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2023-05-03 21:38:2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对于哲学的几个大家、流派的梳理与概括介绍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北欧神话 《史莱慕之诗》 索尔 巨人之王史莱慕 芙瑞雅
哲学,我们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在那以前,人们在各种宗教中找到了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这些宗教上的解释透过神话的形式代代流传下来。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
哲学的解释
eg:《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荷马、贺西欧德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神话
赞诺芬尼司(约前570——前480)指出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这些天神。
形成原因: 在这段期间,希腊人在希腊本土与意大利南部、小亚细亚等希腊殖民地建立了许多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所有的劳力工作都由奴隶担任,因此市民有充分的闲暇,可以将所有时间都投注在政治与文化上。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人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得与以前大不相同。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质疑社会的组成方式,也可毋需借助古代神话而提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现象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早期哲学解释
主要目标: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水是万物之源
万物中皆有神在
一切物质都有源头
泰利斯(约前624年-前547)77
世界由“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泰利斯学生
最早绘制第一张世界地图
认为人从海鱼演化而来
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前610-前546 64
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约前570——526 44
万物一直存在,亘古长存
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已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理性主义开端: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百分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的源泉。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事物是静止不不动的,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生病、健康;饥饿、饱足;战争、和平;善、恶: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摘记:此处之神应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
以logos“理性”替代“神”一词。
人类的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知道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摘记:自然规律,或“道”)
赫拉特里克斯(约前540——前480) 60
我们不应该接受世间只有一种基本物质的观念,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四个“根”:土、气、火与水,所有事物都由四种物质混合而成,只是比例各不相同。
自然界有两种力量。他称之为“爱”与“恨”。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恩培窦可里斯
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
太阳不是一个神,而是一块红热的石头,比希腊的培洛彭尼索斯半岛还大。 对天文学很感兴趣。他相信天上所有物体的成分都与地球相同。这是他研究一块陨石后达成的结论。他因此想到别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他并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同时他还解释了日蚀的现象。
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公元前500——前428) 72
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原子atom(不可分割的)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
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唯物论者。
灵魂是由一种既圆又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人死时,灵魂原子四处飞散,然后可能变成另一个新灵魂的一部分。
德谟克里特斯(约公元前460~前370) 90
首要问题:世界由有什么组成的
自然派哲学家
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饮食起居要节制,同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是人的自然状态。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身体或心灵不平衡,因而使大自然“出轨”所致。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节制饮食、保持和谐,并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灵”。
医学伦理——希波克拉底要求他的学生宣读下列的誓言: 我将依照自身的能力与判断,采用对病人有利的疗法与处方,绝不施以有害或有毒之物。无论应何人之请,我也绝不给予致命药物或做此类之建议,也绝不协助妇女堕胎。进入病家访视时,我将以病人的福祉为念,不做任何贪渎害人之事,不受男女奴仆之引诱。我在执业时之所见所闻,凡不应泄漏者,我将严予保密。若我遵行此一誓言,不懈不怠,愿上苍使我乐享生命、精进医事并受世人敬重。若我违反誓言,愿我遭相反之命运。
疾病的原因
历史与医学
