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读书笔记
2021-06-17 17:55:04 96 举报
AI智能生成
《舆论》是一本关于舆论传播的书籍,作者沃尔特·李普曼深入剖析了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他认为,舆论并非公众的自发表达,而是经过媒体筛选和塑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被传播,还影响着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李普曼警告我们,要警惕媒体对舆论的操控,并提倡公众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免被误导。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舆论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脑中印象
只要我们认准脑中的图景是真实的,就一定会将这幅图景等同于外部世界,并决少进行反思和自省。P4
破窗例:女孩看到窗户碎掉后认为自己的父亲出了意外 P13
当地有迷信说窗碎即亲人离世,父亲又突然离家(打工去了)
一个幻觉的要素包括一个外部事件,一种埋在心底的迷信,一阵懊悔的情绪波动,以及女孩对父亲的爱
在确认他父亲平安前(电报),窗碎就是“真实的信息(被认为是真实可靠)”
真实环境庞大、复杂且转瞬即逝,我们无法深刻理解。 也实在没有能力对如此微妙、多元、有丰富可能性的外部世界应对自如。我们必须面对外部世界,为了对其加以把握,就必须依照一些简化的模型对真实环境进行重建 P15
虚构的事情由于符合人们的预期而被当做真相 P17
真相并不重要,达到目的才重要(P17 海军被别人指挥例)
面对无边无形的世界,有一个渺小的物种开始了伟大的探索 P24
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不可触摸、无形无边、难以捉摸的。对于这样的世界,人民只能去探索、描摹和设想。人类并非亚里士多德学说中能够洞察世界的神明,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形成的物种。每个人在现实世界里仅存在于很小的一部分时空之中,而这部分时空又刚好能够维系我们的生存。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和远见与漫长的时间之河相比,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片段而已。然而人这种物种又能够另辟蹊径,使自己看见肉眼看不到的维度,听见双耳听不到的信息,测度无限大和无穷小的存在,并将原本凭一己之力绝不可能全部记忆的无穷无尽的事物加以统计和区分。人类正在不断学习用其大脑去观察世界更广袤的部分,这部分世界原本是人看不清、摸不到、闻不着、听不见,也记不住的。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开始逐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关于那个自己不可企及的广袤世界的“可靠”图景
第二部分 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第二章 审查与保密制度
新闻经过审查和加工后常常与实际情况判若霄壤 P31
德军宣布:他们在昨日夺取了X要塞
法军发布新闻: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X要塞进行,他是古老的Y防御系统的前哨。敌人在昨天发动了多次不成功的突击,多次遭受重大损失后,他们攻占了这个阵地。但我军已包围了X要塞并继续前进,敌人已经无力反击
实际情况是:前线法军把几个士兵忘在了X要塞,晚上一些德国士兵看到没“关门”,便悄悄摸了进去俘虏了几个法国兵。X要塞从来没有过正式的战斗,也没有任何人受伤
现在社会信息审查无所不在。仔细推敲你的观点与看法,确认他们依据的信息是否真实,是一件有启发性的益事
当你形成一个观点时,也许你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远谈不上了解。而这一警示本身就能帮助我们避免一些认知上的谬误 P36
第三章 交流与机会
每个人的社交范围(社交圈子)会的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收集和判断
我们需要牢记社交圈子如何强有力地作用于我们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观念交流,社交圈子如何替代我们决定接受何种信息,以及我们如何判断和评价这些信息 P44
我们很少花心思拿出时间和注意力去批判性地看待各种观念,我们总是被各种杂事束缚手脚
请勿娱乐至上,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也非常有限,导致信息本身就不可能很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和观点必然有局限性
现在人的消息来源虽然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呢?
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很多缺陷 P53
“权威报告”中常常用过区区几百字对一段时间内的事物进行描述。它可以客观、公正的的讲清楚吗?
