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
2020-07-02 10:03:0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微观经济学篇
1.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应该如何生产?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在现在经济社会中,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家对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的看法
务实态度,跳出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
自由市场有其优点,但也有失灵的时候
政府有能力起到帮助作用,但是有时也会适得其反
经济学常识
自利是组成社会的有效方式
市场(“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机会成本:真正的成本不是你已经花费的钱,而是你为此放弃的东西
2. 分工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规模经济:大厂相对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有助于世界合理化地运作
市场经济就是协调这种精密分工的社会机制
价值链分解:更广泛分散地生产零件
分工的缺点:分工使大家成为一体,谁都无法单独存活
3. 供给与需求
微观经济里的三个市场
商品与服务市场
厂商(供给方)提供:商品与服务
家庭(需求方)购买:商品与服务,提供资金
劳动力市场
家庭(供给方)提供:劳动力
厂商(需求方)购买:劳动力,并提供工资
资本市场
家庭(供给方)提供:资本
厂商(需求方)购买:资本,并提供报酬率
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钻石:交换价值高,但使用价值低
稀有
人们需要,尤其是女人
水:交换价值低,但使用价值高
太普遍了
生活基本必需品
经济学家关注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稀有性相关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后,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后,人们原有的收入的购买力就下降了
需求与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下,人们想得到该商品的特定数量
需求是值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
需求这条曲线,从需求方角度看: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
供给与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
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供给这条曲线,从供给方角度看:价格上涨,供给量也上涨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
均衡点:在某一个价格上,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在现实世界里,并不代表人们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
买家永远觉得买贵了,买家永远觉得卖便宜了
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并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点状态
需求或供给的任何改变,都会是均衡点发生位移
4. 商品与服务市场
商品与服务市场的供需关系
厂商(供给方)提供:商品与服务
家庭(需求方)购买:商品与服务,提供资金
价格上限造成供不应求
政府设置价格上限,若供给方获利有限(或者毫无获利空间)
供给方没有动力提供商品或服务,供给量变少(或者商品质量下降,甚至不供给)
价格下限导致供过于求
政府设置价格下限,若价格在均衡点上方,供给方会扩大生产(有利可图)
需求方会因此变少,导致供过于求
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
但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更好的政策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引导。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弹性类别
无弹性:<1
需求无弹性
高度无弹性的商品,往往很难用较便宜的商品来取代
糖尿病患者所需要的胰岛素
供给无弹性
一般而言,厂商很难快速扩大原料供应与增加熟练劳工的任何产业,其所生成的商品往往都是供给无弹性
产能不足
毕加索的画作
无论价格如何上涨,只有这一幅画
有弹性:>1
需求有弹性
有弹性的商品,可以通过替代商品来应对价格的变动
橙汁涨价了,大家会去买其他饮料
供给有弹性
因为有剩余产能,厂商很容易快速增加产量
剩余产能
单一弹性:=1
只是一个点(刚好等于一),没啥现实意义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会有生产者来承担
短期而言,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言,则是有弹性的
短期内,商品涨价了的,大家也许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是长期涨价,大家还是会寻找替代品
短期内产能不足问题是很难解决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张,是可以提高生产力的
5.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家庭(供给方)提供:劳动力
