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建造技术·设计卷(下)
2020-08-18 18:30:4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设计卷(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20 动车组运用维修设施设计技术
20.1 概述
20.1.1 动车组概要
20.1.2 动车组运用维修制度
20.1.3 动车组运用维修设施的功能及分类
20.1.4 全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设施分布及建设情况
20.2 动车组运用维修设施设计
20.2.1 段址选择
20.2.2 运行交路及动车组配属
20.2.3 设计规模的确定
20.2.4 动车存车场设计
20.2.5 动车运用所设计
20.2.6 动车段设计
21 综合检测与维修设计技术
21.1 概述
21.1.1 综合检测与维修体制
21.1.2 综合检测与维修内容
21.1.3 综合检测与维修主要设备
21.2 综合检测与维修设计
21.2.1 综合检测设计
21.2.2 维修设施设计
21.2.3 维修定员
22 车站建筑设计技术
22.1 概述
22.2 高速铁路车站建筑特点及类型
22.2.1 站房与城市规划促进共生
22.2.2 集合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
22.2.3 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
22.2.4 舒适宜人的候乘环境
22.2.5 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智能建筑
22.2.6 绿色环保与生态节能的新型建筑
22.3 站区综合交通规划设计
22.3.1 规划原则
22.3.2 综合交通与开发
22.3.3 站房规划及选址
22.3.4 广场及站区周边规划
22.4 客站建筑设计
22.4.1 功能与平面设计
22.4.2 造型与环境设计
22.4.3 空间与竖向设计
22.5 站台、雨棚与跨线设施
22.5.1 站台设计
22.5.2 雨棚设计
22.5.3 地道及天桥设计
22.6 客站结构设计
22.6.1 铁路站房结构类型
22.6.2 铁路站房结构设计原则
22.6.3 铁路站房结构设计内容
22.7 客站供暖通风及空调设计
22.7.1 概述
22.7.2 站房建筑特征
22.7.3 站房负荷特点
22.7.4 室内设计参数
22.7.5 冷热源方案
22.7.6 供暖技术
22.7.7 通风技术
22.7.8 空调技术
22.7.9 自动控制技术
22.8 客站节能设计
22.8.1 建筑节能设计
22.8.2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22.9 其他相关工程设计技术
22.9.1 生产及生产附属房屋
22.9.2 段、所总平面布置
22.9.3 结构类型
22.9.4 结构设计标准
22.9.5 结构设计原则
23 给水排水设计技术
23.1 概述
23.2 给水工程设计技术
23.2.1 给水站设置
23.2.2 用水量、水质及水压
23.2.3 水源工程
23.2.4 供水工程
23.2.5 给水处理技术
23.2.6 动车组客车上水
23.2.7 室外消防给水
23.3 排水工程设计技术
23.3.1 生活污水
23.3.2 旅客列车卸污站
23.3.3 生产污水
23.3.4 敏感区域桥面系雨水处理技术
23.3.5 隧道施工期污(废)水处理技术
23.4 给排水检测、控制系统设计技术
23.4.1 系统组成与构建标准
23.4.2 控制系统构成
23.4.3 检测
23.4.4 典型站点级给排水自控系统设计技术简介
24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技术
24.1 概述
24.2 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保护设计技术
24.2.1 概况
24.2.2 生态环境保护设计技术
24.3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防治技术
24.3.1 概况
24.3.2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24.4 地下水环境影响与防治设计技术
24.4.1 概况
24.4.2 地下水防治技术
24.5 地表水环境影响与防治设计技术
24.5.1 概况
24.5.2 污水处理技术
24.6 声环境影响与防治设计技术
24.6.1 概况
24.6.2 噪声防治设计技术
24.7 振动环境影响与防治设计技术
24.7.1 概况
24.7.2 振动防治设计技术
24.8 电磁环境影响与防治设计技术
24.8.1 概况
24.8.2 高速铁路防治设计技术
24.9 固体废物影响与防治设计技术
24.9.1 概况
24.9.2 高速铁路固体废物防治设计技术
24.10 空气环境防治设计技术
24.10.1 概况
24.10.2 空气环境防治设计技术
24.11 绿色通道设计技术
24.11.1 概况
24.11.2 绿色通道技术
24.11.3 高速铁路绿色通道案例介绍
24.12 声屏障设计技术
24.12.1 国内外铁路声屏障概况
