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2021-03-07 21:52:42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组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涵盖了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员工福利和劳动关系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企业能够更好地吸引、留住和发展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力。同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二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供需平衡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概念
理解
人力资源规划要在组织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人力资源规划要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使组织人力资源供需平衡
人力资源规划对组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预测既要注重数量,也要关注质量
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战术规划
战略计划
根据组织总体战略所确定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以及组织外部的社会的法律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影响而制订的一套跨年度目标
战术计划
根据组织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内外部人力资源供求状况, 以及组织自身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的预测结果制定的具体方案
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战略的关系
组织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方向
组织战略制约了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保障了组织战略的实施
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完善组织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
业务规划
职位编写规划
人员增补规划
人员裁减规划
人员流动规划
当组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时,将使之有计划地流动
当晋升职位较少而可以晋升人员较多时,依据配备计划进行人员的水平流动
当组织人员过剩时,依据配备计划改变工作分配方式,调整组织中不同职位的工作量没解决工作负荷不均的问题
定期安排组织在不同类ing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人员晋升规划
人员培训开发规划
薪酬激励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兼顾性原则
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人力资源短缺的处理方法
人力资源过剩的处理方法
结构失衡的调整方法
对那些富余专业、富余类型的人哦力资源采取供过于求的调整方法;而对那些急需专业、急需类型的人力资源采取供不应求的调整方法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组织外部环境
组织内部环境
人力资源自身因素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步骤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统计法
趋势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
工作负荷法
推断法
德尔菲法
经验预测法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影响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因素
外部人力资源供给影响因素
行业性因素
地区性因素
全国性因素
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
人口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发展
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影响因素
组织人员年龄阶段分布
员工的自然流失
内部流动
跳槽
新进员工的情况
员工填充岗位空缺的能力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步骤
对组织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组织员工状况
分析组织的职位调整政策和员工调整的历史数据,统计员工调整的比例
向各部门的人事决策者了解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情况
将步骤2和步骤3的情况汇总,得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地域性因素
分析影响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全国性因素
根据步骤5和步骤6的分析,得出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辉总,得出组织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技能清单法
管理人员替换法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
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四 人员招聘
人员招聘概述
人员招聘的意义
关系到用人单位的生存与发展
用人单位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需要拥有各种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没有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科学合理的人事安排,用人单位在市场中将无立足之地.人员招聘就是为确保用人单位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用人单位调整人才结构的必要手段
用人单位发展的每个不同阶段都会需要不同类型、数量的人才,这是用人单位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用人单位人员招聘的根本目的,是为用人单位获取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的人员,它根据用人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科学选拔技术,为不同岗位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以实现人、岗和组织的最佳匹配,最终达到因事设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互赢目标.由于组织内部的人事变动如升迁、降职、辞职、退休、解雇、死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时刻处于变化中,人员招聘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和层层选拔,最后会录用用人单位相对满意的人员.这些人员的基本素养、所掌握的技能等都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有效的招聘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员工队伍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发展的要求.
展示用人单位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人员招聘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对外宣传自我形象的机会.有研究结果显示,公司招募过程质量的高低会明显影响应聘者对用人单位的看法.人员招聘不仅仅是用人单位在吸引和招聘人才,应聘者也可通过人员招聘过程了解该用人单位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管理特色和用人单位文化等,不管应聘成功与否,都是一扇让别人了解用人单位的大门.招聘是用人单位在其特定目标人群中树立独特的雇主形象、扩大组织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更好地吸引、激励和留住最优秀人才,实现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人员招聘的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
公开就是要公示招聘信息、招聘方法,这样既可以将招聘工作置于公开监督之下,防止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现象,又能吸引大量应聘者.公平、公正就是确保用人单位的人员招聘制度给予合格应征者平等的获选机会,对待所有应聘人员,应当一视同仁,不得人为地制造各种不平等的限制.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开就是要公示招聘信息、招聘方法,这样既可以将招聘工作置于公开监督之下,防止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现象,又能吸引大量应聘者.公平、公正就是确保用人单位的人员招聘制度给予合格应征者平等的获选机会,对待所有应聘人员,应当一视同仁,不得人为地制造各种不平等的限制.
竞争择优原则
竞争择优原则是指在人员招聘中引入竞争机制,用人单位要制定严格统一的考试、考核程序,在对应聘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按照考试、考核的成绩择优选拔录用员工,确保获取合格人才.
效率优先原则
效率优先原则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招聘成本录用到合适的最佳人选.人员招聘录用以提高用人单位效率、提高用人单位竞争力、促进用人单位发展为根本目标,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人员招聘的前提
工作分析
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职责内容
工作中人的活动
工作特征
工作所采用的工具、设备、机器和辅助设施
工作绩效标准
工作的任职要求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从人力资源规划中得到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决定了用人单位预计要招聘的部门与职位、数量、时限、类型等因素.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果能够使管理者了解什么样的人应该招聘进来填补 什 么 样 的 岗 位空缺.
人员招聘的程序
制定招聘计划
人员招聘
发布招聘信息,收集应聘资料
简历筛选
笔试
面试
背景调查
体检
员工录用及试用期设定
招聘评估
一个完整的招聘过程应该有一个评估程序.在人员招聘过程中,由于招聘的岗位和要求不同,招聘渠道和甄选方法等也不尽相同,不同招聘渠道和甄选方法的成本也不相同,人员招聘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以最低的招聘成本将最符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的人员吸引录用到用人单位中.招聘评估主要从招聘各岗位人员到位情况、应聘人员满足岗位的需求情况、应聘录用率、招聘单位成本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招聘的渠道和方法
内部招聘
方式
用人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组织成员推荐
竞聘上岗
优点
内部招聘的准确度更高,有效性更强
内部员工适应性更强.
能够激发组织员工的内在积极性.
人员招聘的费用较低.
缺点
容易造成用人单位内部矛盾.
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影响用人单位竞争力.
失去选取外部优秀人才的机会.
除非有很好的发展或培训计划,内部晋升者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组织对他们的预期要求,内部培养员工的成本远比雇佣外部直接适合需要的人才要高.
外部招聘
方式
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负责招聘
代理机构.
管理咨询公司.
猎头公司.
用人单位公开招聘
发布招聘广告.
接受报名.
参加招聘测试.
公开录用结果.
校园招聘
熟人推荐
优点
有利于树立用人单位形象.
可以缓解内部竞争者间的紧张关系.
带来新理念、新方法,使用人单位充满活力.
外部选择余地大,有利于招到优秀人才.
缺点
筛选难度大,决策有风险.
新员工进入角色状态较慢.
人才获取成本高.
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招聘的成本——收益分析与评估
招聘的成本—收益分析
招聘成本
招募成本
招募成本是为了吸引和确定用人单位所需内外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招聘人员的直接劳务费用、直接业务费用(如招聘会议费、差旅费、广告费、宣传资料费、办公费、水电费等)、间接费用(如招待费、场地租赁费用、设备使用费等).
甄选成本
甄选成本是指对应聘人员进行鉴别选择,以便最后做出是否录用决定所支付的费用.一般情况下,甄选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历及个人申请表筛选,汇总应聘候选人员资料;(2)进行各种书面测试,评定成绩;(3)进行面试相关工作,评定成绩;(4)根据应聘候选人相关资料、各种考核测试成绩,招聘小组讨论做出录用决策方案;(5)背景调查,通知候选人体检;(6)录用面谈;(7)发放录用通知.
录用成本
录用成本是指甄选结束后,把录用人员安排至招聘单位所发生的费用.录用成本包括员工调动补偿费、员工安家费等由人员录用引起的相关费用.
安置成本
安置成本是指为了安置已录用员工到具体工作岗位而发生的相关费用.一般包括各种行政管理费用、为满足新员工工作所需添加的设备条件购置费用、录用部门因安置工作所耗费的各项成本费用等.
成本效用评估
录用人员评估
招聘总结
招聘的最后阶段,招聘小组通常需要撰写招聘总结报告,全面整理招聘实施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把招聘总结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料存档,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提供信息.招聘总结一般由招聘主要负责人来撰写,该总结需要能够真实地反映招聘的全过程,同时还要明确指出本次招聘过程中的成功及失败之处.招聘总结的内容具体包括:招聘计划的完成情况介绍、招聘进程描述、招聘经费使用总结、招聘结果评定等方面.
六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的概念
将绩效视为结果的观点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如,伯拉丁等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凯思等认为:绩效是“一个人留下的东西,这些东西与目的相对独立存在”.
将绩效视为行为的观点认为,绩效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有关的行动.如墨菲认为:“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坎姆布尔指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到系统因素的影响.”
将绩效视为能力的观点认为,绩效是员工的素质及胜任能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对知识型员工的考核和评价要求,知识型员工的考核应以素质为基础,关注员工的潜能.
绩效管理的含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持续改进组织绩效的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追求员工绩效的提升;第二层是实现员工的成长和发展;第三层是实现组织的发展.
绩效管理的流程
绩效计划
内容
绩效计划是一个确定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通常包括员工的工作目标,实现工作目标的主要工作结果、衡量工作结果的指标和标准、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部门主管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等方面.
特点
第一,绩效计划是关于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说明员工在考核期内要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
第二,绩效计划是管理者与员工双向沟通的过程.绩效计划强调通过互动式的沟通,使管理者与员工在制定评价周期内的绩效目标及如何实现预期绩效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都负有责任.如果是管理者单方面布置任务,员工被动接受任务,就变成了传统的管理,就失去了绩效管理的意义.
绩效跟进
内容
绩效跟进是在绩效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随时保持联系,全面追踪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影响绩效实现的潜在障碍和问题,共同探讨可能的解决措施.绩效跟进是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主要工作
持续的绩效沟通
持续的绩效沟通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工作,以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沟通共同制定了绩效计划,但并不意味着目标会完全实现,工作会顺利完成.持续的绩效沟通可以使一个绩效周期里的每一个人,无论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可以随时获得有关改善工作的信息,并就随时出现的变化情况达成新的承诺.双方沟通的内容通常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管理者能为员工提供何种帮助等.
绩效信息的搜集
绩效信息的收集是一种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员工工作情况和组织绩效的方法.概括起来,绩效信息收集有以下目的:提供真实的员工工作的绩效记录,为绩效评价及相关决策作基础;及时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及时掌握员工优缺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与再教育;在发生法律纠纷时为组织的决策辩护.
绩效考核
绩效反馈
常用的绩效评估方法
排序法
直接排序法
交替排序法
配对比较法
强制分布法
强制分布法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将员工分别分布到每一个工作绩效等级上去.强制分布法可以避免绩效评估中的过宽或过严误差,它假设员工的绩效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两头小,中间大”
业绩评定表法
业绩评定表法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考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一个等级表上记录员工的绩效状况.员工的绩效被划 分 为 若 干 个 等 级(通常是5等级或7等级),采用优秀、良好、一般等形容词来进行定义
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是由考核者观察、记录被考核者的 关 键 事 件,而 对 被 考 核者的绩效进行考评的方法.关键事件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特别有效的或特别无效的行为,即关键事件包括两个方面,对组织绩效有积极影响的事件和对组织绩效有消极影响的事件.关键事件法由J.弗拉纳根提出.
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
含义
行为锚定等级评定表法是业绩评定表法和关键事件法的结合.在行为锚定法中,会通过一张登记表反映出不同的业绩水平,并且根据员工的特定工作行为进行描述
步骤
获取关键事件.首先要求对工作比较了解的人员对一些代表优良绩效和劣 等 绩 效 的 关 键 事 件 进 行 描 述.这 些 人 员 通 常 包 括 任 职 者 及 其主管.
建立绩效维度.再由前述人员人将关键事件合并成为数不多的几个维度(如5个或10个),并对绩效维度进行界定.
重新分配关键事件.由另外一组同样对工作比较了解的人来对关键事件进行重新分类.先让他们看看已经界定好的绩效维度以及所有的关键事 件,再让他们将这些关键事件分别放入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绩效维度中去.如果就同一关键事件而言,第二组中某一比例以上(通常是60%~80%)的人将其放入的绩效维度与第一组人将其放入的绩效维度是相同的,那么,这一关键事件的最后位置就可以确定了.
对关键事件进行评定.第二组人会被要求对关键事件中做描述的行为进行评定,以判断他们能否有效地代表某一绩效维度所要求的绩效水平.对行为进行评定大多会选择7点或9点等级尺度评定法.
建立最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每一个绩效维度来说,都将会有一组关键事件作为其“行为锚”.每组中通常会有6~7个关键事件.
八 人员培训与开发
培训与开发概述
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的现代理念
现代社会的各级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作为个体的人对于自身的发展提升的需求也是日益迫切,同时,人力资源开发的现代理念也在日新月异不断更新迭代.比如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理念,学到老才能活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全球化视野理念,全员全过程开发理念,开放创新与因时而变理念等.
培训的作用
人员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及其种类和方法
培训需求分析
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
当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其领导者和手下员工对变化是否具有积极应对的意愿时,或者当组织转入一个新的行业时,相关的培训需求是许多员工普遍存在的.
职能群体的培训需求
源于组织中特定群体的培训需求.这些群体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单位、部门或者机构,比如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也可能是居于一个特定层次的职能,例如监事长、董事会秘书等;也可能是一种具体业务或者从事一项特殊任务的机构,如安全保卫部门.
组织整体的培训需求
源于组织整体的培训需求包括:组织转入新的经营领域所进行的准备和调整;组织的各种自我发展和提升活动;对不达标行为的集中指导等等.
培训需求分析的种类
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
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
培训需求的阶段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
诺伊分析方法
诺伊分析方法是由著名企业管理专家 R.A.诺伊提出的,它包括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以及人员分析三个要素.
必要性分析方法
必要性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并分析信息或资料,以确定是否有必要通过培训来解决组织存在问题的方法.它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还包括了运用培训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本和收益等等一系列问题.
培训的实施步骤
人员培训制度的制定
人员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培训计划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结合人力资源规划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年度、季度或月度的培训工作进行规划,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讲师、培训的参与者,并进行培训经费预算的一系列工作.年度培训工作是最普遍的,在年末对当年的培训工作进行总结,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制定下一年的培训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细化、修改和完善,以增强培训效果.
员工培训计划的制定步骤
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通过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来制定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费的预算约束条件,对培训方案进行优选,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培训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制定员工的发展规 划,确 定 员 工 的 发 展 区 域,对 个 人 岗 位 的 人 才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培养.
人员培训实施工作的流程
人员培训的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研讨法
视听法
角色扮演法
案例研究法
导师——学徒制
培训的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在培训之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组织从中所得到的收益进行分析与评价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培训评估模型
反映评估
反应评估是第一级评估,即在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度.第一级评估目标往往包括对培训项目的肯定式意见反馈和既定计划的完成情况.
学习评估
学习评估是第二级评估,着眼于对学习的度量,即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的收获.评估的方法很具体,无论是测试、模拟、技能练习还是教师的评价,都是为了评估学习的情况.往往在培训之中或之后进行,由教师或培训辅导员来负责实施.
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即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行为层面的评估主要有观察、主管的评价、客户的评价、同事的评价等方式.这个层面评估的好处是:培训的目的就是改变学员的行为,因此这个层面的评估可以直接反映课程的效果;可以使高层领导和直接主管看到培训的效果,使他们更支持培训.
结果评估
这是第四级评估,其目标着眼于由培训项目引起的业务结果的变化情况,其目标可以包括对每个项目的度量方法.通过诸如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用人单位或学员的上司最关注的并且可量度的指标来考查、判断培训成果的转化与培训前进行对照,看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和时间的间隔,这取决于学员多长时间才能取得持续不变的业务效果,往往是培训后的几个月.收集四级评估的数据所涉及的责任人包括学员自己、主管、区域培训协调员或者外部的评估人员.
