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财政
2023-05-06 09:32:0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第二部分:财政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定义: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
(1)非竞争性——主要特征:指的是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2)非排他性——派生特性:一种公共物品被提供出来,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这一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提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若是由于个人没有付费而阻止他的消费,则违反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帕累托准则。(道路无人用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
“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
私人物品需求显示: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
人们通过事先统一的某种投票程序选择他们倾向的公共收入和支出方案,或通过投票给他们认为能够代表其利益的政治家和官僚,间接表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
1.自由社会要求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尊重,因而一致同意规则最符合社会正义原则。但该原则会带来高昂的决策成本,甚至出现久议不决的情况
2.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机制往往介于独裁(一个人说了算)和一致同意之间,称之为“多数决策规则”或“少数服从多数”常见的决策规则包括相对多数决策、二轮决选制、逆向排除法、博尔达记分法、孔多塞规则、赞同投票等
记忆方法:相对多数的人赞同经过二轮决选博尔达逆袭孔多塞
提示: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一是公共物品的融资
二是公共物品的生产
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
“免费搭车”使得公共物品市场融资机制失灵,所以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政府融资(强制融资)
非排他性成为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尽管有这种限制,公共物品有时还经由收费的集体行动而被自愿提供,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中,或者当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时。(小区几个人合伙办幼儿园)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私人融资(自愿融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联合融资
公共物品的融资
政府生产
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合同外包
特许经营、合同委托等,服务提供主体也不限于政府和私人企业还包括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事业单位等。不同性质的供给主体应享有平等待遇。
其他方式
公共物品的生产
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1.决策制度
2.融资制度
3.生产制度
4.受益分配制度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1.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2.矫正外部性
市场系统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
市场系统的组成
市场的含义
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
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
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
市场和市场效率
4.调节收入分配
5.稳定经济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3.维持有效竞争
二、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
含义: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儿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
(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如矫正外部性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配置范围: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主要包括:
(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能够掌握和控制的社会资源的内部配置比例
例如: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差距都较大,客观上要求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和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财政配置社会资源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职能,旨在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
(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如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是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例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个人转移性支出等
(4)发挥公共支出作用: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福利设施与服务、住房)等进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收入分配职能
含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重点: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3)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4)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
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三、财政的基本职能
含义: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的行为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毡布疙瘩)
个人主义方法论
经济人假设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理论基石:
公共选择理论
(1)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说”: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
(2)“理性的无知”,是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
(3)“理性的非理性”是指由于手中的一票对于选举结果无足轻重,即使拥有必要的信息,选民也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导致选民往往胡乱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
选民理性的无知和理性的非理性
政治家选票极大化
(1)“孔多塞悖论”
(2)“阿罗不可能定理”
投票循环
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官僚机构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与其服务对象的预算拨付款相交换
(1)尼斯坎南模型中官僚机构具有两大特征:
应当增加官僚部门内部的竞争性
通过改变对官僚的激励,引导其最小化既定产出的成本
通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外包,让更多的私人营利性企业加入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来,以期提高效率
(1)尼斯坎南模型在公共物品的政府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官僚体系无效率
利益集团与寻租
政府失灵的表现
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四、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1)预算管理偏重收支平衡状态,支出预算约束偏软
(2)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不清晰,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4)财政收入呈现中低速增长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加剧,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
(2)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公平统一市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义:
明确事权
改革税制
稳定税负
透明预算
提高效率
完善立法
方向: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
(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
(2)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优化税制、完善调解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
(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
主要任务:
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含义: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规模(政府花了多少钱):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
提示:与支出规模相比,支出结构问题更重要,它反映了财政支出的受益格局
结构(政府做了什么事):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并据此观察政府的职能和活动,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
