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轴流程图
2020-04-30 15:34:29 0 举报
陈独秀生平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17年初
1899年
由于反动当局压迫,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
1913年
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
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的《新青年》部。
1905年
1938年
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
与李大钊等创办《新青年》副刊《每周评论》
发表托派纲领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
1904年
1931年
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在上海淞沪抗战中,以托派中央名义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并向中共中央提议联合领导反日运动。
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在狱中,写了《荀子韵表及考释》、《实庵字说》、《老子考略》、《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连语类编》、《屈宋韵表及考释》、《晋吕静韵集目》、《干支为字母说》等音韵训诂学著作。
1907年
1927年7月中旬
1920年初
回国后积极参加拒俄运动,组织安徽爱国会
1915年9月
因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于9月获释。
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897年
1919年6月
蔡元培阅读《新青年》后登门恳请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鼓励他“把杂志带到学校来办”
1896年
1937年8月
1911年
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考中秀才
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因为他因为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
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并撰文抨击中共执行的农村游击战争的抗日路线。
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拥护国共合作,与坚持打倒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决裂,并一度在武汉独立进行政治活动,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企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审时度势,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入川,晚年贫病交加
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在中共三大中,他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思想。经过讨论,与会代表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陈独秀到日本学习,对占统治地位的军国主义极为反感,接受的是西方传来的民主思想。回国后他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恰恰是以民主、科学为大旗,向统治了中国千年的专制、迷信开战,使一代青年从封建伦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16年末
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1932年10月
仍不断撰文谴责斯大林肃反扩大化,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赞扬英美议会民主制度,表示要彻底推翻“我辈以前的见解”,认为列宁、托洛茨基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俄国和西欧。
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他的墓位于安庆市北郊十里乡叶家冲月形山麓。墓碑上只有“陈独秀之墓”五个字。尽管无任何说明和评价的文字,但陈独秀早年在新文化运动和建党之初的突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陈独秀写作《文学革命论》讨论文学改革问题,引发了国内著名学者的相关讨论。
1919年4月
1903年
1918年12月22日
1938年7月
生于安徽安庆怀宁县
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
出狱后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29年12月
1929年11月
1931年5月
\"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
在大革命后期
1942年5月27日
1914年
武昌起义之后,陈独秀在杭州鼓楼张贴声援武昌起义的檄文,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879年10月9日
1923年6月
1901年
1903年7月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