人员开发
人员体能开发———健康与安全
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体质类型
(1)南方人:湿热(特别是沿海一带).
(2)高原人:血瘀、阴虚,是缺氧气.
(3)东北人:阳虚.
(4)男性痰湿、湿热的多.因应酬多,烟酒多.
(5)女性阳虚的多,小心眼、气郁、易着凉.
(6)老年人易血瘀、阳虚(气血运行不畅)毛细血管易堵,阳气减少.
(2)高原人:血瘀、阴虚,是缺氧气.
(3)东北人:阳虚.
(4)男性痰湿、湿热的多.因应酬多,烟酒多.
(5)女性阳虚的多,小心眼、气郁、易着凉.
(6)老年人易血瘀、阳虚(气血运行不畅)毛细血管易堵,阳气减少.
腹式深呼吸
人靠呼吸存活,呼吸停止人马上就会死亡,呼吸重要到几乎等于人生,只有会呼吸的人才有生机.深呼吸,一种叫胸式呼吸,一种叫腹式呼吸.用腹式呼吸可以锻炼横膈下来.平时呼吸每一次吸入呼出空气500毫升.一次深呼吸就有2500到3000毫升.一次就有7次到8次平时呼吸的量.更重要的不仅是氧气多了7倍到8倍,而且横膈一下降,胃、肝、脾、肠等得到温和的按摩,改善了肠胃功能,还能保护内脏.
人员智能开发———快速阅读、快速记忆与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就是在不影响阅读效率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阅读,一般速读高手可以达到每分钟上万字的阅读速度.传统的阅读是目光在每一个字间跳跃的点式阅读,大脑对信息的反应,受制于目光移动的速度.阅读时眼在字的停留时间为0.1~0.3秒,移在字间的跳跃仅占5%左右.而且从阅读到理解要经过视觉、语言、听觉三个中枢处理信息过程才能完成.快速阅读法是根本改变点式阅读为整行文字的线式阅读,这种方法使目光不在单字上停留,而是在整行的文字上停留,比眼球接受文字信号的速度快10倍以上,达到与大脑的思维速度同步.
快速记忆法
快速记忆法需要结合记忆规律,用各种方法把枯燥乏味的记忆材料转化为生动易记的物像,并通过有趣的奇特联想串联起来,来强化记忆效果,以物像为根本,以联想为关键,以奇特为秘诀,以谐音为窍门,用有趣的记忆过程达到准确的记忆目的,再结合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记忆快速、长久、牢固的目的,从而高效记忆、高效学习.最快速、最有效地让你拥有超级记忆力.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开启大脑的使用说明书.思维导图是快速提升工作效率的绝佳思考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它的帮助.无论是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资源分配、创新思考、会议报告,还是人生规划,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在一张纸上把它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在任何关键时刻,即使是再错综复杂的事情,思维导图都可以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十 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概述
员工关系的概念:员工关系是指组织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由于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
从法律层面界定双方因签订雇佣契约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
从社会层面界定双发在履行契约过程中催在的人际、情感以及道义——伦理关系
员工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
员工入职管理
即新员工入职时的员工管理
员工离职管理
员工离职应该按照公司制定的员工离职管理规定或者办法执行
员工信息管理
包括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员工的岗位情况、薪资情况、绩效考核情况、员工技能情况、培训情况、奖惩情况
人事档案管理
包括人员入职时基本资料、在职期间资料、离职资料三大部分及其他资料
劳动合同管理
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者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管理规定执行
劳动争议管理
劳资争议处理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因薪酬、工作时间、福利、 解雇及其他待遇等工作条件而产生的纠纷,产生纠纷后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可选择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方式进行
员工沟通管理
员工申诉管理
指组织成员以口头或书面等正式方式,表现出来的会组织或有关事项的不满,分为个人申诉和集体申诉
员工人际关系管理
引导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用人单位的获利能力由客户忠诚度决定,客户忠诚度由客户满意度决定,客户满意度由对公司忠诚的员工决定,员工忠诚取决于对于公司的满意度
心理咨询服务
帮助员工解决心理冲突,降低精神压力,从而保证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员工援助计划(EAP)
指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
员工活动管理
公司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丰富员工的文娱生活
用人单位文化建设
非常重要
员工关系管理的现状
用人单位对员工关系管理认知不足,专业性不强
缺乏共同的愿景
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员工关系管理的主体不清晰
过度追逐短期利益
员工需求的实现程度不高
完善员工关系管理
设立专人负责制度
员工参与管理
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加强内部沟通管理
做好员工离职管理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建设积极的用人单位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劳动合同管理
劳动合同概述
含义: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明确劳动权利义务,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中指行为的协议
内容
劳动合同期限
工作内容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劳动报酬
劳动纪律
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违反劳动而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的形式
口头
书面
劳动合同的种类
按人数划分
个人劳动合同
集体劳动合同
按合同期限划分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管理过程
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符合法律的原则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的原则
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
要约
承诺
劳动合同订立步骤: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草案——双方协商劳动合同内容——双方签订——合同公证
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亲自履行原则
权利义务统一原则
全面履行原则
劳动合同履行的要求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为劳动者提供休息和休假、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提供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继承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接触的条件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在自愿、平等、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基础上, 互相协商,可以提前终止劳动合同效力
劳动者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 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 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 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②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③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⑤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 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⑤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 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 动合同. 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 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 作的; 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 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用人单位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 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 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①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②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③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 裁减人员的; ④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 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 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 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 力的; 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
提出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需提前30日以书面 形式通知对方
征求工会意见.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要听取 工会或者员工的意见.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 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 果书面通知工会
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是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而给予劳动者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在 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和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水平.«劳动合同 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 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 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 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 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 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 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依法为劳动者办理档案转移手续.«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 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 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 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 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劳动合同的终止
指劳动合同期满或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出现,以及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因某种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时终结劳 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的续订
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
员工社保政策与实务
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劳动争议处理
概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 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
范围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 生的争议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处理
机构
子主用人单位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题
原则
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
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处理程序
协商
调解
仲裁
原则
三方原则
独立办案
一裁终局
程序
案件受理
案件审理
结案
诉讼
一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基本概念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综合,它是一种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并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
数量
用人单位——员工数量
国家
质量
身体健康状况
科学文化水平
专业技能水平
工作态度
人力资源与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和人口资源、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一种资本形态
关系
1. 都以人为基础
2.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大都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
区别
1. 二者概念范围不同
2. 二者存在形式不同
3. 两者关注焦点和研究角度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五个不同阐释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或承担的职能出发——人力资源管理是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的活动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出发——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出发——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那些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中的专门人员所做的工作(认同人数较少)
从目的、过程等方面出发综合进行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活动,是通过协调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人与事的关系,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论、方法、工具与技术(认同人数较多)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错误认识
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彻底割裂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事管理的继承,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它是从人事管理演变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要履行人事管理的很多职能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优势对人事管理的发展,它的立场和角度有明显不同于人事管理,可以说是一种全新视角下的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步骤,可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化为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包括对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做出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制定出平衡供需的计划,等等
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支持性工作环节
胜任素质模型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的组合
员工招聘与甄选——招聘是用人单位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候选人来申报用人单位空缺职位的过程;甄选是用人单位采用特定的方法对候选人进行评价,以挑选最合适人选的过程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员工实施培训、晋升、薪酬分配等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用人单位调控员工的重要手段
薪酬与福利管理——根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设计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
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培训与开发使组织提升员工素质与技能进行实现组织发展的重要手段
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作为现代用人单位管理者,熟悉并掌握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员工关系管理——用人单位与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员工关系是否融洽、健康,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员工是否能忠于用人单位,是否能正常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要承认人力资源管理是用人单位管理的组成部分且非常重要
要承认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代表用人单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解决用人单位管理的全部管理
作用
协调组织提升绩效实现目标
充分发挥组织中全体员工的技术和能力
为组织招聘和培训合格的人力资源
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实现自我实现感
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演变过程
萌芽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传统的经验管理
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初):以工作为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人与工作相互适应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地位的上升:全面参与组织战略管理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拓展:从区域化到全球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转移:专项知识型员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提升:视员工为客户
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创新:推进信息化进程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含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核心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以及赢得竞争优势
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战略性
系统性
匹配性
动态性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流程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运作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活动和任务
战略性和变革性的活动
业务性的职能活动
行政性的事务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
人力资源管理部们的运行机制
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机制
建立良好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机制
建立协调和谐的管理机制
三 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职位分析概述
职位分析的具体实施
职位分析的步骤
准备阶段
在职位分析的起始阶段需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职位分析的目的和用途,确定职位分析对象及职位分析方法,组成职位分析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等.
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是全面搜集、获取、综合组织某项工作有关信息的过程,包括职位相关信息及任职者相关信息.
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使其形成规范的文本,即职位说明书的过程.
结果应用阶段
结果应用阶段即将职位分析结果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职位分析的价值在于职位分析结果的应用,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培训工作分析的运用人员.这些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分析程序运行的准确性、运行速度及费用,因此,培训运用人员可以增强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制定各种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应用文件.
职业分析的方法
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面对面的谈话的方式获取工作信息的方法.
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通过让被调查者填写精心编制的工作分析问卷来搜集信息的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工作分析人员观察被调查工作的执行过程而获取工作相关信息的方法,一般适用于相对简单、重复性高、外显性强和容易观察的工作.
职位说明书的编写
工作标识
职位名称
职位名称一方面反映了工作的主要职责内容;同时也指明该职位在组织中的等级位置,如人力资源经理,销售主管.职位名称编写的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标准化;二是要进行美化处理.
职位代码
主要是为了方便职位的管理,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应包含的信息.例如在某用人单位中,有一个职位编号为 HR 03 06,其中 HR表示人力资源部,03表示主管级,06表示人力资源部全体员工的顺序编号.
所属部门和直接上级
所属部门表明了该职位的所属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销售部.直接上级则是要列明该职位的上级职位名称,如人力资源总监、销售经理,而非上级职位的任职者.
工作关系
工作关系指该职位在职位体系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因工作需要和公司内外部人员所发生的工作关系.一般分为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如人力资源经理的内部沟通有分管副总经理、部门经理与员工.外部沟通有上级主管部门、所在城市人事劳动部门、各主要媒体或招聘网站、各主要培训机构、应聘人员或同行,相关行业协会.
工作概述
工作概述即工作的概括性陈述,描述的是工作的性质概况及主要活动.通常用一句或几句简短的话告诉我们一项工作是做什么的.如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概述可这样描述:协助制定、组织实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建设发展人力资源各项构成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为实现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工作职责
工作职责即工作的职能和责任,是职位描述的重点内容,要逐项列出本岗位所应负有的职责,是工作概要的具体化.其编写应符合完备性、独立性、稳定性等特点.
工作权限
工作权限即职位任职者所拥有的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力,一般包括人事权、财务权、信息权等方面.要注意的是,权限和责任应该是对等的,权力的赋予是为了职责的履行.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通常包括工作的场所,在室内、室外还是其他的特殊场所;工作环境的危险性,说明危险性存在的可能性,对人员伤害的具体部位、发生的频率,及危险性原因等;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即是否在高温、高湿、寒冷、粉尘、有异味、噪声等工作环境中工作,工作环境是否使人愉快.
工作绩效标准
有些职位说明书中包括“绩效标准”这一部分,它列明了在职位说明书提及的每项主要职责之下应达到的标准,以定量化为最好.
工作规范
工作规范主要说明任职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条件及相关素质,才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常见的任职资格条件有:学历及专业要求;所需资格证书;经验要求:一般经验、专业经验、管理经验;知识要求: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政策知识、相关知识;技能要求:即完成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能力要求,如计划、协调、实施、组织、控制、领导、冲突管理、公共关系、信息管理等能力及需求强度;个性要求,如情绪稳定性、责任心、外向、内向、支配性、主动性等性向特点.工作规范是对任职者的最低要求,亦即任职者不具备此任职资格将无法完成其工作.
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模型理论概述
含义
胜任素质模型是指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一系列胜任能力项目的集合,可以用公式 CM={CIi|=1,2,3,……,n}表示.在这个公式中:CM 表示胜任素质模型;CI代表胜任素质项目;CIi表示第i个胜任素质项目;n表示胜任素质项目的数目.胜任素质模型的特点是能够区分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
常见模型
冰山模型
洋葱模型
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
定义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一般采用职位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办法来确定.职位分析即采用职位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法明确职位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工作优秀的员工与工作一般的员工的标准.专家小组讨论则 是 由 优 秀 的 领 导者、人力资源管理层和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就此岗位的任务、责任和绩效标准以及期望优秀领导表现的胜任特征行为和特点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
选取分析效标样本
根据岗位要求,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调查.
数据搜集
可以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简称 BEI)、专家小组法(ExpertPanel)、问卷调查法(Survey)和观察法等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数据,但一般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
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在分析数据信息(访谈结果编码、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胜任特征模型.首先对已收集数据的报告进行内容分析,记录各种胜任能力要素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然后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最后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特征归类,并根据频次的集中程度,估计各类特征组的大致权重.
验证胜任特征模型
验证胜任特征模型可以采用回归法或其他相关的验证方法,采用已有的优秀与一般的有关标准或数据进行检验,关键在于用人单位选取什么样的绩效标准来做验证.
提取素质建立模型的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
五 员工甄选
员工甄选及其影响因素
含义
员工甄选,也叫选拔录用,是指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对已经招募到的应聘者进行鉴别和考察,区分他们的人格特点和知识技能水平,预测他们的未来工作绩效,从而最终挑选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恰当的职位空缺填补者.人员招募和甄选是两个不同的、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的过程.招募是甄选的前提和基础,而甄选则是招募的目的.招募工作直接影响着甄选的结果和效率,招募主要是利用宣传手段扩大其影响,并吸引大量的应聘者前来应聘,为之后的甄选提供对象.
三要点
员工甄选应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员工甄选要以空缺职位所要求的任职资格条件为依据来进行,只有那些符合职位要求的应聘者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
员工甄选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部门共同完成的,最终的录用决策应当由直线部门做出.
员工甄选的意义
降低人员招聘的风险
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录用决策的错误,主要的形式有错误的选择和错误的拒绝.对用人单位而言,做出错误的选择和错误的拒绝都会给自身带来一定的损失.错误的选择是指用人单位聘任了实际素质很低、能力很弱的应聘者,这就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错误的拒绝是指用人单位拒绝了综合素质很高的应聘者,这就给用人单位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增强用人单位核心竞争力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用人单位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拥有具备核心竞争实力的人员,这样用人单位才会有一定的优势,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有助于员工的安置和管理
用人单位在对应聘者进行甄选过程中,能够增进对应聘者的认识,知晓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并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这有助于用人单位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员工的特点实施人尽其才的分类管理,将员工安置在符合其个性和能力特点的相应岗位上.
员工甄选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所处国家的法律法规
甄选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法令、行政命令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往往规定了用人单位甄选活动的外部边界.负责甄选的经理们,必须对甄选方面的法令规定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例如,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甄选活动中不能涉及性别、种族和年龄等的特殊规定,除非证明这些条件是职位工作所必需的.还有如管理游戏等场景设置时必须避免出现政治性的错误,也不能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瑕疵.
所处时代的主流评价技术水平
用人单位的甄选活动所遵循的评价技术,一般不能超越其所处时代的主流人事评价技术水平.而不同时代所遵循的人事评价技术会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会有一个新方法的产生、检验、优化、定型的过程,这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人事评价技术的好坏对所甄选员工的胜任程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所处时代的主流评价技术水平也会对胜任人才的甄选质量造成影响.
所在地域吸引力或行业前景
对一项特定工作提出申请的合格工作候选人数量,也是对甄选过程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若是甄选过程要真正达到挑选的目的,除非在大量的工作申请者当中有众多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才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若是其中只有少数几位应征者是符合条件资格的,那么所谓的甄选,就变成了从手边所握有的几位应征者中选择一位的决定过程而已.所以,所在地域的吸引力或者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会对甄选对象的数量产生影响.
