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1~10章)
2023-05-06 09:37:1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级经济师考试—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1~10章)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含义: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构成要素1、购买的欲望;2、购买的能力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消费者)预期
产品价格(最关键的因素)
替代品价格
互补品价格
其他: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二)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需求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标示价格P。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需求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需求曲线的位移(除价格外其他条件的变动)
(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一、市场需求
含义:指某一时间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产品价格
生产成本
生产技术
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预期
相关产品的价格
影响因素
(一)含义和影响因素
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市场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
供给曲线:表示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供给变动:位移(线动)价格不动,成本降低,生产技术提高会导致供给曲线向右(下)平移
(二)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二、市场供给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下进行。其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成本。eg:房子影响: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结果市场短缺后果:严重买方排队现象,黑市交易,生产者变相涨价(以次充好,缺斤短两),走后门措施:配给制注意:只宜短期或者局部地区实行,不宜长期化
最低限价(保护价格、支持价格):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其目的在于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eg:农产品影响: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后果:严重卖方排队现象,黑市低价,生产者变相降价,走后门措施:建立政府收购和储备系统注意:财政支出增加,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
(二)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三、均衡价格
定义: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
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景
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景
两种计算方法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多 大
商品的重要性 大 小
商品用途的多少 多 大
时间 短 小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弹性>1,降价收入增加,薄利多销
弹性=1,价格变动,不影响销售收入
弹性<1,价格上涨收入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与卖方销售收入的关系
(一)需求/价格弹性
定义: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替代关系,Eij>0,煤气和电
互补关系,Eij<0,汽车和汽油
类型
(二)需求/交叉弹性
定义: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的收入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Ey=1
Ey>1,收入增加20%,需求量增加大于20%,收入多,买得更多 eg:高档品
0<Ey<1,收入增加百分之20%,需求量增加小于20% eg:必需品,柴米油盐
收入多买的多
Ey=0
收入和需求无关
Ey<0,eg:低档品
收入多买的少
类型:
(三)需求/收入弹性
定义: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Es>1,弹性充足
Es<1,弹性不充足
Es=1
Es=0,完全无弹性 eg:乾隆的字画
Es=∞
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较长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大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
影响因素:
(四)供给/价格弹性
四、弹性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经纪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
2、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的心里感觉,是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总效用:一般来说,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加
边际效用递减: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基数效用论1.2.3.4...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
序数效用论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3、效用理论
(一)效用理论
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的表达出来
可传递性: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
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定义: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形似,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离远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根据多比少好)
根据偏好的可传递性,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特征:
(二)无差异曲线
一、无差异曲线
定义: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的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
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一)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平移,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平移(价格同比变化,预算线斜率不变)
(二)相对价格变动与预算线的影响
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
二、预算约束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上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一)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注1:价格消费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不变,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组合
注2: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的,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数量的变化。对于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化;对于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反向变化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
(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信息的不对称
缺乏准确的资料
在生产者行为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b style=\
(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一书,他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交易费用是围绕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包括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及签订契约、监督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
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
定义: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品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于所有的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有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二)生产函数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也称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伺候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多素行业会有一个适度的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单位生产成本最小
(四)规模报酬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又称生产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一)成本的含义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二)成本函数
短期总成本TC=总固定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
固定成本总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总变动成本曲线和总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
(三)短期成本曲线
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
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
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3、进入障碍的大小
具体依据:
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
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质量差别
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产品具有差别性,生产者可以对价格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
垄断竞争市场
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
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别或完全无差别
对价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
进入行业比较困难
寡头垄断市场
只有一个生产者
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
进入非常困难
政府垄断
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
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
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关系
自然垄断
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
完全垄断市场
各种市场结构类型的特征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行业的需求曲线和企业的需求曲线不同,行业右下方,企业水平线
