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 小学问 - 米果文化
2020-05-18 11:52:11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喜马拉雅音频节目《小学问》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两性小学问
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唠叨吗?
男女的不同
要学会倾听就必须了解对方的说话模式。
女人的插话是对对方话题的补充,所有人的话题是重叠的
说话对于女生而言,说话像是一种情感交流
重迭性谈话
同时,共享
男人的插话是强行扭转话题,把关注点拉到自己身上。
说话对于男生而言,说话就像一场竞争
打断性谈话
轮流,独享
女人认为对话题的打岔是为了参与,而男人认为打岔是一种挑衅
两性购物模式:男人买,女人逛?
多找普遍性问题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找出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且避免它们,才能走向成功,找到幸福。
男人真的比女人更阳刚吗?
女性不是天真为女性
女人真的比男人更敏感吗?
谁更想改变现状,就会变得滔滔不绝,不想改变的一方,就会变得闪躲
一般男方更具有权利,不愿意改变的一方,女性因为权利较低,更为滔滔不绝
什么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关注男女个体差异,而不以性别来标签化某种能力,才会让我们对真正平等更加接近
10.别让你的大脑失去控制
你为什么记住了不存在的事?
只要你在现实生活中,有需要,那你的脑袋中的记忆,就会被调整
聪明人为什么记不住事儿?
记忆的高低,在于有意识和无意识记,这和智商高低无关,与个人的兴趣密不可分
人的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吗?
不存在未开发休眠区,即使是最简单的任务,都是需要全脑的共同参与
做梦为什么会让记忆力变强?
做梦,大脑可能在试图找出不同记忆之间的联系,并增强它,以便日后可以派上用场
清醒梦:睡前放松,脑中回想人物情节等,并加入更多的细节
如何拥有能瞬间记住一切的“天才记忆”?
编码法
记忆宫殿法
11.玩转办公室的权力游戏
没有权力也可以成为领导者
谁能够看出团队凝聚力在哪里,谁就是领导者
独裁者:在下属不配合时
信任下属:下属积极性很高
不当小透明
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从能说服别人开始。
影响力,从感觉开始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隔阂是因为双方的感觉不通。
要影响对方,重要的不是“我感觉怎么样”,而且“你的感觉如何”。
吐槽是第一生产力
不仅要包容员工抱怨,更要创造机会,帮助员工发牢骚
职场中拿钱买不来人心?
对于领导来说,想调动员工积极性,给员工使命感比涨薪可能更有用
办公室需要豢养“废物”?
懒蚂蚁效应
如果一个管理者整日加班,还嫌时间不够用,这并不是值得夸耀的事,反而是极大地浪费
提高“时间洞察力”
时间不是省出来的,是合理安排出来的。
给事情做个评级,每件事花费的时间上都设定个预期目标。
好领导就是要翻脸不认人
思路如果没有跟着身份转变,你将会无法胜任你的职位,甚至会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
“屁股决定脑袋”的合理性
12.艺术没你想的那么玄
看不懂艺术,是因为我笨吗?
艺术就是表达,那些用语言说不清的感觉
8分钟听懂西方美术史
艺术从生活中来,离开时代谈艺术,都是耍流氓
西方艺术史:先画神,再画人,中间一度觉得绘画已死,到现在是无所不画
艺术是如何让你喜欢上一坨屎的
美其实一直都在,但是审美距离不同,感知到的美层次就不同
品味的高级始于艺术的留白
留白带来的高级感,体现在给人有节奏的呼吸感和更多的想象空间
13.另类进化论
我们的世界,其实不需要英雄?
在出乎意料的变化,人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承受着,而非是肇事者
如果没有乔布斯,我们会有李布斯
人类历史上技术的突破,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不是天才的成就
我们的成长,是靠先天遗传还是后天教育?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初衷,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守纪律的公民
人口,真的应该被顶层计划和控制吗?
历史上任何对人口进行干预政策,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果
老板并不能真正让企业成功?
真正让企业成功,是各司其职、劳动分工的同事
14.历史小学问
带着历史书穿越,你必死无疑
用设身处地法读史书,重视的不是人的记忆力,而是思辨的能力
600个人是怎么摧毁一个文明古国的
地理环境发挥了更大作用
历史上根本轮不到农民造反?
大部分中国人灵魂里,都有一个儒家,道家,再加一个土匪
清官海瑞才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明朝制度的失败,在于一切依道德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
大文豪陶渊明的“代笔罗生门事件”
后人篡改历史的痕迹,去看出后人的目的,从而还原这个年代的历史
15.婚恋小学问
恋爱关系中的“吸引力五要素”
外貌
接近性
互惠性
相似性
阻碍
依恋”为什么成为爱情的不稳定因素
爱情得到回报可能性越渺茫,渴望爱情的欲望就越旺盛
爱情中的奇妙数字“37%”
用数学家思维,把婚恋问题简化成一个决策货数学问题,明白什么事盲目的等待
维系情感关系的“三原色
分类
情欲之爱
游戏之爱
友谊之爱
组合
情欲+游戏=激情之爱
情欲+友谊=奉献之爱
游戏+友谊=现实之爱
爱情的各种不满,未必是有人犯错,而是有的人容易满足,有些比较困难
“择偶复制”告诉你别人的伴侣就是好!
当有竞争者或者前任出现时,人会重新审视身边目标,并有耐心去发掘他更多的优秀品质
主要发生在女生身上
16.数字小学问
数字的把戏:为什么免费的是最贵的?