内部因素
用人单位甄选的决策速度
做出甄选决定所花费的时间长度,在甄选程序中也有重大的影响.举例来说,假设一家制造用人单位的生产部经理向该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报告说:“我手下仅有的两位生产控制监督员,因为吵架而双双辞职了,如果没有人可以及时填补这两个空缺的话,那么我就没办法维持正常运作了.”在这种情况下,甄选的决策速度就成了影响甄选十分关键的一个因素.
用人单位甄选的方法
要找到适合用人单位中不同阶层的职位的人选,就必须用不同的甄选方法.举例来说,雇用一位最高层的管理者与雇用一位担任文书工作的基层人员,用人单位需要运用不同的甄选方法进行选拔.对于应征管理层职位的申请者,他们必须接受广泛的背景调查,以及全面详细的面试过程,以确认该申请者的实际经验和能力.而对于申请文书工作的应征者,他们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文字处理能力测试和一个简短的面试.
用人单位甄选的原则和依据
用人单位内部的相关甄选政策对员工的选拔录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把招聘工作做好,真正选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员,在招聘工作中,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应遵循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客观规律的科学原则去开展工作.例如,根据岗位对任职者的资格要求来选用人员,做到事得人,人适其事;选择
与用人单位文化和管理风格相融合的人员,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坚持德 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对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知人善
任,用人之长;坚持“宁缺毋滥”的甄选原则.这些政策思想都是用人单位甄选
员工时会考虑的因素.
与用人单位文化和管理风格相融合的人员,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坚持德 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对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知人善
任,用人之长;坚持“宁缺毋滥”的甄选原则.这些政策思想都是用人单位甄选
员工时会考虑的因素.
员工甄选系统的标准与甄选程序
员工甄选系统的标准
员工甄选的程序应该标准化.要保证每位参加员工甄选程序的应聘者都经历同样数量和类型的选择测试和面试.
员工甄选的程序以有效的顺序排列.那些费用较高、大量增加用人单位成本的程序,比如与用人单位高层面谈、体检等要放在甄选程序的最后,使这些环节只用于那些最有可能被录取的应聘者.
员工甄选系统要能提供明确的决策点.决策点是指那些能明确做出淘汰或保留的时点,如笔试成绩、体检结果等.关于应聘者通过决策点所必须具备的资格,管理者应有明确的标准.由于在前面的决策点上淘汰了不合要求的应聘者,因此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更可能获得该职位的应聘者身上.
员工甄选系统应保证提供甄选决策的充分信息.一个有效的甄选系统应保证充分提供确定应聘者是否胜任空缺职位的信息,不仅不能遗漏空缺职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保证从应聘者那里收集到与决策有关的充足信息,并能突出应聘者背景情况中重要的方面.此外,甄选系统还能实现根据需要多次核实应聘者信息和检查最重要信息的功能.
员工甄选系统应对参与员工甄选的评价者职责做出清晰界定.一个好的甄选系统应防止多位评价者了解应聘者背景时出现意外的重复,如分别与应聘者面谈时重复提问同样的问题,却同时忽略了提问其他重要的问题.
员工甄选的程序
工作申请表和简历筛选
选拔测试
面试
审核材料的真实性
体检
试用期考察
正式录用
适合中高管的多重甄选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及其实施步骤
含义
评价中心(AssessmentCentre)是近几十年来西方盛行的一种选拔和评估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的评价方法,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1929年建立的一套选拔军官的多项评价程序(Byham,1982),其中一项就是对领导才能的测评.评价中心技术把被测评者置于一系列模拟的工作情境中,由用人单位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外部的测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采用多种测评技术和方法,观察和评价被测评者在这些模拟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以考察被测试者的各项能力或预测其潜能,了解其是否胜任某项拟委任的工作及工作成就的前景,同时还可以了解被测评者的欠缺之处,以确定重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这是在最短时间内全面了解被测试者的最佳方式之一.这种测评方式源于情景模拟,因此,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情景模拟法.不难发现,在评价中心里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相互结合在一起,包括笔试、情景模拟、面试等,评价的结果是多个测评者进行系统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得到的.
主要测评形式
实施步骤
主要评价中心技术———文件筐测试
含义
文件筐测试是对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掌握和分析资料、处理各种信息,以及做出决策的工作活动的一种抽象和集中.测试在假定情境下实施,该情景模拟一个公司所发生的实际业务、管理环境,提供给被测评人员涉及财务、人事备忘录、市场信息、政府的法令公文、客户关系等十几份甚至更多的材料.测试要求受测人员以管理者的身份,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和想法,在规定的条件下,通常是较紧迫而困难的条件,如时间较短、提供的信息有限、孤立无援、初履新职等,对各类公文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公文处理报告.根据文件的数量和难度,规定完成的时间,测试时间通常为2~3小时,并且还要以文字或口头的方式报告他们处理文件的原则与理由,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处理.如果测评者有不清楚或想深入了解某部分内容,还可以与被测评者进行深入面谈,以澄清模糊之处.然后测评者根据被测评者的处理情况把有关行为逐一分类,再予以评分,对其相关能力和素质做出相应的评价.通过观察被测评者在规定条件下处理公文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分析被测评者的处理理由和说明,考察其在规定时间内能否敏锐捕捉信息,准确形成判断、妥善进行决策、有效指挥与协调的能力,是针对被测评者现场表现的综合测试.
优点
情境性强.完全模拟现实中真实的管理工作情景,对实际操作有高度仿真性,因而预测效度高.
非常适合评价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
综合性强.
表面效度高.
操作简便,要求低.
缺点
成本较高.
评分较为困难.
对评价者的要求较高.
主要评价中心技术———无领导小组讨论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答案范围很宽泛,几乎无法确定参考答案,只能凭借评价者的主观判断结合被测者的横向比较来给出评价,所以给评价者带来一定的操作难度.但同时却给了被测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被测者回答问题时只需考虑答案是否全面、是否有针对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等.除此之外,被测者可以自由发挥、自由想象.
两难问题
两难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是让被测者在两种互有利弊的答案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主要考查被测者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说服力等.此类问题对被测者而言,既通俗易懂,又能够引起充分的辩论.对评价者而言,不但在编制题目方面比较方便,而且在评价被测者方面也比较有效.但是,此种类型的题目需要注意两种备选答案具有同等程度的利弊,不能存在其中一个答案比另一个答案有很明显的选择性优势.
多项选择问题
多项选择题目是让被测者在多种备选答案中选择其中有效的几种或对备选答案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这种问题主要考查被测者分析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等方面的能力.多项选择题目往往没有一个确定的正确答案,评价者从被测者的选择或排序以及被测者做出的理由陈述中,判断该被测者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等多方面信息.多项选择题目命题较难,但对于被测者的测试效果较好,易于考查被测者各个方面的能力和人格特点.
操作性问题
操作性问题是提供材料、工具或道具,让被测者利用所给的材料制造出一个或一些评价者指定的物体.主要考查被测者的能动性、合作能力以及在一项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给被测者一些材料,让他们一起构建一座铁塔或者一座楼房的模型.这类问题,考查被测者的操作行为比其他类型的问题要多一些,情景模拟的程度要大一些,但考查语言方面的能力则较少,主要是看他们的动手能力.此类操作性问题因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也需要评价者必须很好地准备所需用到的一切材料,对评价者和题目的要求都比较高.此类测试一般出现在技术性比较强的领域里,比如计算机操作网络维护工作,行政办事窗口单位等等,还有就是组织协调部门等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行业.典型例子比如要求用 Photoshop软件为政府网站设计一个新闻照片的背景,看谁的设计有创新,这种测试是需要在现场实际操作出来的.或者允许测试者在设计过程中互相协作,这类操作性问题也可以考查一个小组或者几个人的合作能力,但最能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
资源争夺问题
此类问题适用于指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让处于同等地位的被评价者就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从而考察被评价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概况或总结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灵敏性等.如让被评测者担当各分部门的经理并就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分配.因为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自己必须要有理有据,必须能说服他人,所以此类问题能引起被测评者的充分辩论,也有利于评价者对被测者的评价,只是对试题的设计要求较高.
七 薪酬与福利管理
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概述
薪酬概念
薪酬
狭义:员工因为雇佣关系存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无形的服务和福利.
广义:包括非经济补偿,即个人对工作本身或者对工作在心理与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如工作的成就感、发展空间、和谐协调的同事关系等.
工资
从形式上看,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国际劳工组织«1949年保护工资公约»中对工资定义为:“工资”一词系指不论名称或计算方法如何,由一位雇主对一位受雇者,为其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和将要提供的服务,可以货币结算并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予以确定而凭书面或口头雇佣合同支付的报酬或收入.
薪酬的构成
基本薪酬 (BasicPay)
基本薪酬是指组织根据员工所承担或完成的工作本身或者是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技能向员工支付的稳定性报酬,反映的是工作或技能的价值,是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也是计算其他薪酬收入的基础.
绩效薪酬(MeritPay)
绩效薪酬是对员工超额工作部分或工作绩效突出部分所支付的奖励性报酬,旨在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它是对员工过去工作行为和已取得成就的认可,通常随员工业绩的变化而调整.例如:有突出业绩的员工,可以在上一次加薪的12个月以后,获得6%~7%的绩效工资;而仅让雇主感到过得去的雇员,只可以获得 4% ~5% 的绩效工资.调查资料表明,美国90%的公司使用了绩效薪酬.
激励薪酬 (IncentivePay)
激励薪酬也和业绩直接挂钩,也称可变薪酬(VariablePay),用于衡量业绩的标准有成本节约、产品数量、产品质量、税收、投资收益、利润增加等.激励薪酬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短期的激励薪酬可以表现得很具体.比如,如果每个季度达到或者超过了8%的资本回报率目标,公司的任何员工都可以拿到相当于一天工资的奖金;如果达到9.6%,则每个员工都可以拿到相当于两天工资的奖金;如果达到20%,则可以拿到等于85天工资的奖金.长期的激励薪酬则是对雇员的长期努力实施奖励,目的是使雇员能够注重组织的长期目标.例如,为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分配股份或红利,对有突出贡献者奖励股份,或者像微软、百事可乐、沃尔玛等公司那样让其所有的雇员拥有股票期权.
间接薪酬———福利 (Welfare)与津贴 (Subsidy)
这部分薪酬通常不与员工的劳动能力和提供的劳动量相关,而是一种源自员工组织成员身份的福利性报酬,所以叫间接薪酬.间接薪酬一般包括带薪非工作时间(年休假、不严格的考勤制度等)、员工个人及家庭服务(儿童看护、家庭理财、工作餐等)、健康及医疗保健、人寿保险、养老金等.一般情况下,间接薪酬是由雇主全部支付的,有的也要求员工承担其中一部分.
影响薪酬水平的因素
员工个人因素
技能与训练水平
高技能和高训练水平的员工其工作表现会好一些,因此其薪酬水平也相应高一些,同时也是为了补偿员工在学习技术时所耗费的时间、体能和智慧,所承担压力,所造成的机会损失等,而且还能激励员工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作绩效
一个员工的劳动贡献大,往往是由于其劳动强度大、劳动能力强、劳动付出多并形成了有效劳动,因此其薪酬水平也就高.
任职岗位
组织中不同的岗位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对组织的价值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处于不同岗位员工的价值的不同,因此也导致了薪酬水平的差异.
资历
资历是将工作年限作为一种经验和能力提供回报,是为了补偿员工过去的投入,同时减少人员的流动,起到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
组织方面因素
组织的支付能力
生产率水平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其财力雄厚,员工往往有高薪酬水平;生产经营持续发展,就为员工的薪酬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薪酬水平的高低必然和组织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关.如果组织薪酬负担过重,就会造成组织经营不善.
组织的薪酬政策
一个组织的薪酬政策和薪酬管理理念是决定组织薪酬水平的直接因素.处于外部竞争的需要而制订“领导者”的薪酬政策时,该组织的薪酬水平必然高于市场薪酬水平.组织的薪酬政策为薪酬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方针,包括薪酬增长的基准、提升和降级等.
外部因素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的工资水平就会降低;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市场的工资水平就会提高.组织的薪酬水平往往是以市场工资水平为参照和基准.
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直接干预组织的薪酬决定,一般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必要时也会采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如对最低工资、加班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通过工资政策、税收政策、工资谈判制度、工资指导线以及冻结工资等行政手段进行的调控.
物价水平和补偿要求
消费品物价上涨会导致生活费用的增加,为了维持员工的实际购买力,组织就需要对工资水平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偿.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必须能够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费用,这是薪酬的最低限度.
工会的影响
工会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组织的活动并确保员工能享受法定权利,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市场化国家的行业和组织的薪酬水平往往由雇主与工会的集体谈判来决定,工会对组织的薪酬决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薪酬的功能
员工方面
经济补偿功能.
薪酬对员工的补偿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劳动者通过付出劳动来换取薪酬,以满足个人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薪酬对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所起到的保障作用是其他保障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员工必须持续地接受教育培训,才能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更新的挑战,因此,薪酬的功能还应包括满足员工在教育、娱乐及自我开发方面的发展需
心理激励功能.
员工对薪酬状况的感知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工
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员工的薪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薪酬对于员工
的激励作用就越大;反之,则有可能产生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紧
张、组织凝聚力不高、员工忠诚度下降等不良后果.
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员工的薪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薪酬对于员工
的激励作用就越大;反之,则有可能产生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紧
张、组织凝聚力不高、员工忠诚度下降等不良后果.
社会信号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除了具有经济功能外,实际
上还向他人传递着一种信号,人们可以根据薪酬情况来判断特定的员工在社
会上所处的位置,判断其家庭、朋友、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状况甚至宗教信
仰和政治取向等.
上还向他人传递着一种信号,人们可以根据薪酬情况来判断特定的员工在社
会上所处的位置,判断其家庭、朋友、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状况甚至宗教信
仰和政治取向等.
价值实现功能.
高薪酬是员工工作业绩的显示器,是对员工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承认,也是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回报,是晋升和成功的标志.员工在组织内部的薪酬水平也代表着他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层次,从而成为对员工个人价值和成功进行识别的一种信号.
组织方面
增值功能.
薪酬既是雇主购买劳动力的成本,也是用来交换劳动者活劳动的手段,同时薪酬还是一种活劳动投资,能够给雇主带来预期的收益.这种收益的存在,成为雇主雇用劳动力、投资劳动力的动力机制.
激励功能.
组织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制度,反映和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即根据员工表现出来的不同工作绩效支付不同的薪酬,从而促进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保护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协调功能.
一方面,薪酬作为一种强烈的信号,向员工传递组织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者的意图,促使员工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薪酬差别和结构,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
配置功能.
薪酬制度可以发挥导向功能,即通过薪酬水平的变动,结合其他管理手段,合理配置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引导人力资源的流向并促进其有效配置.
社会方面
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
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信号,调节着劳动力的供求和劳动力的流向.当某一地区、部门和某一职业、工种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时,薪酬就会上升,从而促使劳动力从其他地区、部门、单位及工种向紧缺的区域流动,使流入区域劳动供给增加,逐步趋向平衡;反之亦然.薪酬也影响着人们对于职业和工种的评价,调节着人们择业的愿望和就业的流向.
