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亚当斯密
2020-07-06 13:47:5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财政思想史的人物脉络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阶段:亚当·斯密(1776)
英美传统
马歇尔:税负转嫁与归宿
庇古:规范税收理论
欧洲大陆传统
维克塞尔:1896
林达尔:1919《公平税收: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
将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公共部门,将公共决策过程看作是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
公共产品的价格并非取决于强制性税收,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来购买公共产品。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大陆传统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英美的盎格鲁-萨克森传统。
马斯格雷夫(1939)《公共经济的自愿交换理论》
鲍温(1943)的《对资源配置投票的解释》
布莱克(1948)《团体决策的原理》
发展了林达尔的自愿交换理论,被誉为现代财政学之父
为公共产品的需求和投票理论作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提出了著名的单峰偏好理论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第三阶段:1949年,布坎南发表了他第一篇重要论文《政府财政的纯理论》,标志着公共财政学的欧洲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两大传统的汇合。公共支出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里取得了长足发展。
1. 公共选择和社会选择领域
阿罗:1951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布坎南、塔洛克:1962年《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
系统地研究了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的社会福利函数是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研究了集体选择、决策规则和投票交易等问题,提出了一个关于政客、选民和利益集团的经济学框架,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之作 。
2. 纯公共支出理论领域
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1954)《公共支出理论的图解(1955)
正式构建了现代公共支出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探讨了公共产品有效率提供的条件和可能性 。
3. 地方公共支出理论领域
蒂博特(1956)《地方支出的纯理论》
提出了一个通过居民“以足投票”选择居住地的方式实现地方性公共产品有效率配置的经典框架,蒂博特模型中“以足投票”机制实际就是一种对公共产品偏好的间接显示机制 。
4. 公共产品偏好显示理论领域
格罗夫斯(1973)《团队中的激励》克拉克(1971)《公共产品的多部定价》
格林和拉丰(1977)《满足公共产品显示原理的机制的特征》
分别提出了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被称为是格罗夫斯-克拉克机制。
证明了格罗夫斯-克拉克机制是唯一的单个激励高度相容的直接偏好显示机制。
5.动态公共支出理论领域
阿罗和库兹(1970)
巴罗(Barro,1990)
首先在一个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里引入了公共支出。
在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考察了最优公共支出的时间路径,对动态公共支出理论有开创性贡献
唐斯(1957)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则提出了一个研究政党行为的经济学模型。尼斯坎南(1971)的《官僚制和代议制政府》对官僚的行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塔洛克(1967)和克鲁格(1974)对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没有涉及公共支出和公共决策内容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