数字0,并不等于毫无风险,更不等于没有付出
为什么有人愿意花66块钱去换1块钱?
辨别沉没成本,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拿之前的付出来做衡量标准
牢记自己的最开始的目标
当你不确定这是沉没成本,还是前期投入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设置明确的止损点,并且严格执行
点评网站的低分商家真的很差劲吗?
辛普森谬误指,在分组比较中占优势的一方,反而在总评中变得劣势
不了解“真随机”,你就只能受命运摆布。
聚类错觉:人们将小样本中独特的随机分布,,做为某种具体统计学意义的“规律”,并试图利用这种规律来进行预测
数字是怎么在同一个问题上“说谎”的?
用是否。。。一定。。。?一般人回答都是:不一定
抽样偏差、不诚实回答、诱导式提问(推手民调)、答案变形
17.万物小学问
为什么你大学毕业反而不如搬砖挣得多?
虽然付出往往是收获的前提,但是收益的多少,不是由你的付出决定
禀赋效应,对物品的估价你从来没有对过
当你一旦拥有某项物品,你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就要比没有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小说作者和编剧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创意产生的方式之一,就是来自于,你抓住一个细节,很认真的掰扯
消灭了无聊,也就消灭了生活的重心
无聊,是刺激一个人创意最根本的来源,年轻朋友,在杀死无聊的同事,也杀死了,这个来源
你离哲学家只差四个字的距离
哲学思维,根本就不是什么玄虚的事情,他就是一些想把事情想明白的人共同爱好
A之为A
小学问 | 喜马拉雅音频 | 米果文化
开更前体验
主创荐言
马东:从会说话到有学问
说话背后的知识
专家对知识的重新归纳,节省时间精力
胡渐彪:学问是思考的编程
人的思考能力取决于脑海中储存的观念。
同样的数据,为什么有人能看出其中玄机,有人就看过去一头雾水?因为专业人员的脑海中预先存放了很多“观念工具”。所以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世界。
同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能从各个角度出发分析,有些人只能给出片面的意见?因为脑海中“观念工具”越多,看问题的角度就越丰富。
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观念工具”,我们把它叫做“小学问”。
黄执中:给你的脑袋配个「观念工具箱」
公式是我们做数学题的工具,思考同样也需要工具。
观念不同的人,思维方式就不同,可见,观念就是思考的工具。
什么是“机会成本”?什么是“风险劳动”?如果你了解了这两个观念,很多问题上就不会迷茫。
承担风险本身也是一种劳动
我把这些有用的概念成为“观念工具”,他是把系统知识打碎,萃取后的结果。
而“小学问”,就是抛开复杂的理论,直接将观念工具说给你听。让你对人和事务,多一点不同的见解。
马薇薇:不学,怎么有术?
人们总说读书很重要,似乎不爱看书就得不到知识。
但其实,未必没有替代读书的法门。比如与读书人聊天就是一种方式。
听读书人聊天,哪怕只是闲聊,都能听出许多东西。因为书读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念自然就不一样。
而事实上,这些角度和观念才是最值得学习的。因为它代表了聪明人思考世界的方式。他们是读书人把书读到融会贯通才能总结出来的精华。
在细节中展现观念的力量,这就是“小学问”。
邱晨:富二代氪金,穷二代氪肝,你氪脑
游戏中想要变强,无非氪与肝两条路。
现实中,大家都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那自然只有努力一条路。传统的“10000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投入一万个小时的努力,就可以成为行业顶尖的人才。
不过,这种方法性价比太低。有没有像游戏中开卡包一样,即开即用,轻松省力的方法呢?
“小学问”就是知识卡牌化的产物,把有用的观念工具打包提炼,让你可以在生活中同样可以开到金卡。
周玄毅:说话分一二三的,都是脑残
知识是不是越多越好?其实未必。
知识就像是钱包里的钱,多一点当然是好,但也增加了重量和体积。
但观念不一样,观念就像是银行卡,走到那里都能提现。
所以我们常说,真正的专家能以小见大,从细微的知识出发,引出一个适用于全局的观念。比起那些喜欢列举一二三,一二三之间还没什么关系的人,这才是大家风范。
越是伟人,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就越是纯粹,越是简单而他们的初衷,也仅仅是做一点微小的改变。纳须弥于芥子,“小学问”中,有大大的世界。
黄执中:《小学问》解秘创造财富的真相
观念工具
速度最快、幅度最大,最有效率的成长工具
信息增长
成长性小
名人推荐
女王C-cup:除了脏话,我们该如何谈论性
知识卡片
我们的知识都是从一张张知识卡片组成的
知识卡片相互关联
大学问藏在小问题里面
谷大白话:英文拼写“骂娘”史
学习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文化
好好说话的背后是好好思考
东东枪:因我要听一席话,烦你去读十年书
不要重复发明轮子
思而不学的可怕
如何判断出租车司机的水平
1.你做出租车司机几年啦?
2.你做司机之前是做什么的呀?
心智防身术
证有不证无 | 培养在[冲突中成长]的心态
概念阐述:只能证明有,不能证明没有
要证明一件东西不存在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举例
如何证明世界上没有白乌鸦?
就算你找出一万只黑乌鸦,也不能证明世界上没有白乌鸦
对立成因 | 快速鉴别统计事实
概念阐述:同一种现象,它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可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关系。
如果你只看到一种,就可能会搞错方向。
检验方式
先问自己,这个能不能做实验?
