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2020-04-23 16:42:39 47 举报
AI智能生成
自然辩证法复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性质
高度,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中介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
具体科学技术研究-》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中介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
具体科学技术研究-》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自然辩证法新时代的意义
与时俱进性性和创新性
一脉相承性
实践性
继往开来性,行动指南
一脉相承性
实践性
继往开来性,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
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看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3⃣️
本原
永恒产生和消灭,不断运动静止
生物进化-》人
永恒产生和消灭,不断运动静止
生物进化-》人
基本特征
整体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自发性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6⃣️
物质--微粒
绝对不变性
物质受外力、因果规律、机械运动、数学方程式
上帝目的性
形而上学
人与自然都是机器、分立
绝对不变性
物质受外力、因果规律、机械运动、数学方程式
上帝目的性
形而上学
人与自然都是机器、分立
基本特征
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主要观点4⃣️
先在的、历史的
相互联系、互相发展的
实践 人 自然界
辩证思维
相互联系、互相发展的
实践 人 自然界
辩证思维
基本特征
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批判性
三者的辩证关系
朴素,整体把握但缺乏实践,唯心主义
机械,自然界不变,缺乏辩证思维,不能坚持唯物主义
辩证,克服缺点,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矛盾性与整体性,普遍联系,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
系统,构成与生成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随机性辩证统一
若干要素非线性相互作用
演化不可逆,分叉与突显——基本方式
混沌-有序的循环发展方式
基本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泛性
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
运用科学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
人工、人化《--天然,三者相互交换==》演化
自复制、自催化、自反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演化
遵循自然、新发展理念、树立
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基本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型
生态自然观
主要观点
7特征,3统一
自然界人工化-》生态化,非生态--〉生态==》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理念,节能减排,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基本特征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
三者辩证关系
相同: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
丰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本、认、方
人与自然、人工和天然、人与生态系统统一
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
丰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本、认、方
人与自然、人工和天然、人与生态系统统一
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
各有侧重:思维方式、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人类文明的高度
相互关联:方法论、认识论、指明发展方向和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基于马恩的思想,对科技和发展规律的概括总结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整体把握
科学是认识世界,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定义
科学: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推动,制约。
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是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与规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物质形态+知识形态(自然科学属于的一般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科学的本质理解
人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客观性实证性、探索性创造性、通用性共享性
通过技术体现特征,一般生产力+直接的生产过程=现实生产力
知识体系、对自然的认识
认识活动,任务:发现事实,揭示规律
社会建制
文化现象
对技术的本质理解
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技术活动:狭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广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
技术成果:技术产品、技术理论、技术技巧、技术工艺
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人本质力量的展现。直接生产力,辩证统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动力
科学
纵向——渐进与飞跃统一
横向——分化与综合统一
整体趋势——继承与创新统一
外部动力:人类需求,内部:科学竞争、争论。(科技也一样)
技术
社会需求和技术水平——基本动力
技术目的和手段——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交叉融合——重要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吸取具体科学研究中基本方法,概括总结
核心: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
基本原则
辩证法贯穿科学研究中,把握具体的科学技术过程
理论要素
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具体,历史逻辑,整体部分,结构功能
辩证思维方法
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从问题出发,具体与关键
重要方法、辩证思维的首要基本点
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思维中对象—》各个侧面、部分、属性、阶段,分别考察研究
综合:在思维中对象各个—》有机整体,掌握全貌、本质、规律
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分析:深入对象内部,思维中综合认识,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
综合:分析为基础,没有不是。分析是基础,综合是创造
归纳和演绎
(概念)
(概念)
归纳:个别—》一般,事物普遍特征
演绎:一般性前提—》个别性结论
结合
不是必然推理,是
归纳是基础,演绎确定合理性和方向。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从抽象到具体
(经验)
(经验)
抽象
许多事物中,舍弃非本质的、个别的,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具体
感性具体:面对客观事物获得的感性表象
理性具体:反映事物本质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
结合
把抽象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实践和经验的过程
感性的现实具体—》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问题)
(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问题)
历史
具体的研究过程、科学史、概念演变史、前人的研究方法——》背景
逻辑
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以抽象对事物进行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来概括间接的反应现实
基本特征:抽象
