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徐涛视频整理
2019-10-30 13:21:2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原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马原考研徐涛视频整理
导论“马克思主义”
内涵和构成
立场、观点和方法
来源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鲜明特征
科学性(马克独有):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彻底的批判是指。并没有全盘吸收)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随实践而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政治立场)一切奋斗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性:与时俱进
当代价值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流派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大唯物主义、 两大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史两大历史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范畴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关系:不可分割
不可分割含义:
批判两种错误观点:偏向某一极
运动与静止
静止概念: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对立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关系
子主题
批判两种错误观点:偏向某个极端:夸大静止:形而上学。夸大运动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维性。
关系: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物质与意识的桥梁:实践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另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观
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起源:
低等生物刺激感应
物质的反映特性:化学反应
高等生物感觉和心理
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决定性:劳动。重要因素:语言,,,,,
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作用
能动作用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行动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2.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3.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1.font color=\"#f15a23\
方法论: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个前提和条件
前提:从实际出发
途径:实践
依赖: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马哲同其他流派的区别
马哲与唯心主义区别
不可知论是二元论
对历史的看法
马哲与旧唯物区别
统一性的体现
体现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生产方式是物质。所以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意义
理论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联系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事物具有内在结构
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个事物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成分或者环节。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抑制的作用;
条件可以改变
改变或创造条件必须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发展是指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变化大于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不是绝对的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旧事物与时间无关。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
过程的观点: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方法论:了解过去,观察现在,预见未来。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弓起的现象
关系
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
二者相互作用,产生与反作用
相互渗透
关系是复杂的: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
偶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
相互区别:二者产生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用,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背后隐藏必然性,偶然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方法论: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总体趋势。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机遇
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无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
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特殊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就像你已经56了,突然想当国家主席了,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性太渺茫了。所以叫抽象的可能
方法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对不利情况发展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内容与形式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联系
关系: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现象与本质
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
只要是现象都是外露于事物外部。span style=\"background:red;mso-highlight:red\"只有本质藏于事物内部。span style=\"background:red;mso-highlight:red\"而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span style=\"background:lime;mso-highlight:lime\"错觉则是人感觉出来的。所以错觉和假象不同真象和假象不能用正确与错误来描述,是客观存在
方法论: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科学研究)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 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概念
二者关系
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纠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反之亦然。
相互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和斗争,水涨船高。同一越多斗争越多。斗争性绝对存在。同一性相对存在(你和马云在金钱上就没有同一性。你和你同桌就存在同一性。所以有斗争
方法论:看待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例如,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批判地吸收\"。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同一性的作用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普遍性: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中,从始至终,旧的矛盾消失,新的产生
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各个矛盾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类型
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中特点不同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各自地位,性质,和作用
关系:
相互区别: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期决定因素
次要矛盾:服从地位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引起和决定的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矛盾。
方法论:矛盾分析法
质量互变定律
概念
方法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
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
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
内容: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后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例如水滴石穿主观辩证法
本质上是同一的,形式上是不同的
唯物辩证法根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和逻辑
认识论
认识来源和本质
介绍认识之前先介绍一下实践,
错误的实践观
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主体
指担负设定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人
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理论知识
经验
非知识性因素
意志,情感
主体分类
个体
群体
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工具
物质性工具系统:例如肢体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例如标识,语言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转化关系
从内容上看实践分为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经济)
社会政治实践:(例如政治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理由
认识“认识”之前先看一下错误的认识观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反映特性: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不是简单的直观的再现。
反映特性与创造特性关系:偏反映导致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偏创造会偏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的优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过程: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由感觉器官感受,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反面
理性认识:对事物质的人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割裂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感性到理性的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经过理性思考,将感性材料加工
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重要性
飞跃条件:从实际出发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注意区别感理性认识和感理性因素
规律
反复性:反复的原因:1.客观看,事物暴露有个过程。2.主观: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有个过程
无限性:人的认识无止境,循环往复,实质上前进上升(否定之否定规律)
注意左派是反社会反国家
认识的结果
真理与谬误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凡多数人承认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真理及其特点
客观性: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正确反映,不依赖人的意识,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客观性决定了其一元性(即同一条件下,真理只有一个)
绝对性:无条件的
相对性: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正确是是相对的,有程度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相比较而存在。
转化:超出一定范围二者相互转化,在同一范围内,不可以转化