厂商(需求方)购买:劳动力,并提供工资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内通常相当无弹性,但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整顿生产时,劳动力需求会有更大的弹性
厂商升级设备,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
促使劳动力需求移动的因素:产出(也就是不同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变动,会改变劳动力需求
大家都不用钢笔了,则对钢笔维修工的劳动力需求就下降了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相当无弹性的
对于全职员工,薪水增加10%,工作时间也没法增加
促使劳动力供给移动的因素:很可能是人口增减等缘故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最低工资限制的关键是与均衡点的差距
最低工资若是超过均衡点很多,会导致供过于求,对于就业率并无任何影响
最低工资若是低于均衡点很多,那就没有设置最低工资的必要了
最低工资等于均衡点是最好的,但是均衡点是变化的,太难确定
工会的存在不是坏事
工会提供两个功能
找机会通过劳动契约的协商来提高会员工资,并以罢工威胁为后盾
培养一个更好的、更具生产力的劳动力
面对太激进的工会(不合理涨薪要求与罢工威胁),雇主会慢慢找到削减工会势力的方法
采用机器来代替工人
招聘非工会员工
工会是一个为劳工利益发言的重要管道,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工会是一个为劳工利益发言的重要管道,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某些情况下,市场会跟歧视对抗
被歧视的劳工薪水一般不高,无歧视的厂商会雇佣这些人
某些情况下,市场会强化歧视
某些劳工歧视其他劳工,若一起工作会影响士气,厂商则会解雇那些劳工
从雇主的角度上看,支付给劳工的报酬是:工资+福利
6.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
家庭(供给方)提供:资本,称作金融投资
厂商(需求方)购买:资本,并提供报酬率
厂商获取到资本后,一般投资有形资产,称作实物投资
人们存储的金额似乎更取决于习惯、文化形态以及雇主因素,而不太受金融投资利率影响
很多人并不理财,图省事就把钱放到活期账户中
折现值(PDV)
相对于其它市场来说,资本市场的交易是跨时间发生的
报酬率存在风险,并且是在一段时间后获取报酬
商品市场上的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立刻生效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是:签署合同之后,立刻生效
折现值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一种方法
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PDV = FV / ((1+r)^t)
折现值(PDV)
未来值(FV)
利率(r)
年期(t)
使用折现值直接与本金比较,就能看出要多长时间能回本
企业筹资的管道
留存收益:企业经营的利润再投资
向银行借钱
发行企业债,向市场借钱(个人或者组织)
上市发行公司股票,从股票交易市场上借钱
个人投资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的力量
评估投资标的的四个衡量项
报酬率
风险
流动性
税率
个人投资工具
银行活期
货币基金
银行定期
债券基金
股票基金
贵金属
也许多数人对其退休金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在年轻时没有承担足够大的风险
7. 垄断
四种竞争类型
完全竞争
很多企业制造几乎一样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消费者
价格接受:企业必须接收市场给定的价格
垄断竞争
很多企业制造多样化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消费者
垄断竞争市场没有进入障碍
对消费者来说,垄断竞争的好处是它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去发现趋势、产生创新以及提供多样化产品
寡头垄断
几家大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绝大部分或全部营收
垄断
一家大企业在特定市场几乎拥有全部营收
企业最喜欢的市场局面
企业家可以根据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来定价
垄断的几种类型
专利垄断
通过技术专利阻碍其它想进入该市场的产商
行政垄断
由法律创造出来的
例如:中石油、中石化
自然垄断
当一个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提供大型、稳定的企业胜过新进企业的优势时,就会发生自然垄断
例如:发电站、通信运营商
竞争使商人过得非常辛苦,但是对消费者最有利,并且利于创新
政府不仅有权利阻止或者限制企业合并,还可以拆分垄断者的大公司,保证市场竞争
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方法
四大企业集中度
统计该产业前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总和
缺陷明显,不再使用
HHI(赫氏指数)
计算每家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平方,然后计算总和
最大值:10000
市场只有一家公司,则该值=100*100=10000
市场有1000家公司,每家公司市场占有率是0.1%,则该值=(0.1*0.1)*1000=10
HHI值越小,说明市场竞争越激烈
观察市场定价模式
特定市场内是否由几家企业定价,或者说出现价格垄断
卡特尔(cartel)组织
由同一市场的一群企业组成的,彼此协议共同设定产出水平和价格