我们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读到的内容所唤起的想法构成的。故我们观点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基于想象形成的
轻微的精神疲劳,内心分神或者外界的干扰(一点噪音),都能使人们对外界的反应质量变得“偏平化”
现在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过重的压力、吵闹的环境等必然会造成“思考”的扭曲
只要各种工作对劳动者而言依然是反复的煎熬、漫无目的的例行公事,依然是单调机械的重复劳动,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始终只能是循规蹈矩地过日子而已。在这样的生活中,除了惊天动地、十万火急的大事,人们决然无力明辨任何事物之间意义的差别;只要身体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地束缚在人群中,精神就一定会时而恍惚、时而松弛。在充斥着无尽的吵闹、孩子的尖叫、繁重的劳动、固执的争吵、难吃的食物、糟糕的空气和令人压抑的装潢的家庭环境里,人是无法进行迅捷的思考和清晰的判断的 P59
宁静致远
“情感冲突”常常干扰着我们进行思考的速度,以及准确性和质量
野心、经济利益、个人仇恨、种族偏见、阶级情感等等,难以穷尽。
他们已各种方式扭曲着我们阅读、、思考的过程以及我们的行为举止
真相离你很远 P61
审查和保密制度在信息源头设置障碍
自然的物质世界与社会条件限制了信息的传播
语言和篇幅的固有限制使信息缺失或产生歧义
自身注意力的匮乏
外部环境施加的干扰
个人情绪和固有的认知模型,导致认知的偏差
信息本身已经扑朔迷离,上述种种限制有横亘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这使我们想清晰、公正地把握真相变得无比艰难,是我们常常形成远离事实的假想而非建设性的观点,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扰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
第六章 何为刻板印象
人的意识中存留的信息绝少保持原样,其大多数经过了意识的局部在创造。对事物进行观察的人总会对信息做出一些过滤和改造。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以及我们的观察习惯。 P66
为了方便省力,我们会使用一些“认知模型(刻板印象)”去理解外部世界
艺术家说:一个物体几乎可以呈现为无数种形态,而我们是如此的迟钝和麻木,无法在脑中轻松的回想起它清晰、确切的特征和轮廓,我们只能回想起因“艺术”过往对该物体进行过的描摹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P68
陌生的事物在我们眼中,就是一团移动的、散乱的、无法辨识的影子。我们若想了解新事物、提高认知水平,就必须在事物模糊、易变的特征中,去捕捉其连贯、稳定的属性 P66
我们要从零开始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认知所有事物,却又由于精力不济或生活忙碌无法将其归入各种类型。故通过刻板印象来观察外部世界就成了一种经济、便捷的方法。P72
我们迫切地需要在认知过程中节省精力,于是便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全然抛开刻板印象。离开刻盘印象,我们举步维艰 P73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P67
在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中,我们会先认出自己文化里有定义的事物,然后又倾向用已设定好的刻板印象(认知模型)去理解这些事物
人们会仔细阅读报纸,但最终只会接受符合其脑中刻板印象的那部分报道内容
我们总是在亲眼观察世界之前就预先被告知世界是什么模样;我们总是先对某一事件进行想象,然后再去切实的经历它。除非教育赋予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否则这些预设的信息就会深刻地影响我们认知的过程 P73
如果未经训练,我们在观察中会倾向于选择性地识别我们熟悉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着一些观念,我们会用脑中存储的图景将这些观念补全 P72
一旦受到激发,刻板印象就会用原有的认知图景去主导当前的认知过程,将记忆中被唤醒的经验投射到当前的现实环境中 P73
第七章 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
我们在本可以追求客观、公正的见解时却往往坚持自己的刻板印象,除了在认识过程中比较省力外,还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刻板印象或许是我们个人的传统的核心,是我们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保护。P77
我们把刻板印象组织起来,就是有关这部分世界的一幅连贯的有序的图景。这幅图景或许不能完整的反映外部世界,却能反映我们所适应的那一部分 P77
刻板印象并不是中立的。其不仅仅是用有序的方式对庞杂、纷乱的现实世界做出的整理,也不只是一种认知捷径,它还是我们的自尊心的堡垒,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地位和权利的理解在外部世界里的投射。P78
若新的经验与刻板印象不符
不具备变通能力人会嗤之以鼻,认为是单独的意外
有开放思维的人会去理解并接纳,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型(刻板印象)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刻板印象的世界并非迎合我们的喜好,而是符合我们的预期。P84