如果能做实验的更可信。如果不能做实验,说明答案是根据统计来的。统计里就有可能存在对立成因。
如果因果倒转,有没有能够说得通的道理?
例1:为什中年人很少因为失恋跳楼。
一种观点是:现在的年轻人太冲动,闹个分手就跳楼,等他们到了中年就不会这么做了。
另一种观点是:个性冲动的人遇到这事就跳楼,根本活不到中年。活到中年的人年轻遭遇情感挫折时就没有跳楼,现在当然也不会了。
例2:研究发现某个村庄40岁生孩子的女性活到百岁的概率,是其他女性的4倍。
一种观点是:因为她们40岁生孩子,所以长寿。
另一种观点是:她们之所以40岁还能生孩子,是因为她们本身身体素质就好,长寿的可能性就大。
例3:研究发现那些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智商普遍比其他家庭的孩子要低。
一种观点是,所以大家在任何情况都不能打孩子。
另一种观点是,笨孩子可能更容易挨打。
滑坡谬误 | 看清小题大做的套路
概念阐述
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但是又说不出缘由,就把它极端化。
误区
人们喜欢谈趋势,喜欢循序渐进。但是只谈,不做验证。
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案例
反驳方式1:回归效应
当你出现极端时,反而更可能回归正常值。
举例:你妈说你这样邋遢下去怎么行?
答:拜托你不要听风就是雨。等我懒够了自然会动起来。
反驳方式2:集中议题
只讨论原来议题,让对方来证明为什么新的议题和原来的议题有关,而不是由自己来证明为什么无关。(接第1期,证有不证无)
举例:讨论同性婚姻可不可行的时候,扯到只要有爱就能结婚的话是不是乱伦也可以。但是你必须论证为什么乱伦和同性婚姻有关,难道支持同性婚姻的地方乱伦比例就比较高吗?
命名谬误 | 是看法,还是废话
把同一件事用另一方式表达一遍,当作回答,但实际等于没说。
打架为什么不好?答:因为暴力。
你为什么总是臭着一张脸。答:我心情不好。
应用:如何判断对方的话是否有含金量?
把一个人问题重复问个几次,看看对方是否停留在同一个点。
问:你觉得渐彪欧巴帅不帅啊?答:帅!
问:那为什么觉得他帅呢?答:因为他英俊、很有吸引力、看来很潇洒…(命名谬误的表现)
诉诸完美的谬误 | 如何辨认装成队友的敌人
假装自己是站在你这边,告诉你“如果一件事不能做到最好,不如不做”。
假装追求完美,实际拖你后腿。
嫌你现在的方法不够好,要求你找出完美的方案再行动。
举例:对方常用理由:治标不治本。
思考:但没有治本的治标一定没用吗?
应用
1.在你必须作为一个批评者去提反对意见时,不会陷入一步到位的观念误区。
2.在讨论和决策时来辨析其他人的真正目的,是来帮忙,还是想帮倒忙的。
完美往往是优秀的敌人
归因谬误 | 如何避免自我感觉良好
概念阐述:人对理由有执着,如果找不到理由就会觉得不安。
大脑特别喜欢创造理由
外部归因:把事情的原因由外部条件来背锅。比如迟到是因为住的地方离公司太远、路上太堵、
内部归因:把事情的原因归纳为自身内部特质。比如迟到是因为太懒了。
归因谬误会让人自我感觉良好。
如果一件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倾向于外部归因。
如果一件坏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就倾向于内部归因。
如果一件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倾向于内部归因。
如果一件好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就倾向于外部归因。
分解的陷阱 | 赵又廷的鼻子为什么好看
概念阐述:人们总是习惯把有机整体拆分来看,细品具体好在哪里。
人常常对某个事物整体的评价安到被分割出来的那部分上。当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很难把整体和部分做出区隔。
1.赵又廷是好看的——那么他的鼻子单拎出来也一定是好看的
2.某些统计学上女司机开车更烂➡️认为某个女司机不靠谱
3.苹果公司取得巨大成功——学习乔布斯的独断专行
二分法缪误 | 防止心灵鸡汤的忽悠
非黑即白,将事情简化成两种极端,让人忽略了还有很多待思考和探索的灰色地带,比如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努力,喜欢和讨厌之间的种种情绪。
鸡汤的本质就是通过简化后的选择,让你放下思考。
例1:如果你是对的,你没有必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你没有资格发脾气。
难道世界上的事只有对、错吗?
例2.不要去迎合别人,因为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怠慢而讨厌你;而那些讨厌你的人 ,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轻视你。
把人分为要不喜欢你,要不就讨厌你。
人身攻击 | 最难以抗拒的习惯
概念阐释
把这个人如何等同于他说的话如何。认为渣男说的话就一定不对。
为什么容易人生攻击
思想谬误的存在是因为它本身是有合理性的,更符合大脑的认知习惯,所以需要个人通过努力获得理性。
我们的大脑中就是“帮亲不帮理”的。
分析一段话是对是错,是很累的;但是分析这个人是好的坏的,要轻松很多。质疑对方这个人、质疑对方有没有说话的资格,比质疑对方说的话更直接。
回击1:以表明风度的方式反向人生攻击。
举例:当年高龄的里根参加选举时被对方攻击“年纪太大、身体不行”
回应:我这个人从来不会拿年龄当作选战的议题,我没有那么卑鄙。我不会因为政治目的去抨击我的对手太过年轻而缺乏经验。
对方对你人生攻击,本身就是可以被你用来回击他的把柄。
回击2:以顺势而为的态度,反向增加自己的可信度。
举例:假如你在演讲时被人抨击“你算什么东西,凭什么说这样的话”
回应:我个人是什么不重要,我所要呈现的内容才重要。但是这位听众这样说,明显是已经认同了我的内容,非常感谢。
至于这种卑鄙的人生攻击、和打断别人发言这种无理行为都做得出来的人,有什么好说的呢?