经济性质(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是指 财政支出具体经济构成。该指标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干预是更侧重资源配置,还是更侧重收入分配,是更关注长期结构调整,还是更关注短期宏观调控等
理解财政支出数据要三看
一般公共服务(类)
- 人大事物(款)
-人大会议(项)
科目编码:201-01-04(详见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中国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
1、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
2、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住房保障城乡社区
3、农林水、交通运输、资源勘探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国土海洋气象、粮油物资储备
4、债务还本支出、债务付息支出、债务发行费支出
5、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援助其他地区支出、预备费
具体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产出性质,例如:国防支出、教育支出
提示: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
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
-房屋建筑构件
科目编码:309 01
其他支出
-赠与(30906)
-国家赔偿费用支出(39907)
中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
1、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
2、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业补助(基本建设)、对企业的补助、对社会保障基金补助
3、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
4、其他支出、债务利息和费用支出
具体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成本投入, 例如: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
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
政府仅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虽然在政府转移支出过程中不涉及与私人部门的等价交换,但却可以造成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在其他社会主体中的重新分配
转移性支出
提示:利用这一分类体系,可以从宏观上考察一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其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还是收入再分配(转移性支出比重大)
交易的经济性质
财政支出的分类
1.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分类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1.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通常由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也可以按不变价格来反映。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由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所决定的
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另外也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正常情况下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国家制度的安排,人均财政支出指标一般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指标内容:当年财政支出 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可以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上年财政支出/上年财政支出
指标内容: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率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指标内容: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2.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及规模变化情况的指标
根据各国财政的实现,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二战军费增加),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是一个普遍趋势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1)工业化引起市场扩张,为维护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需要增加财政支出
(2)为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需要增加财政支出
(3)文化、教育、福利等公共支出项目的增长需要增加财政支出
瓦格纳(德国)
政府活动扩张
英国公共支出的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性的”
(1)内在原因: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税收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公共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共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2)外在原因: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皮考克魏斯曼(英国)
梯度渐进增长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1)初期阶段:基础设置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2)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3)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马斯格雷夫(美国)
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国民经济部分分为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进步部门)与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非进步部门)两大类别。生产率偏低的人力密集型公共部门的规模会随着进步部门工资率的增长而增长
鲍莫尔(美国)
非均衡增长
首先,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即他们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导致选民主动投票支持更大的财政支出规模
其次,政治家为获得公众拥护和赢得选票,总是倾向于以更大的财政支出作为争取选民的手段
再次,在很多公共事务上,往往是官僚机构掌握着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往往提出规模较大的预算供代议机关表决 ,以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利与利益
最后,在任何一项具体的事物上,所谓的公共利益都很难界定
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等方面
公共选择学派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5理论
3.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在财政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体现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开始偏离资源配置、而更加关注分配公平的问题
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
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重视经济服务(特别是经济建设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而忽视社会性支出的现状,是造成中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
(1)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比重
(2)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2)优化转移性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比例,严格控制各类专项转移支付
(3)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4)发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5)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6)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具体措施
优化
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三、我国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机构优化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的原则是“3E”,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后来又加入了“公平性”
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
1.绩效评价的目的:通过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统一领导原则
分类管理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
科学规范原则
2.绩效评价的原则
制定目标—建立考评指标体系—采取管理措施—考核评价—提高预算水平
3.绩效评价内容
公众评价法
比较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4.考评办法
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重要性
5.绩效考评指标
前期准备——实施评价——撰写评价报告
6.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程序
1.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