若非每个时代都有为数不多的人愿意去孜孜不倦的整理、归纳和升华各种刻板印象,并将其转化为“政治经济学定律、XX学原理”一类逻辑体系,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始终依据各种杂乱无章、交替出现的的刻板印象各行其是。P85
刻板印象可以影响群体行为并掩盖目的
一战例 P89
刻板印象影响的群体中,鲜有人去思考胜利的果实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收获胜利的果实
在和平年代,没人关心速度最快的汽车有什么用。在战争时期,也不会有人在乎“彻底的胜利”究竟目的何在
如果缺少了对胜利的刻板印象,战争对于你及其和你一样善良的人而言,便只能有一个枯燥、乏味、寡淡的结局
刻板印象的存在不仅帮我节省精力,维护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且阻止我们规范、全面的观察世界,在最大程度上消弭了我们可能的迷惑。P92
第九章 规则及其破坏者
无知之人会觉得一切事物都是大同小异,生命也不过是本流水账而已。但有一技之长的人看来,世间万物各具特色 P94
人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做到精专。而有限领域的专精容易助长我们一个陋习,那就是使我们试图用刻板印象去理解一切;至于那些与刻板印象冲突的部分,则会遭到我们的认知的排斥,我们会对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人只能丰富自己对细节的认识,却甚少进一步洞察全局。
刻板印象形成后,人们的注意力便会被吸引到那些能够支持这个系统的事实上去,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与该系统有矛盾的事情。
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到理由,邪恶的人也总能给邪恶找到理由
人们总是倾向对那些符合自己哲学的事情产生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大多数是无意中完成的
我们在处理唤醒刻板印象的信息时,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情绪。
除非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的偏见,否则我们很可能会直接给一个人打上特定标签
能喝酒的东北人
广东人什么都吃
贫穷的印度人
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品质则取决于其与生俱来的偏见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性
我们奉行的准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了解什么以及如何去了解
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舆论基本上就是有关事实的道德化和准则化的看法
除非长期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否则人们很难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信息的解读是多么间接和主观P101
当我们坚称自己的正确却遭到对方的反对时,我们会将对方视为一个不安分的蠢货,对方则会将我们视为伪善的骗子
其实双方很可能是处在了不同的侧面,对方看到的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而已
但我们却不会同意,因为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自己的整个观念体系的动摇
第十章 发现刻板印象
P105 一个使用多种刻板印象进行实施扭曲的案例。
精准的预测了随后二战开始前的德国 (本书写于一战战后)
多种的刻板印象被创造出来,这些观念的任务是清除不利于其领土主张的种种事实
精准的预测了随后二战开始前的德国 (本书写于一战战后)
多种的刻板印象被创造出来,这些观念的任务是清除不利于其领土主张的种种事实
永恒的原则是排除一切反对声音,他们将问题与所处的背景和语境割裂开,令人产生某些强烈的情绪
人们一旦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行动,便很难收手
最后你回发现,与其继续争辩不如直接争夺
几种情况
空间 P108
精准的空间观念是很难形成的。利用这一点,很多事实就可以被扭曲。
过去 P114
人类的时间感也很糟糕。
回想百无聊赖的假期可能感觉非常短,身处其中时有感觉时间过得好慢,精彩的节目又会让我们感觉时间飞快,但它在记忆里又显得相当悠长
签订长期合同,很容易忽视时间概念
任何人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给未知的未来,都是有局限性的
一个人可能将自己的习惯,视之为永恒的标准
未来 P116
落后总是被解读为天生和永远的劣等性
弱国做出任何试图摆脱落后处境的努力,都会被强国怒目而视,甚至被扣上骚乱的帽子
我们应当竭力避免用理想代替现实,避免将那些我们通过付出勇气、努力和技能方可在未来做到的事情视为当下确定可以做到的事情 P121
自省 P121
对于自己信以为真的东西,我们总是能找到证明其为真的论据。一旦找到了足够的事实去支撑自己的预期,我们便很难对这一事实进行足够的反思和权衡 P121
一个人的思想越是缺乏训练,就越会倾向于想当然地认为同时被自己关注到的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我们若是对某事怀有着强烈的厌恶,就会轻而易举地将这件事情与我们憎恶或恐惧的事情联系起来
