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
2020-06-16 09:58:02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学习笔记之宏观经济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分析架构:总供给与总需求
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总供给是宏观经济中所有产品的总供给,受限于潜在GDP
潜在GDP
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起来,全力产出商品
或者说是战时GDP
总供给移动的两个主要原因
技术发展(长期)
生产条件发送剧烈变化(短期)
例如:油价上涨,抬高其它商品成本
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
从需求层面统计的GDP,就是总需求
GDP = C(消费)+ I(投资)+ G(政府支出)+ X(出口)- M(进口)
消费:通常是GDP的最大构成要素,相对稳定
投资:是变动最大的
政府支出:最直接的政策目标工具
出口与进口:容易受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影响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新古典学派(萨伊定律)
主张供给创造自身需求
认为只要总供给提升,市场上商品变多,人们的总需求自然就提升了
主要挑战:经济衰退
总供给并没有下降,为什么人们的总需求反而下降了
例如: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
不支持政府干预
相信当代的宏观经济是相当稳定的
认为经济大萧条不会再出现
个人理解:他们相信当前的宏观经济框架没有大问题,已经非常好了
个人观点:不认同
政府干预会好坏参半,甚至造成更大的经济不稳定
更加相信市场经济
凯恩斯法则
主张需求创造自身供给
认为人们有相应的需求,则企业会生产相应的商品以满足需求,从而供给也提升了
主要挑战:供给能力有限制
生产力明显受限于劳动力、实物资本、技术能力,总供给是不能凭空增长的
例如:政府可以干预直接提升总需求,但是总供给无法一直同时提升
支持政府干预
总需求变化太多,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干预,稳定总需求
反复无常的消费情绪
动物本能:拍脑袋的投资决策
这些各种因素,都影响着总需求
“长期而言,我们都已死去”
若政府不干预,从长期来看经济也会恢复
但是长期太长,我们等不到那一天
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混合模型(长期看供给,短期看需求)
务实折中的方案,符合真实世界的现象
长期来看,经济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总供给
短期而言,总需求可能会改变,对短期经济比较重要
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政府干预,对短期经济而言,稳定经济效果明显
若是政府频繁干预,对于长期经济而言,政策的不稳定会造成巨大危害
理论上的美好世界
总供给会随着生产力而稳定增长,而总需求会因为总供给产生收入而出现
总供给与总需求会亦步亦趋地前进,使得经济总是维持在潜在GDP的水平,通胀率与失业率维持在低位
残酷的现实世界
总供给与总需求不会彼此协调,共同进退
总供给 远远大于 总需求
出现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等等问题
总需求 远远大于 总供给
出现产能不足,通货膨胀等等问题
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取舍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试图反映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取舍关系
要么失业率下降,则通胀率上升;要么失业率上升,则通胀率下降
只是短期现象而已,长期不适用
从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胀率无任何的取舍关系
可以同时出现:失业率处于低位、通胀率处于低位(经济很好)
可以同时出现:失业率处于高位、通胀率处于高位(经济很差)
工具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经济学家用来概括政府征税与支出政策的专有名词
征税部分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
支出部分
国防
养老
医疗
借款利息
国债的利息
对外援助
占比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
......