起因:自然派哲学家被称为“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约公元前450左右,雅典成了希腊王国的文化中心。从此以后,哲学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 自然派的哲学家关切的主题是自然世界的本质,这使得他们在科学史上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雅典的哲学家的兴趣主要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当时,一个拥有人民议会与法庭等机构的民主制度正在雅典逐渐成形。 为了使民主能够运作,人民必须接受足够的教育以参与民主的进程。在现代,我们也看到新兴的民主国家如何需要开启民智。 当时的雅典人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精通演说术,也就是说要能够用令人信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时,有一群四处游历的教师与哲学家从希腊各殖民地来到了雅典。他们自称为哲士或智者(SopLists)。Sophist这个字原来指的是一个有智慧而且博学的人(按:一般贬称为诡辩学家)。这些诡辩学家在雅典以教导市民为生。 诡辩学家与自然派哲学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但诡辩学家不屑于从事在他们眼中了无益处的哲学性思考。他们的看法是: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在哲学上,类似这样的看法被称为 “怀疑论”。诡辩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谜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因此,他们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约公元前485——前410):“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
观点与诡辩派相对,苏格拉底则试图证明此类的规范(世间的是非标准)事实上不容置疑,而且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世间有所谓永恒、绝对的是非观念存在。我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便可以悟出这些不变的标准,因为人类的理智事实上是永恒不变的。
母亲为产婆——与人对话就是思想的“助产师”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摘记:承认自己无知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
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他相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理性主义者。
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而不存在于社会中。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 71 产婆之子
摘记:与老子“道”类似,道是规律,是常理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自然界中没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感官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洞穴神话
理想中的生命历程是,“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
灵魂,理性的天下
理型世界
世界的两个领域
理想国模型: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
统治者与战士都不能享受家庭生活,也不许拥有私人的财产
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僭主政体
民主政体
寡头整体
军人政体
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
身体 灵魂 美德 国家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理想国
统治者是以理性来治国,女人只要受到和男人一样的训练,而且毋需生育、持家的话,也会拥有和男人不相上下的理性思考能力。
一个国家若不教育并训练其女性国民,就好像一个人只锻炼右臂,而不锻炼左臂一般。
由于养育孩童的责任极为重大,因此不可由个人从事,而必须由政府来负责(柏拉图是第一位主张成立公立育儿所和推展全时教育的哲学家)。
对于女性的看法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80 苏格拉底的学生 奴隶主贵族 诗人 神话学家
“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最早对事物进行分类(以特征)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理斯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
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的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征。
事物组成的材料
质料
每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代表是事物的潜能与极限)
形式
世界的组成
自然界中种种循环变迁中也可能有其“目的”存在,如天空下雨是为了植物生长,橙子与葡萄生长是为了供人们使用。(摘记:此处与现代科学思维不符,后事证明亚里士多德此处是错误,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种进步说法)
目的因
将事物根据特征分门别类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逻辑
只能通过外力改变
无生物:石头、水、土壤
植物
禽兽
人类
动物
有潜能改变
生物
自然界的层级
一个植物的灵魂
一个动物的灵魂
一个理性的灵魂
人类的形式构成
伦理学
三者应当同时达到
过着享乐的生活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懦弱与鲁莽的中庸
勇敢
吝啬与挥霍的中庸
慷慨
人际关系的黄金中庸
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
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算是真正的人。他指出,家庭与社区满足我们对食物、温暖、婚姻与生育的基本需求。但人类休戚与共的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君主制,就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元首。但这种制度如果要成功,统治者就不能致力于谋求私利,以免沦为“专制政治”。贵族政治,就是国家由一群人来统治。这种制度要小心不要沦于“寡头政治”(或我们今天所称的“执政团”式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但这种制度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它很容易变成暴民政治。(当年即使专制的希特勒没有成为德国元首,他乎下那些纳粹分子可能也会造成可怕的暴民政治。)
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
三种制度也应有黄金中庸
政治学
“男人提供“形式”,而女人则仅贡献“质料”。”
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在生育方面,女性是被动的,只能接受,而男性则是主动且多产的。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62 马其顿人 柏拉图学生 医生之子 生物学鼻祖 曾担任亚历山大大帝小时候的私人教师
