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 - 自我发展心理学
2021-06-25 13:10:05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内容树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开启行为的改变
认识改变
每个人都有选择
拿回选择的控制权
承担自己的责任
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需要自省
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改变的本质:改变应对方式
启动改变
打破阻碍改变的内心假设
改变的方法
检验人生假设
看见内心的假设
验证内心假设
小步子原理
奇迹提问
迈出改变第一步
控制你能控制的,接纳你不能控制的
培养“环境场”
“场”的力量
“场”的惯性
营造一个适合改变的“场”
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我们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
情感触动
越自责,越放纵
用爱驱动改变
改变真的而有效吗
改变是把双刃剑
第二序列改变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
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
我们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推动思维的进化
心智模式
定义
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作用
塑造经验,影响情绪
引发行动
起源
依恋理论:源自和母亲的依恋关系
母亲给予足够接纳肯定,孩子自主自发探索,获得更多胜任感和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未获满足,失去行为自主性,回避伤害寻求安全感
防御型心智模式
僵固性思维
带来“脆弱的高自尊”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就此停止”和“更进一步”
放下自我,与真实世界互动
应该思维
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引发消极情绪
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致
区分愿望和现实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带来“自我烦恼”
本质是模仿
找回真实的感觉
绝对化思维
带来“习得性无助”
三种抽象方式
永久化
普遍化
人格化
成长型心智模式
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创造的思维结构能带来持续的行动动力
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没有持续张力
思考行动的“控制的两分法”
Step 1 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Step 2 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后,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原则1: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原则2: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原则3: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情其实你并不知道
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螺旋式深入
我们了解的永远是局部的知识
同化:思维根据经验给新事物一个答案
顺应:每次学习新东西,都把原来的东西放下
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关系中自我的4个层次
人无时不刻不在关系中
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决定行为的是关系而不是个性
用关系的视角去思考
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角色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期待
调整角色的3个方法
在回应对方前先思考,我们是否接受对方给我们的位置和角色
如果相处不适,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
如果有期待,不要用语言要求,要想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
关系的语言
对人不对事
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
直面关系、讨论关系
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
认清自我角色的要求和他人期待之间的偏差
关系的互补
角色是在系统中逐渐生成的
3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团队里一些人特别能干,另一些人变得特别不能干
系统通过把一个人变成有问题的人,来维系系统平衡
角色错乱
自我和他人的感觉混淆
不安全依恋
依恋:孩子和母亲之间强烈而又紧密的情感联系
不安全依恋导致感觉混淆
不安全依恋会影响自我发展
父母尤其是母亲问题占据太多注意力,没有好奇心探索世界和发展个人技能
因不安全感而习惯去观察他人情绪,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反应过度敏感
让我们和母亲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难以发展自我
关系的三角化
某个人成为另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
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
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隔离
扭曲我们的情感
让我们感到内疚和自责
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混淆
都是你的错
源头:从个体的视角看自我
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都是我的错
把无法解决的被人的矛盾变成自己的问题
家人的边界更难坚守
关系的边界
“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往往成对出现
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
关系的纠缠
2个特点
所有纠缠都包含相互加强的循环
所有纠缠都是形式上的对称
从“我”入手,打破纠缠
处理关系的基本原则——课题分离(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
解决3大难题
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
不知如何拒绝别人
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做尝试
自我发展的3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
他人阶段
让他人决定我们的行为
难以容忍差异
独立阶段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离
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走出人生瓶颈期
人生的转折期
2个意义
更新我们对自我的理解
更新我们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新经验
新思维
新关系
结束
环境的脱离
身份的脱离
身份: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我们和他人达成的共识
是自我的壳:限制了我们,也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
失去一种身份,不意味着失败
目标的脱离
目标在组织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变的狭窄
目标本身值得被思考是不是值得;生活中什么更有价值和更让我们快乐
有一些坚持只不过是“我不想改变”的另一种说法
迷茫
意义感
目标感
人际关系
3种典型心理
试图回到过去
把现在和过去作比较
后悔
想要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
敏感
重生
心理弹性:从灾难和挫折中复原的能力
核心:培养容纳变化的思维
转变过程里的2要素
偶然和意外
另起炉灶
新的意义感
新的目标
工作是我们参与社会的途径,也是塑造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职业转型的过程,就是选择“可能的自我”其中一个,让它跟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
念头的成长
符合我们的价值挂
需要尝试和试错
新的关系
结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
抗拒结束的3种方式
对挽回的幻想
把对方和关系理想化
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接受失去的5个阶段
否定
愤怒
讨价还价
抑郁
重归平静
进化的原则方法
改变是为了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从自我创造而不是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么看待挫折比遇到挫折本身更重要
创伤后成长和适应
成人世界3大隐秘天真的假设
世界是友善的
世界是公平的
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预测的
面对创伤,不是巍然不变,不是恢复原样,而是留下创伤的痕迹,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自己编织有意义感的人生故事
人格3层次
基本特质
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人生故事
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特质
面对挫折:“挽救式和“污染式”的人生故事
改变人生故事:重新赋予事情以意义,把它变成另一个故事,并打心底里相信它
英雄之旅
启程
启蒙
回归
绘制人生地图
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破除我执,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
青春期(15-25岁)确立身份认同
对自己负责
学会容纳矛盾
成年早期(25 - 35岁)定义关系中的角色
建立亲密关系
害怕不被接纳
害怕承诺
害怕“被改变”
建立职业认同
职业的3个层次
生计
事业
使命
职业认同的4个标志
胜任感
承诺
报酬
满足感
成年中期(35 - 60岁)延展生命
繁衍
家庭领域
工作和社会领域
创造性的工作
传承
回报社会的使命感
繁衍是一种互惠
老年期(60 - )整合人生
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找出一种意义来源
充足的繁衍感
把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
佛教“无我”
向死而生
自我发展:一条不断延展的路
人是在对以前自我的不断否定中,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
过程的意义:让一切发生
知识的价值不是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发探索的过程
设想的人生和真正的体验总是有很大的差距,非得等过程完整地展开,我们才会真的知道其中的滋味
不是有一个“自我”在不停地发展,随着经历的顺境逆境,增增减减。而是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就叫“自我”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