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
2019-12-09 10:08:39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高考小说阅读学习方法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艺术技巧
叙事艺术
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使故事真实亲切,便于抒情
第二人称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
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1补充情节,2铺垫后文,3表现人物形象,4突出主题
补叙
1补充情节人物,2表达主题,3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平叙
使情节发展更清楚,照应得体
叙事技巧
照应
使情节连贯紧凑,脉络清晰
伏笔
使前后呼应,情节发展更合理
铺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悬念
引人入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抑扬
使 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对比
渲染气氛,突出形象特点或主题
衬托
使文章更生动,突出形象或主题
突转
对主旨画龙点睛,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描写艺术
人物(正侧面),环境(自然和社会),场景(公共和私人)
语言艺术
作品语言
用词:口语与书面语、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
句式: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通感等
风格:质朴平实、华丽典雅、简洁、庄重、诙谐、豪放、含蓄、辛辣等
人物语言
特点同"作品语言风格",作用是表现性格,体现地域,显示时代
答题思路
1判断手法,2分析内容特点,3点明效果作用
结合情节、环境、形象、主题、读者,结合语言运用和语境
探究
审题
探究主题:思想情感、语句、标题
探究审美:情节结构、行文风格、语言表达
角度
情节、形象、环境、主题、手法、标题、读者
方法
对象切分法:主要对象切分、人事景物切分
答题
各角度、各层面不可交叉
两种模式:1依据+结论,2观点+理由
“6+1”答题法
“6"指情节、环境、人物、标题、手法、读者,"1"指主题
1先从要素自身角度答,2注意审题,切勿机械套用
情节
梳理概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找线索、抓事件
叙述完整清晰: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一般从主人公角度)
分析特点作用
审题:整体/局部、单一角度/综合角度、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特点
叙述线索:人、物、事、情、时空;单线、复线;抓标题、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
视角、人称、方式、技巧等,同“叙事艺术”部分
运行模式:单线式、双线式、摇摆式、蒙太奇式、对话式、延迟式、突转式、意识流式
开头方式:悬念式、写景式、直切式
结尾方式:出人意料式、伤感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写景式
作用思路“四循环一读者”
情节本身:线索、悬念、照应、铺垫、伏笔、推动/转折
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奠定基调
人物:交代身份、表现性格/心理、丰满形象
主题:揭示、暗示、突出、深化
读者:吸引兴趣、引发思考、增添想象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特点:画面、景物、地点、时令天气;风俗观念、人际关系、建筑器物、地域场所、时代背景
作用
环境本身:交代背景、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人物:表现身份/性格、烘托心情、暗示命运
情节:线索、铺垫、推动、照应、暗示
主题:揭示、深化
读者:引发思考、增添想象
形象
人物
特点
外在:相貌、地位、身份、职业、阶层
内在:思想、性格
分析方法:自身言行、他人评价、主要情节、环境描写
作用
主要人物:推进情节;反映社会现实、寄托情感;揭示社会意义
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线索、推动情节;丰富、深化主题;暗示、交代环境
特殊人物“我”:叙述者,线索;亲历者,真实性;参与者,衬托;代言者,表达观点情感
物象
特点:象征、隐喻
方法:抓提示性语句;由外到内、由实到虚、由表入里
作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