薪酬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事实上,在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有60%是以薪酬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薪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薪酬也是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薪酬分配的恰当与否,对经济社会的平等与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引发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薪酬管理概述
概念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其应得的报酬总
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涉及薪酬系统的一切管理工作
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涉及薪酬系统的一切管理工作
内容
薪酬体系
薪酬体系主要是指组织的基本薪酬以什么为基础.目前,社会上比较通行的薪酬体系主要有三种:职位或岗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和能力薪酬体系.其中职位薪酬体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
薪酬水平
薪酬水平是指组织中各职位、各部门以及整个组织的平均薪酬水平.薪酬水平决定了组织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同一组织内部不同职位所得到的薪酬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的是同一组织内部的一致性问题,即组织内部不同职位(或者技能)之间的相对价值比较.一个完整的薪酬结构包括薪酬的等级数量、同一薪酬等级内部的薪酬变动范围、相邻两个薪酬等级之间的交叉与重叠关系这几项内容.
薪酬形式
薪酬形式是指员工所得到的总报酬的组成成分,通常由基本薪酬和可变薪酬两部分构成,一般包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直接薪酬和以非货币形式提供的间接薪酬所组成.薪酬形式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效益工资、业绩工资、职称工资、薪点工资、奖金、津贴等,且呈现多样化趋势.
特殊群体的薪酬
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组织里,往往存在着一些预期不同的员工群体,这些员工群体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行为等方面与其他员工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对这些员工群体需要根据其工作性质在薪酬管理上加以区别对待.一般情况下,销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外派员工可以视为组织中的特殊群体.
薪酬管理政策
薪酬管理政策主要涉及组织的薪酬成本与预算控制,以及组织的薪酬制度、薪酬规定和薪酬保密等问题.薪酬管理政策必须确保员工对于薪酬系统的公平性看法以及薪酬系统有助于组织以及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
薪酬管理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是薪酬管理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公平性是指员工对组织薪酬管理系统以及管理过程的公正性看法或感知,这种公平性涉及员工本人薪酬水平与组织外部人力资源市场薪酬状况、与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上的人员以及类似职位上的人员的薪酬水平之间的对比结果.
补偿性原则
薪酬应保证员工收入能足以补偿其付出的费用,这不仅包括补偿与员工恢复工作精力所必要的衣食住行费用,而且还包括员工为开展工作所必须投入的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费用.
竞争性原则
竞争性是指组织的薪酬标准在社会上和人才市场中要有吸引力,以便引进和留住所需人才.薪酬标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所能吸引到的员工的技术和能力水平.
激励性原则
有效的薪酬管理应该能够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多做贡献,并强化组织吸引、保持和激励雇员的作用.良好的薪酬系统能将组织支出的薪酬成本转化为高度激励员工取得理想绩效的诱引,把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期望的目标.
经济性原则
薪酬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组织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员工薪酬水平时必须全面考虑组织的运营情况和支付能力;二是薪酬制度的具体操作应该简单,确保实施成本较低.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指组织的薪酬管理体系和管理过程要符合国家的最低工资立法、同工同酬立法、反歧视立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这是组织薪酬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战略导向性原则
合理的薪酬制度有助于组织发展战略的实现.组织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必须从组织的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复杂因素中哪些因素相对重要,哪些因素相对次要,并赋予这些因素相应的权重,从而确定各岗位价值的大小,继而进行薪酬制度设计.
薪酬水平确定
薪酬水平的含义
薪酬水平是组织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薪酬战略要素之一.
所谓薪酬水平,是指组织支付给不同职位的平均薪酬.薪酬水平侧重分析组织之间的薪酬关系,是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组织整体的薪酬支付实力.一个组织所支付的薪酬水平高低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获取劳动力能力的强弱,进而影响组织的竞争力.
薪酬水平是组织内部各类职位和人员平均薪酬的高低状况,它反映了组织薪酬的外部竞争性.薪酬水平反映了组织薪酬相对于当地市场薪酬行情和竞争对手薪酬绝对值的高低.它对员工的吸引力和组织的薪酬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数学公式为:薪酬水平=薪酬总额/在业的员工人数.
所谓薪酬水平,是指组织支付给不同职位的平均薪酬.薪酬水平侧重分析组织之间的薪酬关系,是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组织整体的薪酬支付实力.一个组织所支付的薪酬水平高低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获取劳动力能力的强弱,进而影响组织的竞争力.
薪酬水平是组织内部各类职位和人员平均薪酬的高低状况,它反映了组织薪酬的外部竞争性.薪酬水平反映了组织薪酬相对于当地市场薪酬行情和竞争对手薪酬绝对值的高低.它对员工的吸引力和组织的薪酬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数学公式为:薪酬水平=薪酬总额/在业的员工人数.
薪酬水平的划分
薪酬水平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它可以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组织任职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也可以指某一特定职业群体的薪酬水平.其中组织员工的薪酬水平主要指以组织为单位计算的员工总体薪酬的平均水平,包括时点的平均水平或时期的平均水平.测定组织薪酬水平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组织支付给不同职位的平均薪酬,这是一种绝对量指标;其二是组织薪酬水平在相关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位置,这是一种相对量指标.
影响薪酬水平决策的主要因素
人力资源市场因素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因素
组织特征因素
组织经营战略因素
薪酬水平的调整
市场
通过市场薪酬调查,了解组织关键岗位的薪酬水平,当发生偏离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此类岗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类关键岗位一般包括研发技术类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组织特定发展阶段的稀缺人才等.
绩效
对于那些薪酬支付是以绩效为导向的员工,如销售类人员、生产类人员,通过绩效调薪使绩效表现与员工薪酬直接挂钩,其主要目的是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职位
对于职位价值发生变化的职位要重新进行评估,从而重新归入相应的薪酬等级.另外,对于职位发生变化的员工,其薪酬也要与员工的职位及管理职责挂钩.
能力
对于公司认可的技能提升,比如经过培训而得以提升的最新的技能,要给予员工调薪,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在专业水平及技能上的提升.
工龄
对于鼓励员工长期服务的组织,可以依据工龄调薪,但一般幅度不大.
薪酬水平策略的类型
领先型薪酬策略
领先型薪酬策略是采取本组织的薪酬水平高于竞争对手或市场的薪酬水平的策略.这种薪酬策略以高薪为代价,在吸引和留住员工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将员工对薪酬的不满降到一个相当低的程度.
跟随型薪酬策略
跟随型薪酬策略是力图使本组织的薪酬成本接近竞争对手的薪酬成本,使本组织吸纳员工的能力接近竞争对手的能力.跟随型薪酬策略是组织最常用的策略,也是目前大多数组织所采用的策略.
滞后型薪酬策略
滞后型薪酬策略是采取本组织的薪酬水平低于竞争对手或市场薪酬水平的策略.采用该薪酬策略的组织,大多处于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上,边际利润率比较低,成本承受能力很弱.受产品市场上较低的利润率所限制,没有能力为员工提供高水平的薪酬,是组织实施滞后型薪酬策略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有些时候,滞后型薪酬策略的实施者并非真的没有支付能力,而是没有支付意愿的问题.
混合型薪酬策略
所谓混合型薪酬策略,是指组织在确定薪酬水平时,根据职位的类型或者员工的类型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薪酬水平决策,而不是对所有的职位和员工均采用相同的薪酬水平定位.比如,有些公司针对不同的职位族使用不同的薪酬决策,对核心职位族采取市场领先型的薪酬策略,而在其他职位族中实行市场追随型或相对滞后型的基本薪酬策略.
薪酬体系设计
建立薪酬体系
职位薪酬体系的含义与操作流程
职位薪酬体系的含义
职位薪酬体系的设计流程
职位评价的含义与工作程序
含义
所谓职位评价,就是指系统地确定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从而为组织建立
一个职位结构的过程,它是以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对组织的贡献、组织文化以
及外部市场等为综合依据,来决定各种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并根据它们对组
织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序,说明各种工作之间的差别.
一个职位结构的过程,它是以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对组织的贡献、组织文化以
及外部市场等为综合依据,来决定各种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并根据它们对组
织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序,说明各种工作之间的差别.
职位评价的工作程序
选择工作分析方法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就是指运用合理的方法或方法组合,了解一种工作(或职位)并以特定格式把这种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工作(或者职位)的过程.
成立职位评价小组.组织进行职位评价时,要先成立一个由员工自己选出来的职位评价工作小组.评价小组负责确定基准岗位和薪酬因素,选择职位评价方法进行职位评价.
选择职位评价方法进行职位评价.职位评价方法有量化和非量化两大类.非量化方法是指那些仅仅从总体上来确定不同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顺序的职位评价方法,有两种方法:排序法和分类法.量化方法则是试图通过一套等级尺度系统来确定一种职位的价值比另外一种职位的价值高多少或低多少,也有两种方法:要素比较法和要素计点法.
职位评价方法
排序法
分类法
要素计点法
技能(能力)薪酬体系
技能(能力)薪酬体系的内涵及其特点
技能(能力)薪酬体系是指组织根据一个人所掌握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能力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支付基本薪酬的一种报酬制度.
技能(能力)薪酬体系的设计流程
成立技能(能力)薪酬计划设计小组
制订技能薪酬计划通常需要建立起两个层次的部门,一个是指导委员会,另外一个是设计工作小组.在一般情况下,设计工作小组至少应当由来自不同层次和部门的5个人组成才能开展工作.设计工作小组需要确定哪些技能或能力是支持公司战略,为组织创造价值,应当获得报酬的.
进行工作任务的技能(能力)分析
即系统性地辨别和收集有关开展组织内某项工作所需技能和能力的资料,这与工作分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收集资料主要用于描述、鉴定和评价这些技能或能力.
评价工作任务,创建新的工作任务清单
在技能(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评价各项工作任务的难度和重要性程度,重新编排任务信息,对工作任务进行组合,为技能(能力)等级的界定和定价打下基础.
技能(能力)等级的确定与定价
技能(能力)等级是指员工为了按照既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而必须能够执行的一个工作任务单位或者是一种工作职能.对技能(能力)等级的定价实际上就是确定每一个技能单位的货币价值.
技能(能力)的分析、培训与认证
对员工进行技能分析,鉴定员工当前处于何种技能水平,并将技能或能力与薪酬水平联系起来.同时针对技能或能力需求明确培训需求并制订培训计划,建立技能等级或能力资格的认证与再认证.
基本薪酬的调整
物价性调整
物价性调整是为了补偿因物价上涨而给员工造成实际收入损失而实施的一种工资调整方法.组织可以通过员工工资水平与物价指标之间的挂钩来补偿因物价上涨而造成的实际薪酬水平的下降.由于加薪总是在通货膨胀之后,因此物价性调整具有“时滞性”特点.
工龄性调整
工龄的增加意味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丰富,代表了能力或绩效潜能的提高,因此组织会随着员工工作年限的增加,对员工进行提薪奖励.工龄性调整是把员工的资历和经验当作一种能力和效率予以奖励的工资调整方式.
奖励性调整
奖励性调整是根据员工实际工作绩效确定的基本薪酬的增长方式,也被称为绩效加薪.这是一种用来承认员工过去的令人满意的工作行为以及业绩,鼓励员工继续保持优点的论功行赏性质的薪酬调整方式.
效益性调整
效益性调整是一种当组织效益提高时,对全体员工给予一定比例的薪酬增加的调整方法,但它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原则使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
员工奖励——可变薪酬体系
员工个人层面的奖励制度
计件制
这是按员工个人所生产的符合要求的产出数量进行奖励的方式,薪酬的决定根据单位时间生产产品的数量而浮动.工作标准通过工作测量研究决定,并通过集体的讨价还价加以调整;实际的计件工资率通过薪酬调查数据得出.这种激励系统对员工而言容易理解,但设定工作标准比较困难.
计时制
标准计时制
以节约时间的多少来计算应得的工资,当个人的生产标准确定后,按照节约的百分比给予不同比例的奖金,对每位员工都有最低工资保障.
海尔塞(Halsey)50—50奖金制
组织确定标准工作时间,员工因节约时间而产生的收益(通过节约成本获得)在组织和员工之间平分.
罗恩(Rowan)制
.基本思路与海尔塞相同,两者都主张在工人和雇主之间分摊来自工作时间低于定额时间的成本节余,不同的是收益分享的比例随收益的增加而上升.
甘特(Gantt)计时制
设定一个较高水平的标准工时,不能在标准工时内完成工作的员工得到一个有保证的工资率,而向能在标准工时内完成工作的人提供120%工资率.
佣金制
纯佣金制
纯佣金制是指在销售人员的薪酬中没有基本薪酬部分,销售人员的全部薪酬收入都是由佣金构成的,通常是以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来提取的.纯佣金制类似于直接计件工资制.
基本薪酬加佣金制
销售人员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基本薪酬,然后再按销售业绩领取佣金.基本薪酬给予销售人员必要的生活保障,佣金是对其销售业绩的奖励.
基本薪酬加奖金制
销售人员所达成的业绩只有超过了某一销售额,才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奖金的数量取决于销售目标达成度.
基本薪酬加佣金加奖金制.
这种薪酬制度将佣金制和奖金制结合在一起.
小组 /部门层面的奖励制度
斯坎伦计划
斯坎伦计划的宗旨是降低公司的劳动成本而不影响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从生产率改变和成本控制的角度对财务结果进行衡量.奖励主要是根据员工的工资与组织销售收入的比例.所节约的成本的75%作为奖金分给工人,25%留给公司设为储备金,以便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使用.
拉克计划
拉克计划,在决定工人奖金时,原理与斯坎伦计划类似,但计算更为复杂,需要计算一个反映总工资中每一元生产的价值比率.根据类似斯坎伦计划的公式将盈余作为奖金进行分配:75%直接分给员工,25%留作紧急资金.
集体收益分享计划
集体收益分享计划,该计划下的奖金根据工作小组或部门的整体产出分发,是一种通过分享来提高生产率的计划.该计划的产量用工作团队在既定时间内生产的产量来衡量,是建立在因减少生产完工产品的时间而得到的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和员工各获得因绩效提高而产生的收益的50%.由于合作对所有的人有利,就推动了员工与组织之间更多的互动和支持.
组织层面的奖励制度
利润分享计划
利润分享计划是根据对某种组织绩效指标的衡量结果来向员工支付报酬的一种绩效奖励模式.一般会使用财务指标如利润作为衡量指标,奖励比例事先确定,奖励方式多种多样,全体员工都能获得以组织利润为基础的即期或延迟支付的奖励.利润分享计划旨在为员工提供通过为组织的发展做贡献而增加收益的机会.
股票所有权计划
现股计划
现股计划是指通过公司奖励的方式直接赠予,或者是参照股权的当前市场价值向员工出售股票.用人单位赋予员工一定比例的所有者权益,公司一旦给予员工现股,其相应份额的所有权也随之转移.公司一般规定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持有股票,不得出售.
期股计划
公司和员工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权,购股价格一般参照股权的当前价格确定.一旦双方确定股权购买协议,获取方就必须购买,公司同时对员工购买期股后再出售股票做出规定.
