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
2020-05-12 10:57:43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糖代谢基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是哺乳动物贮存糖的主要形式,大多数贮存于 肝和肌肉细胞中,分别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区别:
1.所存在的部位不同;
2.储备量不同,肌糖原大约是肝糖原的两倍;
3.肝糖原可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直 接升高血糖
肌糖原主要是经糖酵解生成乳酸,随 血液循环至肝脏,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 糖,葡萄糖进入血液,间接升高血糖。
一 糖原的合成代谢
单糖在肌肉、肝等组织中合成糖原
糖原合成每增加一个葡萄糖单位消 耗1分子ATP,再消耗1分子UTP, 跟磷脂的合成很相似,消耗1分子 ATP,再消耗1分子CTP
二 糖原的分解代谢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葡萄糖-6-磷酸酶在肝细胞中活性很高, 但在肌肉中活性很低,所以肝糖原可直接分 解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肌糖原不能直接 转变为葡萄糖。
糖异生
由非糖化合物(如乳酸、甘油、丙酮酸、生糖氨基酸等)转 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机体中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可通过相应 的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
糖异生途径与糖酵解途径的多数反应可逆,共有。但 糖酵解途径中由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三个关键酶所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过程均有较大的 能量变化,如果逆行,需要吸收相等量的能量而难以进行, 即存在“能障”,糖异生途径须选择合适的酶绕过这三个不 可逆反应
子主题
二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 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2. 参与体内氨基酸的转化与储存 3. 参与乳酸的回收利用,防止代谢性酸中毒,促进肝糖原更新。
血糖及其调节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维持在3.89~6.11mmol/L 的范围内。 一
一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二 血糖的调节机制
1. 肝的调节作用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最主要的器官。 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糖原合成增强,糖异生减弱,以降 低血糖浓度。 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均加强, 促进葡萄糖入血,以补充血糖。 此外,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心脏、肌肉、脂肪等对糖摄取和 利用亦可影响血糖浓度。
2.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最重要的血糖调节方式
糖代谢
糖的化学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指糖、脂、蛋白质三 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逐步释放能量的 过程。
糖是指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多聚 物。根据所含有的单体数目,糖可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寡糖(oligosaccharide)、低聚糖,是由2~10个糖基通过糖 苷键结合而成的短链聚合物。大多数为两个单糖残基组成的二糖 (disaccharide),如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和 麦芽糖(maltose)。
多糖(polysaccharide),由10个以上特定单糖分子脱水缩合 而成的长链聚合物。可分为结构多糖和贮存多糖
2. 糖原,动物体内的葡萄糖贮存形式,主要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可分为肝糖原 和肌糖原,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
单糖
是指只含有一个多羟基醛或多羟基 酮的单位,不能再被水解成为更小分子的糖。。例:葡萄糖 (glucose)、果糖(fructose)、核糖( ribose
(一)单糖的化学结构 醛糖构型判断依据:D型、L型甘油醛
(二)葡糖糖的化学性质
2.氧化还原反应
①葡萄糖上的醛基(-CHO)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葡萄糖上的醛基(-CHO)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3.其他反应 N-乙酰己糖胺(N-乙酰氨基己糖)结构 C2上的-OH被-NH2取代, 形成糖胺,又称氨基糖。 C6上的-OH与H3PO4发生成酯反应, 生成6-磷酸葡萄糖。
糖的代谢概况
一 糖的生理功能
1. 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 2. 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之一; 3.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体内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4. 糖的磷酸化衍生物可以形成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二 糖的消化吸收
糖的消化从口腔开始,淀粉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中进行。 糖的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伴有少量自由扩散。
三 糖的代谢概况
分解途径: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有氧氧化,戊糖磷酸途径 合成途径:糖异生;糖原合成
糖的分解代谢
一 糖的无氧分解
糖的无氧分解又称糖酵解,EMP途径,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 无氧条件下,在细胞质中,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1.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2.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1.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12步见笔记
2.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供氧不足时)
(二)糖酵解的调节
糖酵解途径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1和丙酮酸激酶催化,是糖酵解途径流量的3个调节点,分 别受变构效应剂和激素的调节。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 为机体的某些组织提供能量。 机体皮肤、红细胞、睾丸、神经、白细胞、骨髓等消耗的能量 几乎全由糖酵解提供。 2. 机体在相对缺氧的情况下快速补充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肌肉组织在相对缺氧的状态,主要通过糖酵解以迅速获得ATP。 3. 还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机体应激供能的有效方式。 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贫血、大量失血、呼吸障碍、循环 衰竭等,因供氧不足而使糖酵解加强甚至过度,会使体内乳酸堆积 过多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癌细胞也可以通过糖酵
