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UCS服务器统一计算
2020-03-20 10:21:3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思科UCS服务器统一计算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7 UCS Manager
7.1 UCSM总体架构
7.1.1 系统组件
7.1.2 UCSM是模型驱动的框架
7.2 管理信息模型
7.3 可用集成点
7.3.1 接口
7.3.2 UCS中的标准(直通)接口
7.3.3 UCS中的标准接口
7.3.4 UCS中的本地接口
7.4 工作原理
7.4.1 配置策略
7.4.2 操作策略
7.4.3 全局与本地策略
7.4.4 池
7.4.5 池的手动填充
7.4.6 池的自动填充
7.4.7 服务配置文件
7.4.8 服务配置文件模板
7.4.9 组织
7.4.10 分层池和策略解析
7.4.1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7.4.12 区域设置
7.4.13 用户和身份验证
7.5 UCSM和VMware的vCenter集成
7.5.1 集成架构
7.5.2 虚拟化支持
7.5.3 管理平面集成
7.5.4 端口配置文件
7.5.5 vNIC模板
7.5.6 动态VIF的运行时策略解析
7.5.7 UCS Manager和GUI中的VM
7.6 使用UCSM进行基本系统管理
7.6.1 硬件管理
7.6.2 机箱发现过程的示例
7.6.3 硬件停止使用
7.6.4 固件管理
7.6.5 固件下载格式
7.6.6 固件生命周期
7.6.7 管理固件包策略
7.6.8 主机固件包策略
7.6.9 无状态计算部署模型
7.6.10 基础计算部署模型
7.6.11 系统设置—初始设置
7.6.12 默认计算部署模型
7.6.13 无状态计算部署模型
7.6.14 无状态服务配置文件要求
7.6.15 系统日志
7.6.16 故障和事件
7.6.17 审计日志
7.7 UCS Manager的备份和还原
7.7.1 完整状态备份
7.7.2 仅配置备份
7.7.3 备份UCS
7.7.4 恢复完整状态备份
7.7.5 恢复仅配置备份
7.8 与UCS集成
7.8.1 UCS Manager XML API
7.8.2 UCS XML API对象命名
7.8.3 方法类别
7.9 UCS平台模拟器
8 第三方管理软件
8.1 BMC
8.1.1 系统管理员的一天,第1部分
8.1.2 嵌入式系统管理
8.1.3 业务服务配置
8.1.4 复合包装
8.1.5 配置管理
8.1.6 粒度访问控制
8.1.7 遵从性
8.1.8 自动和有效IT的愿景
8.2 CA管理思科UCS集成
8.2.1 集成点
8.2.2 CA基础架构管理集成
8.2.3 发现、故障和服务模型
8.2.4 性能管理与分析
8.2.5 自动化
8.2.6 更改和配置管理
8.2.7 服务配置文件和应用程序模板
8.2.8 自动配置
8.2.9 基于策略的自动化
8.2.10 用户自助服务
8.2.11 私有云部署
8.3 思科UCS的EMCIonix产品
8.3.1 统一基础架构管理器(UIM)
8.3.2 Data Center Insight(DCI)
8.4 IBM Tivoli软件与思科UCS集成
8.5 Microsoft系统中心
8.6 VMware vCenter
8.6.1 通信
8.6.2 DVS的配置
8.6.3 虚拟机适配器
8.6.4 DRS、HA和FT资源检查
9 规划UCS刀片服务器安装
9.1 UCS管理域的所有者
9.2 电源和冷却
物理大小和机房环境要求
9.4 连接性
9.5 选择正确的电缆
9.5.2 光纤
9.6 带宽
9.6 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支持
9.7 支持的存储设备和协议
9.8 冗余的规划
9.8.1 电源冗余
9.8.2 I/O冗余
9.8.3 以太网端口冗余
9.8.4 光纤通道端口冗余
术语表
跋
术语
献词
1 简介
1.1 数据中心挑战
1.1.1 环境问题——环保
1.1.2 服务器整合
1.1.3 虚拟化
1.1.4 电源和冷却
1.1.5 布线
1.1.6 灾难恢复
1.1.7 网络虚拟化
1.1.8 桌面虚拟化
1.1.9 云计算
1.2 数据中心的演变
1.2.1 独立服务器
1.2.2 向上扩展
1.2.3 向外扩展
1.2.4 向上扩展与向外扩展
1.2.5 机架优化的服务器
1.2.6 刀片服务器
1.2.7 服务器蔓延
1.2.8 虚拟化
1.2.9 服务器部署现状
1.3 统一计算系统(UCS)
2 服务器架构
2.1 处理器的演变
2.1.1 插槽
