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 自我的诞生
2022-07-06 18:55:03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发刊词
自我
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什么自我?
经典现象1:好人-即没有欲望
经典现象2:高自恋者-极度在乎自己的欲望
总结:正因为“我”没有形成,于是总是去关注“你”,想从“你”哪里得到存在感。
存在感-我可以存活的感觉
意味着一个人自我的形成
有了“我”,也可以看见“你”
自我诞生,意味着真正看见别人
什么是没有自我?
- 每一个细节上发出的动力和意志 = 我;
- 细节的否定 = “我”本身的死亡
- 总在关注着“你”
学习意义
- 人,是万物尺度,心灵,则是一个人丈量世界的尺度。
- 当我被照亮,世界也会随之变得光明。
总论
1. 你为什么需要有“自我”?
具体意义上
和事件中自己的具体意志仅仅绑在一起
没有空间
抽象意义上
容纳自己在具体事件中的自我
有足够的空间
“我”与具体的意志
抽象意义上的自我是否形成,
会导致压力与情绪管理的严重不同。
会导致压力与情绪管理的严重不同。
自此之前,我 = 自己发出的每一份具体意志
在此之后,每一份意志,都只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我“自身
内聚性自我
心灵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情绪承受能力的关键
原因:因为情绪的惊涛骇浪,只会让内聚性自我晃动,
但不会轻易导致自我的瓦解。
但不会轻易导致自我的瓦解。
向心力: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
内核:鲜活流动的生命力
如何形成?
需要有这样的感觉:真实地展现意志,
并深信,自己的意志基本可以实现
并深信,自己的意志基本可以实现
形成后,更好管理压力与情绪
建立存在感,自在感和完整感
课程理论
孩子如何和父母的三元关系中发展自我的理论
自体心理学 - 海因兹 科胡特 《自体的分析》《字体的重建》
注释
阿尔贝 加缪 《局外人》《西西佛的神话》
2. 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模型
精神分析中的经典理论
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论 - 来自玛格丽特 马勒
1. 正常自闭期
2. 正常共生期
3. 分离与个体化期
3.1 分化与躯体意象
类型一: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化
类型二:妈妈和其他人的分化
孩子能很好地分化,得建立在共生关系
得到基本满足上。
得到基本满足上。
3.2 实践
和前一个有重叠,3.1的一部分
“孩子和这个世界有着一个甜蜜的恋爱,甚至中毒了”
向妈妈展示自己的自恋
3.3 和解
和解危机:处理自主和依赖的矛盾。
1. 逐步消除自己的全能妄想
2. 又要留着“我很棒”的感觉
始终存在:孩子会和妈妈争夺关系里的控制权
1. 对妈妈控制自己很敏感
2. 也会想去控制妈妈
核心矛盾:控制和被控制
3.4 情感个体恒定与个体化
标志性时刻
个体化自我的形成 = “内在的我”
心中住下一个的人 = “内在的你”
减少偏执的坚持
同时可以允许重要关系的分离
俄狄浦斯期的理论 - 来自弗洛伊德
个体化自我是孩子能展开竞争的基础
作者的理解
自恋之壳
母爱怀抱
家庭港湾
社会熔炉
无限世界
打造边界意识
对于“我”的尊重
对于“你”的尊重
混沌共生
引论:源自共生心理的混沌共生
人际关系的复杂缠绕,缺乏清晰边界,锁住了一个个的个体
糊涂哲学源头:共生心理
浆糊逻辑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所有关系都是我的事
你们 = 你; 我们 = 我
把二元关系中的问题归咎于对方,也就是“你”
把二元关系中的问题归咎于第三者“他”
绕弯沟通
总结:当我们把事情的焦点再还原到二元关系,甚至聚焦在个体身上时,会发现事情变得清晰简单很多。
糊涂哲学
找一个人去怪罪,是因为没有形成自我的人的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很差,
一件事处理不好,会认为这件事上的“我”被杀死了,为避免这种糟糕的感觉,
就要把这种死亡焦虑排出去。
一件事处理不好,会认为这件事上的“我”被杀死了,为避免这种糟糕的感觉,
就要把这种死亡焦虑排出去。
和稀泥,是不讲是非对错,不尊重事实和逻辑,差不多就行了