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征税) < 财政支出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借钱,需要付利息
财政政策有能力使总需求移动
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出口 - 进口
征税增加or减少,明显可以影响消费和投资
政府支出就是财政政策的支出部分
扩张性(宽松)宏观经济政策
使社会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财政政策
收缩性(紧缩)宏观经济政策
降低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短期的两种财政政策
自发性财政政策
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依靠设计合理的征税制度与国民福利制度
经济过于扩张时,税收增加(向国民征收更多的税),福利减少(降低国民福利),从而抑制总需求
经济衰退时,税收减少(征税下降),福利增加(提升国民福利),从而刺激总需求
自发并且实时有效
权衡性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法律主动制定政策,控制总需求
当自发性财政政策效果不足以控制经济(衰退or盲目扩张)时,政府应该出手制定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权衡性财政政策不受当前大部分经济学家欢迎的原因
时效性问题: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耗费太多时间,不能实时影响
带来负作用:影响国内私人投资
财政政策(自发性or权衡性)或多或少可以减轻经济衰退的痛苦,但经济衰退的根本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上解决,仍需要通过民间市场与政府部门共同来解决与克服
长期的财政政策:避免预算赤字长期维持在高位水平
预算赤字(政府借款)的影响
挤出效应(私人投资减少):明显相关
挤入效应(国际投资增多,贸易逆差):有一定关联
国民储蓄增加:无明显关联
长期而言,一直增长的贸易逆差不是任何经济体可以承受的
衡量国债状况的标准做法:政府负债 / GDP,并观察该值的变化趋势
预算赤字:某一年的政府借款
政府负债:政府累积的借款
降低预算赤字的方法
增加税收(不得民心)
减少政府福利支出(不得民心)
从国民借钱(私人储蓄需要足够),是比较好的做法
国债利息付给国民比付给外国要好很多
工具2:货币政策
经济学家将具有这三种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
交易媒介
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
价值储存
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
通胀会部分影响货币的购买力,但仍然具备有效购买力
记账单位
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由其来衡量
货币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避免了以物易物
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有“双重需要巧合”
一个人需要的东西刚好是另一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货币是一种润滑剂,可协助经济交流的引擎顺畅运作
M1与M2
M1货币的组成部分
通货(硬币与钞票)
旅游支票
个人支票账户
银行借记卡等
M2货币的组成部分
M1
储蓄账户,大致可以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
存折这样无法网上直接支付的账户
M1与M2的区别
M1可以随手支用
M2需要你去银行提取(也许需要手续费)流程相对复杂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接受存款且承担放款,它介于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
现实社会中,通货占货币的比例很小,货币更多的是银行账户里面的钱(交易记录)
当货币被银行一次又一次的放贷出去,社会上就有了更多的货币
中央银行:掌控货币政策权力的机构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展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
三个主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
银行依法必须持有部分现金作为准备金,以防止挤兑风险
法定准备金就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再贴现率
由于日常金额巨大,银行会计算错现金余额,导致不满足法定准备金
银行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或者其他银行借款来满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
再贴现率: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利率
同行拆借率:银行向其他银行借钱的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直接在市场上买入或者卖出债券,以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
债券不是货币,不是M1或M2的一部分
例如:量化宽松
稳定金融体系: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
中央银行必须确保金融体系有足够的通货在外流通,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提供存款保险体系,向人们保障存储在银行的钱是安全的
个人银行账户50W资金保障险
即使银行破产,也能保证50W以内的资金安全(保险兜底)
以免发生恐慌,导致银行挤兑,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经济衰退期,中央银行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降低法定准备金
降低再贴现率
买入债券
通胀率过高时,中央银行推出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提高法定准备金
提高再贴现率
卖出债券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负实际利率:通胀率<0,也就是出现通缩
通缩时期,市场上钱少了
因为负实际利率,银行不愿意放贷出去,货币政策不容易出现效果
导致市场情况更加恶化
在通缩引起经济衰退后,货币政策将难以运作
银行不愿意放贷,央行可以直接放贷给金融市场?量化宽松政策?