政府需要防止市场出现卡特尔组织
政府保证市场竞争的方式
粗暴的直接干预政策(经济学家不推荐的方式)
引导式的干预政策(经济学家推荐的方式)
8. 外部性
外部性:在直接买家与卖家之外,有第三方直接受到这笔交易的影响
负外部性: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会污染整个世界
正外部性:正面影响,例如专利创新
创新发明有利于整个世界,但是市场并不保证给予发明者好处
政府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管制方式
命令与控制管制法
规定环保指标,要求企业必须满足
通常是无弹性的
例如:规定汽车的二氧化碳的最高排量标准
市场导向机制
以市场激励来运作
通常是有弹性的,允许企业自行决定如何进行
相关方式有
对生产者的每单位污染征收污染税,若生产者减少污染,则就相当于减少了税
可交易许可制度:生产者减少的污染额度,可以卖给其他生产者,并收取费用,从而鼓励创新
以财产权做激励:成立动物保护区,让周边居民都有来自观光旅游的收入
想出环保的方法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实现环保目标,这才是最务实的方案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政府需要制定对创新发明等正外部性的相关补偿政策,从而鼓励创新发明
专利保护
商标保护
著作权保护
商业机密保护
保护需要设定一定的期限,而不是无期限的
保护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消费者受益,而不是让厂商更容易长期赚取庞大利润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于其他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是巨大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讨好创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
9. 公共物品:“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具有的两个重要特性
非竞争性
商品不会因为有更多的人使用而变少
例如:国防安全,社会治安
非排他性
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有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例如:免费公路
搭便车问题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时,经济学家称其为“搭便车问题”
经济学主张生产者和消费者顺着自利的本性,就能为社会提供很多效益,但是在公共物品上失效了
政府课税即是要求公民为公共物品付费,无论每位公民是否真的想要该种类与数量的公共物品
10. 贫穷与社会福利
贫穷的定义
先确定给所有家庭成员一年提供基本饮食要花费的钱,然后乘以3得到的值
低于该值就认定为:贫穷
贫穷陷阱
政府对贫穷人民制定的社会补助政策,起到了反向激励作用(让贫穷人民更不愿意工作)
例如:保证所有家庭年收入最低标准是10000元,若不足则由政府补齐;则人们不会去参加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工作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
不直接做金钱补贴,而是通过食物券、医疗补助保险等实物帮助,来激励人们工作
削减终生福利,采用有效期的福利保障,并且要求接收福利的人必须参加工作
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我们需要意识到,大多数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目标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获得工作的技能,从而能在社会上自力更生
11. 收入不均
贫穷和收入不均不是一个东西
贫穷是指收入低于某个水平
贫穷让人们没有能力负担基本的生活必需消费
收入不均是指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
收入不均更多的是影响人们对公平性的感受
完美的平等不是一个可达成的目标,收入不均的问题在于“流动性”
二八法则:社会绝大部分收入被少部分人获取
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流动性
政府如何解决收入不均问题
较高收入群体应该缴纳更多的税
不能直接把钱分配给中低收入的家庭,而是增加公共领域和公共资源的支出
12. 信息不完全
因为信息不完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会来搅局,买家很难做决定
如何减少信息不完全
商品与服务市场
公司的担保、保证和服务合约有助于承担消费者的风险
商标和品牌可以让消费者放心
劳动力市场
履历和推荐人可以减少信息不完全问题
资质证明、各种证书等等
资本市场
信用评级,放款担保人,抵押品等等
政府介入与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
可以减少信息不完全,但无法完全消除
信息不完全: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保险行业依据“大数法则”运行
信息不完全的两个问题
道德风险:拥有保险的人不太会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阻止坏事发生
逆选择:风险高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风险低的人更不愿意购买保险
保险公司的一些解决措施
通过排除条款、部分负担和共同保险,可以将一些财务风险转回客户身上,而且可以鼓励客户尽量减少有道德风险的行为
尽可能的排除高风险用户
获取更多的客户,共同来平摊风险
国家通过全民医保方案,来处理逆选择问题
将所有人纳入医保池子,共同承担风险