思路清晰 | 你最宝贵的软实力(不可能错的话都是废话)
任何有指导意义的话都可能出错,没有可能出错的话就是废话。
当你的目的是正确时,就很容易说废话,无法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就容易浅薄。
举例:人生在世,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
爱情重要?反驳:贫贱夫妻百事衰
面包重要?反驳: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缺一不可,都重要。没有错误,完全不表态,有命名谬误的嫌疑。
社会是多元的,我们允许多元观点的存在。我认为撕逼真正要撕的,不是那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而是那些完全不表态,没有立场(偏好)的人。
跳槽锦囊
认清风险 | 你真的理解自己的工作吗?
劳动四种劳动性质
脑力劳动:老师(消耗脑力)
体力劳动:农夫(消耗体力)
情绪劳动:客服人员(消耗情绪,不愉快和紧张感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风险劳动:收银员(万一金额有短少,就需要收银员负责)
用更全面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工作,主要付出的是什么劳动。
综合自我测试 | 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围绕工作性质,用综合性的思维来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
每一项劳动,几乎都是以上四项劳动的综合体(脑力、体力、情绪、风险)
黄执中智商高,想法多,主要承担脑力劳动,但是情绪劳动弱,不适合处理工作中大部分管理相关的琐碎劳动
胡渐彪自律,抗压力强,很难被事情影响心情,情绪劳动能力强,负责统筹当ceo
马东抗风险力强,压力下还能与人谈笑风生,主要是风险劳动,当董事长
新入职的员工,有不懂的问题,经常受领导数落,觉得自己智力为负。
新人有不懂很正常,不一定是脑力劳动不足;
但被数落是正常的,因为领导没有时间等你自己摸索搞定,如果因此怀疑自己,其实是情绪劳动能力不足。
不同能力结合,越能凸显出自己的能力
比如投行——脑力+体力(加分项)
比如开飞机——体力+抗压能力(加分项)
工作烦躁的源头 | 如何摆脱“高频重复工作”的噩梦
高频重复工作很可能是职场起步的必经之路,也是展现学识、能力、修养的过程。
高频次重复带来的能力:内化工作流程,有意识的思维工作——无意识工作,积累对这个领域的敏感性。
比如飞行员飞行时间越长越厉害。
有为才有位:在现有的重复劳动中,寻找新机会,先展示能力,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新的工作岗位
增强自我效能感 | 工作倦怠,离开还是改变
工作倦怠:以前上班兢兢业业,现在懒懒散散,对工作漠不关心,对他人负面态度,怀疑工作意义。
倦怠成因
没有乐趣和成就感
获得不了奖励和回报
获得不了足够的尊重和认可,缺乏掌控感
克服工作倦怠,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极高的能力。
为什么大企业爱找名校生:名校生在无聊、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还得取得好成绩,说明他克服工作倦怠的可能和能力更强。
如何克服倦怠
寻找有控制感的职位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寻找能独立做成一件事的机会,而不是事事听从领导指挥的职位
转移兴趣点,提升自我效能感
如果工作本身不能给你动力,就在工作之外培养某一方案的兴趣。
关键不是学什么或者玩什么,而是每个有意义的活动,都能提高自我认知,而学习的过程不仅会促进人际关系和能力,还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能否利用自己的技能完成某种工作的自信程度,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能否成事的信心)
而自我效能感是能通过兴趣领域,迁移到其他领域的。
比如你画画很好,那你对自己的态度会更积极,面对与画画没关系的事时也会更有信心。
寻求差异化定位,培养专业的自我效能
当工作倦怠来源于工作压力和情绪消耗,这个时候可以把关注点从人际关系转移到自我充电上,保持专业学习的习惯。
掌握预期管理 | 工作出状况,我和老板谁背锅
预期管理: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让双方都对对方的行为有正确的预期。
职场上与上司起冲突的一大原因就是:双方的预期存在差异。
预期分类
目标预期
很多上下级沟通任务时,只沟通明面上的目标,忽略了上司心中潜藏的目标
比如上级让销售员对某个客户卖出一批产品,潜在目标可能是减低库存/冲刺公司盈利率/想要笼络大客户……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
职场就就是名利场
权限和资源使用预期
了解上司给你的权限和资源的边界
边界存在灰色地带,一旦触碰到这个灰色地带,承担风险的就是上司
汇报预期
上司有对汇报时间和方式的预期。如果不及时汇报,会让上司失去对工作进度的控制感
应对方式
先小人后君子
在一开始接到任务的时候,就把各自的预期弄清楚,调整到一致。
如果上司的预期不适合目前的工作方式,可以先积极回应,然后适当地提出反建议。
把一切文字化,自己记录下来。
工作进行时,如果发现某个行为不得不超出上司的预期线,要争取马上说清楚。
暗度陈仓这样的事最好别做,哪怕结果是好的,也会磨损双方的信任感。
每次完成任务之后,都要与上司进行一次复盘,鉴定双方的预期差异,并重新修正之前文字化的预期清单。
当我们的行为与上司的预期出现无法融合的情况时,要改变上司的预期唯一合理的理由是强大的效益。
争取一次机会给上司证明:按照我们的方式能取得更大的效益。不要用“我不习惯这么做”来当理由。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 | 同事处不来,该不该离开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完全可以是两回事。
概念解释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围绕着共同使命或者身份形成团体,就像一捆柴,一根根能分得很清楚。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以宗法群体,即家为本位,人与人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轴,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亲疏。就像往水里投石子,水的波纹推出去越来越远,原来越淡。