央行时刻提防通缩,实际上,央行是保持通胀率在2%上下,保留一些缓冲空间
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比刺激经济的效果要好
收缩货币政策
提高银行的放贷成本,银行容易受制
扩张货币政策
让银行放贷而不考虑是否能收回贷款,银行不愿意做
全球化与汇率
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
国际贸易为参与国家创造双赢的三大理由
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对特定商品的生产力远远胜过另一个国家
美国在种植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沙特在石油开采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发挥自身优势,并相互贸易,则能共同降低成本,获取收益
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对特定商品的生产力胜过另一个国家,但没有绝对优势
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在计算机产业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在纺织品产业上具有比较小的优势
美国专注于计算机生产(利润率高,人力成本高),墨西哥聚焦于纺织品生产(利润率低,人力成本低),那么这两种商品的总产出就会变得更高
美国与墨西哥可以彼此贸易,这样双方都会变得更好
动态增益
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只有市场足够大,才能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多样性的利益
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
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造福消费者
国界是国际贸易的壁垒
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有组织、对利害关系影响大的特殊利益团体(例如寻求保护的某个产业)胜过没有组织、人数较多的团体(例如消费者),前者会把成本分摊到后者身上。
各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就像是把手都牵起来,反倒让保护主义无计可施。
汇率
汇率只是一个价格,一国货币可以依次价格换成另一国货币。
国际货币市场同样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供给方:提供本国货币,换取外国货币
本国人去国外旅游消费
本国人去国外做投资
......
需求方:提供外国货币,换取本国货币
外国人来本国旅游消费
外国人来本国做投资
......
强势货币
表示可以换到更多的他国货币
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
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
弱势货币
表示可以换到少一些的他国货币
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促进出口
有助于外国人购买本国出口产品,而不是投资于本国资产
浮动汇率证实是剧烈波动的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会朝“购买力平价汇率”(PPP汇率)移动
PPP汇率:一篮子国际贸易商品来计算的价格
如果一国的价格比另一国便宜很多,那么人们就会去便宜价格的国家购买商品,最终形成平衡,使得汇率趋向于PPP汇率
长期看,汇率将根据两国的通胀差异而调整,毕竟PPP汇率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有关
从短期与中期看,汇率通常不会接近PPP汇率水平,反而相当剧烈的波动
国际间交易的绝大部分是与金融投资相关,而不是商品贸易
金融投资者不仅要看投资报酬率,还要看现在与未来的货币汇率
投资报酬率 - 货币汇率 > 0,才是真正的赚钱
货币汇率泡沫
当人们都预期某国货币汇率会走强,并且都购买该国货币时,则该国货币会因为大量的需求而真的走强,从而形成泡沫。
但总有一天,泡沫会被戳破,将汇率回归到PPP汇率
汇率的剧烈波动会严重影响到一国的经济稳定
汇率干预
政府通常会追求稳定或者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尤其是对于中小国家而言,剧烈的汇率波动会严重冲击国家经济
从长期策略来看,一个国家不应该持续让其货币贬值
政府干预汇率的方案
货币政策(一般不会采用)
提高利率,吸引外资购买本国货币
如果一个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则不能同时用来对抗通胀或失业
面对这种情况,多数国家会优先振兴国内经济,而非稳定汇率
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只能是短期方案)
国际金融危机
大量外资净流入,银行放款大幅增加,然后外资短期获取巨利并停手撤出,银行坏账增多导致破产,最终本国人民买单
应对方案
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放款支持
IMF放款有严苛的有偿条件
政府引导国际资本去投资有形资产(长期),而不是证券投资(短期)
改善银行与金融体系,加强监督,降低金融危机的风险
制定国家无力偿还时的处理方案,让外资一起承担风险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架构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GDP(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存在两种统计方式
从生产面统计:根据生产与销售的商品价值
生产出来但尚未卖出,是不计算在内的
从需求面统计:根据需求与购买的商品价值
GDP = C(消费)+ I(投资)+ G(政府支出)+ X(出口)- M(进口)
real 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 - 通胀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因为它会调整不同国家或不同时间的人口差异
GDP的缺点
GDP核量的是买卖的商品,会影响生活质量但没有买卖的东西不会直接纳入GDP
生活质量,生活幸福感,环境问题等等
GDP明显且持续下滑,就叫做经济衰退
总体而言,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目标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复利效果
经济增长会随时间产生复利效果
年增长率的若干差距,会在一代或两代人后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后发优势(catch-up growth)
落后国家可以复制和运用别人已发明的技术,而不用重头研发
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
生产力的三大驱动因素
实物资本增加
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
人力资本增加
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
技术提升
更有效率的生成方式
生产力驱动因素占比现状
高收入国家
50%是依靠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
50%是依靠技术提升
高收入国家主要占据高端技术产业,依赖技术革新
低收入国家
基本上都是依靠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
技术提升占比很低
低收入国家主要是为低端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目标2:充分就业
失业
美国官方的定义
没有工作并且正在找工作的人,认为是失业
不符合上面两个条件的人,被归为“非劳动力”
经济学家的定义
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失业率过高,会给社会带来各种严重的负面影响
生活质量降低
社会安全问题:犯罪率上升
缩减国家经济规模
......