期权计划
公司给予员工在将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权利,获取方到期可以行使或放弃这种权利.购买期权的价格一般参照股权当前价格确定,行权日以当初约定价格购买相应数量的股权.同时公司对购买股权后再出售股票的期限做出规定
宽带薪酬体系
宽带薪酬的含义及其产生背景
宽带薪酬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薪酬设计理论体系.按照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宽带薪酬结构就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宽带薪酬模式打破了传统薪酬体系结构中职位等级的观念,强调个人的绩效水平和能力拓展.具体来说,就是组织将原来十几甚至几十个固定的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薪酬带(一般不超过10个),同时,将每个薪酬带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并参照市场薪酬率来确定薪酬浮动的范围.一般说来,典型的宽带薪酬体系有4~8个等级的薪酬带,每个薪酬带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通常在100%以上.传统薪酬结构中,同一职位等级上的薪酬浮动范围通常只有30%~40%,而在这种薪酬体系设计中,员工不是沿着组织中唯一的薪酬等级层次垂直往上走,相反,他们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或者所有时间里可能都只是处于同一个薪酬宽带之中.他们在组织中的流动是以横向为主的,员工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不断获得新的技能、能力,承担新的责任,或者是在原有的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他们就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这也是区别于职位浮动薪酬制的主要优势之一.因此,宽带薪酬是一种真正鼓励和发挥自身优势的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宽带薪酬产生的背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薪点表法下的宽带薪酬体系设计
进行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为职位分层分类,保持内部公平性
薪点表法下的宽带薪酬结构的设计
薪点表法下的宽带薪酬水平的设计
组织实施宽带薪酬应注意的问题
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是否适合
宽带薪酬模式是为组织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而量身定做的,是与不强调资历、提倡职业发展和成长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相匹配的,它建立在承认员工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对个人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充分肯定的文化基础上.因此,在资本密集型组织和智力密集型组织,如高科技组织中适用.如果目前的组织结构、组织特征和外部环境与这些相悖,盲目推行宽带薪酬模式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实施宽带薪酬使组织职务晋升激励不足
宽带薪酬模式虽然减少了薪酬等级,拓宽了管理幅度,缓解了组织的晋升压力,也使员工提薪而不用升职.但是,晋升机会的缺少也会导致薪酬激励功能弱化.在宽带薪酬模式下,员工可能一生都只在一个薪酬带里移动,只有薪酬的变化而没有职位的晋升.实际上,职位晋升对员工来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激励手段.因为人们可能普遍认为薪酬的增加只意味着员工在某一时期有突出的表现,而晋升则是对员工个人整体素质的肯定.因此,对于那些崇尚自我价值实现,不断追求和挑战更高职位的员工来说,宽带薪酬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增加组织管理成本和薪酬成本
实施宽带薪酬首先要求组织夯实和完善基础管理,这需要大量先行的设计和分析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同质人力资源薪酬水平以及本组织的薪酬战略来确定薪酬水平和结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这些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为支撑才能完成.由于报酬的刚性特征,加上宽带薪酬结构在同一职级支持涨薪的导向性而丧失了传统薪酬结构中的自动遏止机制,使得一旦实施宽带薪酬会大幅提高薪酬成本.
宽带薪酬使员工对组织减少归属感
宽带薪酬的实质是从传统薪酬注重岗位转变为注重绩效,体现出“业绩比岗位重要”的思想,必然导致绩效评估成为宽带薪酬的基础.如果绩效评估本身存在着缺陷,组织管理机制落后,整个薪酬结构体系就可能遭到破坏,员工对薪酬公平产生怀疑,容易造成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减少,容易离职跳槽等.
组织实施宽带薪酬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明确组织人力资源战略
薪酬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服务于组织战略目标.推行宽带薪酬的组织首先应该系统梳理组织战略,分析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明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它们量化为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这样建立起来的薪酬体系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根据组织战略,借助薪酬激励,强化员工作为,推动组织战略实施.
鼓励员工广泛参与
在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之初,要积极争取各个层级的员工参与,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并依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尽可能使薪酬设计透明化.设计完成后要进行一定时期的试用,在此过程中,依然要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反复加以修改,力图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员工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各部门的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有足够的成熟度,能与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做出各种关键性的决策.宽带薪酬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部门经理将有更大的空间参与下属员工的有关薪酬决策.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管理队伍,在实行宽带薪酬制度的过程中就会困难重重.例如,部门经理不能对员工进行客观评价,破坏了内部平衡;部门经理不重视员工的发展等.另外,如果各部门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认同宽带薪酬制度,人力资源部就很难发挥其作用,这样一来,宽带薪酬制度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员工薪点数计量的关键考核指标的设计和实行要公平、公正和合理
在整个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员工薪点数的计量和计算是
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关键指标的制定不科学或者运用不合理,不仅不能激发员
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还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薪等表和薪点表
时,要提倡管理层和各职能层的广泛参与,使整个薪酬体系的设计尽可能科学
合理.一个组织若不重视员工的工作表现,必定会导致“大锅饭”现象.在此
氛围下,员工表现的优劣并不能被公平地区别对待,宽带薪酬制度所提供的
“宽带”也就失去了意义.
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关键指标的制定不科学或者运用不合理,不仅不能激发员
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还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薪等表和薪点表
时,要提倡管理层和各职能层的广泛参与,使整个薪酬体系的设计尽可能科学
合理.一个组织若不重视员工的工作表现,必定会导致“大锅饭”现象.在此
氛围下,员工表现的优劣并不能被公平地区别对待,宽带薪酬制度所提供的
“宽带”也就失去了意义.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推行宽带薪酬制度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的薪酬管理人员与各部门进行密切
的合作,他们在与部门经理一起给新职位定级、了解市场信息及协助制定薪酬
计划方面,必须以提供优质的服务态度和以专业顾问的角色去为部门服务.
因此,是否拥有一支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非常重要.
的合作,他们在与部门经理一起给新职位定级、了解市场信息及协助制定薪酬
计划方面,必须以提供优质的服务态度和以专业顾问的角色去为部门服务.
因此,是否拥有一支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非常重要.
福利
员工福利概述
员工福利的特点
针对性
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福利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一项福利往往是针对员工的需要而设立的,有时会有很强的时间性,如员工夏季的防暑费、冬季的取暖费.
集体性
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一般是员工集体消费或共同使用的公共物品,如员工食堂、俱乐部、娱乐设施等都具有集体性这一特征.
补偿性
组织提供的福利一般只起到满足员工生活优先需要的作用,只是对员工为组织提供劳动的一种物质补偿,也是员工薪酬的一种补充形式.
均等性
组织所提供的福利是针对所有的履行劳动职能的组织员工,不管是谁,只要是组织的员工,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福利项目.福利的均等性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
福利制度的设计
外在因素
首先,组织应该参考人力资源市场调查的资料来决定自身的福利水平和福利项目;其次,组织在制订福利计划时,必须遵守政府的法律和相关规定;第三,有时组织还需要与工会进行洽商,以决定福利计划的范围和内容.
内在因素
组织实施不同的竞争策略,需要有不同的福利制度相匹配;不同的组织文化,在关心和照顾员工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会不同;不同类型的员工因其需要的千差万别,其关心和重视的福利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福利制度的设计应根据组织的竞争策略、组织文化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而有所侧重.
福利管理的原则
经济性原则
组织是一个经济组织,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设置福利项目所需的资金应该看作是一种投资,如何用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也是衡量福利管理的经济法则.由于福利项目的设置具有刚性,一旦设立很难取消,因此在福利管理中成本控制十分重要.
普遍性原则
福利是以全体员工为对象的,无论什么员工,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享受,所以福利项目的设计应该从全体员工的愿望和需要出发,首先建设为绝大多数员工服务的项目.
灵活性原则
组织福利项目的设置如果与员工的需要不匹配,不仅难以换来员工的热情和认可,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因此,组织的福利管理要具有灵活性,提供尽量多的福利项目并赋予员工挑选的权利.
员工福利的种类
社会保险福利
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针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措施.是社会保险中覆盖面最大的项目,对社会稳定的保护作用也最大.
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为遭遇失业风险、收入暂时中断的失业者设置的一道安全网.
基本医疗保险
医疗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针对那些最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工作人群的一种特殊社会保险.工伤保险是一种无过失保险,即使是雇员自身的行为造成的事故,他也有资格享受该福利.工伤保险对雇佣期内的受伤和疾病提供保障.
生育保险
即由女职工所在的单位承担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由于生育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的保险方法.
用人单位集体福利
经济性福利
非经济性福利
弹性福利制度
弹性福利制度的内涵
弹性福利制度的意义
九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概述
职业基本范畴和定义
职业的内涵和功能
内涵定义
伦理性,即符合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
连续性,即所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是非中断性的
功能
职业的个人功能
职业的社会功能
职业岗位
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
社会对岗位的需求是用人单位雇用人员和职业岗位得以存在的原因.一个社会要进行生产经营、进行经济活动,一个用人单位要雇用人员,必然要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提出需求.一个社会、一个用
单位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资源需求? 这有着其内在的原因———社会消费.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实际上包括原有的仍然维持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追加的即新增的人力资源需求两个部分.原有的人力资源需求一般可以由原有的人力资源供给来满足,其中少量部分会发生变化,如离职、退休等,需要新招收人员予以补充.新增人力资源需求则是源于用人单位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建立新的分支部门机构
单位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资源需求? 这有着其内在的原因———社会消费.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实际上包括原有的仍然维持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追加的即新增的人力资源需求两个部分.原有的人力资源需求一般可以由原有的人力资源供给来满足,其中少量部分会发生变化,如离职、退休等,需要新招收人员予以补充.新增人力资源需求则是源于用人单位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建立新的分支部门机构
职业岗位的提供者———用人单位
事业、机关等用人单位是庞大的职业世界中的一个个细胞,是微观的职业需求单位.每个求职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招收单位.有的用人单位非常渴望人才,有用才的新观念,也非常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事业生涯,它们让受聘者认识到:一个人如果到该单位就业,就会有良好的前途.
职业岗位的数量
一个社会的职业岗位“多”还是“不多”,不是一个绝对量的问题,而是人力资源供给、需求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二者的这种数量比例关系,是一个社会就业状况最基本的成因.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状况,即供过于求、供不应求和供求平衡.
市场经济中的职业体制
市场就业,双向选择
在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的最根本特征是通过劳动市场的配置而实现的.
用人单位自主,优化用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是由企事业的用人单位环节或者说单位层次来主导实现的.
个人自由,择业竞争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具有个人自由,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寻求工作机会,参与就业竞争,最后与某个用人单位达成雇佣协议.
高效劳动,公开失业
社会上就业的具体状况是由用人单位招收人员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用人单位也处于社会的竞争之中,决定就业配置的用人单位追求高效率劳动而精简内部过剩人员,这就必然造成外部即社会上的公开失业
宏观目标,政策干预
政府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制定经济政策,通常都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甚至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为此,政府还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直接的就业政策,干预劳动市场,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
依法就业,政府监控
政府对关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雇用问题,以及雇佣以后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给予关注,诸如劳动合同、职业安全卫生条例、工作内容、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职业生涯基本分析
概念
对于职业生涯的认识与研究,由来已久.沙特列(Shartle)提出,职业生涯是指 一 个 人 在 工 作 生 活 中 所 经 历 的 职 业 或 职 位 的 总 称. 麦 克 法 兰 德(McFarland)指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
职业生涯的特性
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
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管理的前提———社会职业
社会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的职位岗位
第一产业指的是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产业,也叫作“第一次产业”.第一产业具体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的职业岗位
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对农业等初级产品进行多种层次的加工,为社会提供各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产品的生产劳动.第二产业因此也叫作“第二次产业”.
第三产业的职业岗位
第三产业是一个包括众多部门的庞大领域.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担当着完成流通、提供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也叫作“第三次产业”.
为流通服务的部门
该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流和仓储业等.
为生产服务的部门
该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公用事业、商务服务业、咨询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经济与工商法律服务业等.
为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
该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公用事业、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业、居民司法服务业等.
为提高社会科技文化水平和公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该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为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服务的部门
该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社会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的一般职业需求
用人单位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单位,其用人可以分为经营、管理、技术、操作等类别.用人单位的类型可分为:国有用人单位、私营用人单位、外资用人单位、合资用人单位和股份制用人单位.
事业单位
含义
事业单位一般是指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不从事独立经营而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有许多事业单位已经实行“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化管理”体制,完全靠自收自支维持活动.
特点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职业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主.
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一般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
政府机关
政府机关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总称.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中,除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计算机操作人员)和工勤人员(如清洁工人、司机、炊事员)外,主要是国家公务员.
社会职业的进入
市场就业
劳动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经济机制,即平等竞争、供求见面、双向选择的社会环境;从个人就业的直观角度看,是完全自由地进行职业选择的场所,是一般人找工作与用人单位、事业、机关单位招收员工的“鹊桥会”.
应聘就业
许多用人单位需要招聘员工时,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广告栏或校园招聘会等形式或途径,发布“招聘启事”.求职者可以按照招聘启事中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前去应聘,参加面试,或者邮寄个人材料与求职信进行联系,也可以打电话询问详情,约定面试时间.
亲友介绍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亲友介绍是青年获取职业岗位极为重要的途径.处于择业的青年人的长辈,往往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各种帮助,如按照自己的阅历和价值观对青年的职业选择进行指导,为青年谋求职业出主意、想办法、到处奔走,亲自安排工作岗位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一些用人单位在技术竞争、员工流动剧烈的情况下,采取亲友介绍就业的方法,使雇员能够可靠、稳定和尽责地工作.
社会选拔
我国现在开始实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研究生招考制、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专家的社会招聘制等,都属于社会选拔式就业途径.
个人谋业
个人自谋职业是充分体现个人择业权利的就业途径.
国家分配
国家分配工作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国家分配工作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目前只对部分退伍军人和少数定向招生(如师范院校、军事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工作分配.
自然继承
这种类型一般是出身于农民、小手工业者、特殊工匠手艺世代传承者以及艺术工作者等家庭的青年所走的路.
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方法与实施步骤
含义
职业生涯决策,简称职业决策或职业决定,最早 起 源 于 经 济 学 中 的 决策理论 在 职 业 行 为 研 究 方 面 的 应 用. 凯 恩 斯 经 济 学 理 论 (KeynesianEconomicTheory)认为,职业生涯决策是个人以收益最大化及损失最低为标准,对职业生涯目标或职业进行的“理性选择”的过程,其中收益与损失不限于金钱,而是包含社 会 声 望、人 身 安 全、社 会 流 动 等 任 何 对 个 人 有 价值的事物.
职业生涯决策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方法———“三分法”
理性型:这种类型崇尚逻辑分析,往往在系统收集足够的自我和环境信息基础上,权衡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按部就班地做出最佳的决定.
直觉型:这种类型是以自己在特定的情景中的感受或者情绪反应,直接做出决定.这种风格的人做决定全凭感觉,比较冲动,很少能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但他们能为自己做出的抉择负责.
依赖型: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是等待或者依赖他人为自己收集信息做出决定,比较被动和顺从,做选择时十分注重他人的意见和期望.他们以社会赞许、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作为做决定的标准.
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方法———“八分法”
延迟型:这种类型的人知道问题所在,但是经常迟迟不做决定,或者到最后一刻才做决定.
宿命型:这种类型的人自己不愿做决定,把决定的权利交给别人或者命运,认为做什么选择都是一样的.
顺从型:这种类型的人自己想做决定,但是无法自己坚持己见,常会屈从权威的决定.
麻痹型:这种类类型的人害怕做决定的结果,也不愿意负责,选择麻痹自己来逃避做决定.
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根据感觉做决定,大多数情况下只考虑自己想要的不在乎外在的因素.
冲动型:这种类型的人不愿意思考太多,往往基于第一想法 做 出决定.
犹豫型:这种类型的人考虑过多,在诸多选择中无法下决定,常常处在痛苦的挣扎状态中.
计划型:这种类型的人做决定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也考虑外在的环境要求,以做出适当的决策.
职业生涯决策的过程
生涯决策 CASVE模型
沟通(Communication)
沟通,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使个体意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内部的信息交流,是指个体自身的身心状态,比如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你可能在情绪上会感受到焦虑、抑郁、受挫等情绪,在身体上会有疲倦、头疼、消化不良等反应,这些情绪和身体状态都是一些提醒你需要进行内部交流沟通的信号.外部的信息交流,是指外界的一些对你产生影响的信息,如在求职过程中父母、老师、朋友给你提供的各种建议.通过内部和外部沟通,你意识到自己需要解决某些问题,这样的交流对开始生涯选择十分重要.沟通阶段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此刻我正在思考并感觉到的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什么?
分析(Analysis)
分析,是通过思考、观察和研究,对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等自我知识以及各种环境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存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在分析阶段主要运用的是前两章认识自我和认识职业环境中提到的方法.在分析阶段需要对两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首先是自我知识;其次是环境知识.