我们很难去只处理一个个体,所以总是要把事情变得复杂,把个体和另一个人甚至更多人扯到一起,
就好像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就好像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粘稠思维
人和人之间的粘连
透明幻觉
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
我不用说,你就改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我不用说,你就改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它是很多粘性思维产生的根源
减少和别人的沟通和澄清 - 产生无数误解
把自己的孤独的想象,当成了真实信息,由此就会缺乏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
对完美母爱的渴求
多沟通:我们需要在关系中多沟通才能了解对方,需要多探索内在才能了解自己
事与事之间的粘连
难以聚焦在当下正在进行的单独一件事,不能就事论事,
而是把所有事都粘到一起
而是把所有事都粘到一起
弗洛伊德认为人停留在共生心理中,是在某个阶段得到太多满足或者匮乏导致的,
作者认为主要是匮乏,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在婴儿早期,共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作者认为主要是匮乏,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在婴儿早期,共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从自闭之壳到母爱怀抱
引论
从孤独的一元关系,进入到了与母亲的二元关系
对于自我没有成形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孵化的环境。
如果这个发展受阻,人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停留在自闭中。
心灵成长为什么要从内向外?
自闭状态
回避型人格障碍
阿斯伯格症
自闭症
生命越初期的问题,一般也是越重要的。
孵化隐喻
婴儿从正常自闭期发展到正常共生期
孩子以后发展成长任务时的基本隐喻
子主题
自恋与全能自恋
自恋是人的根本本性,婴儿则有原始的全能自恋
原始母爱贯注
在分娩前后的一段时间,一些妈妈会进入特别的“病态”,这时候的妈妈
对孩子的感知能力变得敏感,甚至不用沟通就可以知道婴儿的需求。
对孩子的感知能力变得敏感,甚至不用沟通就可以知道婴儿的需求。
从内部破壳而出,孩子就有一种我可以掌控,外部世界实在配合我的感觉;
如果养育着从外部强行破壳,孩子的自恋就会受损
如果养育着从外部强行破壳,孩子的自恋就会受损
妈妈满足婴幼儿的需求,并不只是照顾好孩子,还要
帮孩子从自闭的孤独世界进入关系世界,这是拥有正常心智的基本
帮孩子从自闭的孤独世界进入关系世界,这是拥有正常心智的基本
被动“破壳”会发生什么?
习得性无助
被逼迫得少,更加外向
被逼迫得多,更加内向
严重时,内向 = 自闭
强控制型的养育者会不断压缩孩子的壳,
导致其内在空间越来越小
导致其内在空间越来越小
满足共生需求
当婴儿太多时候是靠自己完成了吃喝拉撒睡玩,
那他们也会在很大程度上,
失去了和养育着建立共生关系的动力。
那他们也会在很大程度上,
失去了和养育着建立共生关系的动力。
孩子基本需求,让他们自然而然掌握就好
严苛训练是对孩子的虐待
躯体化
某种情绪不能再心理层面流动,
也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时,
就可能会转过来用身体症状表达。
也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时,
就可能会转过来用身体症状表达。
当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一件事时;
他再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
他再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
当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一件事时,
他再这件事上的意志就被摧毁了
他再这件事上的意志就被摧毁了
回想一下自己在处理那些事情时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问题呢?
