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马克思主义
2020-06-30 17:51:05 69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4.认识论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强调是人类
社会历史性
当时的社会条件会对实践影响
直接现实性
可以将意识转化为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人和自然
是最基本的形式
社会实践
人和人
科学实验
科学探索
虚拟实践
由以上三者派生出来,并非独立的
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眼、耳、鼻、舌、身)
包括
感觉
个别感官
直接
多种感官
表象
回忆浮现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包括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第一次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飞跃条件
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
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次
认识到实践
也是最为重要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重复地过程
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的途径
直接途径
实践
间接途径
书本、他人传授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真理
概念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机器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真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一定条件、范围等才成立
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
在一定范围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相互转化
5.历史唯物论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
主要包括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完全和社会存在同步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实体性要素
劳动力
劳动资料(工具)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以上三者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静态上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之间的地位关系
产品分配
动态上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两者间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是否相适应)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
国家法律制度
政府机构、党团
军队、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由反作用(是否相适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主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核心
1.总论
哲学的含义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具体科学(物理/生物/化学等)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性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问题
同一性
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人的思维是否能够认识以及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定义
把试接的本原归为一种或集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观点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里特
金木水火土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镇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缺陷
直观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定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不可再分的原子
观点
原子
缺陷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
自然观是唯物的
历史观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定义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内容
辨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辨证论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优点
最科学
最彻底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为主导
客观唯心主义
人以外的东西为主导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形而上学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实现了事件基础上的学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唯物论
物质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最为复杂、高级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辨证统一关系
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稳定状态
相对位置
根本属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刻舟求剑
认为没有运动,只有静止
形而上学不变论
方生方死
认为没有静止,万物都是一直在运动变化的
相对主义诡辩论
意识
产生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也是社会的产物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本质
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的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能够改造世界
意识能够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地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地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辨证论
两大特征
联系
特征
普遍性
蝴蝶效应
唇亡齿寒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客观性
反例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条件性
多样性
系统
整体和部分
整体主导、统率着部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关键部分决定着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短板效应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有序合理--->大于整体
无序不合理--->小于整体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的上升运动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
含义:指事物内部或事务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相互转化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斗争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普遍性(共性)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个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
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不平衡性)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即要从大局观看问题,也要抓住重点
事务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出淤泥而不染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
外因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化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变、量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了度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
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掌握火候
过犹不及
注意分寸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批判性继承),即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防止直线论和循环论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原因和结果
因果关系条件
前后相继
引起被引起
可能性和现实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联系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
区别
产生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研究三方面
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
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批判地继承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