当你思考与同事的关系时,要分辨自己倒是是以团体格局,还是差序格局想问题,分辨自己对他人的好恶是因为工作使命,还是亲疏关系。
办公室同事没必要成为真心朋友,以增进工作效率为前提,尽量与人为善,但不需要拉关系谋私交。
知道人际关系的重要,但仍融不进圈子
缺乏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能
先拉进工作中的心理距离,然后再过渡到工作之后的社交往来。
借助共情的手法,把注意力放到对方的情绪上,从别人的关注点出发,寻找双方的共鸣。
平时做个热心人,适当帮忙多做些琐事,偶尔放下身段自黑。
价值观与文化的不匹配
如果确实不匹配,就尽早离职吧。
如何正确估算自己的身价 | HR“定价三招”
员工的身价与工作产能没有关系,而是能让老板不得不付出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一件东西的价值与价格不是一回事。价值未必等同于价格。比如水的价值很高,但是价格很低。
身价还与工作的稳定度有关(提高了薪资要求之后,有多少人与你竞争,随时随地可能被抢走工作)。
比如周玄毅义务担任武大辩论队的教练,如果学校给的薪资低觉得羞辱,如果给的太高又怕其他领导抢,工作稳定度就低了。
隐性薪水 | 别只看账面的钱
品牌附加值
公司/雇主给你的个人品牌增加附加值。
比如去了知名企业或者政府机关
A就算当时待遇不怎么样,以后跳槽或者创业都是有加成效应的
B申请签证、贷款买房、孩子入学等涉及信用体系的事上,知名企业的履历也能给你加分
C更容易获得结识行业知名人物的机会
如何量化
经济学家把相同工作时间和资历要求,但是在不一样的平台所需要的工作所需要的薪水进行比较,大致就是公司给个人带来的品牌溢价。
比如同样招名牌博士,三流大学往往比名牌大学给出更多的工资,甚至给买房买车,为了弥补雇员去名牌大学的附加值。
但是薪水不是死的,还要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向行业前辈打听工资之外还有哪些隐性收入。
业余时间
能给你提供更多业余时间的公司更值得去,特别是那些希望借业余时间来充电的人,损失的还有机会成本。
别算年薪、月薪,要算时薪,而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时间,而是所有跟工作相关的时间,比如路上所耗的时间、加班时间、加班之后在家工作的时间、以及无聊的工作应酬。
隐藏变量 | 老司机的经验与教训
变量:不确定且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属性。
不同变量之间会相互影响,某个变量之后还隐藏着多个隐藏变量。
变量越多越复杂越隐蔽越纠结。
比方工资,工资高的地方往往压力大,工资低的地方压力小。
比如压力,又分为不同情况,比如是因为增长快发展空间大导致的,有的是因为管理束缚多导致的。所以压力这个变量背后,又隐藏着发展空间、增长速度、管理强度等变量。
决策力:辨析隐藏变量的能力和这些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的能力。
时机
传统的跳槽季,职位多,但机会含金量不高。
非跳槽季,职位少,但关键,企业愿意付出的成本更高。
共同体
上司去新公司,要不要跟着去?你和上司是利益共同体,也是风险共同体。
如果上司得到升迁,你可能也会白捡一个晋升机会。
如果你不跟着去,也有机会代替上司过去的职位。
决定之前,要主动了解对方公司的情况,以及上司是否可信。
自我标榜
面试时,你的自夸力度与外界的信服度成反比。
如果你说的观点对自己明显不利才更容易让他人信服。
客观描述过去经历,结语落在“自己不合适”。看似对你不利的内容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是否应该离职的鉴别指标
当你在组织内部触碰到天花板时
当你每天的工作缺乏乐趣时
当你当前的工作改进空间很小时
当你给工资带来改进的速度日渐缓慢的时候
暗中观察老板 | 如何保证下家不是个坑
跳槽选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
职场新人一开始不适合去创业公司,主要任务是学习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提升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技能。
小企业身兼数职,没法在一个领域深挖,没法培养精通的专业能力。
职场老人如在原有的企业遇到上升天花板,或许更适合创业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经验的优势,但是也有很大风险。
了解企业是不是靠谱
看招聘的薪酬区间:如果薪酬区间过大,比如10-30万,说明公司管理制度不完善,也可能是忽悠
看工作职责的描述:如果过于夸大或者过于另类,都值得警惕
看公司介绍是否有煽动性字眼,比如全球第一,世界领先类似字眼,可能是吹牛公司
上网检索公司的声誉,比如看准网,如果是一般倒的赞誉或负评价都是不正常的
托朋友或者在微博微信上发文,找到知根知底的人了解信息
面试时也要注意观察,看前台能够看出公司氛围,看面试官能够看出领导风格,经过工作区可以看出业务情况和发展风貌
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
如果跳槽到拥有完全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公司,比如从国企到外企等,需要问自己能否适应新的工作文化
丧X指南
丧的心理自测 | 你是丧X吗
什么是丧
自我评价低,对工作前景不抱希望,犯困与失眠同在,反社交,不期待幸福。
如何面对丧
丧对应的不是不丧,而且廉价的快乐。
廉价的快乐固然可以暂时舒缓焦虑,却不能真正治本。
丧的时代合理性 | 丧X横行的世界降临
鸡汤和毒鸡汤的表达对立:激励与自我调侃
个人的付出与收获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
丧与心理发育 | 新时代的成年礼
信息的发展,帮助人们完成心理成长
丧与意义感重建 | 告别廉价的正能量
药物刺激的快乐,是对预期的渴望,不是喜欢
对抗认知闭合:追求快乐的意义的思辨
丧的意义:重建更高层级的意义感
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 | 丧是生命的缓冲区
抑郁情绪做大作用,让我们保持真实感
愤怒、恐惧、痛苦为身体提供危险信号
幽默地表示丧 | 你不能错过的自嘲课堂
防御性悲观地运用 |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防御性悲观:为自己将来的成绩设置低的期望水平,从而获得非常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抗焦虑的误区:积极地假装淡定,实则于事无补
