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2021-06-28 18:50:39 20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礼治秩序
人治
应用于乡土社会
礼治
定义: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是礼貌)
维持方法:传统(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当经验固化,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断裂,人们对这种经验不知所云,只知照搬,就产生了敬畏感,这就是仪式(礼)
推行方式
由内而外:依靠教化使人真心地产生敬畏感
前提
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发生在变迁较为缓慢的社会,比如乡土社会)
法治
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维持方法:靠国家的权力推行
推行方式
由外而内限制人
无讼
乡土社会
人不懂礼是撒野(讲真,这个礼的内容真的不是那么多)
人应该做到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礼俗的内化)
子不教父之过,连打官司都是一种羞耻的行为
过渡期
原有诉讼观念存留民间,现代的司法不彻底推行
原因
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
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
要求
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改革
都市社会
人不明白法律是正常(法律又多又杂,而且与时俱进)
刑罚
意义
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厘定权利(尤其在民法范围内)
诉讼
意义
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无为政治
权力
观点
偏重在社会冲突(横暴权力)
是冲突过程的持续(冲突的性质没有消弭)
具有压迫性质
偏重在社会合作(同意权力)
分工对每个人的有利,因此要保持社会上的人有序地分工
权利和义务
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
基础
社会契约(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
权力为什么诱人
1.人有权力的饥饿(心理变态)
2.经济利益的驱使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强制人们学习社会规律,于是发生了权力
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权力结构
也有人说中国政治结构可分为两层,不民主的一层压在民主的一层上边
教化性的权力
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
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权力,教化者做的是损己利人的工作
基础
稳定的文化
表现
长幼有序,论资排辈
血缘和地缘
血缘(身份社会的基础)
定义
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血缘社会
特点
稳定的
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其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选择
地缘(契约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投影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地缘是以血缘注释并且赋予情感取向的
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
在村子里有土地
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
血缘和地缘的分离,客边的产生
之前的人靠人情维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商业的运作,需要的是陌生
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名实的分离
时势权力(第四种权力)
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
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
Spengler
社会结构(文化中的一主要部分)视作有类于有机体
费孝通
社会结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
社会结构变动的原因是其无法满足人的需要
常见于初民社会,稳定社会中难以见到
反对与反抗
横暴权力
在横暴权力中表现为反抗(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里面)
同意权力
在同意权力中有反对
长老权力
没有反对,但有“注释”
从欲望到需要 子主题 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的区别
欲望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行为与目的的分离
定位:乡土社会的行为指导
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
两种理解
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根据欲望)
当行为者自觉,欲望才能通过意志控制行为
划分: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然而文化事实未必有益于人类生存
孙末楠的观点
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符合乡土社会的特征
需要
现代社会的行为指导
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
现代社会中知识既是权力(时势权力)
乡土社会是依靠经验的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
土在我们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也“泥土”,败也“泥土”
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不流动
与游牧相比,他们是不流动迁移的,闭塞的,因而土气
孤立和隔膜(聚村而居)
特点
农业不向分工专业发展
以集团为单位
原因
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乡土社区
单位:村落
特点:熟悉
对人熟悉,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
对物熟悉,依靠经验,强调个别认识,不追求普世真理
现状
子主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感慨万千)
文字下乡
文字
起源:熟悉的社会里面是不需要文字的,但熟悉是有限的,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特点: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不能持久,没有什么生命力
效用:现代化的工具
语言
本质: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特点
社会性:只有社会的语言,没有个人的语言
公共语言,取最大公约数: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特殊语言,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利弊
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
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
再论文字下乡
非乡土社会
社会的世代之隔
打破方法:通过文化进行传承
乡土社会
日子一直在重复,经验都是固定的,文字,没有必要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一捆柴火)
关于谁是团体里的人界限非常分明
家的概念(成员组成)清晰
若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则是先规定的
强调个人的权利,但不是为了每个分子谋利益,所以有宪法
差序格局(一圈波纹)
以亲属关系为性质
每个人的亲属关系网都是不同的
地缘关系有着和亲属关系相似的性质
具有强大伸缩能力,因而中国最能够感到世态炎凉
体现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有差等的次序
孔子的态度: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自我主义(并非个人主义)
无宪法和平等观念
无团体观念
一切价值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自我是具体的,其他模糊的原则,概念都以自我来确定(克己)
采取原因:并不需要经常和别人发生合作关系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从道德层面结构东西方社会格局)
团体格局
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定义:超于个人的实在
团体
对个人的关系:
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特点:不能为个人所私有
特点:依赖宗教观念
宗教观念
道德规观念的来源
支撑行为规范的力量
差序格局
家族
与小家庭的差别是结构的复杂性
定义: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结构:亲子
功能:生育(短期)以及其他功能
家庭想承担更多功能,于是人数扩张,形成家族
与家庭的比较:
西方的家庭是团体性的组织,功能不多,界限分明
中国的家庭,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父系),可以扩大到很远
特点
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夫妻之间)
导致,两性间矜持和保留,感情在同性之间反而更加深入(桃园三结义)
男女有别
感情
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两种模式
阿波罗(乡土社会)
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
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
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要的是稳定
浮士德(现代社会)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对乡土社会而言)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