24.12.2 高速铁路声屏障的特点和要求
24.12.3 高速声屏障动力学
24.12.4 高速声屏障受力分析
24.12.5 高速铁路声屏障设计
24.13 高速铁路环保选线案例
24.13.1 新建重庆至万州铁路环境环境敏感区环保选线案例
24.13.2 新建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环境环境敏感区环保选线案例分析
25 施工组织设计技术
25.1 概述
25.2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
25.2.1 路基工程
25.2.2 桥梁工程
25.2.3 隧道工程
25.2.4 轨道工程
25.2.5 其他特点
25.3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勘察
25.3.1 施工勘察
25.3.2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原则
25.3.3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分类及任务
25.4 施工组织设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25.4.1 设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25.4.2 设计各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目标
25.5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及方法
25.5.1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
25.5.2 编制方法
25.5.3 工程接口
25.6 大型临时工程的确定
25.6.1 总体原则
25.6.2 铺轨基地
25.6.3 制(存)梁场布设方案比选和梁场设计
25.6.4 轨道板预制场
25.6.5 混凝土拌和站
25.6.6 汽车便道
26 高速铁路设计技术发展与展望
26.1 总体设计
26.2 站场
26.3 桥梁
26.4 隧道
26.5 路基
26.6 轨道
26.7 牵引供电子系统
26.8 通信信号子系统
26.8.1 通信
26.8.2 信号
26.9 信息子系统
26.10 运营管理子系统
附件一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缩略语
2.3 符号
3 总体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主要技术标准
3.3 综合选线
3.4 系统及接口设计
4 运输组织
4.1 一般规定
4.2 运行图
4.3 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
5 线路
5.1 一般规定
5.2 线路平面
5.3 线路纵断面
5.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
6 路基
6.1 一般规定
6.2 路基面形状及宽度
6.3 基床
6.4 路堤
6.5 路堑
6.6 过渡段
6.7 路基排水
6.8 路基边坡防护
6.9 路基支挡
6.10 路基变形观测及评估
6.11 接口设计
7 桥涵
7.1 一般规定
7.2 设计荷载
7.3 结构变形、变位和自振频率的限值
7.4 结构计算与构造
7.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
7.6 新建公(道)路上跨高速铁路立交桥结构设计与安全防护
7.7 高架车站桥梁结构
7.8 接口设计
8 隧道
8.1 一般规定
8.2 衬砌内轮廓
8.3 隧道衬砌
8.4 洞内附属构筑物
8.5 洞口工程
8.6 防排水
8.7 运营通风
8.8 防灾救援疏散
8.9 抗震设计
8.10 接口设计
9 轨道
9.1 一般规定
9.2 轨道静态铺设精度
9.3 正线钢轨及扣件系统
9.4 正线无砟轨道
9.5 正线有砟轨道
9.6 轨道结构过渡段
9.7 钢轨伸缩调节器
9.8 站线轨道
9.9 接口设计
10 站场
10.1 一般规定
10.2 车站布置
10.3 站线平、纵断面
10.4 客运设备
10.5 站场路基、排水及其他
10.6 接口设计
11 电力牵引供电
11.1 一般规定
11.2 牵引供电
11.3 牵引变电
11.4 供电调度系统
11.5 接触网
11.6 电磁干扰防护
11.7 接口设计
12 电力
12.1 一般规定
12.2 供配电系统
12.3 变、配电所
12.4 电力线路
12.5 电力远动
12.6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7 照明
12.8 接地及安全
12.9 供电可靠性
12.10 接口设计
13 通信
13.1 一般规定
13.2 通信线路
13.3 传输系统
13.4 数据通信网
13.5 电话交换及接入网
13.6 有线调度通信系统
13.7 移动通信系统
13.8 会议电视系统
13.9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13.10 应急通信系统
13.11 综合布线系统
13.12 时钟同步及时间同步系统
