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 生殖系统
2020-05-07 19:10:0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组织胚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
一、睾丸
(一)生精小管
功能
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
性质
高度弯曲的上皮性管道
内部结构
生精小管管壁
形态
厚60~80μm
构成
生精上皮(复层上皮)
1.生精细胞(5~8层)
组成
位置
紧贴生精上皮的基膜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2um
分类
A型精原细胞
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
B型精原细胞
经过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
位于精原细胞的近腔侧
体积较大,圆形,直径约18 μm,核大而圆,呈丝球状
染色体核型
46,XY
主要变化
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
靠近管腔
圆形,直径约12 μm。核圆,染色深
23,X或23,Y(2nDNA)
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产生两个精子细胞。由于存在时间短,切片中不易看到
(4)精子细胞
位于近腔面
圆形,体积较小,核圆,染色质细密
23,X或23,Y(1nDNA)
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变为蝌蚪状的精子,此过程为精子形成
(5)精子
蝌蚪状,分头、尾两部分
头部: 核+顶体(acrosome)
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
尾部: 为精子的运动装置
尾部分为颈、中、主、末
2.支持细胞(数个、单层)
毗邻的支持细胞侧面胞膜形成紧密相连,分割生精上皮
基底室
位于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之间,内有精原细胞
近腔室
位于紧密连接上方,内有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光镜下
,大,从生精小管基底直达腔面;细胞轮廓不清,核三角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下
细胞形态不规则有凹陷相嵌生精细胞,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细胞间紧密连接
对生精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支持细胞可吞噬和消化精子形成过程中脱落的残余胞质。
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促进精子发生
其分泌的液体有助于精子的运送
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参与构成的血—睾屏障。
血—睾屏障
概念
生精小管与睾丸间质内的血管之间的屏障
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薄层结缔组织
生精上皮基膜
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
构成血—生精小管屏障的主要结构
基膜
下基膜明显,基膜外侧有
胶原纤维
肌样细胞
肌样细胞收缩有助于精子进入生殖管道
(二)睾丸间质
生精小管之间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内含间质细胞
结构
光镜
成群,圆形或多边形,核圆,胞质嗜酸性
电镜
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
分泌雄激素,促进精子发生、男性生殖器官发育、维持第二性征
(三)直精小管和睾丸网
直精小管
邻近睾丸纵隔
上皮形态
单层立方或矮柱状
睾丸网
睾丸纵隔
单层立方上皮
二、生殖管道
(一)附睾
位于睾丸的后上方
头部
输出小管
形态:管腔不规则,单层纤毛柱状上皮
高柱状纤毛细胞:
分泌功能、游离面纤毛→推动精子移动
低柱状无纤毛细胞:
胞质中含大量溶酶体及吞饮小泡——消化、吸收腔内物质
体部、尾部
附睾管
形态:管腔规则,腔内充满精子和分泌物
假复层静纤毛柱状上皮---吸收、分泌
精子在附睾内停留8-17天,并经历一系列成熟变化,从而获得运动能力,达到功能的成熟。该过程不仅有赖于雄激素的存在,且与附睾上皮细胞分泌的肉毒碱、甘油磷酸胆碱和唾液酸等密切相关。
(二)输精管
(三)射精管
(四)尿道
三、附属腺
(一)前列腺
组织结构
间质
结缔组织 富含平滑肌与弹性纤维
实质
导管
单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
分泌部
单层立方、柱状和假复层柱状上皮
腺腔内分泌物
浓缩凝固为前列腺凝固体
钙化为前列腺结石
(二)阴囊
(三)尿道球腺
具有分泌功能,其分泌物与生殖管道的分泌物共同组成精液的液体部分。
四、阴茎
两个阴茎海绵体
一个尿道海绵体
女性生殖系统
一、卵巢
(一)卵巢的一般结构
被膜
表面上皮 单扁/立方
白膜
皮质
各级卵泡、黄体、白体,结缔组织(基质细胞、网状纤维)
髓质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门细胞
(二)卵泡的生长发育
卵母细胞
卵泡细胞
过程
1.原始卵泡细胞
位于皮质浅层
体积小,呈球形
数量
多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色浅、核仁清楚中心或偏心位