我们喜欢确定的用词,不喜欢“大概”、“有点”、“可能”、“部分”等词语。然而,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用这些不确定的词语加以限制 P123
我们失去了真实、确切的空间概念、时间观念和科学的数量统计方式;我们无法把握事物间真正的联系,进而也就无法对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赖以行动的视角、背景和维度,都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被割裂和固话。P124
第四部分 兴趣与利益
第十一章 兴趣的激发
世间万物皆有不同,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记忆犹新。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对事物进行命名,再以此名称来代表自身对这些事物的整体印象 P127
但无论怎样命名都必然漏洞百出,旧的含义悄悄溜走,新的含义不期而至。
若想通过演讲、口号、戏剧、电影、漫画、小说、雕塑或绘画等手段将公共事务广而告之,就必须首先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若想引起人们的兴趣,则首先要将原始形象抽象化,再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地表示出来。P128
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局限导致
当我们需要众多人统一思想开展某个行动时,会发现最初的思想往往不够清晰;而只有当其变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感时,才能成为人们付诸行动的依据。P129
他需要被观看而非被感知,需要去冲击感官,需要保持神秘感。它要能使我们做出选择,我们也应当有能力做出选择。我们必须在内心深处离开观众席,走上舞台,像主人公一样投身于以正压邪的战斗。我们必须为故事注入我们自己生活的气息 P132
影视小说作品有关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古老争论现在有了一种结论 P132
开头弄个有真实感的现实主义开场,情节终结于令人向往的浪漫主义,但又不能过于浪漫让人感觉虚假。
开端和结局之间,尺度是自由的,但写实的开端和美好的结尾是固定套路
政治和影视作品是一样的。政治煽动者用一个勉强贴合现实的开头来耗尽人们都现实的兴趣,然后就开始挥舞着通向天堂的通行证来调动人们的激情,引诱人们投入持久而宏达的行动中 P134
第十二章 关于私利的再思考
绝大多数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能产生代入感,想象自己就是其中一个角色并且借此演绎生活的寓言 P135
由于我们感同身受的把自己代入故事的角色,被角色的调动了情感,然后才从这种感情中浮现的
因此故事本身所传达的主题完全可以被强化,被改写,被每一个阅读者在自己的脑中重新编织
人们依附于野心勃勃的领袖,依附于家财万贯的巨贾。他们将人们分成不同的党派,并煽动其对彼此仇恨,使其相互袭扰,相互压迫,而不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 P 144
导致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均
享乐主义者认为人总是趋乐避苦的,这基于一种对人的本能的幼稚的理解(理解了自我,没有理解本我和超我) P144
人的恐惧感或许是一种本能,但是一个人会对什么东西感到恐惧并且会采取何种躲避行动,却不失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其经验决定的 P145
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至于如何去追求,却非命中注定 P146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模糊的概念常常能使强烈的不同意见统一起来 P157
一战快结束时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例 P165
每个人都从原则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加以强调。
但是没有人敢冒险展开详细的讨论。
只要十四点和平原则只导论模糊的美好未来,只导论苦难行将结束,那么真正的冲突就不会在阐述这些原则时被凸显出来
最终还是无法协调的矛盾,那么就忘掉他吧,当做他不存在 P157
象征符号形成的过程 P157 - 160
触发最初的情感的可能是印刷品、新闻话语、各种描述,这些在我们脑中唤起了一系列图景
这些图景渐渐消弭,其轮廓和力量难易保持稳定。
你渐渐开始明白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却再也不知道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
被消弭的图景被替换成了其他图景,然后又进一步被替换成了“名称”和“符号”
而情感会持续存在。现在能唤起这些情感的东西变成了“名字和符号”
渐渐开始只用名称来指代事物
只要找到某种能使一群人产生统一情感的刺激因素,哪怕群体中的个体持有的立场各不相同,你也可以用这种刺激因素去替换掉原本只对具体的人有效的个别刺激因素 P159
甲:讨厌国联
美国主义
理解出了鼓励政策
乙:痛恨威尔逊先生
美国主义
加以利用,说某个政客不符合这种精神
丙:对劳工阶层充满恐惧
美国主义
鼓励生产、反对革命
谁找到了能够统摄当下不同公众情感的象征符号,谁就会掌握制定公共政策的主动权 P160
第十四章 是或否
象征符号的力量源于人类心灵的结合 P169
象征符号需要被置于特定情境中解读,因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而对象征符号的选择行为事关重大,以至于我们总是在不同的象征符号间左顾右盼、难以取舍。