自我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母爱与父爱的壳
自闭之壳 = 婴儿自恋之壳
母爱怀抱 = 鹰蛋的软壳
父爱硬壳 = 鹰蛋的硬壳
两层必须同时存在,孩子才能得到好的照顾。
孩子在三岁前,注意力主要在母亲身上,母子关系是核心。
父亲与社会熔炉
是家庭以外的一个社会共同空间,
它需要有基本公平合理的规则
它需要有基本公平合理的规则
社会规则越来越清晰公平,
社会上的机会也原来越多,
整个社会熔炉,
成了一个更好的保护层。
社会上的机会也原来越多,
整个社会熔炉,
成了一个更好的保护层。
从自闭之壳到母爱怀抱的实现,
意味着一个人从孤独世界进入到关系世界,
或者说从封闭的想象世界,进入到了开放的真实世界。
意味着一个人从孤独世界进入到关系世界,
或者说从封闭的想象世界,进入到了开放的真实世界。
孩子的心理发展中,蛋壳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之所以能安心在一个壳内,
总是因为外面有一层更大的保护层。
我们之所以能安心在一个壳内,
总是因为外面有一层更大的保护层。
社会熔炉中,有社会文化的软件和社会构成的硬件来保护自己;
家庭港湾中,有父亲母亲保护自己;
母爱怀抱中,有母亲保护自己;
在最原始的自闭之壳中,是我们的头脑在保护自己。
家庭港湾中,有父亲母亲保护自己;
母爱怀抱中,有母亲保护自己;
在最原始的自闭之壳中,是我们的头脑在保护自己。
在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民俗习惯体现了人民在
争取社会熔炉的保护呢?
争取社会熔炉的保护呢?
欲求无法达成时怎么办呢?
脑补
一种重要的想象,可以填补我们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欲求。
脑补过头的问题
一是想象一个保护者
二是头脑不断去思考、分析和解释所遇到的事情,
由此制造了一种安全感:我掌握了这件事。
但这是符号系统的了解,不是真实地掌握。
由此制造了一种安全感:我掌握了这件事。
但这是符号系统的了解,不是真实地掌握。
从“脑补”到真实,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层面:
分别是妄想,幻想,想象,情感和灵魂。
分别是妄想,幻想,想象,情感和灵魂。
妄想:直接把内在想象当成外部现实对待。
钟情妄想
全能妄想
被迫害妄想
幻想:幻想是幻想,现实是现实
白日梦
想象:清晰地区分想象与现实,而且发展了非常具有现实感的想象和认知,
甚至好像能洞见人性一切奥秘似的。
甚至好像能洞见人性一切奥秘似的。
情感: 关系的互动
灵魂:一切是一切的隐喻,
一切也是一切的幻觉。
一切也是一切的幻觉。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因为孤独,也因为头脑的确好使,人必然会启动脑补。
对于脑补特别严重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要给予宽容。
不要轻易去追求纯粹的灵魂,那可能只是脑补的一个看似高大上的孤独而已
相反,要求追求基本需求的满足,然后破掉自己的脑补,逐渐火灾真实的关系中。
相反,要求追求基本需求的满足,然后破掉自己的脑补,逐渐火灾真实的关系中。
在你的脑部中,你最常遇到的是哪一个层级的脑补?举个例子。
为什么会感到无助、被动?
自恋,攻击性和性
身体的欲求 = 欲望和需求
头脑的声音 = 你想表达的观点
你想表达的观点 = 情绪和情感
绝对禁止:需求基本得不到满足
绝对禁止性的超我
全能自恋性的本我
软塌塌的自我
绝对禁止:需求基本得不到满足
绝对禁止性的超我
全能自恋性的本我
软塌塌的自我
绝对允许: 需求全部得到满足
人之所以追求绝对允许,是因为没有体验过基本满足。
基本满足: 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凡事不用追求完美,追求完美都是在渴求别人的掌声,
事情做到六十分就可以了
事情做到六十分就可以了
完美只可能偶尔会实现,渴望一直完美,
那就是孤独头脑的脑补
那就是孤独头脑的脑补
现实来教育,修正自己绝对化的渴求
能帮助动力的诞生
动力的诞生,是一切的开始。
是前六个月婴儿发展成功的标志。
是前六个月婴儿发展成功的标志。
如果养育的好,他们就可以坦然发出自己各种动力
发展得比较好的人,是既能表达自己的动力,而且在追求动力的实现上,
会付出不折不挠的努力,但当发现追求的成本太高,
或者根本不可能时,他们也会接受放弃掉一份动力。
会付出不折不挠的努力,但当发现追求的成本太高,
或者根本不可能时,他们也会接受放弃掉一份动力。
发展得不够好的人,容易呈现过度的执着。
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一份动力会“死”去。
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一份动力会“死”去。
感觉的诞生
好好养育自己内在的婴儿,让你再次充分发出你自己的生命动力。
绝对禁止、绝对允许、基本允许,你认为
你的动力处于哪种情况呢?为什么
你的动力处于哪种情况呢?为什么
从母爱怀抱到母亲包围圈
突破包围圈
主要是控制和被控制,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发育好,初步发展出意志
深思自己发展是否充分
亲子关系也有残酷的一面
分离与个体化期的前三个亚阶段:
分化期,实践期,和解期
分化期,实践期,和解期
既要依赖母爱的怀抱,又要演练和母亲的各种对抗。
当这份依赖被允许,孩子对关系的信任就产生了。
但对抗被允许,孩子的力量就被初步允许了。
当这份依赖被允许,孩子对关系的信任就产生了。
但对抗被允许,孩子的力量就被初步允许了。
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妈妈的意志中?