不讨好他人也能成为有趣的人 | 丧X如何自处
心流:指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忘我状态
取悦自己的误区:一件事情有没有趣味,完全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
心流生活运用:寻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提高次级控制感 | 不想丧了?养条狗啊
习得性无助:面对生活的暴击,打不过,干脆不还手我躺下得了
控制感不是控制力,而是积极的情绪
次级控制感的体现:降低对自己的预期、接受个体的限制、降低对这个目标的评级
小心注意力黑洞 | 丧不是挡箭牌
注意力黑洞:在工作、生活中投注注意力,得不到回馈
黑洞的特征:接受的信息高度碎片化、连续存在、内容品质不高
重建沉浸能力:切断外界干扰,或者寻找碎片化的抗衡物
点金术
没钱就是穷光蛋吗?
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进行改变,最可怕的穷是穷到骨子里,灵魂穷到撒旦级别。这种思维就是穷鬼思维
钱是用来交换资源与服务的媒介
当你花钱的时候,并不是在吃亏,相反是在享受更多的服务
钱多了为什么反倒穷?
通货膨胀
为什么你吃不到完美的牛肉面?
利弊不是天平,而是跷跷板
5块钱一套的房你买得起吗?
利益不会凭空出现,我们永远需要在其他地方出现代价
没有小偷的世界会更糟?
弊害的价值:瑕疵品的存在,是一种经济学上的考虑
没有小偷的世界:会更恐怖
邪恶,建立再美好之上:偷窃发生的三个前提:财富、隐私、产权
如何让“偷窃”造福生活
利益和弊害成本:只谈利弊,不谈成本,是最常见误区
偷窃的损失:偷窃的时间里,精力和效益的损失
共享思维:让偷变得方便,没有成本
享受降价,更好享受涨价
分析利弊误区:只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忘记了从别的角度看
建立利弊模型:需要角色带入,切记个人好恶作祟
如何享受涨价:商人的盈利会带来更高的投资
你该了解放弃的价值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一座图书馆的出现说明了可能少了一家医院,或公园
如何运用机会成本:思考问题时,不看得到什么,要看失去什么
一个美好的夜晚值多少钱?
价格歧视:针对不同人群和服务,价格上的差别对待
歧视是在保护谁:保护在同一服务中,支付能力较弱的一方
没有对错的事故怎么判?
诱因的威力:受害者获得公平,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科斯定理: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判决合理与否
没有对错的案子怎么判?决定对错先,应该先思考,判决结果会造成什么样的诱因
自律强心剂
如何避免自律成为负担?
“改变自己”的错误模式
我想靠着做什么事(do)→来得到什么东西(have)→成为什么样的人(be)
问题在于:你做到了,拥有了,也不一定能成为你想要变成的那个人。
比如:一个内向的胖子想瘦下来,有个马甲线,然后变成为看起来自信有魅力的人。但可能她有了马甲线之后,也只变成了内向的瘦子。而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实现目标,就会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
“改变自己”的正确模式
成为什么样的人(be)→我想靠着做什么事(do)→来得到什么东西(have)
人改变了,需求改变了,行为自然会改变。
比如:一个想成为将军的士兵,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是我的长官会思考什么,会做些什么。
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人,然后思考这样的人会做些什么事,比如这些人会热爱运动、有很多朋友、穿漂亮衣服出去玩,而不是老宅在家里。
用你所拥有的东西来定义你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如果你自信是因为终于瘦下来了,之后万一复胖了,那你的自信也会烟消云散。
想要改变,不要急着问“我要做什么”,第一步是要问“我真正想成为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行为改变必经的5个阶段性
自我改变的5个阶段
1、潜意识阶段:没有感受到问题,没打算改变
2、意识阶段:发现问题,想要改变
3、准备阶段:开始了解步骤,让自己建立足够的心理准备
4、行动阶段
5、保持阶段
常见错误:在意识阶段之后,跨过准备阶段,直接进入行动阶段。
错误原因:意识刚形成时,最有行动冲动,但也是心态最脆弱的时候。一旦在这个阶段遇上阻力,很容易因受打击而放弃。
正确方式:从意识阶段,进入准备阶段,思考改变究竟有多难,意识到这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比如:发现自己要减肥,然后思考减肥有多难,比如改变饮食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怎样的不适应……
要重视自己的成功率,而不是改变幅度。
很多失败往往是因为预期太高。降低心理预期是行为改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比如:与其一想减肥就定下每天运动半小时的目标,倒不如先定个每天吃饭前先喝一杯水的小目标,等实现之后再进一步做出改变。
自律是结果不是原因
自律和拖延症都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原因。
遇到不想做的事,人就会拖延,显得有“拖延症”,而不是因为有“拖延症”。
遇到想做的事,人就会立马去做积极完成,显得“自律”,而不是因为“自律”。
自制力的有与无其实取决于当事人做成某件事的动力够不够大。
比如:一般人不是因为缺乏自律,而无法保持身材,而是内心深处对身材这件事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在乎。
胡渐彪天天上健身房,不是因为他特别自律(在其它地方也有散漫的一面),而是因为他对身材这事有审美乐趣。
很多人的自律是他律 | 假愿望和真问题
当人们决定做一件事时,真正起到作用的不是你能不能更严厉的要求自己,而是能不能让自己真的想做这件事。
不要轻易相信人们口中所说的“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人真正想要的,人自己往往不知道,甚至会创造一个假愿望来逃避真问题。
内心真正脆弱敏感的部分往往会被假相层层包裹,需要反复挖掘。
-我想戒烟,可是一直戒不掉。
-这位先生,你为什么想戒烟呢?