除非刚好处在为数不多的自己熟悉的领域,否则我们基本无法判断对方的解析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只能在值得信任的解释还是不值得信任的解释间进行选择 P171
体制的凝聚力来源于一套特权系统。要想打破某一特定的体制,就必须首先废止该体制下的特权 P145
人们其实少有“做决定”的伟大传统,若不是因为绝大多数我们所能获得的新闻中往往包含着引导我们对事件本身做出特定判断的“暗示”,恐怕上述情况更加显著。P177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想做出任何决定,都不可避免地将大众的意见进行简化处理 P179
第十五章 领袖与普罗大众
对于领袖务必要通过象征符号来对其追随者加以组织 P180
特权对于登记制度有多重要,象征符号对普罗大众就有多重要
只有在象征符号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他才能够找到动员群众的方法
在象征符号的体系中,人们的感情有了一个共同的宣泄目标,而真正的观念则被清除或掩盖
在古老而刻板化的社会中,这些宏达的象征符号通过移情的方式攫取了所有细微的忠诚。 P181
周遭的风景、屋子的陈设、他人的面孔 ... 居于人们心中种种图景及其情感的核心位置的,是对国家归属感
象征符号具有从观念中汲取感情的威力,故其既是一种能够维护团结的机制,也是一种对大众进行压迫的机制 P182
在事态紧急、需要尽快做出决定的关头,通过象征符号去操纵大众或许是唯一能解燃眉之急的立竿见影的方法 P182
有时,并存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甚至比只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更危险,因为单一的错误观念只会导致一个错误的结果,而两方的冲突则会导致分裂的惨剧 P182
当大众必须要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冲突的环境中协作时,对于团结和变通行为的维护通常很重要,象征符号就是干这个的 P184
它模糊个人意图、掩盖歧视现象、遮蔽个人目标;
在压抑个体能动性的同时,它强化了群体的意志,且在危机关头有效增强群体凝聚力
它通过对个性的压制来实现大规模的群体动员
大众所得到的新闻,并不是纯粹的新闻,而是夹杂着对事件的性质做出的中中暗示的新闻 P187
随着群体中人们将自己的观念宣之于口,会产生类聚效应会渐趋固化。P 187
人们将含糊不清的感受转化为词语讲出来,那么就会对自己的感受有更确定的认识,并使感受过程变得更加明确
一项政策在付诸实施之初,往往需要获得人们在感情上的支持。 P188
一开始领袖便将最为流行的大众的观念直接道出。他公开表示自己与大家心意相通,同仇敌忾
为了让大众相信这一点,他有时会讲个精彩的故事,甚至直接通过煽情的方式彰显自己的爱国情怀。
一位领袖,一旦被认为是值得信任的,那么一盘散沙的人群就会将目光投向他
紧接着,人们开始期待这位领袖能够提出一套行动方案。
不过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案是不可能从那些用来与群众拉拢感情的口号中提炼出来的,口号和行动根本就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
对领袖提供给自己的选择,大多数人都会感激涕零、不假思索的接受,甚至不愿花时间去思考或更清楚地了解下来龙去脉 P189
狡猾的政客只会把心智用在两种人身上 P190
一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二是那些显得毫无影响力的人。因为对这些人的关照可以彰显出自己的慈悲之心
至于那些处在中间地带、不被待见的沉默的大多数,所能获得的只有灌输式的宣传而已
与自己能力所及范围之外的世界打交道时,我们根本不能对体制、良知或自己那偶人出现灵光一闪的观点有半分依赖之念 P191
第六部分 民主的图景
第十六章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面对政治观念的操作多数人物理思考 P196
若非养成了在阅读、言谈和做决定的时候对舆论进行分析的习惯,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不回去追求更有价值的观点
就算更有价值的观点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无动于衷。这样一来也就丧失了对政治观念试图操纵我们的各种新手段加以辨析和防御的能力
人们时常是被愚弄的对象,搞不清自己的切身利益究竟为何。
民主思想比有史以来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更深刻,适用范围更广泛,与人民生活更息息相关
对于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民主制度能确保其无需对任何人卑躬屈膝
很多民主主义者简单的认定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这将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P200
这是一个严重的悖论,也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赌局
民主主义先驱始终不能化解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自身对人类尊严的无限信仰之间的矛盾
第十七章 自足的社群
一个人往往是通过双眼而非双手来对另一个人的品质做出判断(君主论)
人对事物的判断总是主观的 P205
一场战争,哪怕就是一群人对一群人的征服。但在发动战争的人心里始终虔诚的认为自己攻打别人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文明 P210
