制条件或变量
个案研究法
特殊或典型案例
行动研究法
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老师、实际问题
提高研究技能的基本途径
阅读
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
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法
叙事,讲故事,自传
比较研究法
比较不同时间不同教育
历史法
研究历史发生发展
教育史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