-因为我觉得抽烟不健康。
-那这位先生,为什么你会那么在意健康呢?毕竟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太健康的习惯,对不对。这很正常啊。
-(想了一下)因为我也人到中年了,就难免要关心起自己的健康了。
-这位先生,不好意思,我还是想请您跟我一起继续往下问。想知道具体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健康实在很重要的感觉。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觉得自己的年纪实在不小了呢。
-(进入认真思考)黄老师啊,因为我之前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我开始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再只是自己的,而是整个家庭的。而我常常会害怕,我一不小心倒下了,那我的老婆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该怎么办呢?
“说三次 No”原则
当你问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你要说3次“no,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再想一想”。
重要第三方 | 谁拿着你的自律启动键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对自己的判断都不完全是从自己出发,更多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的。
当你在评判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时,都会习惯性地在周围寻找一个重要的人,用他们的来自己打分、用他们的行为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朋友对你说“你太胖了”→减肥→“你最近减了挺多的,真厉害”→得到满足,放弃减肥
意识到重要第三方的存在和对自己的影响,然后问一问: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目标感知错位 | 你要的是马甲线,还是马甲线的生活
目标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指标
减肥不是为了减轻体重,而是过一种能够让你减轻体重的生活。
努力学习不是为了得高分,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得高分的学生。
分析
立体的状态:过一种富有的生活,没有经济压力,能够享受财务自由、有安全感、不用刻意去讨好别人。
被窄化的指标:年薪百万
励志故事的假象 | 别被半部英雄故事欺骗
佛像型故事:戏剧性强,让你感觉“太了不起了”,但对生活没有实际性帮助。
成功人士的坚持和关注,可能只是结果,而并非原因。
比如:老僵尸坚持辩论,是因为辩论是他们的舒适圈,他们一直是这个领域的赢家,坚持下来并没有难度。
真正能激励你的故事往往会让你觉得这里面的主角很普遍、有缺点、跟自己差不多。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那些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或故事,你反而是不会崇拜它的。
正确的坚持方式
不要在一个付出成本过高的领域去坚持、去吃苦
应该先找到自己的舒适圈,然后在那个圈子里用比较低的成本维持比较长时间的坚持
自我妨碍心理 | 为什么优秀的你不敢漂亮
害怕成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让我们面对更大的挑战。
害怕尽全力,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努力了,还是失败”的情境,宁愿自我欺骗“我失败只是因为我没有努力”
害怕自己真的瘦了,别人会看到自己其它的缺点。
很多人并不会拼劲全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越靠近成功时,人越容易干扰自己的表现。
学会觉察自己的自我妨碍心理。
语言的暗示 | 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件事人怎么称呼它,就怎么思考它
比如:“管住嘴,迈开腿”暗示了减肥时的饮食是一种被管住的状态,让吃饭这事儿变得被限制、是需要人忍耐的。
但如果换种说法,比如把“吃得更少”变成“吃得更好”,暗示减肥时的饮食也可以很精致,对自己更好。
愉悦驱动代替恐惧驱动 | 误入歧途者的“情绪陷阱”
自我要求时,尽量使用愉悦驱动,而不是恐惧驱动。
错误方式:当希望对方改变时,常使用负面思考去恐吓对方。
错误原因:能恐吓到人的往往是那些还没发生的事,那么一个人的努力就是为了避免这件事的发生,那么他的行为就属于没有反馈/避免出现反馈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疲乏。
正确方式:引导对方思考行为的好处。
心理学测试发现愉悦驱动比恐惧驱动的效果更佳、更持久。
正确原因:每一次行为都有正向的反馈。达到的目标越多,累积到的成就感越大。每一次努力都会因为得到正向反馈而增强。
劝人戒烟:哎呀,你这样抽烟下去,到时候得肺癌怎么办呢?
劝人戒烟:只要戒烟,你每个月就可以省更多的钱,衣服也不会每天都臭熏熏的。
劝人减肥:哎呀,你别再胖了,再胖下去就找不到老婆啦。
劝人减肥:减肥成功后,就能够吸引很多年轻漂亮的美眉注意
效率加速器
这个「效率」怎么和教科书里的不一样?