宏观经济学篇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架构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GDP(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存在两种统计方式
从生产面统计:根据生产与销售的商品价值
生产出来但尚未卖出,是不计算在内的
从需求面统计:根据需求与购买的商品价值
GDP = C(消费)+ I(投资)+ G(政府支出)+ X(出口)- M(进口)
real 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 - 通胀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因为它会调整不同国家或不同时间的人口差异
GDP的缺点
GDP核量的是买卖的商品,会影响生活质量但没有买卖的东西不会直接纳入GDP
生活质量,生活幸福感,环境问题等等
GDP明显且持续下滑,就叫做经济衰退
总体而言,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目标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复利效果
经济增长会随时间产生复利效果
年增长率的若干差距,会在一代或两代人后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后发优势(catch-up growth)
落后国家可以复制和运用别人已发明的技术,而不用重头研发
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
生产力的三大驱动因素
实物资本增加
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
人力资本增加
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
技术提升
更有效率的生成方式
生产力驱动因素占比现状
高收入国家
50%是依靠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
50%是依靠技术提升
高收入国家主要占据高端技术产业,依赖技术革新
低收入国家
基本上都是依靠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
技术提升占比很低
低收入国家主要是为低端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目标2:充分就业
失业
美国官方的定义
没有工作并且正在找工作的人,认为是失业
不符合上面两个条件的人,被归为“非劳动力”
经济学家的定义
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失业率过高,会给社会带来各种严重的负面影响
生活质量降低
社会安全问题:犯罪率上升
缩减国家经济规模
......
失业分两类
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就业与产业对的变动
员工换工作
大学生就业
员工退休
自然失业是无法避免的,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必然产物
周期性失业
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需求下降时,公司宁可不削减工资,而是选择停止雇佣或者裁员
如何减少周期性失业,是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
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雇佣员工
政府的两个工具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目标3:物价稳定
通货紧缩
定义: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下降的现象
现象:钱少商品多
通货膨胀
定义: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上升的现象
现象:钱多商品少
使用“一篮子商品”作为衡量通胀的方式
一篮子商品
篮子里的商品代表一个家庭在某段时间内的典型消费
一篮子的商品总价格波动就用来衡量通胀
缺点
替代问题
人们买不起一个商品,会使用另一个价格便宜的商品来替代
导致衡量通胀不准确
技术变化
新兴的商品进入市场,人们倾向于购买,而放弃原来的商品
导致衡量通胀不准确
一篮子的具体商品,是随着每个时期而变化的,并非固定不变
一篮子商品方式,只能尽最大努力去衡量通胀
通胀指标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从消费者支出层面统计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从生产者购买原材料的成本统计
WPI(批发价格指数)
从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统计
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
通胀的影响
若通胀是均匀分配的,则对大家毫无影响;但在现实时间中,通胀是不均匀的
温和的通胀(1%~5%)
对经济没有多大影响,反而还有助于经济增长
同时也有缓冲作用,避免通缩的风险
恶性通胀
对经济有非常大的伤害,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能
政府必须出手控制
但政府对抗通胀的政策从来不受欢迎
预测恶性通胀,是比较困难的
总结
温和通胀,优于过度补贴造成的通缩,对经济有一定的好处
恶性通胀,是生产力降低的原因之一,对经济伤害巨大,必须防范
通缩对经济危害巨大
使得所有的贷款额变高,造成违约欠款增加,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目标4:国际收支平衡
经常账户余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
定义:描绘一个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
组成
商品贸易+国际服务
大家经常说的商品贸易,以及服务业
国际金融投资
本国投资外国
