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门教授习定论
2020-05-19 15:29:01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六门教授习定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无著菩萨本·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述此方便。
求脱者积集,于住勤修习,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
此初一颂,总标六门。
言“求脱者”,谓是求解脱人。
“积集”者,谓能积集胜行资粮。
“于住勤修习”者,于所缘处,令心善住,名之为定。由不散乱、不动摇故。
问:云何修习?谓“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
“圆满”有三: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
“有依”,谓是三定:一、有寻有伺定;二、无寻唯伺定;三、无寻无伺定。
“修定人”者,谓能修习奢摩他、毘钵舍那。
若人能于解脱起愿乐心;复曾积集解脱资粮;心依于定;有师资等三而为依止;有依修习;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及以殊胜圆满之果。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名总标。
于三乘乐脱 名求解脱人
此之四颂释“求解脱者”。谓于声闻乘等有差别故。于三乘中心乐解脱,名求解脱。
二种障全除 斯名为解脱
云何“解脱”?“二种障全除,斯名为解脱”。
应知执受识 是二障体性
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脱?“应知执受识,是二障体性”。“识”者即是阿赖耶识;“执受”者是依止义,谓是烦恼、所知二障体性。
惑种一切种 由能缚二人
此复云何?“惑种”即是烦恼障自性;“一切种”即是所知障自性。
又“一切种”者,即是二障种子,能缚二人:烦恼障种子能缚声闻,一切种子能缚菩萨;由与声闻、菩萨为系缚故。
已除烦恼障 习气未蠲除
此谓声闻乘 余唯佛能断
云何此二解脱差别?谓声闻人习气未除,断烦恼障而证解脱;唯佛世尊能总除故。
若彼惑虽无 作仪如有惑
云何习气?“彼惑虽无所作,形仪如有惑”者,是名习气。此中应言:若惑虽无,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仪如有惑”者,即是于因说果名故。“彼”谓声闻独觉未知。此是谁之习气?谓是前生所有串习之事,尚有余气;今虽惑尽,所为相状,似染形仪,名为习气。
是习气前生 若除便异此
若能除断,与此不同。应云:若彼习皆无,不作仪如惑。
种植诸善根 无疑除热恼
此之二颂释“积集”义。如经中说:“此人先应修习多闻,复听正法,诸见热恼已正蠲除,心之盖缠能正降伏。”依此文义,故说初颂。
云何“积集所有善根”?谓能持正法故;以此为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
云何“无疑”?谓乐听法故。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惑,悉能除灭。
云何“除热恼”?谓除二见故。
“二见”云何?一者欲令他识知见;二者自起高举见。谓作是念:如何令他得知,我是具德之人,是则名为“令他识见”。依此见故,自欲高举,名“自高见”。此二能令心焦热故,名为热恼。
于法流清净 是名为积集
云何“法流清净”?谓能除遣。但闻法时,心生喜足故,上之除字,流入于此。于“法流清净”者,谓听法时,心无散乱,相续而流。心清净故,盖缠止息。若听法无厌,更能进思,勤修不息,方得名为法流清净。
能持乐听法 善除其二见
但闻心喜足 是四事应知
当知此据闻、思、修位,如次应知。
所缘及自体 差别并作意
次有十六颂,释“于住勤修习”。初一总标,余是别释。
心乱住资粮 修定出离果
外上及以内 此三所缘生
言所缘者,有其三种:
言三种者,一、外缘;二、上缘;三、内缘。
外缘,谓白骨等观所现影像,是初学境界;上缘,谓未至定缘静等相;内缘,谓从其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
应知住有三 自体心无乱
自体谓是心无乱相,名之为住。心无乱者,于外等处三种缘时,随其所缘心无动乱。