地球上所有活动乃是受到各星球运转的影响,这些星球必定是受到某种力量的操控才能运转。亚理斯多德称这个力量为“最初的推动者”或“上帝”。这位“最初的推动者”本身是不动的,但他却是宇宙各星球乃至自然界各种活动的“目的因”。
首要问题:人与社会
古典派哲学家
形成原因:亚历山大大帝打赢波斯战役后征服埃及、东方(至印度),希腊文明与语言之结合
希腊文化时期(公元前350——前50)约300年
形成原因:罗马在军事与政治上逐渐占了上风。逐渐征服了所有的希腊王国。从此以后,从西边的西班牙到东边的亚洲等地,都以罗马文化与拉丁文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在罗马人征服希腊世界之前,罗马本身也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因此,直到希腊人的政治势力衰微很久以后,希腊文化与希腊哲学仍然继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哲学变化:逐渐朝“救赎”与平安的方向发展。当时的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也应该能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了。
公元前722被亚述人征服
北国(以色列)
公元前539年以色列人被允许重返耶路撒冷 重建圣殿 (直到耶稣降生 犹太人都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
公元前568年被巴比伦人征服(巴比伦奴隶时期)
南国(犹太)
公元前750年以色列国立开始衰微
公元前1000年 三位以色列王 扫罗王大卫王所罗门王——遴选国王涂油礼(弥赛亚——受膏者),国王——上帝之子,国家——天国
从犹太人的观点来看,世间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转生”。这些都是希腊人和整个印欧民族的想法。基督教认为人并没有什么东西(如灵魂)是生来就不朽的。虽然基督教会相信“人的肉体将复活并得到永生”,但我们之所以能免于死亡与“天谴”,乃是由于上帝所行的神迹之故,并非由于我们自身的努力或先天的能力。 秉持着这种信念,早期的基督徒开始传扬相信耶稣基督即可得救的“福音”。他们宣称,在耶稣居间努力之下,“天国”即将实现。
耶稣
文化融合 基督教 犹太文化渊源
“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耶稣去世数年后,法利赛人保罗改信基督教。他在希腊罗马各地游历布道,使基督教义传遍世界各地。
保罗与斯多葛学派及伊壁鸠鲁等学派进行对话,宣传基督思想。耶稣受难数十年后,雅典、罗马、亚力山卓、以弗所(Ephesus)与哥林多(Corinth)等重要的希腊罗马城市都成立了基督教会。在后来的三四百年之间,整个希腊文化地区都成为基督教的世界。
保罗认为,外邦人不一定要成为犹太人才可以信奉基督教,因为基督教不只是犹太人的宗教。它的目标在拯救全体世人。上帝与以色列订的“旧约”已经由耶稣代表上帝与人类订的“新约”所取代。
非犹太人(外邦人)是否可以成为基督徒?还是一定要先归化为犹太人才可以?又,外邦人——如希腊人——应该遵守十诫吗?
《使徒信经》(Creed),eg 耶稣是神,也是人。他不仅是凭借上帝之力的“上帝之子”,他也是上帝本身。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为人类分担灾祸并因此在十字架上受苦的“真人”。
基督教会管理
首要问题: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
创立者 按提赛尼斯 苏格拉底学生
住在木桶里 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个面包袋之外,什么也没有,(因此要偷取他的幸福可不容易!)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地晒着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 亚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
带澳吉尼斯 按提赛尼斯徒弟
主要思想: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eg:有一天苏格拉底站在街上,注视着一个贩卖各种商品的摊子。最后他说:“这些东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
相信毋需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 ——于是,到了今天,“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促进了斯多葛学派的发展
犬儒学派
创立者 季诺 Zeno 塞浦路斯 雅典 前期加入犬儒学派
奥瑞利亚斯 公元121——180 罗马皇帝 ;
西塞罗 演讲家 哲学家 政治家 公元前106——前43 人本主义创立者
塞尼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表示:“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这句话自此成为人本主义的口号。
著名人物
世界观点: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乃是“大宇宙”(macrocosmos)的缩影。宇宙间有公理存在,亦即所谓“神明的律法”。由于此一神明律法是建立在亘古长存的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之上,因此不会随时空而改变。(与苏格拉底观点相同,与诡辩派相对)——各国的法律条文只不过是模仿大自然法则的一些不完美法条罢了。
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斯多葛式冷静
“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
一元论
斯多葛学派 兴起于公元300左右 雅典 stoic——stoa意为门廊的意思
前辈 阿瑞斯提普斯 (Aristippus) 苏格拉底学生——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他说,“至恶之事乃是受苦。”因此他希望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为目标。(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认为人应该忍受各种痛苦,这与致力避免痛苦是不同的。)
精神:四中草药——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花园哲学家——“陌生人,你将在此地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物。”
认同德谟克利特斯原子理论——应对人们惧怕神明来到伊壁鸠鲁花园
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eg:巧克力VS发胖
对“乐趣”的看法——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如吃巧克力等。交朋友与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制,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对死亡的看法——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比鸠鲁扼要地说,“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对政治或团体的看法——规劝人们“离群索居”。(摘记:类似理想桃花源的感觉)——在伊比鸠鲁之后,许多伊比鸠鲁学派的人士逐渐沉溺于自我放纵。他们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Epicurean这个字如今已具有贬意,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专门追求享乐的人。