外国投资本国
单边移转
对外援助等等
占比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个人理解
经常账户余额 = 本国持有的外汇(外国的钱) - 外国持有的外汇总和(本国的钱)
贸易逆差
经常账户余额 < 0
外国持有外汇,这些钱有两种流向
以金融投资方式,投资本国资产,钱流回本国市场
外国继续持有,作为外汇储备
简单说,就是本国向外国借钱,外国是本国的债主,借钱是要还的(本金+利息)
贸易顺差
经常账户余额 > 0
本国持有外汇,这些钱有两种流向
以金融投资方式,投资外国资产,钱流回外国市场
本国继续持有,作为外汇储备
简单说,就是本国借钱给外国,本国是外国的债主,借钱是要还的(本金+利息)
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 = 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
国内资金储蓄(人民储蓄)
国外资金流入(金融投资)
金融资本需求有两个主要来源
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国内企业发展)
政府借款
若出现贸易逆差,则会有三种情况
借钱并不一定是坏事,未来的偿债能力才是重点
向外国借钱,可以发展本国经济
但一定要能偿还,否则会严重伤害经济
外国投资本国,是需要收取回报的,若回报率(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外国会撤出金融投资资本,从而严重伤害本国经济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国际收支长期稳定平衡
分析架构:总供给与总需求
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总供给是宏观经济中所有产品的总供给,受限于潜在GDP
潜在GDP
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起来,全力产出商品
或者说是战时GDP
总供给移动的两个主要原因
技术发展(长期)
生产条件发送剧烈变化(短期)
例如:油价上涨,抬高其它商品成本
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
从需求层面统计的GDP,就是总需求
GDP = C(消费)+ I(投资)+ G(政府支出)+ X(出口)- M(进口)
消费:通常是GDP的最大构成要素,相对稳定
投资:是变动最大的
政府支出:最直接的政策目标工具
出口与进口:容易受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影响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新古典学派(萨伊定律)
主张供给创造自身需求
认为只要总供给提升,市场上商品变多,人们的总需求自然就提升了
主要挑战:经济衰退
总供给并没有下降,为什么人们的总需求反而下降了
例如: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
不支持政府干预
相信当代的宏观经济是相当稳定的
认为经济大萧条不会再出现
个人理解:他们相信当前的宏观经济框架没有大问题,已经非常好了
个人观点:不认同
政府干预会好坏参半,甚至造成更大的经济不稳定
更加相信市场经济
凯恩斯法则
主张需求创造自身供给
认为人们有相应的需求,则企业会生产相应的商品以满足需求,从而供给也提升了
主要挑战:供给能力有限制
生产力明显受限于劳动力、实物资本、技术能力,总供给是不能凭空增长的
例如:政府可以干预直接提升总需求,但是总供给无法一直同时提升
支持政府干预
总需求变化太多,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干预,稳定总需求
反复无常的消费情绪
动物本能:拍脑袋的投资决策
这些各种因素,都影响着总需求
“长期而言,我们都已死去”
若政府不干预,从长期来看经济也会恢复
但是长期太长,我们等不到那一天
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混合模型(长期看供给,短期看需求)
务实折中的方案,符合真实世界的现象
长期来看,经济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总供给
短期而言,总需求可能会改变,对短期经济比较重要
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政府干预,对短期经济而言,稳定经济效果明显
若是政府频繁干预,对于长期经济而言,政策的不稳定会造成巨大危害
理论上的美好世界
总供给会随着生产力而稳定增长,而总需求会因为总供给产生收入而出现
总供给与总需求会亦步亦趋地前进,使得经济总是维持在潜在GDP的水平,通胀率与失业率维持在低位
残酷的现实世界
总供给与总需求不会彼此协调,共同进退
总供给 远远大于 总需求
出现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等等问题
总需求 远远大于 总供给
出现产能不足,通货膨胀等等问题
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取舍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试图反映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取舍关系
要么失业率下降,则通胀率上升;要么失业率上升,则通胀率下降
只是短期现象而已,长期不适用
从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胀率无任何的取舍关系
可以同时出现:失业率处于低位、通胀率处于低位(经济很好)
可以同时出现:失业率处于高位、通胀率处于高位(经济很差)
工具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经济学家用来概括政府征税与支出政策的专有名词
征税部分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
支出部分
国防
养老
医疗
借款利息
国债的利息
对外援助
占比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
......