舆论的形成,要么建立在客观的报告上,要么建立在随意空想的基础上,而前者的数量和规模远远逊于后者 P211
第十八章 强力、委任制以及特权的作用
美国建国初期例 P215
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笃信的信条并不是人们可以出于共同利益而彼此协作
而是只要令各方的利益得以因权利的均势而处于平衡状态,政府就能实现对人的有效治理
我们必须用人不疑,若我们期望某人服务于公众,那我们就必须使其相信这样做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 -- 汉密尔顿 P216
第十九章 新瓶旧酒:基尔特社会主义
背景:一种改良的社会主义,又叫做工会社会主义,不鼓励暴力革命。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意图通过改良从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转向劳工组织。随之而来的则是集权化和一系列军备竞赛。各大托拉斯形成攻守同盟,各大同业公会相互勾连并最终掀起大规模工人运动,华盛顿的政治体系日渐强势,各州的势力则普遍消弱。 这就是改革者试图对抗大财团的后果 P227
第二十张 新的图景
无论权力是如何起源的,与民众最为利益攸关的永远是权力行使的过程。 P242
我们判断一种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主要是看其如何对权力加以使用,而对权力的使用是不可能从源头处加以控制的
对于权力的制约,我们应当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P243
第七部分 报纸
第二十一章 作为购买者的公众
公民自由受到破坏,那就意味着整个人文精神都陷入危机 P248
人们有不被恐吓的自由
对于那些既复杂,又与人们的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的事物,真理是无法做到不言自明的。P249
对于报纸来说,能够拥有一个无论报纸出得厚还是出得薄均对其不离不弃的稳定的读者群 ,就等于掌握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P255
第二十二章 忠实的读者
尽管报纸的存活取决于读者的忠诚度,但在读者心目中,从来就没存在过“必须忠于某张报纸”。 P256
一个普通人来说,最令其感兴趣的事物永远是他自己;除此之外,他最关心的则是邻居。。。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天性
最具新闻潜力的场所,就是那些个体事物与公共权威相交叉的地方。
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面折射社会的镜子,而是对某些引人注意的情况加以记录和报告
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是如何在土壤中被孕育,只会将其破土而出的那个瞬间呈现给你。P266
新闻还会转述其他人对土壤中的种子的评价
甚至预测其可能不会在人们所期待的那个时间发芽
新闻传播的很多渠道均已被公关行业把持,而公众通过报纸所获得的信息亦多半经过公关机构的过滤 P269
公关人员既是审查者,也是宣传者,他们只对自己的雇主负责
公关人员希望自己的工作无拘无束,那么他们就必须自己去“无事生非”,让自己希望被媒体关注的事变得“反常”以进入记着的视野
新闻只关注那些能引人注意的动向,记者只会撰写迎合读者的东西 P273
第一,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具刻板印象色彩的状况对报纸来说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
第二,有能力对自己的直接经验范围之外的事务做出精准的观察的优秀记着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三,即使最优秀的记者也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版面空间去阐述反常的观点并令读者接受
第四,对于报纸来说,迅速打动“衣食父母”的读者、令其对自己保持兴趣,甚至避免以不合时宜的报道去冒犯他们,是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经济问题
读者们能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切新闻,都是一系列精心选择的结果 P276
报纸的任务是激发读者的情绪,引导读者对自己阅读的新闻产生认同感 P277
所谓“引导”,其实就是读者所需要的某种暗示和建议,功能在于无论读者如何看待自己,都要确保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所阅读的新闻中 P278 (老板、女郎例)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以及结论
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都与我们先天持有的假设密切相关 P279
个人对对自己的弱点了解的越透彻,更越有可能坦率地承认,既然世界上根本没有对真相进行检验的客观标准,那么他自己的观点其实主要是基于自己心中的刻板印象而被构建出来的,这一构建过程完全服膺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利益。他很清楚,自己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主观的。P280
你支持谁?你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愿意相信谁,而非谁说的是“真相” P281
记者要做的工作 P282
第一,对读者讲清楚,人的观点其实是建立在天然具有不确定性的真相之上的