创立者 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1年——前270年)
伊比鸠鲁学派
“救赎论”(doctrine of salvation)——影响基督教神学
与上帝合为一体eg 他们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我”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我”。有时在一刹那间,我们可以体验到一个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秘主义者称这个“我”为“上帝”,也有人称之为“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当这种物我交融的情况发生时,神秘主义者觉得他们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入海洋一般进入上帝之中。——基督教的神秘主义者塞伦西亚斯(Silesius,公元一六二四年~一六七七年)则另有一种说法:“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后,就成为海洋。同样的,当灵魂终于上升时,则成为上帝。”
神秘经验
西方(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人形上帝
东方(印度教、佛教与中国的宗教)
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水乳茭融的经验
上帝的形象
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
普罗汀(Plotinus,约公元205年——270) 亚力山卓——罗马
新柏拉图派
学派
源自:印欧民资 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除了那些讲菲诺攸格里克(Finno一Ugrian)语族语言(包括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拉普兰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和匈牙利语)或巴斯克语的民族之外。除此之外,印度和伊朗地区的大多数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
相信泛神论
视觉强调
洞察 video I see
都将世界看成善与恶无休无止相互对抗的场所,因此欧欧民族才会经常试图“预测”世界未来的前途。
“灵魂转生”或“生命轮回”
历史是循环的。他们相信历史就像四季一样会不断循环。因此历史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不过在无尽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兴亡消长罢了。
终极追求,挣脱轮回
印度教 佛教充满哲学式省思
宗教的哲学思辨
相近的语言带来相近的思想
印欧文化
源自:阿拉伯半岛 犹太人
相信一神论
注重历史记录
无论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听觉强调
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捷句话说,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濛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 ——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他在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应许之地”一般,他将带领人类通过历史,迈向“最后审判日”。当这一天来临时,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摧毁。
天主教
基督教(新教)
东正教
英国圣公会
回教
偏重祈祷、布道和研究圣经,而不在于自省与打坐。
西方三大宗教认为生命的目的不在脱离轮回,而在于从罪恶与谴责中得救。
宗教
伊斯兰教 古兰经
基督教 旧约圣经
以闪族语系撰写
受希腊与拉丁文化影响,即受希腊哲学影响
基督教 新约圣经
以希腊文撰写
语言
闪族文化
两种文化
希腊时期(近古时期)(公元前50年——5世纪)
首要问题: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一切以神为出发点)他们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还是我们可以借助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希腊哲学家与圣经的记载有何关系?圣经与理性之间有抵触吗?还是信仰与知识是可以相容的?
AD313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接受,AD330君士坦丁堡大地将首都由罗马迁到君士坦丁堡,AD380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AD195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变为东方帝国、西方帝国AD410西方帝国遭蛮族劫掠、476被摧毁AD1453东方帝国被土耳其征服,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历史发展脉络
西欧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罗马天主教的中世纪)
东欧是希腊式的基督文化(拜占庭的中世纪)
北非和中东(后来包括西班牙)是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化(阿拉伯人占领了罗马城市亚力山卓,继承了古希腊科学文明)。
AD529基督教关闭柏拉图学院,同年,圣本笃修会成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修会。这一年、因此成为基督教会箝制希腊哲学的一个象征。从此以后,修道院垄断所有的教育与思想。但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部分著作依然流传下来。罗马帝国逐渐分裂成三种不同文化大致上,新柏拉图学派在西边承传下来,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分别在东边和南边承传了下来。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化在意大利北部交融。
希腊哲学的分和
地球中心论
世界观
在宗教问题上理性能做的事有限。基督教是一个神圣的奥秘,我们只能透过信仰来领会。如果我们相信基督,则上帝将会‘照亮’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能够对上帝有一种神奇的体悟。“‘我们的心无法平静,直到在你(天主)中安息。”
上帝与世界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离。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全人类都迷失了,不过上帝仍然决定要让某些人免于毁灭。否认人有权批评上帝,他引述保罗所写的《罗马书》中的一段句子:‘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神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神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做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做成卑贱的器皿吗?’”