2.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
7.绩效评价范围与重点拓展
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并不附带价值上的对等回报。这一特点可将税收和社会缴款区分开来
税收
可以强制也可以是自愿的,与缴款人的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有关。对于那些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者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应视为税收
社会缴款
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是对一国政府自由财政收入的补充,可以是现金或者实物的形式
赠与
出售商品和服务收入、利息和其他财产收入等
其他收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
税收收入
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捐赠收入、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其他收入8款
非税收入
债务收入
转移支付
我国一般预算收入的分类
仅指税收收入
最少口径
1.税收收入及纳入政府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
2.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这个口径
小口径
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中口径
全部的政府收入
大口径
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1.财政收入的分类
概念:财政集中度,通俗的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税收 收入占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从小到大分别是
2.财政集中度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含义: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
2.税收的征收目的是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或者说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利,而不是财产权利
4.征税的过程是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的、无偿的转移给国家的过程
5.从税收征收的直接结果看,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取得财政收入
税收的内涵包括:
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 政治权利,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强制性
一是指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报酬
二是指政府征到的税收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本人
无偿性
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税收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规定征税和纳税,双方都无权随意变更征纳标准
固定性
提示: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
曲线形状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而得名。拉弗曲线来自供应学派的观点,产生于20世纪70年,主要解决“滞胀”问题应该着眼于供给方面,主要是改善劳动及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提示:低税率区,税收收入将随税率增加而增加,但税收会对纳税人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继续提高边际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对劳动供给和投资产生负刺激,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
提示2: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2.税收的含义、特征及拉弗曲线
二、税收
含义: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税收的最后承担者。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补:税负归宿表明全部税收负担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
具体含义: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名义的纳税人是商品的出售者,而实际的纳税负担者则是商品的消费者。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税负转嫁。名义上的纳税人是零售商,但实际税收负担者是材料的供应者和工人
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实际上是前转+后转的和混合方式
混转也称为散转
纳税人用降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通过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消转在实质上是用生产者应得到的超额利润抵补税负,实际税负是由纳税人自己负担了,因此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收转嫁形式
消转
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旁转也叫侧转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式,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具有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与税收后转在转嫁媒介、转嫁方式上存在明显不同
(1)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而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
(2)税负后转是在商品交易时发生的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后发生的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税收资本化也成“资本还原”
税负转嫁的方式
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
(1)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则税负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商品不容易转嫁(P🔝*Qd大幅度下降=收入下降,不容易转嫁)
(2)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将主要由他人负担,商品较容易转嫁
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
(1)对生活必需品的课税,因对其消费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弹性小,税负容易转嫁
(2)对非生活必需品课税,税负不易转嫁
2.课税商品的性质
(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证的税,是不容易转嫁的(如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和对个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是较容易转嫁的(如对商品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
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课税范围越广泛,越不容易对商品的购买者产生替代效应,使需求缺乏弹性,课税商品价格的提高变得比较容易,税负容易转嫁
(2)课税范围越狭窄,越容易对商品的购买者产生替代效应,使需求具有弹性,课税的商品价格的提高变得艰难,税负难以转嫁
4.课税范围的大小
5.商品的竞争程度
总结:生活必需品、课税范围广泛的商品、商品竞争程度小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均属于提高价格,收入增加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前转)
3.税负转嫁的方式及影响因素
三、税负转嫁
含义:国债即国家债务,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与私债相比,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担保,风险小、又被称为“金边债券”
提示:人们对国债低风险的信任是建立在债权国紧守财政货币约束、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健康增长,从而具备应债能力的基础之上
特征:
内债
外债
(1)发行地域
短期国债
中期国债
长期国债
(2)偿还时间
固定利率
浮动利率
(3)利率的变动情况
上市国债
不可上市国债
(4)是否在证券市场流通
货币国债
实物国债
(5)债务本位
国债的种类
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方式弥补
(1)向中央银行借款弥补财政赤字会造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2)税收是按税法规定征收的,如果通过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税种弥补赤字,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最小。实质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暂时性转移;认购国债的资金基本是社会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故通过举债以弥补财政赤字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1)弥补财政赤字
现代社会中,以国债资金来扩大建设规模是发行国债的重要目的之一
(2)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国债”之称。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短期国债的发行及买入和卖出,在不少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在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国债调节货币供应数量和调节利率
(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4)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的政策功能
(1)认购者负担。国债发行应考虑债权人的应债能力