第二,通过批评和鼓励的方式,推进社会科学去对各类社会事实进行有益的规范化处理
第三,呼吁建立更为透明的社会制度
通过现在社会进行报道的新闻的品质,我们可以管窥各种社会机构运行的状况 P283
新闻往好了说,算是社会机构的仆从或监护人;往坏了说,根本就是一小撮人利用社会秩序的混乱为自己牟利的工具 P283
自治的人民没有能力通过创设一套知识机构的方式去超越其自身的偶然性经验和偏见。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在缺乏关于世界的可靠图景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P284
第八部分 情报工作的正规化
第二十五章 楔入
社会科学更强调“责任”,它却不具备自然科学的那种“确定性” P289
知识越来越专业化,就更需要专业人士去解决专门问题。这也是劳动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P293 1922初版的本书的作者,正在期待着大数据来解决社会科学的问题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对于一位称职的国务卿(总理)而言,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专业人士代替自己“制定了政策” P295
专业人士的价值就体现在其能够将自己与决策者区分开来,使自己做到无论决策结果如何都无动于衷 P296
当一个人在感情上对一件事卷入过深,他眼中便渐渐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从而对那些“应当”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 P296
所有的治理方略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初衷之上,而旨在革新的良好初衷若离开了教育,便只能是镜花水月 P299
第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
参与各类社会讨论的党派人士之所以选择诉诸舆论,并非是因为他们相信大众的智慧,而更多的是想利用人们的善良天性 P310
所谓问题往往是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实,并包裹在无穷无尽、情绪化的刻板印象中
党徒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大谈正义、福祉、美国精神或社会主义。而人们会被触动,甚至产生恐惧或赞赏之情,但他们多数根本无力做出明智的判断 P311
“命名”这一机制,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P315
例如“工人正在受到残酷的剥削”
通过“命名”,我们将不同的观点区隔开来,同时亦可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反思,这样我们的观点便会更具开放性
教师可以(小总结) P316
让学生养成反复验证信息来源的习惯
阅读报纸时高清事件发生的地面、记者的是谁写过那些报道、引用了那些部门的观点、观点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
让学生去检查某个记者所写的每个字是否都是亲眼所见,并对记者过去撰写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
给学生讲讲审查制度有哪些特征、隐私权是怎么回事,同时介绍一些与宣传史有关的东西
还可以适当的援引历史经验,让学生明确意识到刻板印象的存在,并对印刷语言在自己头脑中激发的想象进行批判性反思
通过比较历史学和比较人类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象征符号加诸于想象的思维模式产生深刻的认识
还可以令学生对自己下意识地对事物进行隐喻化、戏剧化和个人化抽象的行为保持警惕
他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人如何通过上述行为实现自我认同并对特定事物产生兴趣,以及如何在个人观点的影响下去选择应当对外部事物采取勇敢的、浪漫的还是务实的态度
我们如今已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偏见给他人带来了多少残忍的伤害。摧毁偏见绝非易事,因其与我们的自尊紧密相连;可我们一旦挺过了最初的疼痛,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够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解脱,获得一种高贵的自豪。P317
第二十八章 诉诸理性
一些话是如此的尖锐、如此直白,就算人们对其记忆深刻,也绝不可能让其指导自己的生活。P318
世界本来是非理性的,我们试图用理性的方法去应对它,就必然会遇上巨大的障碍 P320
柏拉图说“真正的领航员必定指导那些事最有利于船的航行”,但请不要忘记,其实并不存在分辨谁是真正的“领航员”的方法。
危机时刻,船员们根本没有时间对所谓“专业人士”的话进行判断,领航员也无暇去询问每一位船员是否理解。因为教育是一项积年累月的工作,而积极情况下必须争分夺秒
在危机关头,唯一可行的建议是开枪,或公开演讲,或传播煽动性口号、或坐下来谈判,总之怎么能快速就怎么来,管他什么证据意识。
人类越是能够以冷静的目光去看待同胞的残酷和歇斯底里,便越有可能应当信仰理性而不被耻笑的全力。因为世界大战一旦再次爆发,无论我们掌握了多少情报、集聚了多少勇气、付出了多少努力,都不可能让全人类过上没好的生活 P323
你绝对不能对未来的愿景感到绝望,因为这种愿景存在于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美德中 P324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