综合(Synthesis)
综合,是根据分析阶段所得出的信息,先把选择范围扩展开来,然后再逐步缩小,最终确定3~5个最可能的选项.这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非常重要.通过分析阶段,我们对自我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多了解,每一个方面都分别对应着很多职业,把这些职业都列出来,就会得到一个范围很广的选择列表.接着选取其中的交集,就得出了缩小的职业选择范围.然后,把最可能从事的职业限定到3~5个.最后,可以问自己“假如我有这3~5个选择,是否可以解决问题,消除现实和理想状态的差距? 如果可以,就进入评估阶段选出最适合的选择,如果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重新回到分析阶段了解更多信息.
评估(Valuing)
评估,对于综合阶段得出的3~5个职业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估获得该职
业的可能性,以及这个选择对自身及他人的影响,从而进行排序.
业的可能性,以及这个选择对自身及他人的影响,从而进行排序.
执行(Execution)
执行,是整个 CASVE的最后一部分,前面的步骤只是确定了最适合的职业,还不能带来职业选择的成功,需要在执行阶段将所有想法付诸实践,如:开始具体的求职过程;也为再一次回到沟通阶段提供线索,以确定沟通阶段所存在的职业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执行阶段,需要制订计划,进行实践尝试和具体行动.如果没有解决可以再次回到沟通阶段,重新开始一次CASVE循环,直到职业生涯问题被解决为止.
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SWOT分析模型
SWOT 分析模型简介
SWOT 分析法(也称 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用人单位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 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 分析,包括分析用人单位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 分析实际上是将对用人单位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SWOT 分析模型的方法
成功应用SWOT 分析法的简单规则
职业生涯的决策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选择
知己包括在性格、兴趣、气质、特长、智商、情商、价值观等方成的自我认知.知彼包括组织环境、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认知.
职业生涯的决策步骤可分为七个步骤
①树立信心;
②自我评估;
③生涯机会评估;
④锁定目标;
⑤行动计划与措施;
⑥执行;
⑦评估与反馈.
②自我评估;
③生涯机会评估;
④锁定目标;
⑤行动计划与措施;
⑥执行;
⑦评估与反馈.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代表性理论
职业“自我”的概念
美国著名学者萨帕对人的“自我概念”(亦即“自我意识”)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进一步把金兹伯格的“职业性”看作“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明确地认识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就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认定而认识的自己.这种自我意识成为人们迈入社会生活、完成社会化的动力与导向系统.而人的职业性的发展,也就是人们的“自我”概念或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职业发展理论
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
金兹伯格的职业决策论
职业决策是一连串的过程.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金兹伯格等人经过对实证材料的研究,首先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金兹伯格等人指出,职业选择决策是一种发展过程,它不是一个某一时刻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决定”,而是基于人们的选择观念,这种观念要经历若干年才形成.职业选择过程包括一连串的决定,每一个决定都与童年、青年个人的经验和身心发展有关.
职业选择是一种优化决策.金兹伯格认为,职业选择的实现也是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的折中、调适.他还进一步指出,个人最终所做的职业决策,是寻求个人所喜爱的职业与社会所提供、个人能获取的机会之间的最佳结合.
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金兹伯格指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实现因素、教育因素、个人情感和人格因素、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观因素.
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
幻想期(0~11岁)
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尝试期(12~19岁)
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体划分四个阶段: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阶段和转移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对职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现实期(19岁以后)
这一时期又分为试探、具体化和专门化三个阶段.青年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专业方向、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业角色.他们对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
萨帕的职业生涯整体发展论
人是有差异的
第一,人的才能、兴趣和人格各不相同.
第二,人们因自己的上述特性而各自适应于若干种职业.
第三,各种职业均具有一套对于人的才能、兴趣和人格要求的特定模式,
但是职业与人均有一定的改革余地.
第四,职业生涯模式的不同性质,是由人们不同的家庭地位与经济状况、个人智力水平和人格特征,以及个人的机遇所决定的.
第二,人们因自己的上述特性而各自适应于若干种职业.
第三,各种职业均具有一套对于人的才能、兴趣和人格要求的特定模式,
但是职业与人均有一定的改革余地.
第四,职业生涯模式的不同性质,是由人们不同的家庭地位与经济状况、个人智力水平和人格特征,以及个人的机遇所决定的.
职业选择与调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第一,人们对于职业的偏爱和资格、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情境,以及人们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而改变,这使得职业的选择和调适成为一种连续的过程.
第二,职业选择和调适过程可以总括为探索阶段和固定阶段.
第三,探索阶段分为空想、尝试和现实三个时期.
第四,固定阶段分为尝试和固定两个时期.
第五,从更大的范围看,人的职业生长、探索、固定、维持、衰退各个阶段的总和,即构成一连串的人生阶段.
第二,职业选择和调适过程可以总括为探索阶段和固定阶段.
第三,探索阶段分为空想、尝试和现实三个时期.
第四,固定阶段分为尝试和固定两个时期.
第五,从更大的范围看,人的职业生长、探索、固定、维持、衰退各个阶段的总和,即构成一连串的人生阶段.
职业发展过程具有可塑性
第一,职业性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完成自我概念的过程.这种自我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折中、调和的过程.“自我”是个人自身条件与外界各种条件、各种反响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个人与社会、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折中调和,使人们把自身放入社会的职业角色的过程.这种角色扮演也是一个人从青年的空想,到职业选择咨询商谈,再到工作初任等系列性演进过程.
第三,一个人工作的满意(进而是生活的满意)程度,视个人的才能、兴趣、人格特征和价值观能否找到对应的归宿,或者上述各方面宣泄的适应程度而定.
第四,职业性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指导而加以改善.
第二,个人与社会、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折中调和,使人们把自身放入社会的职业角色的过程.这种角色扮演也是一个人从青年的空想,到职业选择咨询商谈,再到工作初任等系列性演进过程.
第三,一个人工作的满意(进而是生活的满意)程度,视个人的才能、兴趣、人格特征和价值观能否找到对应的归宿,或者上述各方面宣泄的适应程度而定.
第四,职业性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指导而加以改善.
萨帕的职业生涯阶段论
成长阶段(0~14岁)
个人在这一阶段,自我概念发展成熟起来.初期时,个人欲望和空想起到支配作用,后期对社会实现产生兴趣,个人能力与趣味则是次要的.
探索阶段(15~24岁)
个人在学校生活与闲暇活动中研究自我并进行职业上的探索.探索阶段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可以分为暂定期、过渡期和试行期.
确立阶段(25~44岁)
就职以后的人发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领域,并试图使其成为自己的永恒职业.这一阶段,有些人在岗位上“试验”,若不适合就改为其他职业.以后,人们就在某种职业岗位上稳定下来.这一阶段又可分为试行期和稳定期.
维持阶段(45~65岁)
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是保住现有的职业位子,按既定方向工作.极少数人会冒险探索新领域,寻求新的发展.
衰退阶段(65岁以后)
该阶段的人们,是经历、体力逐渐减退的时期,也是人们逐步退出职业劳动领域的生涯下降时期.
萨帕的职业生涯层面论
时间层面
职业生涯的时间层面,即按人的年龄和生命历程划分的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五大阶段.
领域层面
职业生涯的领域或者范围层面,是指一个人终生所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如儿童、学生、公民、赋闲在家者、工作者和家庭主妇等.
深度层面
深度,即职业生涯的投入程度,指一个人在扮演每一个角色时所投入的程度.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彩虹理论”.
职业匹配理论
人格特性—职业因素匹配理论
人格特性—职业因素匹配过程
匹配的过程共分为三个过程:第一,特性评价;第二,因素分析;第三,二者匹配.
人格特性的划分
阿尔波特的人格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Allport)的人格理论,将人格的特性分为支配、自我扩张、外倾(即外向)、对自己能批评、自炫、合群、利他、社会智力水平、对理论的兴趣、对经济的兴趣、对艺术的兴趣、对政治的兴趣、对宗教的兴趣等14项,并与人的心理、生理基础方面的9项特征合并成21个项目,制成心理图示评定量表.在量表的每一项都区分11个等级的答案,即从-5至0,再至+5.
卡特尔的16种特性论
卡特尔(R.B.Cattell)发展了阿尔波特的理论,把人格特性分为表面特性(SurfaceTraits)与根源特性(SourceTraits).根源特性是人格特性中相当稳定和持久的基本特性,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好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项,这就是卡特尔16PF学说.根据一个人在这些项目上的不同水平,可以判断该人的人格特性总体情况.卡特尔的研究发现,人的根源特性对职业方向、婚姻关系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
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
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的基础是人格类型理论.人格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社会刺激的反映,是人与环境、与社会互动的反映.人格类型的划分及其理论,比人格特性论简明方便,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及职业定向时所常用的.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是将人格与职业均划分不同的大的类型,当属于某一类型的人选择了相应的类型的职业时,即达到匹配.人格与职业类型的匹配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这一思路还可以扩大到气质与职业匹配、个性与职业匹配、兴趣与职业匹配、价值观与职业匹配等方面.
霍兰德的人职匹配论
人职六类型
六类型的个性与环境特点分析
职业周期理论
利维古德的生涯周期理论
青春期(16~22岁)
这阶段是人的“觉醒”时期,其青少年时期的幻想破灭,而要从现实出发做出人生的抉择.
成年初期(20~28岁)
即人的“初入成年阶段”.成年初期的人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从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组织阶段(28~35岁)
在这一时期,人们尝试性地寻找好工作的职业变换行为停止,而是要从自己现在从事的职业中找出路.
继续阶段(35~40岁)
该阶段也是维持阶段,这时的人们真正地现实了.
危机阶段(40多岁时期)
在这一阶段,人的体力开始衰退,在期末又进入了生理的更年期.
晚年阶段(50多岁时期)
在该阶段,人生发展会再一次出现不同的分化,有的人还会出现成功的新高峰.到了56岁以后,人们倾向于对这一生的生涯际遇做出总结.
)施恩的职业周期理论
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做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
个人通过查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同时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基础培训(16~25岁)
与查看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个体在此阶段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并能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9~30岁)
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承担责任,成功地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查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职业中期(25岁以上)
主要任务是: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承担较大责任,确定自己的地位;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
主要任务为: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职业后期(40岁以后)
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衰退和离职阶段(40岁至退休)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阶段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离开组织或职业至退休
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职业生涯目标规划与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目标规划
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社会因素
社会是人才得以活动、发挥才干的舞台,也是影响人们生涯成长与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因素.决定人们生涯设计的最基本因素———社会条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形势.第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培养.第三,其他社会条件.
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个人因素
能力因素
关于生涯成功的能力因素,本书前面已经论述过.在能力因素与职业生涯目标设计的关系方面,应当把握三点:第一,从客观事实出发.第二,寻找优势所在,发挥长项.第三,在设计职业生涯目标时,要“有能力论,又不唯能力论”,注意发挥自身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的最佳综合效应.
非能力因素
在个人生涯的道路上,能力因素和非能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人除了具备和培养一定的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和培养良好的非能力因素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顺利发展,取得生涯的成功.
职业生涯目标的规划设定与调整
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要考虑的因素
(1)职业生涯目标的存在状态;
(2)职业生涯目标的热门程度;
(3)职业生涯目标的时间设定;
(2)职业生涯目标的热门程度;
(3)职业生涯目标的时间设定;
职业生涯目标的规划设定与调整
职业体验与反思
第一,对于职业的自我认知是相当主观、没有把握;第二,对外部职业世界如何接纳自己是心中无数的;第三,对某一项择业决策的机会成本与收益是心中无数的,即不知道选择这个职业,会丢掉哪些职业、丢掉哪些随之而来的职业收益,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最优选择;第四,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是不确定的,甚至是盲目的.
长期职业体验后的认知
第一,同一种职业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也就说不同的人从事同一种职业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目的的;第二,一个人在原有工作和前途很好的情况下转换职业、重新选择,是基于新的职业更加符合自身需求、对自己有着更大的价值、与自己从业的根本目标更为接近;第三,人们会在不同的单位的同种职业方面进行流动,这显然是基于相同的两个职业对于人价值和效用的不同.
职业的再选择
第一步,明确自己的终身计划与职业意识;
第二步,进行职业再选择的分析与决策;
第三步,进行自我评价和对成功风险的分析;
第四步,为新的抉择做准备,了解成功途径;
第五步,为实现新的职业而努力,提高能力和素质;
第六步,职业发展的行动战略,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七步,跟踪和再评价,重新审视和思索假话抑或重新制定终身计划.
第二步,进行职业再选择的分析与决策;
第三步,进行自我评价和对成功风险的分析;
第四步,为新的抉择做准备,了解成功途径;
第五步,为实现新的职业而努力,提高能力和素质;
第六步,职业发展的行动战略,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七步,跟踪和再评价,重新审视和思索假话抑或重新制定终身计划.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能力素质分析
一般能力因素———智力
所谓智力,是指人人事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人的“聪明程度”.智力,作为人的基本能力,也被看作一般能力.心理学家在分析智力结构时,一般都承认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这四个基本方面.感知力包括观察力和注意力,思维力可划分为判断力、思考力或者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特殊能力因素
(1)言语表达能力(V);
(2)数学计算能力(N);
(3)空间感觉能力(S);
(4)形体感觉能力(P);
(5)文书事务办公能力(Q);
(6)动作协调能力(K);
(7)手指的灵活性(F);
(8)手的灵巧性(M);
(9)眼—手—脚配合能力(E);
(10)辨色能力(C).
(2)数学计算能力(N);
(3)空间感觉能力(S);
(4)形体感觉能力(P);
(5)文书事务办公能力(Q);
(6)动作协调能力(K);
(7)手指的灵活性(F);
(8)手的灵巧性(M);
(9)眼—手—脚配合能力(E);
(10)辨色能力(C).
职业能力因素
职业能力,就是职业科学中的“能向”.我们知道,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这种一般的能力和若干的特殊能力,职业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能力,包括智力水平以及各要素的不同于各项特殊能力水平及结构的不同.因此每一种具体的职业都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这就要求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人具有特定的职业能力.
知识因素
(1)一般知识或者说普通知识,它反映一个劳动者的一般文化水平.
(2)专业理论知识,它反映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专业理论知识,它反映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个性人格素质分析
性向的分类
内向型.具有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内心世界丰富,安定性、逻辑性、周密性强,而应变能力差,不善于交际.
外向型.具有外向型的人,经常对外部世界表示关心.他们开朗,活泼,感情外露,自由奔放,做事当机立断,不拘小节,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灵活性强的特点.
中间型.中间型顾名思义就是内向型和外向型程度差不多.中间型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形态.
气质因素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就提出人有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后人由此就建立了气质学说,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情感因素
情商范畴包括人们对自身情绪的体察和把握、对他人情绪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把握和对于自身的要求和激励.
品德素质分析
基本价值观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社会事务的根本看法,由此还导致对社会事务的基本态度,并进一步导致人的行为方式.人们对价值观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理论的、经济的、艺术的、社交的、权力的和宗教的六种类别,这是既简单又全面的分类方法.它是构成霍兰德职业个性理论的依据.
职业价值观因素
除了基本的价值观,人们在职业、就业、工作、劳动上还有具体的挂念、想法和价值判断标准.日本学者田崎仁把人的职业价值观分为独立经营型、经济型、支配型、自尊型、自我实现型、志愿型、家庭中心型、才能型和自由型等9种类型.
责任心因素
责任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认真地做事,是有利于达到预期目标的.对自己负责固然为成功生涯所必需,对他人负责,对自己所在组织、群体负责,同样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意志力因素
人贵立志,更贵坚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机会虽然是有的,但是趋利而来之徒也是众多的,而任何事物的成功也都是属于少数人的.一个人有着执着的精神,有不怕失败、不计得失的努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超人的毅力去追求、去做事,其成功的概率就比浅尝辄止者要大得多.
