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23小学一至种常见题型
2020-03-13 17:53:2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小学一至六年级23种常见题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6、“牛吃草”问题
(1)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2)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3)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4)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这四个公式是解决消长问题的基础。 由于牛在吃草的过程中,草是不断生长的,所以解决消长问题的重点是要想办法从变化中找到不变量。牧场上原有的草是不变的,新长的草虽然在变化,但由于是匀速生长,所以每天新长出的草量应该是不变的。正是由于这个不变量,才能够导出上面的四个基本公式。
牛吃草问题经常给出不同头数的牛吃同一片次的草,这块地既有原有的草,又有每天新长出的草。由于吃草的牛头数不同,求若干头牛吃的这片地的草可以吃多少天。
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求出每日新长草的数量,再求出草地里原有草的数量,进而解答题总所求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1.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2.牛的头数×吃草天数-每天新长量×吃草天数=草地原有的草。
(2)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3)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4)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这四个公式是解决消长问题的基础。 由于牛在吃草的过程中,草是不断生长的,所以解决消长问题的重点是要想办法从变化中找到不变量。牧场上原有的草是不变的,新长的草虽然在变化,但由于是匀速生长,所以每天新长出的草量应该是不变的。正是由于这个不变量,才能够导出上面的四个基本公式。
牛吃草问题经常给出不同头数的牛吃同一片次的草,这块地既有原有的草,又有每天新长出的草。由于吃草的牛头数不同,求若干头牛吃的这片地的草可以吃多少天。
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求出每日新长草的数量,再求出草地里原有草的数量,进而解答题总所求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1.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2.牛的头数×吃草天数-每天新长量×吃草天数=草地原有的草。
17、鸡兔同笼问题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假设法:
解:
假设全是兔 :4×35=140(只) 比总脚数少的:140-94=46(只) 鸡:46÷2=23(只) 兔:35-23=12(只)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假设法: 解: 假设全是鸡:2×35=70(只) 比总脚数少的:94-70=24 (只) 它们腿的差:4-2=2(条) 兔:24÷2=12 (只) 鸡:35-12=23(只) 方程: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4x+70-2x=94 2x=24 x=24÷2 x=12 35-x=35-12=23 答:兔有12只,鸡有23只。
解法1:(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2:(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 ...
例:有鸡兔共14只,共有44只脚。
(4×14-44)÷(4-2)=12÷2=6(只鸡),14-6=8(只兔)
或(44-2×14)÷(4-2)=16÷2=8(只兔),14-8=6(只鸡
假设法:
解:
假设全是兔 :4×35=140(只) 比总脚数少的:140-94=46(只) 鸡:46÷2=23(只) 兔:35-23=12(只)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假设法: 解: 假设全是鸡:2×35=70(只) 比总脚数少的:94-70=24 (只) 它们腿的差:4-2=2(条) 兔:24÷2=12 (只) 鸡:35-12=23(只) 方程: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4x+70-2x=94 2x=24 x=24÷2 x=12 35-x=35-12=23 答:兔有12只,鸡有23只。
解法1:(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2:(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 ...