首先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eg“神以其先知先觉导引人类的历史,从亚当一直到世界末日。历史就像一个人从童年逐渐成长、衰老的故事。”
将柏拉图加以基督教化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公元354年——430年。 76 北非——迦太基——罗马、米兰 前期非基督徒
哲学、理性这两者和基督教的启示与信仰之间并不一定有冲突。基督教的教义和哲学的道理,其实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们透过理性推断的真理时常和圣经上所说的真理相同。”
世间有若干‘自然的神学真理’eg上帝真的存在:一条是经由信仰和基督的启示,一条是经由理性和感官。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也认定上帝(或‘目的因’)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但是他对上帝并没有进一步的描述,因此,圣多玛斯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只能仰赖圣经和耶稣的教诲。
亚里斯多德认为,这个生命的层级显示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圣多玛斯认为,万物的存在分成若干渐进的层次。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
亚理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
与亚里士多德一致,例如,圣经上就告诉我们女人是由亚当的肋骨所造的。”
只有在身体的构造上比不上男人,但在灵魂上则与男人相当。此外,在天堂里,两性是完全平等的,因为在那里所有身体上的性别差异都不存在了
对女性的看法
圣多玛斯(ThomasAquinas)。1225——1274 哲学家 神学家家住罗马与那不勒斯之间一个名叫阿奎诺(Aquino)的小镇
哲学家
中世纪(5世纪至14世纪)
费其诺(MarsilioFicino)——“认识自己,呵,你这藏在凡俗身躯内的神明子孙啊!”米兰多拉(PieodellaMirandola)——《颂扬人的尊贵》布鲁诺(GiordanoBruo),宣称神存在于大自然中,而且相信宇宙是无限大的。——被烧死
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们无限崇拜天才。研究人体。
艺术、建筑、文学、音乐、哲学与科学都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
把科学观察所得的结果用准确的数学辞汇表达出来。eg伽利略(GalileoGalilei)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
研究大自然现象必须以观察、经验与实验为基础。——与中世纪过度相信理性思考对立
要义: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从一切以神的观点来解释,重新回到以人为中心。——‘回归本源’,(古代的人文主义)。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地球绕太阳圆形运动(柏拉图完美圆)
太阳中心论
不买赎罪券,认为人们并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同时,要取得上帝的赦免也不是靠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希望回到新约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发明德文 (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读得懂圣经,并从某一个意义上来说,成为自己的教士。)
不相信任何人能够透过教会举行的仪式,获得上帝的赦免与宽宥。他说,人只能透过信仰得救,这是‘无法用金钱交换的’
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彻底腐化了,他相信唯有透过上帝的恩典,人类才能免于罪孽。因为罪恶的代价就是死亡。”
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这话语就是基督耶稣。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自己要多读圣经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各星球之间一定有某种力量使它们相互吸引。
各星球实际上是以太阳为中心,绕着椭圆形的轨道运转。
相信潮汐的涨落一定是受到月亮引力的影响。
开普勒
月球观察
木星有四颗卫星
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惯性定律提出
伽利略
完善惯性定律
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而递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万有引力定律提出
是惯性定律。牛顿说明所谓惯性定律就是‘一个物体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变状态,否则它会一直处在静止或呈直线进行的状态’。另外一项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证明的定律: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精确计算行星轨道
自然法则的存在正足以证明宇宙间确有一位伟大、万能的上帝。
相信有上帝
相信整个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
机械论的世界观
牛顿
科学家们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6世纪)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当时有许多人抱持文艺复兴时期持续不坠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过着退隐山林、禁欲苦修的宗教生活。无论在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隐避世的潮流逐渐兴起。”
典型特征
“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但也有一些是为了争夺政权。”
三十年战争
现代戏剧形成
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
理想主义
霍布士(ThomasHobbes)。——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包括人与动物——都完全是由物质的分子所组成的。就连人类的意识(也就是灵魂)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而产生的。无论霍布士或牛顿都不认为机械论的世界观与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有何抵触。但十八、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则不然。十八世纪的法国物理学家兼哲学家拉美特利(LaMettrie)写了一本名为《人这部机器》(L’hommemachine)的书,他认为,就像人腿有肌肉可以行走一般,人脑也有‘肌肉’可以用来思考。后来,法国的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也表达了极端机械论的观点。他的想法是:如果某些神祗在某个时刻能知道所有物质分子的位置,则‘没有任何事情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同时他们也能够看到所有过去及未来的事情’。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这个观点被称为决定论’。
