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动训练方法
2020-04-13 14:39:3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运动训练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六、重复训练法
概念: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构成重复训练的主要因素:单次负荷量/强度及每两次之间休息时间
重复训练法的类型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供能形式
短时间重复训练:小于30秒 最大 充分 走步、按摩 膦酸盐代谢为主
适用:爆发力强速度快的
适用:爆发力强速度快的
中时间重复训练:30秒-2分钟 次大(心率180以上) 相对充分 走、坐、按摩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
适用:学习形成巩固强度低的技术
适用:学习形成巩固强度低的技术
长时间重复训练:2-5分钟 较大 十分充分 同上 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
适用:体能主导类型
适用:体能主导类型
七、间歇训练法
对多次练习的时间间歇作出严格规定,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反复进行练习
间歇训练的类型
负荷时间 强度 心率指标 间歇时间 方式 每次心率 供能形式
高强度间歇训练 :小于40秒 大 190次/分 很不充分 走轻跑 120-140次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磷酸盐
适用:体能类速度和耐力型
适用:体能类速度和耐力型
强化性间歇:A型40-90秒 大 180次 不充分
B型90-180秒 较大 170次 不充分
适用:体能主导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B型90-180秒 较大 170次 不充分
适用:体能主导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发展性间歇:大于5分钟 中 160次 不充分 120次 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
适合:体能主导类耐力
适合:体能主导类耐力
八、持续训练法
负荷强度低,负荷时间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
持续训练法的类型
短时间:5-10分钟 170次/分 无间歇 动作结构基本稳定 有氧强度最大 无氧有氧混合供能
中时间:10-30分钟 160次/分 无间歇 基本稳定 最大 有氧为主
匀速跑、变速跑
匀速跑、变速跑
长时间:大于30分钟 150次/分 无间歇 基本稳定 次大 有氧供能
匀速跑、变速跑、法特莱克跑:是以有氧为主适度发展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训练环境不稳定、运动路线不固定、无节奏随意性负荷强度低
匀速跑、变速跑、法特莱克跑:是以有氧为主适度发展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训练环境不稳定、运动路线不固定、无节奏随意性负荷强度低
九、变换训练法
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方法
类型
负荷变换:负荷强度变化最大 动作机构相对固定 供能形式多种功能变换
内容变换:强度可变可不变 结构变化 以某种为主
形式变换:同上 固定或变化 同上
应用
负荷变换:1、负荷强度、量保持恒定
2、负荷强度恒定、量变化——耐力
3、强度变化、量恒定——素质工作强度
4、强度、量均变化(1)强度增加量减少——工作强度
(2)强度减少量增加——巩固技术动作
2、负荷强度恒定、量变化——耐力
3、强度变化、量恒定——素质工作强度
4、强度、量均变化(1)强度增加量减少——工作强度
(2)强度减少量增加——巩固技术动作
内容变换:1、技能主导类中技术串联
2、单个技术变换练习
3、组合技术变换练习
4、战术方案
2、单个技术变换练习
3、组合技术变换练习
4、战术方案
形式变换:变换环境、训练气氛、路径、时间、练习形式
十、循环训练法
概述
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的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根据既定的顺序和路线,一次完成每站任务
结构因素:每站练习内容、负荷、安排顺序、站之间间歇、每循环间歇、练习站数、循环组数
可提高积极性、因人而异调整区别对待、延缓疲劳、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类型
循环重复训练 间歇且充分 强度最大 速度、爆发力 ATP-CP
循环间歇训练 间歇不充分 强度次大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糖酵解为主
循环持续训练 基本无间歇 较小 耐力 有氧为主
至少8分钟
至少8分钟
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十一、比赛训练法
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训练,有利于综合全面提高专项比赛的体能、技能、战术心理、智能各种竞技能力
类型
教学比赛:比赛规则正式/自定 环境相对封闭 过程可人为中断 对手是队友或对手 裁判临时指定
检查性比赛:规则正式/自定 封闭/开放 不可中断 对手 正式
模拟性比赛:正式规则 封闭/开放 不可中断 队友/对手 临时/正式
适应性比赛:正式 开放 不可中断 对手 正式
教学性:根据教学规律或原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心理压力小)
检查性:模拟或真实条件下,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对赛前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进行检验的训练方法
模拟:模拟比赛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适应性:真实比赛条件下,力求尽快适应比赛环境
例:大赛前的邀请赛、访问赛等
例:大赛前的邀请赛、访问赛等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概念: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运动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整体控制:模式、程序训练法
具体操作: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
作用: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工具
顺利完成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
有效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
科学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基本结构
1、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各种身体练习之间的固定变异组合
2、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强度、量度及负荷性质
3、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主要指训练过程的时间、人员、器材、内容、练习步骤
4、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教练员指导训练时所采用的挂图、录影视频等
5、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场地、设施、器材
方法与手段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方法:途径和办法;手段:具体的身体练习
手段的基本结构
动力特征:力的大小、方向、支点
动作构成:动作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工作过程:开始、进行、结束
动作构成:动作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工作过程:开始、进行、结束
训练手段分类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性
多远动作:固定性、变异性
二、模式训练法
概念:按照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结构
目标模型——明确训练目标
检查手段——检查项目、方式、工具(采集信息)
评定标准——甄别现实状况与训练模式间的差异
训练手段——根据训练模式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评定结果的反馈信息所提出的练习方法
特点:信息化、定量化(指标、数值)
应用:(闭环式运行)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三、程序训练法
概念: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
辑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
辑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
结构
训练程序——训练内容、时间序列、联系形式(直线、网络两种形式)
检查手段
评定标准
训练手段
特点:系统化、定性化、程序化
应用:(闭环式运行)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手段、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
四、分解训练法
概念: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照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
类型
单纯分解训练法:(1、2、3)4练习顺序不做刻意要求
分解的技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各个部分可独立训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相邻环节衔接部分要求掌握后再继续
顺进分解法:掌握1后学习1、2后学习1、2、3
便于建立战术的完整概念,形成动力定型和战术意识
逆进分解法
训练内容与技战术配合过程相反,多用于最后以缓解关键技战术训练
五、完整训练法
概念: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训练
应用
单一动作训练:动作环节之间紧密联系,逐步增加负荷
多远动作训练:完成好单个动作同时,注意多个动作之间的串联和衔接
个人成套动作
集体配合动作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