第一住相应 定心者能见
此之三颂,如其次第,配外、上、内。
于境无移念 相续是明人
言“于境无移念”者,谓于余境,心无散乱,故名“无移”。
“相续”者,坚守持心,令不断绝。
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从他教,于静虑法而起加行,是谓明人。应知如次是随法行及随信行种性。
第二住相应 厌离心寂静
言“厌离心寂静,专意无移念”者,谓于其境生厌离心。前唯观境,未能生厌;今时专注,心生厌离,而不散动。
专意无移念 相续是明人
第三住相应 于前境凝住
“于前境凝住”者,谓于意言所现之境,缘此境时,其心凝定,故云“定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定意无移念 相续是明人
坚执及正流 并覆审其意
于彼住中,差别有九。谓最初住、正念住、覆审住、后别住、调柔住、寂静住、降伏住、功用住、任运住。此等并依《阿笈摩经》,随句次第而为修习。
若于最初学缘境时,其心坚执,名“最初住”。
次于后时,令其正念流注不断,名“正念住”。
若依托此,有乱心生,更覆审察缘境而住,名为“覆审住”。
次于后时,转得差别,名“后别住”。
次于后时,对治生起,心得自在,生欢喜时,名“调柔住”。
于此喜爱,以无爱心,对治生时,无所爱乐,其心安静,名“寂静住”。
次于后时,所有已生、未生重障烦恼为降伏故,名“降伏住”。
次于后时,以加行心,于所缘境,无间随转,一缘而住,名为“功用住”。
次于后时,于所缘境,心无加行,任运随流,无间入定,缘串习道,名“任运住”。
转得心欢喜 对治品生时
惑生能息除 加行常无间
能行任运道 不散九应知
此之九种,心不流散,名之为住。应知以此“不散”之言,与“坚执”等皆相配属。
励力并有隙 有用及无用
应知“作意”有其四种:一、励力荷负作意;二、有间荷负作意;三、有功用荷负作意;四、无功用荷负作意。
此中一六二 四作意应知
此中“坚执不散”,是“励力荷负作意”,初用功力而荷负故。次“正流”等六种不散,是“有间荷负作意”,中间数有乱心起故。无间加行,是“有功用行荷负作意”。入串习道,是“无功用行荷负作意”。如是摄已,谓一、六、二,应知即是四种作意。
谓外内邪缘 麁重并作意
此乱心有五 与定者相违
又心散乱,有其五种:一、外心散乱;二、内心散乱;三、邪缘心散乱;四、麁重心散乱;五、作意心散乱。
于彼住心缘 不静外散乱
“外心散乱”者,于住心境起缘之时,遂缘余事,心流散故。
掉沈心味着 内散乱应知
“内心散乱”者,谓掉举等三,于所缘境中,间乱起故。
应识邪缘相 谓思亲族等
“邪缘散乱”者,于修定时,诸有寻求,亲识等事,而生顾恋。
生二种我执 是名麁重乱
“麁重心散乱”者,有二我执令其心乱。于修定时有此二事,谓益及损:若身安隐,名之为益;身体羸弱,即是其损。或云我今得乐,或云我今有苦,或云是我之乐,或云是我之苦,此中我者,是执取义。
见前境分明 分别观其相
言“作意心散乱”者,有其三种:于所缘相分明而住,是思察性;或从此乘更趣余乘;或从此定更趣余定。
是作意散乱 异斯唯念心
谓极分别思察定时,遂使心乱,名心散乱。“异斯唯念心”者,此能对治初作意散乱,由不分别而缘于境,但有念心。此明成就心不忘念。
于作意乱中 复有其乱相
于乘及静虑 初二应除遣
此三散乱,初二应舍,第三由是从定趣定,希胜上故,亦非是过。
住戒戒清净 是资粮住处
住资粮者,谓戒即是无边功德所依止处;必先住戒,戒行清净,无有缺犯。若求戒净,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
善护诸根等 四净因应知
正行于境界 与所依相扶
何故“善护诸根”等,令戒清净?由正行于境,与所依相扶,善事勤修,能除于过。初因即是于所行境行清净故。二于所依身共相扶顺,于受饮食离多少故。三于善事发起精勤故。四能除过失,进止威仪善用心故。由此四因,戒得清净,
于善事勤修 能除诸过失
最初得作意 次得世间净
如是应知。由三种定,得三出离。缘外境时得作意住,缘上境时得世清净,缘内心时得出世净。“住”者,即是永得出离,必趣涅槃,更不退转。
已释“于住勤修习”。
更增出世住 三定招三界
多闻及见谛 善说有慈悲
“圆满”有三: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
常生欢喜心 此人堪教定
此中初颂说师资圆满,意显其人善教圆满,证悟圆满、善语圆满、无染心圆满,相续说法加行圆满。此显教授师众德圆满。由此师故,得闻正法,有所证悟。
尽其所有事 如所有而说
次明所缘圆满,说第二颂。尽所有事,如事而说,善所知境,名为善说。此明师资能说诸事,穷尽无悋,故名所缘圆满。