13.13 通信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13.14 电源设备
13.15 电源及设备房屋环境监控系统
13.16 运行环境
13.17 接口设计
14 信号
14.1 一般规定
14.2 地面固定信号
14.3 调度集中
14.4 列车运行控制
14.5 联锁
14.6 信号检测及集中监测
14.7 数据传输网络
14.8 信号电源
14.9 道岔融雪
14.10 光电缆线路
14.11 防雷及接地
14.12 信号房屋
14.13 接口设计
15 信息
15.1 一般规定
15.2 运营调度管理系统
15.3 客票系统
15.4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15.5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
15.6 其他信息系统
15.7 网络基础平台
15.8 信息共享平台
15.9 信息安全平台
15.10 运行环境
15.11 接口设计
16 灾害监测
17 动车组设备
17.1 一般规定
17.2 总平面布置
17.3 运用整备设施
17.4 检修设施
17.5 其他
18 维修设施
18.1 一般规定
18.2 工务维修
18.3 供电维修
18.4 电务维修
18.5 信息维修
18.6 总平面布置
18.7 接口设计
19 给水排水
19.1 一般规定
19.2 给水
19.3 排水
19.4 接口设计
20 房屋建筑
20.1 一般规定
20.2 站房
20.3 站场客运建筑
20.4 接口设计
21 综合接地
21.1 一般规定
21.2 贯通地线、接地线
21.3 接地体(极)和接地端子
21.4 接地及等电位连接
21.5 接口设计
22 环境保护
22.1 一般规定
22.2 声屏障
22.3 垃圾转运设施
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附录B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
附录C 箱梁有效宽度折减系数
附录D ZPW-2000A轨道电路设计长度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件二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缩略语
2.3 符号
3 总体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主要技术标准
3.3 综合选线
3.4 系统设计
4 运输组织
4.1 一般规定
4.2 运行图
4.3 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
5 线路
5.1 一般规定
5.2 线路平面
5.3 线路纵断面
5.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
6 路基
6.1 一般规定
6.2 路基面形状及宽度
6.3 基床
6.4 基床以下路堤
6.5 路堑
6.6 过渡段
6.7 路基排水
6.8 路基防护
6.9 路基支挡
6.10 接口设计
7 桥涵
7.1 一般规定
7.2 设计荷载
7.3 结构变形、变位和基频的限值
7.4 结构计算与构造
7.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
7.6 高架车站桥梁结构
7.7 接口设计
8 隧道
8.1 一般规定
8.2 隧道衬砌内轮廓
8.3 设计荷载
8.4 隧道衬砌
8.5 洞内附属构筑物
8.6 洞门结构
8.7 防排水
8.8 运营通风
8.9 防灾救援疏散工程
8.10 接口设计
9 地下车站结构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荷载
9.3 结构形式及衬砌
9.4 结构设计
9.5 构造要求
9.6 结构防水
9.7 接口设计
10 轨道
10.1 一般规定
10.2 轨道静态铺设精度
10.3 正线钢轨及扣件系统
10.4 正线无砟轨道
10.5 正线有砟轨道
10.6 轨道结构过渡段
10.7 钢轨伸缩调节器
10.8 站线轨道
10.9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
10.10 接口设计
11 站场
11.1 一般规定
11.2 车站布置
11.3 站线平、纵断面
11.4 客运设备
11.5 站场路基、排水及其他
11.6 接口设计
12 电力牵引供电
12.1 一般规定
12.2 牵引供电
12.3 牵引变电
12.4 供电调度系统
12.5 接触网
12.6 电磁干扰防护
12.7 接口设计
13 电力
13.1 一般规定
13.2 供配电系统
13.3 变、配电所
13.4 电力线路
13.5 电力远动
13.6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13.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3.8 动力照明
13.9 供电可靠性
13.10 接口设计
14 通信
14.1 一般规定
14.2 通信线路
14.3 传输系统
14.4 数据通信网
14.5 电话交换系统及接入网
14.6 有线调度通信系统
14.7 移动通信系统
14.8 会议电视系统