圆形,体积较大,直径30~40μm,细胞核大而圆,染色质稀疏,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呈酸性
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
单层扁平,染色深
2.生长卵泡
阶段
(1)初级卵泡
主要结构变化
卵泡体积增大
卵母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变大
卵泡细胞:单扁→单立/柱,单层→多层。
放射冠:最内面一层卵泡细胞
透明带: 均质状、折光性强的嗜酸性膜
卵泡膜:周围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
(2)次级卵泡
卵母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继续增大
卵泡细胞:
数量及结构
卵丘:初级卵母C+透明带+放射冠+部分卵泡C突入卵泡腔
颗粒层: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C形成卵泡壁
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
卵泡膜
外层: 胶原纤维和平滑肌多
3.成熟卵泡
形态
卵泡突向卵巢表面,出现卵泡小斑
(三)排卵
定义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放射冠+透明带+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时间
子主题
月经周期的第14天
排卵前,成熟卵泡的卵泡液急剧增加,卵泡明显突出卵巢表面,致使局部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变薄缺血,形成半透明的卵泡小斑。
排卵时,卵丘与卵泡壁分离,小斑处结缔组织被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解聚,再加上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纤维收缩等因素,最终导致卵泡小斑破裂。
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
(四)黄体
(五)白体
黄体退化时由结缔组织替代,称为白体
性能
分泌激素骤然下降
(六)卵泡封锁与间质隙
卵泡闭锁
卵泡停止发育并逐渐退化,是一种细胞凋亡过程,可以发生在卵泡发育的任何阶段。
变化
卵母细胞:核极度偏位、核固缩或溶解消失,细胞形态不规则。
透明带: 皱缩、溶解消失等
卵泡细胞: 变小,互相分离,最后均自溶消失
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并被结缔组织分隔成细胞团-间质腺,分泌雌激素。
卵泡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改变均为闭锁卵泡。
间质隙
晚期的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闭锁卵泡形成间质腺。
二、输卵管
分部
漏斗部
壶腹部
峡部
子宫部
管壁
1.黏膜
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
薄层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
上皮组成
纤毛细胞
分泌细胞
上皮变化
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变化。
2.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峡部最厚,漏斗部最薄
3.浆膜
由间皮和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三、子宫
(一)形态
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肌性器官
(二)分部
底部
体部
颈部
(三)子宫壁的结构
1.外膜
子宫外膜较薄,除子宫体部和底部为浆膜外,其余部分为纤维膜
很厚
平滑肌纤维
分层
黏膜下层
较薄,主要由纵行的平滑肌束组成
中间层
较厚,由内环行和外斜行平滑肌束组成,并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浆膜下层
3.内膜
基质细胞
子宫腺
螺旋动脉
子宫内膜
浅层(功能层)
受激素调节
周期性坏死、脱落
受螺旋动脉支配
深层(基底层)
不受激素调节
无周期性脱落
能再生,修复功能层
受基底动脉支配
(四)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
28天,周而复始
1.月经期(第1-4天)
黄体退化
雌、孕激素水平下降
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坏死
螺旋动脉扩张,内膜脱落出血
2.增生期(第5-14天)
卵泡生长发育
雌激素水平升高
上皮、基质细胞增生
子宫内膜增厚
子宫腺增多、增长,螺旋动脉增长、弯曲
3.分泌期(第15-28天)
黄体形成后
雌激素、孕激素作用
内膜增生,至最厚
基质细胞肥大
腺体发育(多、腔大开始分泌),螺旋动脉增长,更加弯曲
四、阴道
黏膜
上皮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肌层
较薄,为相互交织排列、分界不明显的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外膜
富含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
五、乳腺
静止期乳腺
活动期乳腺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