例:有鸡兔共14只,共有44只脚。
(4×14-44)÷(4-2)=12÷2=6(只鸡),14-6=8(只兔)
或(44-2×14)÷(4-2)=16÷2=8(只兔),14-8=6(只鸡
18、方阵问题
【方阵问题公式】
(1)实心方阵:(外层每边人数)2=总人数。
(2)空心方阵:
(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中空方阵的人数。
或者是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总人数÷4÷层数+层数=外层每边人数。
(1)实心方阵:(外层每边人数)2=总人数。
(2)空心方阵:
(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中空方阵的人数。
或者是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总人数÷4÷层数+层数=外层每边人数。
19、商品利润问题
1、利润=售出价-成本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2、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3、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4、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4、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5、定价(售价)=成本×(1+利润的百分数)=成本+利润。
6、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100%/销售收入
7、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100%/销售收
8、资产净利率=净利润× 100%/平均资产总额
3、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4、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4、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5、定价(售价)=成本×(1+利润的百分数)=成本+利润。
6、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100%/销售收入
7、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100%/销售收
8、资产净利率=净利润× 100%/平均资产总额
20、存款利率问题
利息=本金x利率x存期
21、抽屉原则问题
抽屉问题。
原则一:把多于n个的元素,按任意确定的方式分成n个集合,那么一定至少有一个集合中,含有至少两个元素。
原则二:把多于m×n个元素放入n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者m+1个以上的元素。抽屉原则是证明符合某种条件的对象存在性问题有力工具。应用抽屉原则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造抽屉
例1:在一个大口袋中装着红、黄、绿三种玻璃球各有很多个。如果每次随意拿3个球,拿11次,至少有两次玻璃球颜色状况完全相同,请说明理由。
分析:所谓两次玻璃球颜色状况完全相同,是指如果有一次拿的是1黄2绿,另一次也拿的是1黄2绿,它们的颜色状况就是完全相同。怎么说明呢?这就需要造抽屉,用抽屉原则来说明。随意拿出3个球,会有不同的状况,我们把它找全,每一种颜色状况就是一个抽屉,有多少种不同的颜色状况,就有多少个抽屉。
解:每次拿3个球,有10种不同的颜色状况,把这10种不同的颜色状况看成10个抽屉,拿的11次看成11个物体,根据抽屉原则一,把11个物体放入10个抽屉中,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也就是说拿11次,一定至少有两次玻璃球的颜色状况完全相同。
原则一:把多于n个的元素,按任意确定的方式分成n个集合,那么一定至少有一个集合中,含有至少两个元素。
原则二:把多于m×n个元素放入n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者m+1个以上的元素。抽屉原则是证明符合某种条件的对象存在性问题有力工具。应用抽屉原则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造抽屉
例1:在一个大口袋中装着红、黄、绿三种玻璃球各有很多个。如果每次随意拿3个球,拿11次,至少有两次玻璃球颜色状况完全相同,请说明理由。
分析:所谓两次玻璃球颜色状况完全相同,是指如果有一次拿的是1黄2绿,另一次也拿的是1黄2绿,它们的颜色状况就是完全相同。怎么说明呢?这就需要造抽屉,用抽屉原则来说明。随意拿出3个球,会有不同的状况,我们把它找全,每一种颜色状况就是一个抽屉,有多少种不同的颜色状况,就有多少个抽屉。
解:每次拿3个球,有10种不同的颜色状况,把这10种不同的颜色状况看成10个抽屉,拿的11次看成11个物体,根据抽屉原则一,把11个物体放入10个抽屉中,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也就是说拿11次,一定至少有两次玻璃球的颜色状况完全相同。
22、公约公倍问题
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小公倍*最大公约数
23、列方程问题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则:(1) (2)
性质2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不为0)。则:
a×c=b×c 或
性质3
若a=b,则b=a(等式的对称性)。
性质4
若a=b,b=c则a=c(等式的传递性)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则:(1) (2)
性质2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不为0)。则:
a×c=b×c 或
性质3
若a=b,则b=a(等式的对称性)。
性质4
若a=b,b=c则a=c(等式的传递性)
顺流速度=船速+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船速-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 ,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2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2=20 (千米) 20×2=40(千米) 40÷(4×2)=5(小时) 28×5=140 (千米)
综合算式:[(28-4×2)×2÷(4×2)]×28
=[20×2÷8]×28
=5×28
=14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140千米。
逆流速度=船速-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 ,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2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2=20 (千米) 20×2=40(千米) 40÷(4×2)=5(小时) 28×5=140 (千米)
综合算式:[(28-4×2)×2÷(4×2)]×28
=[20×2÷8]×28
=5×28
=14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140千米。
【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解 392÷(28+21)=8(小时)
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解 392÷(28+21)=8(小时)
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子主题
1、归一问题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1 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2、归总问题
3、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4、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 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 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5、差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 124÷(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果园里杏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 124÷(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果园里杏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6、倍比问题
【含义】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例1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
解(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 3700÷100=37(倍)
(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40×37=1480(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 40×(3700÷100)=1480(千克)
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数量关系】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例1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
解(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 3700÷100=37(倍)
(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40×37=1480(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 40×(3700÷100)=1480(千克)
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7、相遇问题
8、追及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 900÷(120-75)=20(天)
列成综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
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 900÷(120-75)=20(天)
列成综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
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9、植树问题
【含义】按相等的距离植树,在距离、棵距、棵数这三个量之间,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数量关系】线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1
圆形植树棵树=圆形周长÷棵距
闭合环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方形植树棵数=方形周长÷棵距
三角形棵树=三角形周长÷棵距
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数量关系】线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1
圆形植树棵树=圆形周长÷棵距
闭合环形植树棵数=距离÷棵距方形植树棵数=方形周长÷棵距
三角形棵树=三角形周长÷棵距
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10、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基本规律是:
不管时间如何变化,
两人的年龄的差总是不变的,
抓住“年龄差”是解答年龄问题的关键。
分析时,可借助线段图分析,结合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分析方法,灵活解题。
公式 :年龄差÷倍数差=年龄(满足当时倍数关系时候的年龄)
爸爸、妈妈今年的年龄和是82岁。5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各多少岁?