母爱怀抱很好,但如果停在这儿,
就意味着陷入了母亲包围圈。
就意味着陷入了母亲包围圈。
这是一种全方位围剿,
母亲的意志无处不在,
将孩子彻底包围。
母亲的意志无处不在,
将孩子彻底包围。
故事:与妈妈的抗争
自己是一个能量体,是灰色的,中性的
自己是一个能量体,是灰色的,中性的
黑色生命力 = 死能量,指向破坏
向外,对其他能量体的攻击
向内,攻击自己,压制自己,无力感
白色生命力 = 生能量,指向滋养
总结:母亲包围圈
《美国的弑母文化》
故事:病态共生
一般来说,病态共生关系如果发生在亲子关系之中,
那几乎都是父母想和孩子共生,二孩子想离开但离开不了
那几乎都是父母想和孩子共生,二孩子想离开但离开不了
如果判断自己是不是陷入母爱包围圈?
标准1:如果一个人离不开母亲
标准2:一想到离开母亲就会特别内疚
为什么“我们”中的一方会失去自我?
共生关系:是我和你的自我都消融,
然后构成了一个共同体“我们”。
然后构成了一个共同体“我们”。
正常共生,是一种真是需要。
“我”和“你”必然要整座彼此共同体的代言人,
结果就是其中一个人占据了“我们”,
而另一个人的自我消失,及被绞杀掉了。
结果就是其中一个人占据了“我们”,
而另一个人的自我消失,及被绞杀掉了。
共生绞杀
层级一:细节水平上的绞杀
“我”在没意见琐碎的事上都要去管制“你"
成功的要你听我的
成功的要你听我的
层级二:抽象自我水平上的绞杀
当只是一个具体动力被绞杀时,
这份绞杀的影响,
就要看这个动力的意义有多大。
这份绞杀的影响,
就要看这个动力的意义有多大。
最糟糕:构成了严重的“你死我活”
病态共生的案例分享:当母亲或其他抚养着成功地和孩子共生在一起时,
他们的关系中必然存在着“你死我活”。
他们的关系中必然存在着“你死我活”。
忘记了自己的感受,为别人的感受而活。
1. 意识到问题
2. 空间上的分离
3. 心理上的分离
应对共生绞杀方法:孩子得突破母爱包围圈,
进入到更大的空间。
进入到更大的空间。
你有过逃离母亲怀抱的愿望吗?
你会辅助什么行动呢?
你会辅助什么行动呢?
为什么你需要恰恰好的挫折?
分离与个体化期的阶段时一个无比宝贵的练习场。
1.每一个任务完成都非常有挑战,
充分体验到“我能行”自我效能感
充分体验到“我能行”自我效能感
2. “不行了就去找人”的感觉
容器功能
特点1: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他
特点2: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支持他
恰恰好的挫折
1. 完全没有挫折:没有办法成长
2. 挫折太大:也不能成长
3. 恰恰好的挫折:有点超出了孩子的能力,
但通过努力,孩子完成了它。
但通过努力,孩子完成了它。
自我效能感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
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通过克服困难,体验我能行,
真不行,再去求助,也是一份值得骄傲的能力。
真不行,再去求助,也是一份值得骄傲的能力。
你能通过你现在的行为习惯,分析一下你的分离与个体化期的情况吗?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吗?