(2)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政府借债应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如何,最终还要依赖税收来还债,成为纳税人的负担
(4)代际负担。如果国债资金运用不善,或者仅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留给后人的就只是净债务,严重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1)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绝对规模的三个指标
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1)国债负担率
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当年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
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我国债务依存度的计算有两种口径:一是用当年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即“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二是用当年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
此外,在“以旧债还新债”机制下,还有一个用来反映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即当年付息额占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重
(2)债务依存度
相对规模的两个指标
国债限度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即税收和债务等价。李嘉图认为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浪费心理,认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
李嘉图等价理论
国债发行制度由国债发行条件和国债发行方式构成
(1)国债发行条件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等。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2)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
公募招标方式: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招标确定发行条件来进行国债推销的一种方式。 特点:发行对象是多数投资者。谁是最终投资者事先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市场机制发行方式
承购包销方式:通过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签订承销合同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国债销售任务的方式。 特点:发行人和承销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承销合同确立的,承销人向投资人分销不出去的部分,由承销人自己认购,一旦签订了承销合同,发行过程就结束了
直接发行方式:国债发行人不委托专门的证券发行机构而是亲自向投资者推销国债。 特点:债券发行人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有特定的发行对象(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保险工程、养老基金、信托公司等),个人投资者不得以此方式认购国债。优点是可以降低举债成本,便于了解投资者的投资意向;缺点是给发行单位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
“随买”方式:是政府债务管理者用来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的一种方式
提示: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和投标发行,具体发行模式采取了单一行政摊派、单一承购包销和承销、招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国债发行制度
(1)抽签分次偿还:是指在国债偿还期内分年度确定一定的偿还比例,由政府按国债券号码抽签对号,如约偿还本息,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国债券中签偿清为止的一种方式
(2)到期一次性偿还:到期后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兑付本息
(3)转期偿还法:以新发行的国债来偿还原有到期国债本息的方法
(4)提前偿还法:由政府提前偿还尚未到期的国债
(5)市场购销法:政府在市场上按照国债行市,适时购进国债,以此在该债券到期前逐步偿清的一种方式
国债偿还制度
国债市场制度是指以国债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1)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 和投资购买者
(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定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和期权交易方式
(1)现货交易方式: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2)回购交易方式 :是指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
(3)期货交易方式
(4)期权交易方式
国债市场制度
国债发行、偿还和市场制度
1.实现国债的发行的偿还
2.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国债市场的功能
需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负债
政府提供担保,当某个被担保人无力偿还时,政府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
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政府不负有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苦难时,政府可能需要给予一定救助的债务
政府可能承担救助责任的负债
政府或有负债
1.我国政府债务的分类
中央政府实行余额管理
2.中央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债;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带为举借。[提示]政府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应采用政府债券方式举借。
(1)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批准
(2)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报批
地方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2015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为15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两类,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一般债务通过发行一般债券融资,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3)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
地方政府举债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4)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
财政部根据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指标,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地方政府对其举债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5)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化解机制
地方债纳入政绩考核,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
(6)建立考核问责机制
具体措施6项
3.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加强政府债务性管理
4.国债的含义、特征、种类、功能与国债制度
四、国债
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
1、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
2、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提示」纳税人和负税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增值税、消费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
3、扣缴义务人,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各类型企业、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扣缴义务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这种扣缴义务为法定义务
纳税人
1、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现行税制下主要的课税对象有所得、消费和财富
2、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3、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4、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两种主要的计税依据分别是计税金额及计税数量。计税金额可以是收入额、利润额、财产额、资金额
课税对象
1、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应征税额=课税对象*税率 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1)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包括: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和幅度差别比例税率)
(2)定额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它是以绝对金额表示税率,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在具体运用上分为:单一定额税率和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和分类分级定额税率几种
(3)累进税率:税率随着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包括:全额累进税率: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算税额超额累进税率等: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征
2、税率分类(比例+定额+累进或累退)
税率