失业分两类
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就业与产业对的变动
员工换工作
大学生就业
员工退休
自然失业是无法避免的,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必然产物
周期性失业
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需求下降时,公司宁可不削减工资,而是选择停止雇佣或者裁员
如何减少周期性失业,是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
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雇佣员工
政府的两个工具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目标3:物价稳定
通货紧缩
定义: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下降的现象
现象:钱少商品多
通货膨胀
定义: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上升的现象
现象:钱多商品少
使用“一篮子商品”作为衡量通胀的方式
一篮子商品
篮子里的商品代表一个家庭在某段时间内的典型消费
一篮子的商品总价格波动就用来衡量通胀
缺点
替代问题
人们买不起一个商品,会使用另一个价格便宜的商品来替代
导致衡量通胀不准确
技术变化
新兴的商品进入市场,人们倾向于购买,而放弃原来的商品
导致衡量通胀不准确
一篮子的具体商品,是随着每个时期而变化的,并非固定不变
一篮子商品方式,只能尽最大努力去衡量通胀
通胀指标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从消费者支出层面统计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从生产者购买原材料的成本统计
WPI(批发价格指数)
从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统计
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
通胀的影响
若通胀是均匀分配的,则对大家毫无影响;但在现实时间中,通胀是不均匀的
温和的通胀(1%~5%)
对经济没有多大影响,反而还有助于经济增长
同时也有缓冲作用,避免通缩的风险
恶性通胀
对经济有非常大的伤害,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能
政府必须出手控制
但政府对抗通胀的政策从来不受欢迎
预测恶性通胀,是比较困难的
总结
温和通胀,优于过度补贴造成的通缩,对经济有一定的好处
恶性通胀,是生产力降低的原因之一,对经济伤害巨大,必须防范
通缩对经济危害巨大
使得所有的贷款额变高,造成违约欠款增加,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目标4:国际收支平衡
经常账户余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
定义:描绘一个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
组成
商品贸易+国际服务
大家经常说的商品贸易,以及服务业
国际金融投资
本国投资外国
外国投资本国
单边移转
对外援助等等
占比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个人理解
经常账户余额 = 本国持有的外汇(外国的钱) - 外国持有的外汇总和(本国的钱)
贸易逆差
经常账户余额 < 0
外国持有外汇,这些钱有两种流向
以金融投资方式,投资本国资产,钱流回本国市场
外国继续持有,作为外汇储备
简单说,就是本国向外国借钱,外国是本国的债主,借钱是要还的(本金+利息)
贸易顺差
经常账户余额 > 0
本国持有外汇,这些钱有两种流向
以金融投资方式,投资外国资产,钱流回外国市场
本国继续持有,作为外汇储备
简单说,就是本国借钱给外国,本国是外国的债主,借钱是要还的(本金+利息)
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 = 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
国内资金储蓄(人民储蓄)
国外资金流入(金融投资)
金融资本需求有两个主要来源
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国内企业发展)
政府借款
若出现贸易逆差,则会有三种情况
借钱并不一定是坏事,未来的偿债能力才是重点
向外国借钱,可以发展本国经济
但一定要能偿还,否则会严重伤害经济
外国投资本国,是需要收取回报的,若回报率(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外国会撤出金融投资资本,从而严重伤害本国经济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国际收支长期稳定平衡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