14.9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14.10 应急通信系统
14.11 时钟同步及时间同步系统
14.12 电源设备
14.13 电源及设备房屋环境监控系统
14.14 综合布线系统
14.15 运行环境
14.16 接口设计
15 信号
15.1 一般规定
15.2 地面固定信号
15.3 调度集中
15.4 列车运行控制
15.5 联锁
15.6 信号检测及集中监测
15.7 数据传输网络
15.8 信号电源
15.9 道岔融雪
15.10 光电缆线路与防护
15.11 防雷及接地
15.12 信号房屋
15.13 接口设计
16 信息
16.1 一般规定
16.2 运营调度管理系统
16.3 客票系统
16.4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16.5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
16.6 其他信息系统
16.7 计算机网络
16.8 信息安全
16.9 运行环境
16.10 接口设计
17 灾害监测
18 动车组设备
18.1 一般规定
18.2 总平面布置
18.3 运用整备设施
18.4 检修设施
18.5 其他
19 维修设施
19.1 一般规定
19.2 维修基地
19.3 维修车间
19.4 维修工区
19.5 接口设计
20 给水排水
20.1 一般规定
20.2 给水
20.3 排水
20.4 接口设计
21 房屋建筑
21.1 一般规定
21.2 站房
21.3 站场客运设施
21.4 建筑设备
21.5 接口设计
22 采暖通风与空调
22.1 一般规定
22.2 地面、高架车站的采暖通风与空调
22.3 地下车站的采暖通风与空调
22.4 接口设计
23 综合接地
23.1 一般规定
23.2 贯通地线、接地线
23.3 接地体(极)和接地端子
23.4 接地及等电位连接
23.5 接口设计
24 环境保护
24.1 一般规定
24.2 噪声治理
24.3 振动控制
24.4 接口设计
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本规范用词说明
版权页
序一
序二
14 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技术
14.1 概述
14.1.1 牵引供电
14.1.2 牵引变电
14.1.3 接触网
14.2 牵引供电
14.2.1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能力需求与负荷特性
14.2.2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设计关键技术
14.2.3 牵引供电设施能力配置关键技术
14.2.4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计算仿真
14.3 牵引变电
14.3.1 牵引变电设施所址选择
14.3.2 系统一次设计
14.3.3 系统二次设计要求
14.4 接触网
14.4.1 接触网平面布置设计
14.4.2 接触网安装设计
14.4.3 附加导线设计
14.4.4 接触网供电分段、回流和接地
14.4.5 接触网特殊设计
14.4.6 高速铁路接触网环境适应性设计
14.4.7 接触网-受电弓性能仿真计算
14.5 供电调度系统
14.5.1 设计原则和要求
14.5.2 系统构成
14.5.3 通信传输网络
14.5.4 系统功能
14.5.5 系统配置
14.5.6 调度所布置方案
14.6 电气化结构设计
14.6.1 接触网支柱及基础设计
14.6.2 牵引变电架构及基础设计
14.7 环保节能
14.7.1 牵引供电
14.7.2 牵引变电
15 通信设计技术
15.1 概述
15.1.1 国外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简介
15.1.2 中国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简介
15.2 传输
15.2.1 系统业务
15.2.2 系统构成
15.2.3 组网方案
15.3 电话交换及接入
15.3.1 电话交换
15.3.2 接入
15.4 数据通信网
15.4.1 系统业务
15.4.2 系统构成
15.4.3 组网方案
15.5 数字调度通信
15.5.1 系统业务
15.5.2 系统构成
15.5.3 组网方案
15.5.4 编号原则
15.6 GSM-R数字移动通信
15.6.1 系统业务
15.6.2 系统构成
15.6.3 组网方案
15.6.4 相关系统互联互通
15.7 综合视频监控
15.7.1 系统功能
15.7.2 系统构成
15.7.3 组网方案
15.8 会议电视
15.8.1 系统功能
15.8.2 系统构成
15.8.3 组网方案
15.9 应急通信
15.9.1 系统功能
15.9.2 系统构成
15.9.3 现场接入方式
15.9.4 隧道紧急电话
15.10 时钟及时间同步
15.10.1 时钟同步
15.10.2 时间同步
15.11 通信综合网络管理
15.11.1 系统功能
15.11.2 系统构成
15.11.3 系统接口
15.12 通信电源、电源及环境监控
15.12.1 通信电源
15.12.2 电源及环境监控
15.13 通信线路
15.13.1 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
