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通论1-18
2021-04-15 22:09:27 58 举报
AI智能生成
777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王力先生版《古代汉语》
如何查字典、辞书
文字及词汇部分
古汉文字部分
通论5、6
古汉词汇部分
通论2、3、4
语法(1)
句法:四大句型通论7-10
7:判断句和“也” 名词作谓语
四种基本判断句式
“……者,……也。”
彼吾君者,天子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也。”
晋,吾宗也。《宫之奇谏假道》
“……者,……。”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三种特殊判断句式
主谓之间加副词“很有诚意地接卡耐基”“诚”“亦”“皆”“乃”“即”
子诚齐人也。《夫子当路于齐》
此乃歌夫“长鋏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是亦圣人也。《许行》
即不说了,太多了
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庄子·盗跖》
主谓之间加语气词第一个wei“维、惟”
民惟邦本。《尚书》
是维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主谓之间加万精油动词第二个wei“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是”和判断句古汉中“是”常不表判断
指示代词“是”表“这、那,这样、那样”
作主语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赵威后问齐使》
吾不能早用子,今……,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作谓语
汤之问棘也是已。《逍遥游》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论语·微子》
形容词“是”表“对、正确”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成语“孰是孰非”
是己而非人。刘开《问说》
判断动词“是”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
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史记·龟册列传》
判断句的话用
不话用,基本用法“同一关系”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董狐,古之良史也。《晋灵公不君》
话用,即活用“逻辑关系”
表比喻
君者,舟也。《荀子》
表因果关系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百乘,显使也。《冯谖客孟尝君》
“也”
句末“也”
句末语气词“也”基本用法就是表肯定语气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蹇叔哭师》
句中“也”
表停顿语气
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时间词后,译成“啊”
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用在第一个分句后,作时间状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8:叙述句和“矣”“焉” 动词作谓语
双宾语句
授予性动词带双宾
问询性动词带双宾
一般动词带双宾如泛动词“为”
吾能为之足。《画蛇添足》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表强调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主语
无乃是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成语“时不我与”
其虞虢是谓。《宫之奇谏假道》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说的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其中的“之”“是”等无词汇意义,只表语法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到中学教材称之为助词,提醒注意
被动句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
如此,则将军之仇报。《荆轲刺秦王》
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口诀“余为贱婢”
於
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为,阳平
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见谅、见笑、见怪…
被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动量的表示法
数词+动词
孔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一日不再食则饥寒。贾谊《论贵粟疏》
“者”字结构
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尾,并在数词前加“者”,数词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
后秦击赵者再。苏洵《六国论》
“矣”与“焉”
矣
用于叙述句中,把已经出现或者将要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由弱趋强表动态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夸张语气表强调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行为动作的进程
子行矣。《庄子列御传》
焉
疑问代词
姜氏欲之,焉避害?《郑伯克段于鄢》
词尾
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荀子议兵》
语气词
兼词“于是”
见贤思齐焉。《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形容词+焉”,表比较,如“善莫大焉”
“vt+之,vi+焉”,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纯粹语气词
南方有鸟焉。《劝学》
崤有二陵焉。《蹇叔哭师》
用于承上启下
较少见,更多认为是连词
9:否定句、否定词
否定句中宾语位置
前面讲了,不说了
否定词,及其用法
口诀:“不服?无非www来见!”
不、弗、无、非、勿、毋、未
各记一句例句
其他表否定义的词
罔,否定词
置若罔闻
微,连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疑问句
疑问句中宾语位置
前面也说过,不说了
疑问代词及用法
问人
“谁、孰”(谁熟?)
问事物
“何、曷、奚、胡、孰”(口诀:呵呵,西湖?孰说的?)
问处所
“焉、恶、奚、安”(口诀:厌恶西安)
问原因
同问事物,不要“孰”
反问
“何、曷、焉、乌、奚、胡”(口诀:呵呵~厌恶西湖?)
每种类型、每个疑问词都要记例句!!!
五种常用说法
如(奈、若)……何?
如泰山、王屋何?《愚公移山》
孰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何……之有?