二 糖的有氧氧化
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 有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 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1. 细胞质中,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详见糖酵解反应过程) 2. 线粒体内,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由5步反应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C)是糖有氧氧化途径的关键酶, 由3种酶和 5种辅助因子组成。 E1:丙酮酸脱氢酶 [辅酶为硫胺素焦磷酸(TPP),需Mg2+参与]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辅酶是硫辛酸和HSCoA]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辅酶是FAD,需线粒体基质中的NAD+参与
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三羧酸循环中的第三个关键酶,产物 琥珀酰-CoA含有一个高能硫酯键,包括: 3种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琥珀酰基转移酶、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5种辅助因子:TPP、HSCoA、硫辛酸、FAD、NAD+
3. 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三羧酸循环是生物体内一个及其重要的代谢反应,其特点为: ① TAC是在细胞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连续酶促反应。 ② 每轮循环有4次脱氢反应和2次脱羧反应,可生产2分子CO2。 ③ TAC中存在三个不可逆反应,分别由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 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④ 体内凡能转变为乙酰CoA的物质,都能进入TAC而被彻底氧化。 ⑤ TAC存在“添补反应”,使循环中某些中间产物不断得到补 充和更新,也将多种物质代谢过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总结
:1. 丙酮酸的生成
三 呼吸链
呼吸链:是指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递氢 体和递电子体构成的链状氧化还原体系,也称之为电子传递链。
(一)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1. 烟酰胺脱氢酶类及其辅酶 以NAD+和NADP+ 为辅酶的脱氢酶
功能:递氢体 传递一个电子和一个氢原子
2. 黄素蛋白及其辅酶 以FAD和FMN为辅酶的一类脱氢酶,存在于复合体I的 NADH脱氢酶含有辅基FMN,复合体II中的琥珀酸脱氢酶的 辅基为FAD。
功能:递氢体 传递两个氢原子(2H)
3. 铁硫蛋白类 辅基为铁硫簇,通过铁硫簇中 铁离子发生变价进行电子传递。广泛 分布于复合体I、II、III中。
功能:电子传递体 每次传递一个电子,故又 称单电子传递体
4. 泛醌(ubiquinone,Q) 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脂溶性醌类化合物,能够在线粒体内膜 中自由扩散。Q可接受I或II中黄素蛋白传递来的2H,首先接受1个e和1个 H+,被还原成半醌型,再接受1个e和1个H+成QH2,QH2将2个H+释放 入线粒体基质,把2个传递给III中的Cyt。
功能:递氢体 将2个质子释放入线粒体基质中,把2个电子传递给其 后复合体III中的细胞色素。
5. 细胞色素(Cytochrome,Cyt) 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色素蛋 白,通过辅基中铁离子变价进行电 子传递。
功能:电子传递体
分类:根据吸收光谱不同,呼吸链 中的细胞色素可分为a(a和a3)、 b(b560、b562、b566)、c(c和c1) 三大类。 Cyt c与线粒体外表面疏松结合, 将复合体III的电子传递给复合体IV。 电子按照 Cyt b→Cyt c1 →Cyt c →Cyt aa3的 顺序依次传递。
(二)呼吸链的种类
1.NADH氧化呼吸链多数)
2.FADH2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少数)
四 ATP的生成
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 ATP,ATP被利用时又可分解成ADP和磷酸,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 动利用。
ATP的生成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二)氧化磷酸化
指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底物脱下的氢通过呼吸链传递 给氧生成水,期间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 的过程。
该过程把物质氧化释放能量的过程与ADP磷酸化生成ATP 的过程偶联在一起,因此也称之为氧化磷酸化偶联,体内 80%的ATP是经此方式生成的
P/O比:是指在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氧原 子时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该数值即为传递2H时生成的ATP 的摩尔数。
2H经NADH呼吸链氧化,P/O比值为2.5,即生成2.5分子ATP; 2H经FADH2呼吸链氧化,P/O比值为1.5,即生成1.5分子ATP
五 细胞质中NADH的氧化
线粒体中,代谢物脱氢生成的NADH+H+,可以直接进NADH 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
但是,代谢物脱氢生成的NADH+H+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 必须经过载体转运才能进入线粒体,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这种 转运是通过穿梭机制实现的
两种穿梭机制:1. 3-磷酸甘油穿梭 将NADH+H+带入FADH2氧化呼吸链,生成1.5个ATP 2.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将NADH+H+带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2.5个ATP
六 糖的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糖氧化 分解供能。
2. 三羧酸循环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 化的共同途径和代谢联系的枢纽。
3.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与体内糖的其他代谢途径有着密 切的联系。
6-磷酸-葡萄糖是糖各条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连接糖 的有氧氧化、糖酵解、磷酸戊糖、糖原合成、糖异生6条代谢途径。
七 磷酸戊糖途径
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直接氧化脱羧生成磷酸戊糖和 NADPH+H+,再经异构反应及中间代谢物分子之间的转酮醇基、 转醛醇基反应,最终生成糖酵解途径的中间物3-磷酸甘油醛和6- 磷酸果糖,故又称为磷酸戊糖旁路。
主要用途:提供磷酸核糖和NADPH+H+,合成细胞所需要的 特殊生物分子。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两个阶段: 1. 不可逆的氧化反应 特点:两次脱氢反应,形成1分子5-磷酸核糖,2分子NADPH
2. 可逆的非氧化反应 特点:一系列的基团转移反应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为机体提供5-磷酸核糖和NADPH+H+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