15.13.2 光电缆敷设
15.13.3 光电缆引入
15.14 综合布线
15.15 防雷及接地
15.15.1 防雷
15.15.2 接地
16 信号设计技术
16.1 概述
16.1.1 国外高速铁路信号系统
16.1.2 中国高速铁路信号系统
16.2 调度集中系统
16.2.1 调度集中系统的主要功能
16.2.2 调度集中系统主要设备配置
16.3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16.3.1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16.3.2 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16.3.3 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16.3.4 列控地面设备设计
16.3.5 列控系统车载设备
16.4 车站联锁系统
16.4.1 主要功能
16.4.2 主要设备配置
16.4.3 工程设计接口
16.5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16.5.1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16.5.2 信号集中监测主要设备配置
16.6 信号安全数据网
16.6.1 安全数据网的功能要求
16.6.2 安全数据网的组网要求
16.6.3 安全数据网典型网络结构
16.7 信号电源
16.7.1 电源系统的主要功能
16.7.2 电源系统主要设备配置
16.8 信号设备的安全防护
16.8.1 电力牵引区段对信号设备的强电干扰及防护措施
16.8.2 信号设备防雷、电磁兼容及保护接地
17 电力设计技术
17.1 概述
17.1.1 国内高速铁路供电设计特点
17.1.2 国内、外高速铁路供电区别
17.2 高速铁路电力负荷
17.2.1 负荷分类
17.2.2 负荷等级
17.2.3 保证电力供电可靠性的手段和措施
17.3 供电方式
17.3.1 (变)配电所
17.3.2 贯通线
17.3.3 带远动功能的箱变
17.4 电力远动系统
17.4.1 系统构成
17.4.2 远动通道
17.4.3 变配电所电力远动系统
17.4.4 智能箱变电力远动系统
17.5 站房的建筑电气
17.5.1 高大空间的照明技术
17.5.2 高大空间的火灾自动报警技术
17.5.3 大型站房的机电设备监控技术
17.6 设备选型
17.6.1 10kV高压开关柜
17.6.2 调压器及变压器
17.6.3 直流电源
17.6.4 接地电阻成套装置
17.6.5 磁控电抗器
17.6.6 10kV高压环网柜
17.6.7 低压开关柜
17.6.8 远动箱式变电站
17.7 节能措施
18 信息系统设计技术
18.1 概述
18.1.1 高速铁路信息系统简介
18.1.2 高速铁路信息系统构成
18.2 客票系统
18.2.1 系统主要功能
18.2.2 系统构成
18.2.3 主要设备配置
18.2.4 网络构成
18.2.5 信息安全及系统安全保障
18.2.6 系统接口
18.3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18.3.1 集成管理平台
18.3.2 综合显示系统
18.3.3 客运广播系统
18.3.4 视频监视系统
18.3.5 时钟系统
18.3.6 入侵报警系统
18.3.7 门禁系统
18.3.8 信息查询系统
18.3.9 求助系统
18.3.10 旅客携带物品安全检查设施
18.3.11 网络构成
18.3.12 信息安全及系统安全保障
18.3.13 系统接口
18.4 运营调度管理系统
18.4.1 主要功能
18.4.2 系统构成
18.4.3 主要设备配置
18.4.4 网络构成
18.4.5 系统接口
18.5 其他信息系统
18.5.1 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
18.5.2 办公信息系统
18.6 电源
18.6.1 外供电源要求
18.6.2 电源方案
18.7 防雷及接地
18.7.1 防雷
18.7.2 接地
19 防灾及救援工程设计技术
19.1 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
19.1.1 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构成
19.1.2 风监测
19.1.3 雨监测
19.1.4 雪监测
19.1.5 地震监测
19.1.6 异物侵限监测
19.1.7 电源
19.1.8 防雷及接地
19.1.9 系统接口
19.2 道岔融雪系统
19.2.1 系统概述
19.2.2 主要设备配置
19.2.3 供电方式
19.3 隧道防灾及救援工程设计技术
19.3.1 隧道防灾救援设计
19.3.2 隧道消防方案设计
19.3.3 隧道防灾救援案例简介
19.4 桥梁救援疏散设计技术
19.4.1 高速铁路桥梁防灾救援设计的必要性
19.4.2 高速铁路桥梁灾害
19.4.3 高速铁路桥梁防灾救援现状
19.4.4 高速铁路桥梁防灾救援系统
19.4.5 高速铁路桥梁防灾救援疏散最新研究成果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