国民收入与支出环流的过程中,按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环节
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期限
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减税是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免税是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除税法举例的免税项目外,一般减税、免税都属于定期减免性质,到期应当恢复征税
减税免税
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它是税收强制性特征的体现
违章处理
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来说,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也可能不一致,如与总公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纳税
纳税地点
1.税制要素
具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关税
(1)流转税:是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总额的60%
具体税种: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2)所得税:以纳税人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具体税种: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3)财产税:以各种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具体税种: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
(4)资源税类: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
具体税种: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5)行为税类:对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税收
按课税对象的不同
(1)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所得税
(2)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项目,资源税等
按照计量标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1)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如消费税
(2)价外税是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属于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1)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2)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1)中央税 消费税、关税
(2)共享税 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3)地方税 车船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
2.税收分类
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1、含义:流转税是指所有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商品流转额是指销售商品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是指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额
(1)课税普遍:以商品、劳务交易为前提
(2)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只考虑经营行为的税收,是对同一种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按照相同标准课证的税收
(3)除少数税种或税目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普遍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单,便于征收
我国现行税种中对商品和非商品征收的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
2、特点
流转税的主要特点
增值税是以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1)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承担全部税款
(2)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
(3)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1、增值税的特点
(1)能够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2)既便于对出口商品退税,又可避免对进口商品征税不足
(3)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具有稳定性和及时性
(4)在税收征管上可以相互制约,交叉审计
2、增值税的优点
按允许扣税的范围,国际上一般讲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消费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具体如下:
(1)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从社会看全部生产资料都不课税,课税对象只限于消费资料,是一种鼓励投资政策的增值税,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中的所含税款,从社会看,课税对象相当于国民收入,该类型不含有重复课税,是完全的增值税
(3)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的税款,从社会看,课税对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课税。我国在2009年之前均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3、增值税的类型
征收范围: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四个环节以及销售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等。征税范围覆盖第一、二、三产业
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按规定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情形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b style=\
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自然人);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型单位;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提示」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4、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纳税人
税率(一般纳税人):13% 9% 6% 0(今年可能变)
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3% 5%(今年可能变)
(1)销售或进口货物,列举9%税率的除外
(2)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
13%
(1)纳税人销售或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自来水、暖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食用植物油、冷气、热水、煤气、居民用煤炭制品、食用盐、农机、饲料、农药等、化肥、沼气、二甲醚(清新剂)、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
(2)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
9%税率的记忆口诀:6气2水油盐煤,3农饲料和化肥,图书报纸和杂志,音像电子二甲醚,交邮建筑不动产,9%要牢记
9%
提供增值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以及除不动产租赁之外的现代服务
6%
出口货物;符合规定的境内单位和个人跨境销售服务、无形资产的行为
0%
记忆方法:电信行业单独记,基础是9%,增值6% 金融生活和现代服务,6%别忘了
一般纳税人
征收率3%:小规模纳税人和特定一般纳税人
征收率5%:销售自行开发、取得、自建的不动产以及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
小规模纳税人
税率与征收率
5、税率与征收率
扣税法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1)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2)进项税额为购进货物或接受劳务所支付或负担的增值税额,一般以当期购货发票中注明的允许扣除的增值税款为准
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提示」此处销售额为“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进口货物应纳税额
6、计税方法
3.增值税
含义: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调节特定消费品生产的较高收入,平均税率一般较高。我国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
消费税采取列举征税办法。即列入征税目录的消费品征税
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
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烟、酒、高档手表
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
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
高尔夫球及球具、游艇
实木地板、电池和涂料、木质一次性筷子
鞭炮烟火
(1)税目:
大多数应税消费品采用1%-56%的比例税率
啤酒、黄酒、成品油适用定额税率
白酒和卷烟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
(2)税率:比例税率+定额税率
税目和税率
计税方法:从价定率、从量定额、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卷烟、白酒)
4.消费税
二、流转税
5.企业所得税
6.个人所得税
三、所得税
7.财产税特点及车船税
四、财产税
8.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及主要内容
五、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第二部分:财政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