(82-6)÷2=38(岁) 38+6=44(岁)
答:今年爸爸44岁,妈妈38岁。
不管时间如何变化,
两人的年龄的差总是不变的,
抓住“年龄差”是解答年龄问题的关键。
分析时,可借助线段图分析,结合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分析方法,灵活解题。
公式 :年龄差÷倍数差=年龄(满足当时倍数关系时候的年龄)
爸爸、妈妈今年的年龄和是82岁。5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各多少岁?
(82-6)÷2=38(岁) 38+6=44(岁)
答:今年爸爸44岁,妈妈38岁。
11、行船问题
12、列车问题
路程=桥长+车长其他的同行船问题
13、时钟问题
1、按照行程问题中的思维方法解题;
2、不同的表当成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
3、路程的单位是分格(表一周为60分格);
4、时间是标准表所经过的时间;
合理利用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例 1】 王叔叔有一只手表,他发现手表比家里的闹钟每小时快 30 秒.而闹钟却比标准时间每小时慢 30 秒,那么王叔叔的手表一昼夜比标准时间差多少秒?
【解析】 闹钟比标准的慢 那么它一小时只走(3600-30)÷3600个小时,手表又比闹钟快 那么它一小时走(3600+30)/3600个小时,则标准时间走1小时 手表则走(3600-30)÷3600X(3600+30)÷3600个小时,则手表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1-【(3600-30)÷3600X(3600+30)÷3600】=1-14399÷14400=1÷14400个小时,也就是1÷14400X3600=四分之一秒,所以一昼夜24小时比标准时间慢四分之一乘以24等于6秒
2、不同的表当成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
3、路程的单位是分格(表一周为60分格);
4、时间是标准表所经过的时间;
合理利用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例 1】 王叔叔有一只手表,他发现手表比家里的闹钟每小时快 30 秒.而闹钟却比标准时间每小时慢 30 秒,那么王叔叔的手表一昼夜比标准时间差多少秒?
【解析】 闹钟比标准的慢 那么它一小时只走(3600-30)÷3600个小时,手表又比闹钟快 那么它一小时走(3600+30)/3600个小时,则标准时间走1小时 手表则走(3600-30)÷3600X(3600+30)÷3600个小时,则手表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1-【(3600-30)÷3600X(3600+30)÷3600】=1-14399÷14400=1÷14400个小时,也就是1÷14400X3600=四分之一秒,所以一昼夜24小时比标准时间慢四分之一乘以24等于6秒
14、盈亏问题
根据一定的人数,分配一定的物品,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亏),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求人数或物品数,这类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一般地说,在两次分配中,如果一次盈,一次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分配差
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分配差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
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口诀:
全盈全亏,大的减去小的;
一盈一亏,盈亏加在一起。
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分配差
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分配差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
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口诀:
全盈全亏,大的减去小的;
一盈一亏,盈亏加在一起。
15、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件工作,甲做15天可完成,乙做10天可完成.问两人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一件工作看成1个整体,因此可以把工作量算作1.所谓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我们用的时间单位是“天”,1天就是一个单位,
再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得到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1÷(1/15+1/10)
=6(天)
答:两人合作需要6天.
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件工作,甲做15天可完成,乙做10天可完成.问两人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一件工作看成1个整体,因此可以把工作量算作1.所谓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我们用的时间单位是“天”,1天就是一个单位,
再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得到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1÷(1/15+1/10)
=6(天)
答:两人合作需要6天.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