健康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人会不断渴望进入到
更广阔的空间。
更广阔的空间。
“爱制造分离,而匮乏制造忠诚”
深厚的爱
复杂的满足
复杂的满足
做到1. 既要照顾孩子的自主需求
做到2. 也要考虑到孩子真实的发展水准
匮乏的爱
结果1. 早熟 = 过早个体化
结果2:个体化没法完成,不能与母亲分离,
陷入了母亲包围圈之中。
陷入了母亲包围圈之中。
分离与忠诚的矛盾
1. 当孩子的意志和妈妈的意志发生冲突时,
如果孩子选择尊重自己的意志,
那么就完成了“心理弑母”
如果孩子选择尊重自己的意志,
那么就完成了“心理弑母”
2. 如果孩子选择尊崇母亲等抚养者的意志,
那就是被忠诚所困,失去了他自己。
那就是被忠诚所困,失去了他自己。
指向分离的爱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父母越是爱孩子,
孩子走向分离的时候就越容易。
孩子走向分离的时候就越容易。
当我们给其他人爱的时候,
问自己,我对他做的
问自己,我对他做的
是增强了他的自我,让他变得强大自信?
还是破化了他的自我,让他变得虚弱自卑?
控制与被控制:故事分享:尊重孩子的边界意识
重要的基础是:母亲有自己的自我,
有自己的世界。
有自己的世界。
在孩子小的时候,她必须去照顾孩子
随着孩子能力增长,母亲会自然而然地后退。
你认为忠诚和爱的边界在哪里?
走向强大时,你在担心什么?
一个人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过度讴歌
-A更加真实
例子:很多男士,想为母亲写出,歌颂她是最伟大的
但咨询中作者也看到他们对母亲强烈的恨意和深深的鄙视
但咨询中作者也看到他们对母亲强烈的恨意和深深的鄙视
意识上美化母亲,潜意识中憎恨母亲
反向形成:你有了一种情绪情感,
结果你表现出来是相反的。
结果你表现出来是相反的。
过度讴歌越严重,情感越复杂,和母亲共生程度越严重
而分离程度也越差
而分离程度也越差
过度拯救
看到你有痛苦,我就无条件去拯救
子主题
孩子通过生病来拯救家庭
被利用的越严重,反感也就越严重,
而这份反感而产生了对妈妈的内疚
而这份反感而产生了对妈妈的内疚
会有“好人没好报”的感受
陷入过度拯救中的人需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是相反的,
你多么强的想过度拯救一个人,
你就多么强的想离开她。
你多么强的想过度拯救一个人,
你就多么强的想离开她。
强大恐惧症
一个人走向强大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失败
或者犯一些低级错误
或者犯一些低级错误
如果强大了,意味着要发展自己,就意味着远离家庭,就会失去关系。
成长安全岛
发展自己,像是激情的部分
安全岛就是安全感的部分
只有当安全岛得到了确保,一个孩子乃至成年人
才能充满激情的探索世界。
才能充满激情的探索世界。
只有确保有大地可以降落时,
一只飞鸟才能酣畅地再天空翱翔。
一只飞鸟才能酣畅地再天空翱翔。
男子每次想去学习就会生病,为了获得和妈妈亲密时光。
小时候没和妈妈构建好共生关系的人,
一生都在寻找和妈妈或其他人构建共生关系的机会
一生都在寻找和妈妈或其他人构建共生关系的机会
母亲包围圈: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可以如此复杂
为什么进入外部世界需要主体感?