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从肉体感官而来
唯物主义
思想模式
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皆大欢喜》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麦克白》
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上帝仍为上帝,即便天地尽荒;上帝仍为上帝,纵使人人皆亡。 但他在同一首赞美诗中也描写挪威北部的乡村生活,描写鲂鱼、鳕鱼和黑鳕鱼等。
达斯(PetterDass)
游历欧洲 参军打仗 荷兰 瑞典 死于肺炎 理性主义一生中曾住过几个欧洲国家。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有强烈的欲望要洞悉人与宇宙的本质。但在研习哲学之后,他逐渐体认到自己的无知。
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
首个哲学体系创立人
《方法论》——哲学家必须使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
每一种思想都必须加以‘斟酌与衡量
哲学应该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个新观点。最后,我们还必须时时将各种因素加以列举与控制,以确定没有遗漏任何因素。如此才能获致一个结论。
我思故我在
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是真实的
不占空间,因此也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单位;
思想/灵魂
纯粹是扩延,会占空间,因此可以一再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但却没有意识。
扩延(Etension/物质
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上帝真实存在
二元论
两者本体都来自上帝,因为唯有上帝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不隶属任何事物。
笛卡尔(1596——1650)54 法国人
犹太人 阿姆斯特丹 理性主义者
他认为基督教与犹太教之所以流传至今完全是透过严格的教条与外在的仪式。
批评既有宗教
否认整本圣经都是受到上帝启示的结果。他说,当我们阅读圣经时,必须时时记得它所撰写的年代。他建议人们对圣经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如此便会发现经文中有若干矛盾之处。
批判圣经
以新眼光看待问题
因发表异端邪说被逐出教会 家人断绝关系 靠帮人魔镜片糊口
魔镜片
上帝并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拉动所有的绳子,操纵一切的事情。一个真正的傀儡戏师傅是从外面来操纵他的木偶,因此他是这些木偶做出各种动作的‘外在因’。但上帝并非以这种方式来主宰世界。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
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每一件事,这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我们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因此,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都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内
上帝不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乃是引用保罗在雅典小丘上对雅典人说的话:‘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 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要用永恒的观点看待事情
主要理念
伦理学研究是过善良所需的道德行为。但到了现代,却多少沦为教导人们不要冒犯比人的一套生活准则
《几何伦理学》
斯宾诺莎1632——1677 45 荷兰人
微积分发明人,比牛顿略早
所有的我们的观念(概念)都是由非常小数目的简单观念复合而成,它们形成了人类思维的字母。复杂的观念来自这些简单的观念,是由它们通过模拟算术运算的统一的和对称的组合。
形式逻辑
莱布尼茨1646——1716 70 德国人
理性主义
《论人之理解力》1、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2、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固定不变
重量、数量
主要
各有所好
酸甜冷热绿红等
次要
感官的分类
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一些道德原则。换句话说,他相信世间有所谓‘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存在。这正是理性主义者的特征。洛克与理性主义者相像的另外一点是:他相信人类凭理性就自然而然可以知道上帝的存在。”
人民所选出的代表握有立法权
法院握有司法权
政府握有行政权
首先倡导‘政权分立’原则
影响英国哲学家弥尔(JohnStuartMill),在两性平等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女人服从男人的现象是受到男人操纵的结果,因此是可以加以改变的。”
洛克1632——1704 72英
提出背景,法王路易十四“朕即国家”,洛克认为“为了确保国家的法治,必须由人民的代表制定法律,而由国王或政府执行法律
天主教主教(亦有说为虔诚的基督教徒)
主观唯心主义
加州伯克莱分校以他命名(加州大学创始校区)
《人类知识原理》
万物都是因为这个灵而存在,这个灵乃是‘万物中的万物’的成因,也是‘所有事物存在之处’。
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灵魂是形成概念的原因
伯克莱(1685——1753)68 爱尔兰
苏格兰爱丁堡 与伏尔泰 卢梭同期早年曾经遍游欧洲各地,最后才回到爱丁堡定居
《人性论》
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而事实上哲学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印象原创物
观念模仿物
两种知觉
以为自己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事实上是一种不实的认知。你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是一长串你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正如休姆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他说,心灵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休姆指出,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identity)。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一样。由于银幕上的影像移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出这部电影事实上是由许多不相连的单一图像所‘组成’的。而实际上,一部影片只是许多片刻的集合而已。”