道德修养因素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得以成才、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具有较高的修养,往往与他有着丰富的社会知识、生涯知识和人生阅历相关.当他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能够较好地认识条件、机遇、命运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能够较好地把握自身的奋斗过程,还能够较好地得到旁边人的支持、社会的扶助与承认.
组织储备干部系统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组织的储备干部系统
组织建立储备干部系统的目的
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建立储备干部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组织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储备干部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储备干部队伍,以便建立组织的人才梯队,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本支持.
组织培养储备干部的目标
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储备干部培养政策,即培养职业化素养高、专业技能突出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业技能突出是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储备干部培养的组织形式
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由组织的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储备干部培养,并为各部门储备干部培养提供支持.
由所在部门负责
各部门负责所在部门的储备干部培养,并配合人力资源部实施相关储备干部培养工作.
储备干部梯队建设培养实施
建设基础
建立储备干部库
入库人员的评价重点
培养原则
人力资源部制定储备干部总体培训计划,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的原则:需要体现层次性、逐步深化由低级向高级递进性和三个层级的系统性.
培养的实施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施.
实施方式
培养程序
以教育培训、导师辅导、见习历练为核心环节的储备干部培养体系.
培养方式的执行重点
①教育培训:由人力资源部主导,确定有关部门及人员分别为储备干部进行组织文化理念、管理制度,职业素养以及如何管理团队、运作业务、商务谈判等全方位、立体式培训,使储备干部真正掌握各种管理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②导师辅导:由人力资源部主导,将干部和储备干部建立帮扶关系,或由储备干部所在部门指定其职业辅导人.干部和职业辅导人每月提交辅导纪录及对储备干部的评价.
③见习实践: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
培养内容
共性需求:管理基础知识+管理技能(自我管理/管理他人/管理团队/管理工作等),组织文化理念、商务谈判技巧、产品常识类相关课程的集中学习与研修.
(2)个性需求:业务能力短板+管理实务操作(综合管理/后勤管理/信息管理/绩效管理等).
(3)培训机构、学校举办的各类管理培训、专业系列培训等.
过程管控
沟通机制:加强与储备干部沟通,了解其所思所想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解除后顾之忧.
反馈机制:及时将储备干部课堂表现及学习工作成果反馈至本人及相关主管.
考核机制:实施阶段性考核,对优秀者给予表扬激励、表现一般者给予负激励和教育.
培养考核
考核指标:专业知识(50分)、工作能力(30分)、职业素质(20分).
考核数据记录:分教育培训、导师辅导、行动学习三大培养内容,每大类根据实际培养情况进行细分,比如课堂表现、培训总结提交、工作历练表现、工作案例发表、培训次数、培训质量评估、考察报告撰写质量评估等.此类过程数据将统一记录到«储备干部培养档案登记表».
考核结果运用:实施阶段考核,考核得分6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合格者继续培养,不合格者取消储备干部培养资格.
每位储备干部必须确定一位培养导师.培养导师根据培养目标,每月对培养过程进行效果反馈记录,定期向人力资源部报备,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培养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方案调整.
退出及处罚机制
第一,储备干部在培养期间岗位发生调动或离职,公司可根据情况另外选择储备干部.
第二,培养期间储备干部出现记大过以上违纪现象,立即停止培养并取消其储备干部资格.
第三,未准时或未向人力资源部呈报相关报表,对相应储备干部或负责人处以一定的罚款.
费用投入
培养费用
包括出差费用、培训费用、考察费用等
见习实践期间薪酬
在其原有工资补助标准上每天补助.
培训协议及赔偿
考虑用人单位为储备干部付出的培养成本(时间成本、实践成本、费用成本),须签订相关培训协议,并顺利取得各项培训或培养合格证,否则,按照协议规定进行一定的赔偿.
实施全面预算
由人力资源部每年制定相应的储备干部建设预算方案,根据当年业绩、回款情况及职员层级考虑成本投入.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用人单位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用人单位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员工的职业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同时,实现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持续发展.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是满足员工与用人单位组织双方需要的极佳方式,它将二者的需要、目 标、利 益 相 结 合,相 匹 配,以 达 动 态 均 衡 和 协 调,达 到 “双 赢”效果.
组织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原则
长期性原则: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贯穿集团员工职业生涯的始终,并应该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避免成为用人单位管理中的“花瓶”.
动态原则: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员工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如何做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对新员工的职业规划方法
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最初工作,能产生相当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用人单位能够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争取做到为新员工提供的第一份工作是具有符合这个人最初的意愿和带有挑战性的特点.比如,在一项以某公司年轻管理人员为对象的调研和评价中发现,这些人在公司的第一年中所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也就显得越有效率、越容易达到要求完成的目 标,即使是在成长阶段后期,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起步性工作是帮助新员工取得职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前途径之一.
对中期员工的职业规划方法
提拔晋升,从职位晋升中清晰地找到个人发展的路向,是最大的吸引和动力.职业通路畅通,能够让有培养前途、有作为的员工努力去争取.所谓有前途和看到希望才是留住人才的最大吸引力.同时,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通用轮换岗位方式让其保持新感觉,或者安排探索性的职业工作.对于处于职业中期的员工,是一种很实在而有效的方法.
老年员工的职业规划方法
到职业后期阶段,员工退休(当前以及未来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健全)问题必然提到议事日程上.如果,这个后顾之忧不是忧的时候,相信如何让这些员工发挥最大的“余热”是不成问题的.
构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构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组织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制度和观念,是构建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要完成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任务,要充分考虑职业生涯管理的环境因素,不同部门之间、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都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组织的每一项职业生涯管理活动都应该从开发的步骤上、思想组织制度的保障上展开,即应由信息沟通平台、保障体系和实施过程体系构成全面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组织对员工的素质提升培训与职业生涯开发
员工素质提升培训与职业生涯开发
第一,通过培训给员工传输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
第二,通过培训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三,通过培训帮助员工掌握相关技能.
第四,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第二,通过培训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三,通过培训帮助员工掌握相关技能.
第四,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生涯导向的员工素质提升培训
第一,“生涯导向”培训是发展性的培训.
第二,“生涯导向”培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三,“生涯导向”培训是用人单位与员工实现双赢的重要基础
第二,“生涯导向”培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三,“生涯导向”培训是用人单位与员工实现双赢的重要基础
十一 人员素质测聘及其应用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概述
人员素质测评的定义与认识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当前的人事工作在很多管理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借鉴、引用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大到机关录用干部、公务员竞争上岗,小到小型公司录用新员工,人员招聘考核等方面都在利用测评技术.特别是用人单位使出各种方法来招揽、考核、培养和激励人才.从员工的招聘(包括面谈、查看简历、简单测试等)、培训(专业知识学习、工作能力培养、情商素质训练等)到考核(工作成绩鉴定、工作态度认可、专业知识技术考察等)、晋升等环节繁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人事目标的实现远远没有用人单位的生产、销售目标那样快捷和顺利,大多数管理者都期待摒弃效率低下的传统人事管理方法,使用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工具,这样,解决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的人员素质测评便应运而生了.
人员素质测评的程序
确定测试目的和测试内容
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确定具体的测试内容是人员素质测评的第一步.测试内容应根据所选拔岗位的任职素质要求,通常可以工作分析、职务说明为依据,针对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来确定所需要的测试内容.
确定测试形式和测试工具
一般自陈量表(即基于自我评价的问卷)的动机测验题目表面效度(即从题目表面是否容易看出出题人的意向和答案倾向)过高.应聘者容易表现出较高的社会称许性,即题目本身的答案反映了一般社会价值倾向,应聘者容易表现出反应偏差,投其所好,可能不适合于在招聘考核,此时就可以采用隐蔽性比较高的投射测验(如主题统觉测验)来对应试者的动机进行评定.
实施测试与数据采集
实施中要注意做到客观化、标准化,保证收集到的测试结果能够公平、真实地反映应试者的状况.注意将实施测试的过程中相关的信息及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细节和特殊因素记录下来,作为决策的辅助材料.通常,要求测试的现场环境要干净整洁,安静舒适,没有外界干扰,也不会相互影响.
分析结果
对测试结果的分析通常包括对测试结果的计分、统计和解释.
决策或建议
决策与测试的目的联系紧密,以选拔为目的的测试,其决策内容为候选人单;以安置为目的的测试,其决策内容为岗位与应聘者的匹配;以评价为目的的测试,其决策内容为对应试者素质的评价;以诊断为目的的测试,其决策容为应试者的问题和特长或应试团体的状况和管理问题;以预测为目的的测试,其决策内容为应试者将来的绩效和工作表现.
跟踪检验和反馈
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测试结果及聘用结果进行跟踪,主要是根据工作绩效对测试结果和聘用进行检验,为此前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反馈,为测试取得经验性资料,为进一步矫正测试以达到更大的精确度提供依据.至此真正完成一个人员素质测评作业系统.
人员素质测评的内涵特点与主要内容
人员素质测评的内涵
测———就是测评者依据既定规则,通过访问、调查等方式,对被测人员的某方面的素质特征进行测试.
评———在“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分析、推测与评价,从而得出定性或定量的结论.
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
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
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是各行各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如计算能力、外语读写、文史知识、电脑运用等.专业知识是从事某种行业所必需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如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等
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性格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相对稳定的一面.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最主要的标志.性格无优劣之分,但是与某种职位存在着匹配问题.不能与职位匹配的性格则较难获得优秀的业绩,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能与职位匹配的性格,工作得心应手,心情舒畅.
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是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学习实践结合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是人们共同所具有的,包括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每个人的强弱程度不一样.有的观察力强,有的想象力强,因而职位选择要根据自己优势能力,才能更好发挥自己.仅靠一般能力还难以保证某种任务成功完成,还需要一些特殊能力.
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积极探索的倾向,决定了对感兴趣事物优先注意的方向,并伴随一种愉悦的情绪.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成为个人心理的稳定特征,也可看出在某一事物上的成功概率.
价值观
人的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和自己行为意义的评价.价值观决定一个选择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因此,从职业角度来说,存在着一个为什么而工作的动机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决定着一个人处于某一工作环境中的工作好坏.
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
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
选拔性测评
选拔性测评的目的是区分和选拔优秀人员,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测评,这种测评特别强调区分功能,要求过程客观,结果明确.我们从小熟悉的学校考试比较接近这种测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效果的好坏.
配置性测评
配置性测评是以合理的人职匹配为目的,人尽其才,其宗旨是“人职相配,人事相宜”.实践证明,当任职者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刚好吻合职位的要求时,可以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使用效果.配置性测评最大的特点是必须结合职业要求,不同职位的测评标准明显不同,并且不能由于人员的原因降低标,强调宁缺毋滥.
开发性测评
开发性测评是基于人员素质的可塑性,以开发人员潜能提高人员素质为目的,所以这种测评的报告并不强调好坏之分,而是强调通过测评来勘探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开发性测评也经常结合明确的开发目的进行,例如希望通过测评提升团队的沟通效率和质量.
诊断性测评
诊断性测评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以寻求问题的诊断为目的.诊断测评的特点是比较全面和细致,希望通过寻根问底的测评,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这种测评不一定公开结果,主要供管理人员参考.
考核性测评
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目的是鉴定和验证是否具备某种素质,或者具备的程度和水平.鉴定性测评经常穿插在选拔性测评和配置性测评之中,要是对测试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要求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求.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原则和功能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原则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在设计测评要素和编制测评标准时,一方面要遵循测评工程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体现工作岗位或职位的特点与要求.做好职务分析工作,是合理选择测评要素,保证测评效度的重要基础.
测评与评定相结合
在对测评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和解释测评结果时,要注意测试与评定相结.测试是对人员素质或绩效的定量描述,而评定则是对这一描述权衡其价值大小.定量的测试和定性的评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测试是评定的基础,评定是测试的继续和深化.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在测评时,一方面应尽可能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考虑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测评条件,注重实用性.在实际测评中,应在这两者之间较好地谋求一种协调.
精确与模糊相结合
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应体现在测评要素的设计、标准的制定、方法的选择、信息分析、结合评定与解释的全过程中.有可精确测评的,如机械推理能力;有很难精确只能模糊测评的如自我认识.模糊测评有两种:一种是损失一定的精确性,寻求实用性;另一种是利用模糊数学原理进行貌似模糊,实则更精确的测评.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动静结合首先表现在测评要素和测评标准的设计与编制上.静态测评易看清差异,便于横向比较,忽视原基础和今后趋势.动态测评则是从要素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测评,有利于了解实际水平,但不利于相互比较.
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
鉴定功能
鉴定功能是人员素质测评的最直接的功能,鉴定是指对人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和工作绩效等做出鉴别和评定.鉴定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工具的科学性和过程的规范性以及鉴定标准的适当性,这三者是实现人员素质测评的鉴定功能的必要条件.
预测功能
测评是为预测实际岗位业绩达到程度而提供的当前发展水平的信息.制作测评工具———量表设计时就考虑人的发展规律,量表在编制过程中,注重对效度的研究,即探索测评结果与某一段时间后的工作行为(或实绩)之间的关系.
诊断功能
人员素质测评的诊断功能就是在出现发展缓慢、停滞不前、后退现象时,能够进行反省和自我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如优化组织结构、改善思维方式、更新知识和观念等等,清除障碍,实现可持续发展.
导向功能
根据测评结果做出决策,如是否录用、晋升、奖励,总是与某种利益或成长发展相关,因此,测评的导向功能体现社会的需求标准,如以测评内容和标准为导航,用认可的测评要素及标准来调整,强化自己的实际技能,则社会人员寻求和供给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测评能激励人们进取向上的愿望与动机,不断提高素质和工作能力,因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进取的需要.从行为修正激励理论观点看,获得肯定性评价的行为将会趋于高频率出现.因此,测评是促使个体素质与修养行为向着社会发展方向的强化手段
人员素质测评体系设计
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
标准
从参照性来看,一是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是依据测评内容与测评目的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一般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二是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是对测评客体外延的比较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效标参照性体系与测评客体本身无关,而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则与测评客体直接相关.
标度
所谓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标记
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字来表示,它可以出现在标准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标准.
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
结构性要素
结构性要素,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构成.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行为环境要素
行为环境要素,是从动态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特性.主要是考察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及所处的环境条件.
工作绩效要素
工作绩效要素,是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工作绩效要素的考察,可以对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
测评内容
测评内容是指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它具有相对性.
测评目标
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合后的产物.有的测评目标是测评内容点的直接筛选结果,而有的则是测评内容的综合.测评目标是素质测评中直接指向的内容点.
测评指标
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
测评的内容、目标与指标
测评内容
个体素质测评内容分析表
岗位知识测评内容分析表
测评目标
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合后的产物,是素质测评中直接指向的内容点,同时测评内容与目标具有相对性与转换性.
测评指标
测评指标结构与形式
测评指标=测评要素+测评标志+测评标度
测评要素:测评对象的基本单位;
测评标志:揭示测评要素的关键可辨特征;
测评标度:测评要素或要素标志的程度差异与状态顺序.
测评要素:测评对象的基本单位;
测评标志:揭示测评要素的关键可辨特征;
测评标度:测评要素或要素标志的程度差异与状态顺序.
指标的作用与意义
①物化连接作用:物理测量以物量物,具体可行,素质测评以主观度无形,以观念评抽象,不可操作.
②导向统一作用:测评指标是一个标志,引导大家行动.
③防止主观片面与深化认识作用:按标志分要素与标度测评,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同时在制定指标过程中又加深了对测评对象的认识.
指标设计的原则
①与测评对象同质原则;
②可测性原则;
③普遍性原则;
④独立性原则;
⑤完备性原则;
⑥结构性原则.
②可测性原则;
③普遍性原则;
④独立性原则;
⑤完备性原则;
⑥结构性原则.