动力的诞生:能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生命力
例子:作者喜欢并且经常发微博,各种声音,都可以表达
意志的诞生:意味着一个人能持之以恒地表达自己的生命力,
这会给一个人带来持续的滋养。
这会给一个人带来持续的滋养。
例子:一旦微博上遭遇严重围攻,
作者会删除微博。
作者会删除微博。
例如:作者特别好说话,别人的声音占据我,
而我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而我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这类人特点:才华很有活力,主见,非常有创造力
审美品味很好,同时也不好搞
审美品味很好,同时也不好搞
另一种表述
一个孩子成功地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向了外部世界,
还发展出了能适应外部世界的能力
而且是带着主体感 - 也就是自我意志
还发展出了能适应外部世界的能力
而且是带着主体感 - 也就是自我意志
一个孩子没能进入到外部世界,
还沉浸在自己和妈妈所构成的内部世界。
还沉浸在自己和妈妈所构成的内部世界。
如果深爱一个人,最好的就是做他们的容器。
鼓励他们,支持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展开自己独特的生命。
鼓励他们,支持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展开自己独特的生命。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也指本能,指潜意识中的我,它由各种欲望组成,
遵循享乐原则。
遵循享乐原则。
"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大部分是有意识的。
大部分是有意识的。
"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
代表道德,遵循的是道德标准,
有一部分也是有意识的。
代表道德,遵循的是道德标准,
有一部分也是有意识的。
就想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鹰蛋长大成鹰,
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自我逐步诞生的过程
一个鹰蛋长大成鹰,
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自我逐步诞生的过程
在六个月前,不能伸展自己的动力,退缩在“脑补”中,
这是一种失败
这是一种失败
在6-24个月的心理发展中,不能在外部世界伸展自己的意志,
而退缩在内心世界中,也是一种失败。
而退缩在内心世界中,也是一种失败。
思考题
你身边有没有敢于表达自我意志的人呢?
你认为他们这群人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过度的自我表达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打造边界意识
所有关系中都有边界问题
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之间是由边界的。
包括:地理边界,身体边界,心理边界和财产边界
健康人际关系
形成了明确的边界意识
能和别人更好的相处。
自己能守住自己的边界和利益
也能尊重别人的边界和利益
从粘稠浑浊进化到简单清爽
边界意识是保命的东西。
因为当你失去自己的各种边界而不自知时,
你就是在鼓励别人继续入侵你,
而最终的入侵,就是剥夺你的一切。
你就是在鼓励别人继续入侵你,
而最终的入侵,就是剥夺你的一切。
能在别人入侵你的边界的时候,
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
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
你的地盘是你做主吗?
彼此之间有清晰的地理边界的 ,
大家会尊重这个边界,
虽然看上去距离远了,
但其实关系更和谐。
大家会尊重这个边界,
虽然看上去距离远了,
但其实关系更和谐。
故事:农村的房子紧挨着
故事:医闹事件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地盘”
家庭中的边界
家人之间也应该有地理边界
尊重这个边界,
家庭关系会清晰很多,好相处很多。
尊重这个边界,
家庭关系会清晰很多,好相处很多。
帮孩子建立地理边界意识
首先,父母要适当保持在家里的权威,
毕竟这是父母主导建设的空间
毕竟这是父母主导建设的空间
其次,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地理空间。
给孩子一种感觉:你是你地盘的主人
这回有助于孩子形成边界意识,
能在被入侵时捍卫自己的权益。
能在被入侵时捍卫自己的权益。
如果父母经常入侵孩子的地盘,
孩子也会学习父母,
随意入侵别人的 空间
随意入侵别人的 空间
孩子可能没有更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因为他们习惯了被父母入侵
因为他们习惯了被父母入侵
故事:熊孩子
如果在你的地盘里,你不能做主,你就是别人的殖民地。
那么你是谁的殖民地吗?
你如何能重新夺回你的地盘呢?
你又是谁的殖民者?
你应该怎么把主权还给别人呢?
你如何能重新夺回你的地盘呢?
你又是谁的殖民者?
你应该怎么把主权还给别人呢?