与佛陀言论类似:。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世间复合之物必然衰朽,应勤勉修持以求己身之解脱。
不可知论者
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由感情决定
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认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并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但他认为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踌,与知识或理性无关。(摘记:不要过于习惯这个世界,对一切都一个应该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休谟(1711——1776)65 苏格兰
印象与观念可以是单一也可以是复合的:假设我们想象上帝是一个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事物’,那么‘上帝’这个观念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观念’。
经验主义
巴洛克时期(17世纪)意大利为16世纪末
口号:反抗权威(部分针对教士、国王和贵族)
产生原因: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于是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
主要做法:‘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人民之所以过着贫穷、备受压迫的生活,是由于他们无知、迷信所致。因此要把重点放在教育儿童与一般大众上。——教育学科产生(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而教育学则开始于启蒙时代)——编制百科全书:你在这套书中可以查到所有的知识,上自铸造大炮的方法,下至制针的技术’
国家的法律不应该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该是理性的体现。奠定以后资产阶级各国立法的基础。绝对权力带来绝对腐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1689-1755 66
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
反抗教会,自由思考
自然法
制定法
法律
伏尔泰1694-1778 84
主权在民
自然界中很少有不平等的现象,当今流行的不平等现象是人类在求生存和进步的过程中,人为逐渐衍生成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爱弥儿》 《忏悔录》
卢梭1712-1778 66
代表人物
不朽的灵魂:不是信仰问题,而是理性的问题。
宗教自然化
积极争取所谓的‘自然权利’,反对言论管制、争取新闻自由、提倡废除奴隶制度并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对待罪犯。——《人权与民权宣言》
注:当时所谓“公民”以男性为主
主张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
龚多塞
女权宣言
德古日
女权运动
人权讨论
这是常识This is common sense
英国
着很明显 This is obvious
法国
摘记:两种对立
融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时间与空间先行于理性与经验
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是非对错观念
是与否的选择都是对的,因为无法证明是否存在
信仰之重要性
上帝是否存在
应如此做,好使你做事的原则将透过你的意志而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无上命令
如果你只是为了想受人的欢迎而与别人分享东西,那你就不算是真正依据道德的法则行事。当然你的行为并没有违反道德法则(其实这样就算不错了),但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行为。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
义务伦理观
你的行为是否合乎德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
善意伦理学
因为是我自己(或我内心的某种东西)决定不要对别人不好的。” “所以当你选择不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你自己的利益——你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而如果你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不算自由或独立。”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只有在我们追随我们的‘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
自由意志
当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浸于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体验到‘物自身’。”
美学
墓志铭: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1724——1804) 80 德
启蒙运动(17——18世纪)
缘起:自德国,反对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口号:感情’、‘想象’、‘经验’、渴望
人群:年轻人为主。——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至于日常的事务留给那些俗人做就行了。(摘记:许多浪漫主义者都在很年轻时死去,通常是由于肺结核的缘故,有些人则是自杀而死。活得比较久的人通常到大约三十岁时就不再信仰浪漫主义了,其中有些人后来甚至成为彻头彻尾的中产阶级保守人士。”
月光奏鸣曲、第五号交响曲
贝多芬
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
诺瓦里思
拜伦
雪莱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
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中)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演。人类从来没有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本质和内心只有表现成为现象,才可以证实其为真正的本质和内心。
唯心主义
黑格尔1770——1831 德
祁克果
马克思
达尔文
佛洛依德
萨特
存在主义
苏菲的世界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