指标设计的过程与步骤
指标设计的过程和步骤通常是:指标内容的设计—归类合并与筛选—量化—试用—检验—修改.以此作为一个循环,不断完善.
指标设计的方法与技术
要素拟定方法
工作分析法
包括观察法、工作者自我记录法、主管人员分析法、访谈法、关键事件法、问卷法.
榜样分析法
培训目标概括分析法
文献查阅法
职务说明书查阅法
通过对职务说明书进行查阅等方法,来搜寻有关的测评要素.比如,翻译岗位的概要是做好语言文字的互译工作和外事活动的组织接待工作.也包括大型会议中的同声口译和修改校订译文等.
标志选择范围
(1)对象表征选择
(2)关键点特征选择
(3)区分点特征选择
(4)相关特征选择
标度划分方法
(1)习 惯 划 分 法
(2)两 极 划 分 法
(3)统计划分法
(4)随意标度法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方法
心理测试
含义
心理测试是通过观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是对胜任职务所需要的个性特点能够最好地描述并测试的工具,被广泛用于人员素质测评工作中.
心理测试的功能、优缺点与测试观
心理测试的功能
从实际应用角度看:选拔人才、岗位安置、诊断、评价、辅助咨询.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心理测试的优缺点
迅速.心理测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潜在能力和他的各种指标.
比较科学.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科学的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而目前心理测试比较科学地了解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比较公平.员工招聘中往往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倾向,但心理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性.因为通过心理测试,心理素质比较高的员工可以脱颖而出,而心理素质较低的应聘者,落选也感到心平气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心理测试的成绩比较低.
可以比较.员工素质的高低通过智力测试以后,他们的测试结果可以比较,因为用同一种心理测试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有可比性,而其他的方法往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没有可比性.
可能被滥用.心理测试虽然是一种科学的测试手段,但是也可以被人滥用.比如,有些人在员工招聘中滥用不合格的量表,反复使用某一种不科学的量表,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不能令人满意.
可能被曲解.有的时候,你测试了某一结果,你曲解以后,对某人的心理活动和以后的行为都可能产生不良结果.比如,有些人认为智商高就一定能成功,那么看到智商低的人,他就会产生一种鄙视感.
测试观
正确的测试观认为测试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心理测试作为研究方法和测试工具尚不完善,心理测试的最大问题是理论基础不够坚实;科学地看待测试,防止乱编滥用.
心理测试的内容
能力测试
(1)普通能力测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2)特殊职业能力测试是指那些特殊的职业或职业群的能力.该项测试的目的在于选拔那些具有从事某项职业的特殊潜能的人才.
(3)心理运动机能测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心理运动能力测试和身体能力测试.
人格测试
人格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应聘者的人格特质.
兴趣测试
兴趣测试揭示了人们想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从中可以发现应聘者最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工作是什么.
心理测试的种类
根据测试内容,可以把心理测试划分为智力测试、能力倾向测试、成绩测试、人格测试等
智力测试就是测试被测试者智力水平.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IQ)表示.对于一些固定的工作岗位来说,最好能选用智商与工作需要相协调的人去做.比如一项工作要求工作者的智商在120左右.那么,智商低于或高于这个数目的人都不是特别合适.智商低的会感到工作吃力,智商高的会不安于现状,甚至轻视这项工作.
能力倾向测试又叫作性向测试.目的在于发现被测试者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能力倾向测试一般又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倾向测试和特殊能力倾向测试.一般能力倾向测试是测试一个人的多方面的特殊潜能.特殊能力倾向测试是测试一个人的单项潜在能力,比如音乐能力或机操作能力.
人格测试也叫个性测试,测试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心理指标.
根据测试媒介,可以把测试划分为语言文字类测试和非语言文字类测试
语言或文字测试,就是通过问答或笔答进行的测试.这是心理测试的主要方式,编制和实施都相对容易.有些人类的高级心智能力,只能用语言文字进行测试.这种测试方式的后期分析比较规范化,较少变量,所以团体测试多采用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应用于语言或文字识别有困难的人,而且难于比较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被测试者.非语言文字类测试或操作性测试,包括各种通过画图、仪器、模型、工具、实物为测试媒介的测试,被测试者通过使用、辨认、解释或实时操作测试媒介,向测试者反映出心理显像,测试者根据一定的解释规律或模式对这些显像所反应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做出评估.非语言文字类测试适用于有语文表达障碍的人,也适合比较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被测试者.有些特殊能力测试,比如视觉感知能力、联想能力和图形判断能力的心理测试必须借助非语文类测试媒介.
按照被测试的人数划分,可以分为个别测试和团体测试
个别测试只能由同一个主试在同一时间内测试一个被测试者.个别测试的优点是测试者对被测试者的言语、情绪状态可以进行具体的仔细观察,并且有充分机会唤起被测试者予以合作,以保证测试结果充分、可靠.个别测试缺点在于测试手续复杂,耗费时间比较长,对测试者与被测试者的合作程度要较高.
团体测试,可由一位测试者同时测试若干人.许多教育测试都属于团体测试,有些智力测试也可以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团体测试的优点是省时,单位时间可以收到相对较多的资料,测试者不必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也能担任.缺点在于对被测试者的行为不能做翔实的控制,所得结果不及个别测试准确可靠.
按照测试的方法来分,可分为标准化问卷式测试、作业式测试、射性测试
标准化问卷式测试.
标准化的心理测试一般有事前确定好的测试题目和答卷、详细的答题说明、客观的计分系统、解释系统、良好的常模,以及测试的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数据等相关的资料.通常用于人员素质测评的心测试主要包括:智力测试、能力倾向测试、人格测试、其他心理素质测试,如兴趣测试、价值观测试、态度测评等.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同样具有使用方经济、客观等特点.
作业式测试
主要应用实际作业式的操作手段对被试者进行测试与评价.
投射性测试
投射测试主要用于对人格、动机等内容的测试,它要求被测试者对一些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做出描述或反应,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来推断被试者的内在心理特点.它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人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实际上反映出其内在的真实状态或特征.投射技术可以使被试者不愿表现的个性特征、内在冲突和态度更容易地表达出来,因而在对人格结构、内容的深度分析上有独特的功能.但投射测试在计分和解释上相对缺乏客观标准,对测试结果的评价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对主试和评分者的要求很高,一般的人事管理人员无法直接使用.
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还可以把心理测试划分为难度测试、速度测试
难度测试的功用在于测试被测试者对某一方面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这种测试一般是限制时间的,给出的时间标准通常是能使95%的被测试者做完测试的时间.测试一般由易到难排列,以测试被测试者解决难题的最高能力.
速度测试是测试被测试者完成作业的快慢,这种测试的测题难度相等,但严格限制时间,关键是看规定时间内所完成的题量.
履历分析技术方法
含义
履历分析技术又称资历评价技术,是通过对评价者的个人背景、工作与生活经历进行分析,来判断其对未来岗位适应性的一种人才评估方法,是相对独立于心理测试技术、评价中心技术的一种独立的人才评估技术.个人履历档案分析是根据履历或档案中记载的事实,了解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工作业绩,从而对其人格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这一方式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被广泛地用于人员选拔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使用个人履历资料,既可以用于初审个人简历,迅速排除明显不合格的人员,也可以根据与工作要求相关性的高低,事先确定履历中各项内容的权重,把申请人各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根据总分确定选择决策.
履历分析技术的主要特点
依据的真实性
履历分析技术是以应试者个人过去的经历作为评价依据来分析、预测其未来的职务行为倾向或成就,这种经历通常是可以核实的.
评价的普遍性
履历分析的结果与应试者的多种行为(效标)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关联性,如工作绩效、出勤率等等,因而可以用于对应试者行为的多维预测.
评价的准确性
履历分析技术方法是通过应试者过去的工作经历、工作表现来预测其未来的表现,其方法论原则体现的是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技术.
履历分析技术的意义
(1)能够得到履历定量分析成绩;
(2)实现了测评的职位区分;
(3)有效利用了应聘者各种重要的履历信息,对资格审查合格的入围者进行区分,使测评选拔更加科学合理.
履历分析技术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履历分析项目的筛选和权重确定
履历表项目的个数从现有的调查情况来看,15~800个不等.但均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测评者能够核实的项目,例如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工龄、学历、年龄等等;另一部分则是不能核实的项目,例如述职报告、自我工作小结等.
权重确定依据是项目内容与未来岗位要求及工作绩效的相关程度.在履历表的项目中,与拟任岗位有关的项目应赋予较大的权重.例如,通过调查发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80%有优秀的工作表现,而低学历的人只有40%的人有优秀的工作表现.在履历表的加权设计中,就可以为高学历的人记80分,为低学历的人记40分.
设计加权履历表
个人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宗教信仰、
主要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婚姻与本人健康状况等等.
主要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婚姻与本人健康状况等等.
个人经历
这是履历表的重点部分.用于资历评价的履历表必须对如何填好个人经历做出具体、明确的说明.如:个人经历从何时填起,时间间隔如何确定,经历中是否应包括职务情况的说明、证明人姓名、职业和联系方式等.
个人历史和政治表现
这一方面的构成包括何时、何地、何故受过何种奖励或处分,个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个人有无重大历史问题,目前的工作与表现情况,有无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等等.
对履历模块分类计分并选择总分计算公式来评估人才
第一类:A 模块为基本情况.这类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学历、学位、专业、婚姻状况.当应聘者的能力情况相同且应聘人数多于招聘计划数时,基本情况中的某些项目会成为次级的优先录用标准,成为履历评价中的加分项目.对此,不同的用人单位会有不同的加分标准.
第二类:B模块为知识与工作能力.这类情况主要通过个人受教育情况和职业经历、接受职业培训情况来进行判断.
第三类:C模块为家庭与社会关系.家庭与社会关系情况可以作为评估个人素质特点的参考背景;员工管理工作也需要对其家庭与社会关系背景有所了解.
第四类:D模块为人品.这类信息主要从过去的工作表现、奖惩情况和离职原因来进行判断.
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的概念
纸笔测试是一种主试通过书面设问,应试者进行书面作答的静态测评方式,简称笔试.
笔试是一种与面试对应的测试,是考核应聘者学识水平的重要工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应聘人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的差异.它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至今仍是用人单位组织经常采用的选拔人员的重要方法.
笔试是一种与面试对应的测试,是考核应聘者学识水平的重要工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应聘人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的差异.它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至今仍是用人单位组织经常采用的选拔人员的重要方法.
笔试的特点
经济高效: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同时考核大批应试者,提高考试的效率.
测试面宽:既可以用于公共科目考试,又可以用于专业科目考试.
客观公正:试题依据一定的内容和客观标准拟制,评卷依据客观尺度,人为干扰因素少,具有较强的区别功能.
笔试的功能与局限性
功能
(1)检测功能;(2)鉴别功能;(3)预测功能;(4)督导功能等方面
局限性
(1)间接单一,缺乏互动;(2)拟真性弱,情境性差等.
笔试的主要类型
笔试的主要类别
综合知识笔试
综合知识笔试,主要考查应试者的知识广度,了解其对各种尝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包罗万象
专业知识笔试
专业知识笔试,主要考查应试者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深度,了解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笔试的主要题型
客观性试题:主要形式有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匹配.
主观性试题:主要形式有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辨析题.
笔试试卷的结构设计与试题编制
笔试试卷结构设计
试卷结构:指一份试卷所含组成成分及各种组成成分相互联系的方式.它由两维相交的两个向度构成,分别反映试卷结构的不同组成成分及其比例关系
试题编制
(1)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试题应有代表性、难度要适宜、文字表述简明扼要、试题之间彼此孤立、试题答案无异议、试题数量要足够.
(2)编制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和申论题等几种.
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检验
人员素质测评组织与实施
进行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将一项工作分解为对于工作业绩至关重要的各种不同的活动,以确定出人员素质测评应该预测的领域.
选择一项专业的人员素质测评
一项良好的人员素质测评应该准确、一致地对那些对工作成功至关重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进行衡量.人员素质测评专家应该选择最能够有效地对目标行为进行预测的测评计划.通过对其科学性、合法性的分析,应保证所选择的测评是专业性的、有效的、公平的、不带歧视性的,并只涉及法律允许的问题.
对所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在选择一项适合的人员素质测评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支持测评系统有效性,证明测评分数与工作业绩标准相关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所有测评题目衡量的都是类似的工作内容、测评参加者的测评分数是一致的可靠性研究;证明测评不带任何歧视性的研究.著名的测评出版商所提供的测评手册或信息指南包括上述各项研究.
进行独立的评估
确定测评是否根据独立的来源进行评价.如«智力测评年鉴»,也可以咨询当地的实用心理学家,或查阅相关杂志,以得到对某项人员素质测评的评价.
调查之前测评使用单位的效果
询问几家已经成功实施该项测评的用人单位的名单,然后询问其中典型的一家是否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有效性研究和负面影响研究.查明该测评是否发生过法律方面的问题.如果发生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正确地对测评进行管理
人员素质测评只是提供关于应聘人员或员工的部分信息,而不应取代应聘表格、面试、证明核查或工作经历等其他评价程序.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制定出如何将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结合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去的相关政策.测评管理人员在对测评实施、评分以及解释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测评手册或实施指南中所列明的原则.
使用正确的标准
标准是称为“标准范例”或“标准群体”的给定测试人群所得分数的集合.通过标准,测评使用者就可以将某个人的分数和标准群体的分数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相应的等级.一些测评有其特定的行业性标准.例如,如果一个人在项有效的字处理测试中的百分比得分为90%,就说明在相应的标准群体(100个人)中,他(或她)的能力要比其中90个人强.
进行准确的选择决策
通常,有必要确定一个既能满足有效性要求,又不过于严格的测评合格分数.但是,测评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不存在完美的对将来工作业绩进行预测的测评程序.所以,对于低得分者,不应一概而论为“没有能力的人”.
评估人员素质测评的投资回报
用人单位通过人员素质测评,可以实现对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的应聘人员或员工的选择、安排以及晋升.所以,测评使用用人单位应该对测评计划所带来的汇报进行不断的评估分析.
具体工作
准备阶段
(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3)制定测评方案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3)制定测评方案
实施阶段
测评前的动员
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测评操作程序
①报告测评指导语:员工素质测评的目的;强调测评与测验考试的不同;填表前的准备工作和填表要求;举例说明填写要求;测评结果保密和处理,测评结果反馈.
②具体操作:单独创作———逐个对被测对象进行测评,花费时间较多.对比操作———把被测对象进行分组,根据测评标准,采用对比的方式,对组内每个测评对象进行对比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的教学实训
人员素质测评教学现状
解决方案
建设人力资源实训的多功能行为观察室
方案效果图
配套软件及可开出实验项目
使用人员素质测评实训教学系统
(1)11大类31种经典标准化测试全面满足教学和实战需要,电脑施测,自动生成
(2)五大热门评价中心技术(面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文件筐技术),全流程逼真模拟用人单位实战,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下实操评价中心实施8大步骤,在线观看视频,充当评委角色,对比标准答案,提升专业水平.
(3)学生在线对战平台以对抗竞赛的方式,教会学生选择使用系统中提供的31套量表,从认知到选择使用,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
(4)案例演示中心涵盖人力资源管理选、用、育、留四大工作情境.
(5)开放互动的学习中心方便老师添加学习资料.
(6)教师可自定义测评与评价纬度,灵活性更高
测评系统的实训产品介绍
标准化测试
评价中心实训
学生实验中心
案例演示中心
模拟招聘
(1)紧贴目前高校实验教学“开放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提供六个不同的用人单位招聘需求案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小组的面试团,系统设定每个案例进入的人数上线,然后,系统自动配对,担任面试团的一组,同时充当配对小组的被试,在互动对抗中,提升实战能力.
(2)对战流程:实验准备、需求分析、筛选简历、测评初试、测评复试、报告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