例子海了去了,不说了
何(安、焉……)以……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语法(2)
词法:词类及词类活用通论11-14
11:词类活用
宽泛的定义
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与词类的基本用法(即本用)相对
一般活用
名词作动词
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方位名词作动词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动词作名词
赐我先君履。《齐桓公伐楚》
形容词作名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
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亮。《鸿门宴》
特殊活用
使动
动词使动
vt.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vi.
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形容词使动
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
名词使动
鲁仲连义不帝秦。
使动的翻译
译成兼语结构
“食之。”《晋灵公不君》——“给他吃”
译成动补结构
“臣活之。”《鸿门宴》——“救活他”
意动
形容词意动
不耻相师。《师说》
先生不羞。《冯谖客孟尝婚》
有省略,不羞(之)
名词意动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意动的翻译
“认为(觉得)……(是)……”
认为请教老师是羞耻的
“把……当……”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译成双音节词或词组
“轻齐”,轻视齐国,状中“贵谋”,看重谋略,动补
另
名词、动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而响应。《过秦论》
表对人态度
彼秦者,……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
表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动作行为的时间或处所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三峡》
“岁、月、日”作状语
表行为的频繁、经常、连续性
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日”表行为或状态的逐渐发展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日”放句首表对往事的追说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住其事。《左传》
动词作状语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名词作状语与主语的辨别
从上下文
从名词和谓语的位置距离
子主题
词类活用几个问题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活用”与“本用de”的区别,即临时与长期的区别
活用中一般活用与特殊活动
不讲了,自己辨别,搞清楚前面就ok如“冯谖客孟尝君”与“孟尝君客我”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不讲了,自己领会,简单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区别
脑子想一下就知
12: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代词概述
种类上看,古汉比现汉多出了无定代词和特别指示代词
古今汉语虽都有人称、指示、疑问代词,但古汉中除了“我、谁”其他都有各种形式,眼花缭乱
古汉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单复数同形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
汝、尔、若、而、乃
第三人称
之、其
谦称与敬称的区别
指示代词
近指
是、此、斯、兹
远指
夫、彼
表“这样、那样”
尔、然;乃、若
特别指示代词
者
动词、形容词+者,“……的人,……的事务”
老者衣帛食肉。《孟子》
数词+者,“……种(样)”
此五者,邦之五蠹也。《韩非子》
语气助词“者”
判断句中主语后面表提顿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贾谊《论贵粟疏》
名词后表提顿
古者丈夫不耕。《韩非子》
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分句后表停顿
“孟尝君为相……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所
所+动词
所见所闻
所+动词+者
所爱者,挠活法之。《史记·酷吏列传》
施事(+之)+所+动词
王之所大欲。《孟子》
所+介词+动词
表用法、表原因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孟子》
13:连词连词、介词
介词
“于(於、乎)、以、为(去声)”(口诀:愚以为)
于
引入动作行为的处所与时间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引入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引入动作行为的比较对象
青,青取于蓝而胜于蓝。《劝学》
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后发制于人。《韩非子》
以
引入所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
以肱击之。《齐晋鞌之战》
引入所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西门豹治邺》
引入动作的原因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引入动作的时间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为(去声)
引入动作的对象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引入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连词
“与、而、则、之”(口诀:知鱼这儿))
与
一般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等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还可作介词,引入动作所伴随的对象,此时,“与”前后并不并列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而