基本方式:概念、判断、推理
结合
认识事物时,历史过程的考察+内部逻辑分析
历史考察为基础,逻辑分析为依据=》全面揭示
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方法
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
收敛
思维 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
发散
同一目标出发,不同的路径思考-》多种答案
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
过程中有推理方法
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
联想、想象、直觉、顿悟、隐喻灵感
思维的直觉和顿悟
直觉
不受人类意志控制,基于人类阅历职业知识本能
顿悟
长期不能解决,突然豁然开朗,突发性、诱发性、偶尔性
思维的批判性
以批判思考的方式。质疑和评估 思考过程和结果
移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移植
其他学科,已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新的学科/领域中,进行运用或改造后的方法
学科交叉
两门以上的学科,同一研究对象,不同学科角度,对比研究
数学思维方法和系统思维方法
战略思维
高瞻远瞩,把握事物整体趋势和方向,看问题的深度与高度
战术思维
策略和战术研究方法,在操作层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细致
结合
仅有战略思维,无法开展具体研究工作
仅有战术思维,站不高看不远,缺乏对于所从事研究在科学研究总布局中位置的认识
必须二者结合
顶层设计
战略性思维方法
最高层次的思考,在最高层次的上寻求问题解决,自上而下解决深层次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活动方法
科学实践的方法
科学观察
目的计划,感知描述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
科学实验
目的,物质手段,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
科学仪器的运用
科研成败的关键是。探测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的研制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
通过意外事件而把握机会导致科学上新发现,创造性能力
科学实验室与人工自然
建构特定的微观人工世界
隔离和突出研究对象
操纵和介入
追踪微观世界
技术活动的方法
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工程师进行技术活动的思维
科学思维普遍性。技术思维可行性
创造性。 价值性
没有限制,任思维跳跃发展。 有限制,在已有的原理基础上用现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科学理论+技术实际,两极思维
技术思维是系统思维,考虑多方面协同与整体要求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内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提出创见的思维
与一般性思维相比,不刻板,灵活调用
特点: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统一,抽象与形象统一
多学科交叉与融贯有方法论意义
创造性思维方法,广泛联系和发挥和发展的辩证法
越来越复杂,单一学科无法获得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恩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总的概括和发展
核心内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来自经验或已有技术的延伸,科学作用不大
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科学成为基础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推动生产要素的变革
科技 通过 推动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生产劳动的管理完善实现。
促进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升级产业结构
改变经济形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
内涵
科学技术事业。社会构成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类型,社会现象。包括 组织机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社会建制
一定社会价值观下, 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 社会制度。
旨在支持推动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包括经济支持制度,政治领导体制,法律保障体制,教育培养体制,交流传播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默顿。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四原则——凸显科学独有的文化和精神气质
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
对研究中的个人、动物、可能影响的公众负责。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
最高目标: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四个基本原则
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
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研究环境和其他生命
诚实公平
维护和增强职业荣誉、正直、尊严等
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伦理难题,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技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实现科技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的治理
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价与决策
(转基因)
(转基因)
加强科学技术风险评估和决策——》时代需要
科学技术专家知识和决策——局限性
公众参与评价与决策——必要性
政府主导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
为啥对科学技术者制定伦理规范
诚信道德。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失范行为 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指南
科学工作者。 人体、动物 , 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
技术工作者。职业伦理、社会伦理 。负责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毛泽东
习近平
科学技术创新观
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2020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不竭动力
抓 谋 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济新常态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科技革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荐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
把握科技创新特征
主要特征: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
基本要求: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根本原则: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路径选择: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保障: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发展创新文化
人才观
从多维度、多层次理解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
发展观
新科技产业革命观
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
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发展国防科技,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概括总结
马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化
毛、邓江胡习的概括总结,升华飞跃,凝练精髓
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科学技术创新观、人才观、发展观
主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