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04咳嗽
2022-04-15 07:40: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学三字经》咳嗽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加减小柴胡汤 治发热咳嗽。
柴胡12g半夏6g黄芩4.5g炙甘草4.5g干姜3g五味子2g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二服。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二服。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肺如钟 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葳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相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眛之甚也。
六安煎(景岳)治外感咳嗽。
半夏6g陈皮4.5g茯苓6g甘草3g杏仁6g炒白芥子3g
加生姜7片,水煎服。寒甚,加细辛2g;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加生姜7片,水煎服。寒甚,加细辛2g;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五味子汤(《千金》)治伤燥咳唾中有血,牵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1.5g桔梗3g甘草3g紫菀3g续断3g竹茹3g桑根皮3g生地黄6g赤小豆一小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愚按:赤豆易生扁豆15g,囫囵不研,最能退热补肺,但有寒热往来忌之。去续断、赤豆、地黄,加葳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愚按:赤豆易生扁豆15g,囫囵不研,最能退热补肺,但有寒热往来忌之。去续断、赤豆、地黄,加葳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麦门冬汤(《千金》)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门冬6g桔梗3g桑根皮3g半夏3g生地黄3g紫菀3g竹茹3g麻黄2g炙甘草1.5g五味子十粒生姜1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谁治内 虚劳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劳伤精,则补精;思郁伤脾,则养脾。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寒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小青龙汤 治一切咳嗽。方见《伤寒》。方中随寒热虚实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
兼郁火 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