善解所知境 斯名善教人
由闻生意言 说为寂灭因
次明作意圆满,说第三颂。此显以闻为因,所起意言,能与圣道、涅槃为正因故。缘此意言,所有作意皆得圆满。此中因言显闻,即是意言之因。
言“寂灭”者,即是涅槃及以道谛,自体寂灭,及能趣灭故。
名寂因作意 是谓善圆满
总言之“寂因作意”者,明此作意,缘寂灭因。
何谓所缘?了法无性。如是缘时,即是其因亦是寂灭故。此作意名为寂因,是一体释。又,缘此作意亦名寂因,此别句释。(准如是释,应云“寂因作意”,旧云“如理作意”者,非正翻也)。
谓寻求意言 此后应细察
次明“有依”。诸修定者,必有依托。谓依三定说“寻求”等。
言“寻求”者,显是有寻;既言有寻,准知有伺。言“细察”者,显无寻唯伺。“意言无”者,欲显无寻无伺。寻、伺皆以意言为性。此据奢摩他法明其定义。
意言无即定 静虑相有三
无异缘无相 心缘字而住
说“无异缘”等,此明“无差异”义,但缘其字,而心得住,名“无异缘”,亦名“无相”,但缘其字。于观义相,所有作意,非彼相故。
此是心寂处 说名奢摩他
此住名“奢摩他”。“奢摩”是“寂止”义;“他”是“处”义。非独“奢摩”得尽于事,谓据其心寂止之处,心得凝住。依止于定,此定即是凝心住处,故名“奢摩他”,异此便无。
观彼种种境 名毘钵舍那
次据毘钵舍那法明其定义,说次一颂。谓依多境名为众观。
所言“彼”者,谓与彼二俱相属着,即“奢摩他”及“所缘字”。是依奢摩他,得毘钵舍那;依于字处,所有诸义起诸观故;于寂止处,所有众义依仗于字,谓缘众义而起观察,名为“众观”。
复是一瑜伽 名一二分定
“名一二分定”者,或时但有寂处而无众观,或有众观而非寂处,或时俱有,应知即是止观双运。
麁重障见障 应知二种定
又奢摩他、毘钵舍那有二种障、谓“麁重障”及“见障”。应知二定是此对治,如次应配。
能为此对治 作长善方便
何故此二名“长善方便”?能长善法之方便故。
此清净应知 谓修三种相
云何令方便法得善清净耶?
寂止策举舍 随次第应知
为答前问,求净定者,修三种相。云何为三?谓止、举、舍。复云何修?“随次第应知”——随其惑障生起之时,应次修习。在于何时,复修何相。
若心沈恐没 于妙事起缘
且辩策举相:“若心沈恐没”。“定者修三相”,如下当知。若心沉没,可修策举相。何者是耶?于妙事起缘令心喜为相。
若掉恐举生 厌背令除灭
又,寂止相者,若心掉举、或恐掉举,应修寂处。此云何修?“厌背令除灭”。于所缘境极生厌恶,于自内心令过止息。
远离于沈掉 其心住于舍
舍相者,谓离沈掉。于何心中,谓心住舍?
无功任运流 恒修三种相
此舍相者,即是“无功任运流,恒修三种相”。如是次第修三相时,诸习定者得清净相。
定者修三相 不独偏修一
又,奢摩他等即是定者,于此三相不独修一。何以故?
为遮沈等失 复为净其心
“为遮沈等失。复为净其心”。若但修止,内心沉没。既沉没时,便应策举。若因策举,心掉散者,观不净境,令生厌离。于此舍相正修习时,名为正定,能尽有漏,由此遂令心极清净。
应知此中,皆是随顺正经文句,如理应思。
出离并爱乐 正住有堪能
此明清净之益。依《去尘经》说:佛告诸苾刍:若人欲求内心净,时有惑障现前,不能除灭,欲断除者,先于不善业道,勿造大过,息罪恶见,而求出家,希求“出离”。若处中烦恼、欲、瞋、害意,起恶寻思,障胜爱乐,能除此障,说“爱乐”言。若有微细眷属寻思、世间寻思、不死寻思,障其正住,对治此故,说“正住”言。若有功用方入定者,此定即非堪任之性,若能除此,显有“堪任”。能除于惑,说“堪能”言。此显净定之人得四种胜益。
此障惑皆除 定者心清净
于此定门中 所说正修习
云何修定人果?
俗定皆明了 亦知出世定
此颂意显修习奢摩他、毘钵舍那者获现果故,若人能依所说定相修习之时、得诸世间胜果圆满及出世果、如前已说。
显意乐依处 本依及正依
问曰:如上所说,欲明何事?答曰:略说义周,为会前事,故说斯颂。
如最初云“求脱”者,为显意乐圆满。
“积集”者依处圆满。此明有心修定,必须依托积集资粮故。
“于住勤修习”者,显本依圆满,如经中说:“佛告诸苾刍:‘汝等先当依定,能尽有漏,是我所说。若欲求出生死海者,离于正定,无别方便。”
“得三圆满”者,显正依圆满。明师资承禀,决定可依。
“有依修定人”者,此显修习圆满。
世间定圆满 并了于出世
诸有智者,如前所说,远离放逸,正修行时,世间诸定,悉皆圆满,及出世间,咸能证悟,显得果圆满。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经圆校点、加现代标点,若有错谬,请不吝指正
2012年2月12日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