1、需求曲线
边际收益=平均收益=单价,平均收益AR=边际收益MR=产品价格P(三线重合)
2、收益曲线
行业的供求曲线及企业的需求收益曲线
1、决策原则: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此时的产量为最优产量
2、供给曲线:就是成本曲线
企业产量决策原则及企业供给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1、需求曲线: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二者完全相同
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但由于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所以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2、收益曲线:企业的平均收益AR=单位产品的价格P,企业的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
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2、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因为二者在生产要素投入和具体的生产过程方面没有什么差别
3、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之上,并且往往要对供给量进行限制
4、并不可以随意提价,在价格决策时,也必须考虑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
5、不存在供给曲线(垄断企业关于供给的决策不仅取决于成本,还受其需求曲线的约束
企业产量价格决策原则
注1:在边际成本上的加价额占价格的比例,应该等于需求价格弹性倒数的相反数
注2:垄断企业所取得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弹性,弹性较低,即E的的绝对值较小,垄断者可以确定较高的价格;随着需求价格弹性的增大,Ed的绝对值扩大,则价格非常接近边际成本
1、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价格P-边际成本MC/价格P=-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企业简单定价法则
(一)含义: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同一产品,规定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企业对不同的购买者所购买的每一个批量单位的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品,常说的批量作价
三级价格歧视:建立在需求价格弹性不同的基础上,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级别
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的购买者
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三)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
(四)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MR1=MR2=MR3=.....MC
价格歧视
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需求曲线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企业相同,均向右下方倾斜
垄断竞争企业需求曲线不是市场需求曲线,而是每一个具体的企业的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即是企业的需求曲线,也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比完全垄断企业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2、决策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垄断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卡特尔:eg:OPEC,很少能够控制整个市场,在利润诱惑下可能违反协议,我国企业之间卡特尔是违法行为,收到反垄断法严格禁止
1、协议价格制
2、价格领袖制
价格形成模型
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形成模型
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生产要素的含义与分类: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相同点:均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
(1)产品市场,需求者是消费者或居民,供给者是生产者或厂商
(2)生产要素市场,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
产品市场是最终市场,要素市场是中间市场
不同点: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异同
消费者需求曲线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者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
引致需求:是指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接派生出来的,也称”派生需求“
提示1:每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将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
提示2: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联合需求:是指生产者对生产要去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也称”复合需求“
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和联合需求
是指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称边际产量
边际物质产品
是指增加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产品
是指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边际产品价值
是指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边际要素成本
是指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
5概念
原则: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2、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1、完全竞争要素市场是指要素市场上的参与者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供求行为都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需求者,即生产者在产品市场上也是完全竞争者,不存在垄断行为
2、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供给曲线、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三线重合)水平线
3、完全竞争者要素需求曲线、边际收益产品线、边际产品价值线(三线重合)向右下方倾斜
3、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和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在某一价格下的市场要素需求量,一般应该是在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求和,但当整个市场上的所有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工资下降,雇佣的人应该多,但是企业产量提高会导致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增加太多劳动力)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1、当要素供给者局限在消费者时,要素供给问题就有一个基本特点,即要素数量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如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可以利用。所以,消费者要将全部时间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
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2、劳动的供给原则
4、生产要素分析及劳动供给原则
形状:向后弯曲
替代效应: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收入效应: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减少劳动供给
二者关系:当工资低收入少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综上: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1、劳动的供给曲线
2、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3、资本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垂直线,长期看是一条后弯曲线
5、劳动、土地和资本供给曲线
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得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
一般均衡状态-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在资源最优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简单记忆:不管如何配置资源,整体福利不变)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
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又称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简单记忆: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
帕累托改进
1.资源最优配置的有关概念
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信息是完全的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1、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垄断
外部性
公共物品
信息不对称
2、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原因
2.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原因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1、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
3、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影响
(1)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
(2)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政府的干预
3.垄断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的干预
含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
消费的外部性:张三种树李四乘凉/张三吸烟李四被迫吸二手烟
生产的外部性:企业排放污水,导致河流污染/企业研发新技术,技术扩散
按照经济主体分类
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减少
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
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按照对他人的影响
对负外部性的企业使用
税收
对正外部性的企业使用
补贴
合并相关企业
传统方法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重要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
现代方法
消除外部性的方法
4.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的干预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对应的
竞争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
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
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例如:国防、道路、环境治理、广播电视等
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提示:公共物品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出现“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