连接联合结构,可顺接也可逆接,“联合”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龙说赵太后》
连接偏正结构,顺接,“状中”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连接朱伟结构,逆接或表假设,“主谓”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经·相鼠》
则
时间上相承接,“就、便”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因果、情理上相联系,“那么、那么就”
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
表假设,“如果、假如”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表示发现,“原来已经”
至则行矣。《论语》
表示让步,“虽然、倒是”
善则善矣,未可以一战也。《国语·吴语》
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修饰(也就是常说的结构助词“的”)
是炎帝之少女。《精卫填海》
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成近似于偏正结构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
“以”作连词,有争议,先不讨论
14:语气词词头、词尾
句尾语气词口诀:爷爷在呼吁诶
也
判断句句尾则表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定的意味;放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同理
例子不再举例了,华旭前面已经例子够了
不讲了,前面讲过了
邪(耶)、乎、与(欤)
表达疑问语气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哉
表达感叹语气
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
两个或三个句尾语气词l连用
语气重点在后一词上
句首句中语气词口诀:也为夫妻
夫发表议论专业户,雅号“议论多多”
且夫,表示进一步发表议论故夫,表示要做出结论性议论若夫,表示就一种假设情况去发表议论今夫,表示另起一段发表议论
其
表推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加强祈使语气
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加强反问语气
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惟(维、唯)
引出主语或年月
惟贤惟德,能以服人。——刘皇叔
表示期望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引出谓语
蚩尤惟始作乱。《吕刑》
不讲了,一句话:停顿语气,舒缓语气作用
词头、词尾其、有,于、薄、言,尔、如、若、然口诀:岂有此理,我话少,你如果这样
即是词根词缀,不表具体含义,只起补充音节作用
有
专有名词前,如“有唐”“有宋”
一般词语前,如“予欲左右有民”
不及物动词前,如“云何其优”
形容词前,如“静女其姝”
言、于、薄
都只放动词前,如“凤凰于飞、薄言采之”
尔、如、若、然
一般放形容词拟声词等后,如“铿尔、涣然冰释”等,不作为重点
音韵及古注
音韵
15:《诗经》用韵
一些定义
韵母、韵、二者异同
韵脚、韵例
韵部、韵目
叶韵、古韵
《诗经》韵例
从韵在句中位置看
从一章中所用韵数看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
交韵
《诗经》韵部(先秦古韵三十部)
《诗经》的三十韵部表
背!
关于对转、旁转、通转
《诗经》中的对转、旁转
《楚辞》和《诗经》的韵有何异同(不作为重点)
16:双声叠韵 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
定义
由于古今音系的不同,我们不能把上古的双声叠韵与现代的双声叠韵混为一谈
古代声母系统
唐宋三十六字母(中古)
先秦三十二字母(上古)
了解即可
上古声母与中古声母之间的区别联系
连绵字
得记一些典型的双声叠韵词,如“参差、须臾、辗转”等
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假借
假借字的产生方式
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
假借字的形成原则
声母或者韵母不能相差太远
古音通假这种现象很是常见
古音通假可以解决好些疑难问题
古书注解(训诂)
17:古书的注解(上)
训诂学的定义
用今语解释古语
与文字学、音韵学构成我国传统语言学三个部门
发展历程
不作为重点,重点了解下清代训诂学鼎盛之况即可
训诂的材料
古典文献的正文、随文释义的注疏、综合释义的专著
训诂的内容
解释词义、串讲文意、说明语法、校勘文字、补充材料、进行评议
古注的体式
注释的类别
传注体
传、注、解
以训释先秦经典文献为主主要解释词句,也有偏重增补历史事实的
义疏体
义、疏、证
对古代文献既解释原文又解释注文一般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集解体
集注、集传、集释
汇集众说解释古书
章句体
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也有解释词的)
音义
音训、音诂、音注、音隐
既辨音又辨义的注释书
古注的用语
曰、为、谓之、之谓
下定义、立界说、辨析近义词
一般是一般是解释词在其前而被解释词在后
谓、言
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
被解释词在其前而解释词在后
貌
多用于形容词或动词后,表被释词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
类似于“……的样子”
犹
一般用在解释词与被解释词有同义或近义关系时
类似于“相当于”“与……差不多”
之言、之为言
用于以音近义通的词去解释另一个词,一般是“声训”
除了释义外,一般解释词与被解释词有双声叠韵关系
某者,某也某,某也
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词语去解释词义
读若、读如读为、读曰
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音、如字、读似读近、读破
多用于注音,“读破”一般是改变声调,也有改变声母和韵母的,有时也用于释通假字
当为、当作、或为或作、又作、亦作一本作、某本作等
多用于校勘文字的正误
18:古书的注解(下)
古书常见的错误(校勘学角度)
衍文
脱文
讹文
倒文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