2.1.2 核心
2.1.3 线程
2.1.4 Intel超线程技术
2.1.5 前端总线
2.1.6 双独立总线(DIB)
2.1.7 专用高速互联
2.1.8 Intel QuickPath互联
2.2 内存子系统
2.2.1 SRAM
2.2.2 DRAM
2.2.3 SDRAM
2.2.4 DIMM
2.2.5 ECC和Chipkill
2.2.6 内存列
2.2.7 UDIMM和RDIMM
2.2.8 DDR2和DDR3
2.3 I/O子系统
2.4 Intel微架构
2.4.1 平台架构
2.4.2 CPU架构
2.4.3 虚拟化支持
2.4.4 高级可靠性
2.4.5 高级加密标准
2.4.6 可信执行技术
2.4.7 芯片设计
2.5 芯片组虚拟化支持
2.5.1 Intel直接I/O虚拟化技术(Intel VT-d for Direct I/O)
2.5.2 Intel连接虚拟化技术(Intel VT-c for Connectivity)
2.5.3 VMDirectPath
3 UCS实现技术
3.1 统一网络
3.1.1 万兆以太网
3.1.2 无损以太网
3.1.3 术语
3.1.4 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
3.1.5 DCBX:数据中心桥接交换
3.1.6 带宽管理
3.1.7 以太网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 PCoE)
3.2 虚拟化
3.2.1 服务器虚拟化
3.2.2 SR-IOV
3.2.3 IEEE标准
3.2.4 端口扩展器和虚拟化
3.2.5 VNTag
3.2.6 矩阵扩展器
3.2.7 VN-Link
3.3 内存扩展
3.3.1 速度与容量
3.3.2 容量与成本
3.3.3 需要多少内存
3.3.4 NUMA
3.3.5 UCS方法
3.3.6 UCS的优势
4 I/O适配器
4.1 免责声明
4.2 Intel方法
4.3 Intel 82598万兆以太网控制器(Oplin)
4.3.1 支持多核CPU
4.3.2 硬件辅助虚拟化
4.3.3 以太网存储的高级功能
4.4 Intel 82599万兆以太网控制器(Niantic)
4.4.1 改进的性能
4.4.2 硬件辅助的虚拟机
4.4.3 支持DCB(数据中心桥接)
4.4.4 以太网存储
4.4.5 以太网光纤通道(FCoE)
4.4.6 时间同步 —— IEEE 1588
4.4.7 双VLAN
4.4.8 安全性
4.5 Intel NetEffect iWARP控制器(NE020)
4.5.1 iWARP和RDMA
4.5.2 N2020架构
4.5.3 性能
4.5.4 小结
4.6 聚合网络适配器(CNA)
4.7 Cisco Palo
4.8 Emulex
4.8.1 Emulex OneConnect OCm10102-FC
4.8.2 FCoE功能
4.8.3 以太网功能
4.8.4 功能架构
4.8.5 UCS中的部署
4.8.6 OneConnect UCNA的管理
4.8.7 OneConnect UCNA的优点
4.9 QLogic
4.9.1 8000系列——第一代CNA
4.9.2 8100系列——第二代CNA
4.10 Broadcom
4.10.1 BCM57711双端口10GbE控制器
4.10.2 高级集成
4.10.3 高性能的硬件卸载
4.10.4 虚拟化
4.10.5 Broadcom和UCS
5 UCS C系列刀片服务器
5.1 组件概述
5.1.1 UCS Manager
5.1.2 UCS 6100系列互联矩阵
5.1.3 UCS 2100系列扩展模块
5.1.4 UCS 5100系列刀片服务器机箱
5.1.5 UCS B系列刀片服务器
5.1.6 I/O适配器
5.1.7 整体组织结构
5.1.8 UCS C系列机架服务器
5.2 详细描述
5.2.1 UCS 6100系列互联矩阵
5.2.2 UCS 2104XP扩展模块
5.2.3 UCS 5108刀片服务器机箱
5.2.4 双路刀片架构
5.2.5 UCS B200双路服务器
5.2.6 UCS B250内存扩展型服务器
5.2.7 四路刀片架构
5.2.8 UCS B440四路服务器
5.3 通信流描述
5.3.1 启动顺序
5.3.2 互联矩阵和UCSM
5.2.3 扩展模块
5.2.4 基板管理控制器
6 UCS C系列机架服务器
6.1 UCS C200
6.2 UCS C210
6.3 UCS C250
6.4 UCS C460
6.5 适配器
6.6 硬盘
6.7 管理
6.8 软件
6.9 物理参数
6.9.1 C200
6.9.2 C210
6.9.3 C250
6.9.4 C460
6.9.5 重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