含义
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典型:国防、治安,只能由政府提供
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政府和个人都可以提供。例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分类: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特征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既价格方向的求和
私人物品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既数量上的求和
注1: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无法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不能求得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注2: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对市场的影响:由于公共物品不是排他的,搭便车问题阻止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干预: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
公共物品的含义和特征
5.公共物品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的干预
逆向选择是买卖双方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出现劣质的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
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含义: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政府干预: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6.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的干预
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第六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总收入是收入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的概念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民收入(GNI)的关系
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既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价值形态
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次级收入之和
收入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产品形态
形态
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生产法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
收入法
三部分的计算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四部分的计算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G+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
支出法
计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形态及计算方法
一、国民收入核算
投资I=私人储蓄S+(政府净收入T-政府购买G)+(进口M-出口X)
总收入=消费C+私人储蓄S+政府净收入T
四部门:1.消费者(居民)2.企业 3.政府部门 4.国外部门(境外部门)
I=S+(T-G)
三部门:1.消费者(居民)2.企业 3.政府部门
I=S
两部门:1.消费者(居民)2.企业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边际消费倾向β=增加的消费c/增加的收入y 0<边际消费倾向<1
边际储蓄倾向S=增加的储蓄s/增加的收入y 0<边际储蓄倾向<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C=α+βY α--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APC=总消费c/总收入y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1,等于1或小于1
提示: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三个假设
英国 凯恩斯消费理论
C=α*WR+c*YL WR--财产收入 YL--劳动收入 α--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1)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实际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开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2)如果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年轻人、老年人,如果中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美国莫迪利安妮的生命周期理论
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 现期消费支出Ct=边际消费倾向*现期持久收入YPt
美国的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三种消费理论
边际消费倾向β=增加的消费/增加的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总消费/总收入
边际储蓄倾向S=增加的储蓄/增加的收入
平均储蓄倾向=总储蓄/总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消费+储蓄=收入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3.消费和储蓄
投资函数: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由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投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投资乘数k=增加的收入Y/增加的投资I=1/1-边际消费倾向β=1/边际储蓄倾向S
4.投资函数与投资乘数
5.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总需求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利率:反向变化,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品消费品的数量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
税收:反向变化,税收的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导致总需求增加
价格总水平:反向变化,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
货币供给量:同向变化,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增加
政府购买:同向变化
预期:同向变化,如果企业(居民)对未来的利润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投资,也会增加消费,导致总需求增加
1.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财富效应(价格总水平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上升)--居民收入或实际购买力变动(下降)--总需求变动(下降)
(2)利率效应(价格总水平对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上升)--利率变化投资消费需求变动(上升)总需求变动(下降)
(3)出口效应(价格总水平对出口需求的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上升)--汇率变化出口需求变动()--总需求变动(下降)
3.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影响
总需求曲线
6.总需求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总供给含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
价格
其他因素,技术进步、工资水平变动、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变动
成本
企业利润
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
由于决定供给的价格和成本中的工资在长期中具有灵活性,在短期具有粘性或缺乏弹性,因而总供给曲线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形式
(1)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
(2)从长期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
长期
(1)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成同方向变化
短期
总供给曲线
(1)长期来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
(2)短期来看,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影响价格总水平
若假定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则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过膨胀的基本模型
总供求模型
7.总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含义: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表示。
提示1:计算GDP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用现行价格计算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提示2: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示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包括了经济增长,也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资本的投入数量
3.劳动生产率
4.资本的效率
决定因素
1.两因素分解:把经济增长看做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
2.三因素分解;把经济增长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索罗余值=全要素生产率
因素分解
1.经济增长的含义、决定因素及分解
一、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提示: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个别经济总量指标,比如GDP的单独波动也不能反映经济周期。一般认为经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总量指标,包括GDP、就业和金融市场等才能说明经济周期。
含义:
1.长周期(长波循环,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长度平均为50-60年
2.中周期(大循环,朱格拉周期),周期长度平均约8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
3.短周期(小循环,基钦周期),周期长度平均为3-5年
按照周期波动时间
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
古典型周期
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
增长型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
通货膨胀
扩张阶段(复苏和繁荣)
失业率高、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消费水平下降
紧缩或衰退阶段
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2.经济周期
投资率的变动
消费需求的波动
技术进步的状况
预期的变化
经济体制的变动
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导致因素
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一致指标(同步指标)
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先行指标(领先指标)
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滞后指标
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3.经济波动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发展的含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并伴随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的核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