小心因为缺点而尝到的愉悦,
不断侵犯自我而换来的平静海面下
其实正积压着一场惊涛骇浪
不断侵犯自我而换来的平静海面下
其实正积压着一场惊涛骇浪
很多时候自我边界,并不是别人强行破坏
而是自己愿意让步才共同造成的恶性循环。
而是自己愿意让步才共同造成的恶性循环。
自由构建在束缚之上。
我们在与人相处,建立关系时,
当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但只有不入侵他人的边界时,
才能不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敌意,
让关系能够流动起来。
我们在与人相处,建立关系时,
当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但只有不入侵他人的边界时,
才能不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敌意,
让关系能够流动起来。
同样,只有在我们认清了自己的边界时,
才能够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同时,不让自己被其他人随意入侵。
才能够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同时,不让自己被其他人随意入侵。
"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
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联系如何提高自己的边界感?
深呼吸,你可以试图去观照自己,现在自己的身体周围
是否有一个能量场是你的边界,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能量场,
它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样的物品构成的,
它很坚硬吗?还是很柔软,别人很容易侵入吗?
它灵活吗?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边界吗?
如果你现在没有这样的边界能量场,
你希望自己能有什么样的边界能量场呢?
是否有一个能量场是你的边界,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能量场,
它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样的物品构成的,
它很坚硬吗?还是很柔软,别人很容易侵入吗?
它灵活吗?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边界吗?
如果你现在没有这样的边界能量场,
你希望自己能有什么样的边界能量场呢?
坚硬的能量场会很难让别人的善意和友谊,
而过于柔软,则不容易抵挡别人的入侵。
而过于柔软,则不容易抵挡别人的入侵。
这个练习,可以每一个月让自己自我观照一下。
每天关注自己的需求,
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
坚定的,不用愧疚。
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
坚定的,不用愧疚。
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支持自己的独一无二
为什么必须学会说不?
建立起了这种意识之后,
你就能做到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
你就能做到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
反之,身体不能自己做主时,
就容易出问题。
就容易出问题。
躯体化
当一种情绪或情感不能通过语言和行为自由表达出来时,
就会通过身体来表达。
就会通过身体来表达。
人们最长启动的自我防御机制
故事:作者左耳的严重听力问题,
因为没办法说自己不想听别人抱怨
因为没办法说自己不想听别人抱怨
继发性获益:有一些人生病后,
获得的特殊照顾和优待,都属于继发的利益。
获得的特殊照顾和优待,都属于继发的利益。
故事:父亲一生病,女儿就回来。
如果出现了躯体化问题,请对自己身体说:
过去我虚弱时,谢谢你,身体,
你一直帮我承担情绪的痛苦。现在我发誓,
不管情绪上的调整有多大,
我都会努力觉知到我的情绪,
且努力在关系中去表达,
我再也不想让你受这份苦了。
过去我虚弱时,谢谢你,身体,
你一直帮我承担情绪的痛苦。现在我发誓,
不管情绪上的调整有多大,
我都会努力觉知到我的情绪,
且努力在关系中去表达,
我再也不想让你受这份苦了。
保护抽象意义上的“我”
在关系中,表达心理层面的“我”
想拒绝“你”时,
这张力太大了,特别是“你”太脆弱的时候。
想拒绝“你”时,
这张力太大了,特别是“你”太脆弱的时候。
没有形成自我的人,
会惧怕每一个具体动力的生死。
会惧怕每一个具体动力的生死。
身体宝贵,但我们更惧怕心理意义上
的我不行或不好,所以为了保护抽象意义上
心理的我,我就会委屈和上海身体的“我”
的我不行或不好,所以为了保护抽象意义上
心理的我,我就会委屈和上海身体的“我”
故事:东方社会的“委婉”
对父母说“不”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那么必须要向孩子清晰地传递一个信息:
你可以对爸爸妈妈说“不”
那么必须要向孩子清晰地传递一个信息:
你可以对爸爸妈妈说“不”
不能对孩子使用武力,而且还要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
你的身体时神圣不可侵犯的
你的身体时神圣不可侵犯的
积极在关系中表达
“我愿意”和“我不愿意”
“我愿意”和“我不愿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