你可能立了一个假目标
具体性:目标不够具体,资源配置就会出错
可衡量性:制定目标,最好能够有可衡量性
支付资源、支付代价的能力
共振性:认识贪心的,我们常常什么都要。常常在同一时间,想要制定多个目标
时间线:要知道,时间,是我们手上流失得最快、最不可控的一项资源
“换位思考”到底有多难?
没有数据支持的换位思考,都是耍流氓
听一万个成功者讲话,不如听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幸存者偏差的误导
只有在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只有在失败时,才知道真正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选择越多才越有效率?
我们的大脑,无法直接认知事物,只能认知到事物间有差异的部分
效率的提升源自反馈的复杂
工作如何游戏化
反馈大化小:学习游戏者为了让你沉迷,宁可让你不方便,也要给你复杂反馈
设置目标反馈:设立长期和中气短期的工作目标,并设立对应奖励机制
堆叠反馈:一方面,我们不让工作碎片化,不用日薪时薪衡量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队工作内容要定标准、设目标、做记录,让反馈能实时发生,但奖励可以积累释放
“跨界”让生活的节奏飞起来
沟通表达
行为算个屁,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的挖掘:你得留心那些反常,落差很大,很奇怪的点,这个背后,常常就是你理解对方的重要关键点
人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不一致,行为容易观察,态度却隐藏很深
“节省时间”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时间,是你实现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时间永远是用来分配,而不是用来节省的
时间是弹性的,非线性的,一个时间可以处理很多事,很多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处理同一件事
先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确定事情的优先级,然后再让时间来配合你
速度是检验效率的唯一标准?
效率加速,并不是单纯地展现快,而是让你的慢更有价值
脑内犯罪学
掀开你的头盖骨,彻底看清楚
越坏的人,越容易义正词严,他不能面对自己的罪恶,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合理化这一切
当我们的情感,在面临巨大痛苦与撕裂时,人们通常会反击和逃避。既不能反击,也不能逃避,人会为了怕自己内心奔溃,因而,自动在脑中开启一个防御机制
“替罪羊”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人类是很难接受,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是没有理由随机发生的,那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痛苦
替罪羊心态:即使没有凶手,也要去创造一个凶手出来
偏见的消除只是镜花水月
我们虽然都知道,偏见不对,但却会因为效率,而一再纵容了它
面对偏见这种避无可避的恶,不要把无可奈何的应急策略,固话成长期的习惯
人为什么甘心活在自我歧视中?
偏见最危害人的地方,就是它往往具有一种自我验证和自我实现的倾向跟能力
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了
迷信是智力懒惰的后果
迷信这种东西,它关键就是能够低成本的满足我们安全感的追求。这个时候,你就要指出,它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而且并不能带来安全感,这才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方法
迷信的生命力在于用看似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安全感。破除它,不需要科普,而是指出它的真实成本
嫉妒是开在人心上的恶之花
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机制:嫉妒之所以是一种强烈的毁灭性的情绪,是因为它意味着一种自我否定,而为了避免自我否定,你就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完全没有惹过你的人
嫉妒,让你意识到你真正想拥有的是什么
“自大狂”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越无能的人,越容易自信
纠正自大的悲哀,在于你先得有一定的能力做某件事,才能明白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做这件事
人会谴责受害者来追求“公正”?
廉价的安全感:我们需要安全感,第一当悲剧越严重,第二当它越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那我们越容易去谴责受害者
谴责受害者,是人们期望在悲剧中,找到与受害者的差异,从而获得廉价的安全感
仇恨是写在基因中的密码
仇恨让世界更和平:仇恨可以威慑他人,让他人不敢轻易触发你的仇恨模式
仇恨,是基因赋予我们个人的核子武器,我们知道它伤害巨大,但又不能没有它
文明世界里,残忍变得更加触目惊心
匿名性、距离感、多元化的陷阱
科技与文明,把我们的距离拉远,让争执有了缓冲带,也让彼此的攻击变得肆无忌惮
天天看广告,教你懂门道
广告卖的不是产品,是问题
一个成功的广告,它的目的,永远是为了贩卖问题,而不是贩卖产品
想要影响人的行为就要让他意识到他有问题,激发他的渴望。
先让客户有问题,购买产品只是水到渠成的手段而已。
广告,推销一个产品,只能算竞争者。如果推销的是一个问题,那么就能决定,谁才能跟我竞争
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
拿广告来说,同质的事物也要细分出特点。
善于制造恐惧,指出不用这个产品会有什么危害。
广告卖的不是信任,而是信任感
优秀的广告,不是在宣传商品,而是在链接感情,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信任“感”,而不是真正的信息
我们往往会用情感上,那种信任的感觉,来取代理性上真正的信任
你能看懂哈根达斯的性暗示吗?
广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让人感到美好,或者让人感到恐惧
冲动消费适合用美好感受作为包装;解决某些问题,是理性消费适合用恐惧诉求
广告创意,就是敢于颠覆人心里的规则
为什么脑白金是个好广告?
广告真正宣传的,往往不是产品,而是使用产品的环境
广告是怎么“颠倒黑白”的?
人们不喜欢损失
广告的作用,是把坏消息,说得像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要怎么说才显得是好消息
换个“解释框架”,把事情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可以让人产生你想要的观感。
有为才有谓
升职是追认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