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
(1)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变
(2)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着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三个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新常态的含义:是指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发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转向新的增长点
(1)中高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3)新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的特征:
5.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含义和特征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水球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6.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理念
去产能-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
去杠杆-(债务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包括依法处置信用违约风险、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金融监管等措施
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补短板-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以及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措施,补齐短板
主要任务(三去一降一补)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创新的地位,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引进来走出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8.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经济发展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价格总水平的度量:我国目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货币供给量M 增长-上升
货币流通速度V 加快-上升
总产出T 增长-下降
费雪方程式:MV=PT,即P=MV/T,以变动功率表示:π=m+v-y π: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m: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v: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y:GDP的变动率
总需求 反向
1.长期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
2.短期看,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呈同向变动
价格总水平决定于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
从长期看,决定价格总水平的总是总需求
从短期看,价格水平水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总供给
1.价格总水平含义、度量及决定其变动的因素
名义工资: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得工资
实际工资: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实际工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工资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利率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变质,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汇率
价格变动的直接经济效应
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收入分配结构
价格变动的间接经济效益
2.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一、价格总水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
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指标
2018年我国首次正式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
我国失业水平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
从一个较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存在一个正常的失业率,这就是自然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把它定义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
斯蒂格利茨把它定义为通过膨胀为零时的失业率
由于自然失业率和是否存在通货膨胀有关,因此现在一般把它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率”
自然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换工作之间
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机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
与经济周期相联系,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类型
3.就业、失业的含义、统计指标及失业的类型
二、就业和失业
相对于潜在的GDP,世纪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
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世纪GDP就会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存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家阿瑟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美国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
就业弹性的变化受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就业弹性就比较高
就业弹性系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4.奥肯定律、就业弹性
最初反应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
后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失业率降低,通过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 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是不存在的)
5.菲利普斯(英国人)曲线
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英国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只要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然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英国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19世纪
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瑞典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初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美国克鲁格曼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
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出口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4)汇率水平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
(2)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
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
2.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一、国际贸易理论
目的:保护国内生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包括进口贸易的干预和出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限制
进口配额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产品的进口数量和金额加以直接限制的措施
“自愿”出口限制: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歧视性公共采购:一国政府根据本国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的供应商有限获得政府公共采购订单的措施,这种政策是对外国供应商的一种歧视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非关税限制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措施
直接补贴
出口退税
出口信贷
间接补贴
出口补贴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
3.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措施
含义: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确认出口国企业低价销售行为是否为倾销行为的关键是关于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
(1)原产国标准
(2)第三国标准
(3)成本加成
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
掠夺性倾销: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
持续性倾销:无限期的持续的
隐蔽性倾销:正常价格出口,但进口商以低价在进口市场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给予补偿
偶然性倾销:处理大量剩余产品
(1)阻碍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2)向进口国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错误的价格信号,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
(3)发达国家新兴产业产品倾销将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对进口国
(1)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2)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对出口国
(1)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对第三国
倾销的影响
含义:反倾销是一种贸易救济措施,是指进口国针对价格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来抵消不利影响的行为。反倾销税是在正常海关税费外,进口国主管机关对确认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提示1: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出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提示2: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1)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
(2)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3)损害与低价倾销时间存在因果关系
提示3: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反倾销
4.倾销与反倾销
二、国际贸易政策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