真理检验标准: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原因: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二, 实践的本质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唯一,不可推翻,即使当前不能,最终仍能裁决
方法论:偏绝对:教条主义。偏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客体对其所对应的主体有积极意义
价值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维性(个人,团队,国家),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是关于价值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特点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用于创新
自由与必然
条件:
认识条件:认知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以必然为限度,不以牺牲别人的自由
唯物史观
首先看一下唯心史观的错误
错1:只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没有看到物质动因
错2:只看到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的力量。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首先介绍“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规律
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他表示span style=\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二者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决定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双向)
社会发展的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和规律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区别
二者关系: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和特殊形式
统一性:女权社会到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多样性:相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形式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由原始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历史选择性体现在:中国跳过了资本主义
前进性和曲折性:迂回前进,螺旋上升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先谈人的概念
人
人民群众
质: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对历史有推动作用的人们。最稳定主体是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因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即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政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生产方式的形成
简单商品经济
价值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定社会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font color=\"#c41230\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二者不可兼得。其统性表现在: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 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对立统一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p style=\"margin:0in;font-family:微软雅黑;font-size:11.0pt\
价值如何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衡量
价值如何表现
价值经历的四个阶段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两极化
价值有何规律
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波动的影响因素:决定(价值),重要因素(供求,币值)
价值规律的作用(优点)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缺点)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总结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font color=\"#f15a2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本来就有)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深化(增加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阶段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加入是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的一个鲜明特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的font color=\"#f15a23\
剩余价值的产生
举一个例子理解概念
从资本方面看:
不变资本C:不可增值,如原材料
可变资本V:可增值,如工人的劳动力,工人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劳动力
剩余价值M:总收益减不变资本减工人的工资(不准确,理解就可)
剩余价值率M`=M/v:衡量剥削程度
从时间方面看:
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创造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个体)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是原因,相对是结果(某个企业在某行业技术进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最后整个社会都跟着学习新技术导致整个社会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
获得超额的手段: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与规模决定因素
资本的技术构成:技术构成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了。
这里的技术构成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了。
资本的价值构成:由技术构成所产生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变了,资本的价值构成随之变化,这就是有机构成。但是资本的价值构成变了。而资本的技术构成却没变。这不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剩余价值的循环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资本周转的影响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注意商品的价值构成是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加劳动力(可变资本)加润。
剩余价值的分配
成本价格:C+V
利润:就是M这里记做V
平均利润:就是行业中一件商品该赚多少钱
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超额利润:对个体户而言的
图鉴
平均利润率就是行业间平局利润。生产价格就是要生产一个商品,除了自己买原材料和工资。还要加上行业间平均利润,这样就可以判定一件商品有没有生产价值。
最终分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至此马克思所写的就完了。总结他的贡献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创立唯物史观创立辩证法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创立唯物史观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font color=\"#f15a23\
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样,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 一是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二是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三是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社会生产的绝对垄断。
金融资本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1.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通过控制市场占有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比如:一个公司收到利润600万元。成本价格20万元。平均利润率:20%。则垄断利润:600-(20*0.2+20)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起的垄断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首先,font color=\"#f15a23\
五种主要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五是微观规制。
: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第二,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第三,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第四,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经济动因:一是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二是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三是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四是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借贷资本输出 ;二是生产资本输出;三是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来源看,主要有两类:一是私人资本的输出,二是国家资本的输出。经济社会后果:对资本输出国来说是有利的,对资本出入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由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出面缔结协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如西方七国集团、欧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 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 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font-size:12.75pt;color:#F15A23\"贸易s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font-size:11.0pt\"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font-size:12.75pt;color:#F15A23\"企业经营s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font-size:11.0pt\"的全球化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font-size:12.75pt;color:#C41230\"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span style=\"color:#70AD47\"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 步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经济上的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个体资本所有制 2.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3.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 4.法人资本所有制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社会阶层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二是高级职业经理(也是打工仔)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其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 阶阶级间的利益。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经济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font color=\"#f15a23\
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font color=\"#f15a2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在这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民生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各种问题。第一,经济发展“失调”第二,政治体制“失灵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科设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