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征税) < 财政支出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借钱,需要付利息
财政政策有能力使总需求移动
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出口 - 进口
征税增加or减少,明显可以影响消费和投资
政府支出就是财政政策的支出部分
扩张性(宽松)宏观经济政策
使社会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财政政策
收缩性(紧缩)宏观经济政策
降低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短期的两种财政政策
自发性财政政策
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依靠设计合理的征税制度与国民福利制度
经济过于扩张时,税收增加(向国民征收更多的税),福利减少(降低国民福利),从而抑制总需求
经济衰退时,税收减少(征税下降),福利增加(提升国民福利),从而刺激总需求
自发并且实时有效
权衡性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法律主动制定政策,控制总需求
当自发性财政政策效果不足以控制经济(衰退or盲目扩张)时,政府应该出手制定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权衡性财政政策不受当前大部分经济学家欢迎的原因
时效性问题: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耗费太多时间,不能实时影响
带来负作用:影响国内私人投资
财政政策(自发性or权衡性)或多或少可以减轻经济衰退的痛苦,但经济衰退的根本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上解决,仍需要通过民间市场与政府部门共同来解决与克服
长期的财政政策:避免预算赤字长期维持在高位水平
预算赤字(政府借款)的影响
挤出效应(私人投资减少):明显相关
挤入效应(国际投资增多,贸易逆差):有一定关联
国民储蓄增加:无明显关联
长期而言,一直增长的贸易逆差不是任何经济体可以承受的
衡量国债状况的标准做法:政府负债 / GDP,并观察该值的变化趋势
预算赤字:某一年的政府借款
政府负债:政府累积的借款
降低预算赤字的方法
增加税收(不得民心)
减少政府福利支出(不得民心)
从国民借钱(私人储蓄需要足够),是比较好的做法
国债利息付给国民比付给外国要好很多
工具2:货币政策
经济学家将具有这三种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
交易媒介
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
价值储存
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
通胀会部分影响货币的购买力,但仍然具备有效购买力
记账单位
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由其来衡量
货币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避免了以物易物
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有“双重需要巧合”
一个人需要的东西刚好是另一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货币是一种润滑剂,可协助经济交流的引擎顺畅运作
M1与M2
M1货币的组成部分
通货(硬币与钞票)
旅游支票
个人支票账户
银行借记卡等
M2货币的组成部分
M1
储蓄账户,大致可以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
存折这样无法网上直接支付的账户
M1与M2的区别
M1可以随手支用
M2需要你去银行提取(也许需要手续费)流程相对复杂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接受存款且承担放款,它介于存款人与借款人之间
现实社会中,通货占货币的比例很小,货币更多的是银行账户里面的钱(交易记录)
当货币被银行一次又一次的放贷出去,社会上就有了更多的货币
中央银行:掌控货币政策权力的机构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展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
三个主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
银行依法必须持有部分现金作为准备金,以防止挤兑风险
法定准备金就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再贴现率
由于日常金额巨大,银行会计算错现金余额,导致不满足法定准备金
银行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或者其他银行借款来满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
再贴现率: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利率
同行拆借率:银行向其他银行借钱的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直接在市场上买入或者卖出债券,以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
债券不是货币,不是M1或M2的一部分
例如:量化宽松
稳定金融体系: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
中央银行必须确保金融体系有足够的通货在外流通,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提供存款保险体系,向人们保障存储在银行的钱是安全的
个人银行账户50W资金保障险
即使银行破产,也能保证50W以内的资金安全(保险兜底)
以免发生恐慌,导致银行挤兑,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经济衰退期,中央银行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降低法定准备金
降低再贴现率
买入债券
通胀率过高时,中央银行推出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提高法定准备金
提高再贴现率
卖出债券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负实际利率:通胀率<0,也就是出现通缩
通缩时期,市场上钱少了
因为负实际利率,银行不愿意放贷出去,货币政策不容易出现效果
导致市场情况更加恶化
在通缩引起经济衰退后,货币政策将难以运作
银行不愿意放贷,央行可以直接放贷给金融市场?量化宽松政策?
央行时刻提防通缩,实际上,央行是保持通胀率在2%上下,保留一些缓冲空间
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比刺激经济的效果要好
收缩货币政策
提高银行的放贷成本,银行容易受制
扩张货币政策
让银行放贷而不考虑是否能收回贷款,银行不愿意做
全球化与汇率
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标: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
国际贸易为参与国家创造双赢的三大理由
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对特定商品的生产力远远胜过另一个国家
美国在种植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沙特在石油开采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发挥自身优势,并相互贸易,则能共同降低成本,获取收益
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对特定商品的生产力胜过另一个国家,但没有绝对优势
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在计算机产业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在纺织品产业上具有比较小的优势
美国专注于计算机生产(利润率高,人力成本高),墨西哥聚焦于纺织品生产(利润率低,人力成本低),那么这两种商品的总产出就会变得更高
美国与墨西哥可以彼此贸易,这样双方都会变得更好
动态增益
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只有市场足够大,才能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多样性的利益
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
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造福消费者
国界是国际贸易的壁垒
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有组织、对利害关系影响大的特殊利益团体(例如寻求保护的某个产业)胜过没有组织、人数较多的团体(例如消费者),前者会把成本分摊到后者身上。
各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就像是把手都牵起来,反倒让保护主义无计可施。
汇率
汇率只是一个价格,一国货币可以依次价格换成另一国货币。
国际货币市场同样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供给方:提供本国货币,换取外国货币
本国人去国外旅游消费
本国人去国外做投资
......
需求方:提供外国货币,换取本国货币
外国人来本国旅游消费
外国人来本国做投资
......
强势货币
表示可以换到更多的他国货币
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
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
弱势货币
表示可以换到少一些的他国货币
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促进出口
有助于外国人购买本国出口产品,而不是投资于本国资产
浮动汇率证实是剧烈波动的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会朝“购买力平价汇率”(PPP汇率)移动
PPP汇率:一篮子国际贸易商品来计算的价格
如果一国的价格比另一国便宜很多,那么人们就会去便宜价格的国家购买商品,最终形成平衡,使得汇率趋向于PPP汇率
长期看,汇率将根据两国的通胀差异而调整,毕竟PPP汇率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有关
从短期与中期看,汇率通常不会接近PPP汇率水平,反而相当剧烈的波动
国际间交易的绝大部分是与金融投资相关,而不是商品贸易
金融投资者不仅要看投资报酬率,还要看现在与未来的货币汇率
投资报酬率 - 货币汇率 > 0,才是真正的赚钱
货币汇率泡沫
当人们都预期某国货币汇率会走强,并且都购买该国货币时,则该国货币会因为大量的需求而真的走强,从而形成泡沫。
但总有一天,泡沫会被戳破,将汇率回归到PPP汇率
汇率的剧烈波动会严重影响到一国的经济稳定
汇率干预
政府通常会追求稳定或者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尤其是对于中小国家而言,剧烈的汇率波动会严重冲击国家经济
从长期策略来看,一个国家不应该持续让其货币贬值
政府干预汇率的方案
货币政策(一般不会采用)
提高利率,吸引外资购买本国货币
如果一个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则不能同时用来对抗通胀或失业
面对这种情况,多数国家会优先振兴国内经济,而非稳定汇率
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只能是短期方案)
国际金融危机
大量外资净流入,银行放款大幅增加,然后外资短期获取巨利并停手撤出,银行坏账增多导致破产,最终本国人民买单
应对方案
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放款支持
IMF放款有严苛的有偿条件
政府引导国际资本去投资有形资产(长期),而不是证券投资(短期)
改善银行与金融体系,加强监督,降低金融危机的风险
制定国家无力偿还时的处理方案,让外资一起承担风险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