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铁路理论与工程术
2020-08-31 16:39:5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绿色铁路理论与工程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3篇 绿色铁路地质灾害及防治技术
1 概 述
2 区域地质环境
2.1 地势地貌
2.2 气候特征
2.3 水系分布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
2.5.1 大地构造分区
2.5.2 新构造运动
2.5.3 新构造断裂分布
2.5.4 新构造断裂运动
2.5.5 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2.5.6 地震活动概况
2.6 水文地质特征
2.6.1 地下水类型划分
2.6.2 主要流域地下水概况
3 区域环境地质灾害
3.1 新构造地震环境地质灾害
3.2 新构造山地环境地质灾害
3.2.1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
3.2.2 山地环境致灾因素
3.3 防灾减灾对策探讨
4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
4.1 地质灾害的概念
4.2 斜坡地质灾害
4.2.1 崩塌、滑坡、泥石流
4.2.2 铁路沿线崩塌与滑坡的分布及其对铁路的危害
4.2.2 .2崩塌、滑坡对铁路的危害
4.2.3 铁路沿线泥石流的分布及其对铁路的危害
4.3 岩溶地质灾害
4.3.1 岩溶地面塌陷灾害
4.3.2 岩溶洞穴及其堆积物灾害
4.3.3 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灾害
4.3.4 岩溶地表水灾害
4.3.5 岩溶地区地裂灾害
4.4 有害气体地质灾害
4.5 采空区地质灾害
4.6 高地应力地质灾害
4.7 膨胀土(岩)与红黏土地质灾害
4.7.1 膨胀土与红黏土的胀缩性危害
4.7.2 红黏土中的地裂危害
4.7.3 膨胀岩的胀缩性危害
4.8 软土地质灾害
4.9 盐岩地质灾害
4.9.1 易溶性及其工程问题
4.9.2 膨胀性及其工程问题
4.9.3 腐蚀性及其工程问题
5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5.1 概 述
5.2 铁路工程选线技术
5.2.1 铁路选线技术的发展
5.2.2 铁路工程地质选线技术
5.2.3 铁路工程综合选线技术
5.2.4 铁路工程选线案例
5.3 工程地质勘察与测试技术
5.3.1 遥感技术
5.3.2 物探技术
5.3.3 钻探与取样、测井技术
5.3.4 原位测试技术
5.3.5 岩土试验与检测技术
5.3.6 特殊试验与测试技术
5.4 工程地质综合勘探技术
5.4.1 概 述
5.4.2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综合勘探技术
5.4.3 复杂地质桥基及岸坡综合勘探技术
5.4.4 复杂地质隧道综合勘探技术
5.5 路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5.5.1 概 述
5.5.2 崩塌与落石防治
5.5.3 滑坡防治
5.5.4 岩溶地面塌陷防治
5.5.5 软土地基处治
5.5.6 膨胀土处治
5.6 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5.6.1 概述
5.6.2 隧道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5.6.3 不良地质隧道地质灾害防治
5.7 桥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5.7.1 泥石流的防治
5.7.2 岩溶地基处治
5.7.3 高陡岸坡崩塌、落石防治
5.8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案例
5.8.1 贵昆铁路K214崩塌与落石防治
5.8.2 南昆铁路八渡滑坡整治
5.8.3 斜坡软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5.8.4 株六铁路复线路基地质灾害防治
5.8.5 深埋特长隧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5.9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与体会
5.9.1 铁路地质勘察的经验与体会
5.9.2 铁路设计与施工的经验与体会
第4篇 绿色铁路边坡治理及景观绿化技术
1.1 边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边坡稳定性分类
1.3 边坡稳定性分析
1.4 边坡失稳灾害防治
1.5 边坡绿色植被防护
2 边坡灾害形成机理
2.1 边坡灾害的概念
2.2 边坡坡体结构及其类型划分
2.2.1 坡体结构的概念
2.2.2 坡体结构的类型划分
2.3 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2.4 边坡灾害形成机理
2.4.1 土质路堑边坡
2.4.2 非层状岩质路堑边坡
2.4.3 层状岩质路堑边坡
2.4.4 古滑坡区域的边坡
2.4.5 斜坡软基路堤边坡
3 边坡变形规律
3.1 边坡变形分析理论
3.1.1 边坡开挖松动区的理论分析
3.1.2 松动区的理论解析方法
3.1.3 松动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3.1.4 斜坡软弱地基变形分析方法
3.1.5 边坡变形的模型试验方法
3.2 典型工程边坡的变形特征
4 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4.2 土质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4.2.1 概述
4.2.2 一般黏性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4.2.3 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4.2.4 碎石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4.3 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4.3.1 概述
4.3.2 岩质边坡潜在滑面确定方法
4.3.3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4.3.4 顺斜向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4.3.5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4.3.6 块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4.3.7 松散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4.4 斜坡软基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
4.4.1 概述
4.4.2 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4.3 路堤稳定性判别—安全系数与变形系数法
4.4.4 算例分析
4.5 古滑坡区域边坡稳定性分析
4.5.1 概述
4.5.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5.3 算例分析
5 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1 概述
5.1.1 边坡灾害防治原则与方法
5.1.2 边坡灾害防治技术体系
5.1.3 支挡结构设计与施工安全控制要素
5.2 膨胀岩土路堑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2.1 概述
5.2.2 膨胀岩路堑边坡设计原则
5.2.3 膨胀岩路堑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2.4 工程应用实例
5.3 块状岩质路堑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3.1 概述
5.3.2 崩坍落石灾害防治技术
5.3.3 工程应用实例
5.4 顺层岩质路堑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4.1 概述
5.4.2 顺层岩质路堑边坡设计
5.4.3 轻型支护体系加固技术
5.4.4 轻型支护体系设计计算理论
5.4.5 爆破施工减振技术
5.4.6 工程应用实例
5.5 碎裂岩质路堑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5.1 概述
5.5.2 分层开挖、分级(层)稳定及坡脚预加固技术
5.5.3 分层稳定及坡脚预加固技术的设计理论
5.5.4 工程应用实例
5.6 松散岩质路堑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6.2 岩堆地段路堑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6.3 工程应用实例
5.7 斜坡软基路堤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7.1 概述
5.7.2 斜坡软基路基设计原则
5.7.3 斜坡软基路堤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7.4 工程应用实例
5.8 强震山区道路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5.8.1 概述
5.8.2 强震山区道路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6 绿色铁路边坡治理及景观绿化技术
6.1 概 述
6.2 岩土边坡的浅层破坏模式
6.3 植物防护对坡面的减灾作用
6.4 植被防护后坡体浅层的稳定性分析
6.5 绿色铁路边坡景观植被绿化
6.5.1 边坡植被绿化技术的发展
6.5.2 绿色铁路生态保护的原则
6.5.3 绿色铁路植被绿化的原则
6.5.4 绿色铁路植被绿化的范围
6.5.5 绿色铁路边坡的总体设计模式
6.5.6 绿色铁路边坡景观设计
6.5.7 岩质边坡景观植被绿化
6.5.8 植被护坡的经济效益
6.5.9 护坡植被与当地植被的融合问题
6.6 厚层基材喷射植被绿化技术
6.6.1 技术原理与适用条件
6.6.2 边坡植被绿化设计
6.6.3 边坡植被绿化施工
6.6.4 施工质量检验程序
6.6.5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7 岩质边坡景观植被绿化工程实例
6.7.1 石灰岩边坡植被绿化
6.7.2 砂岩边坡植被绿化
6.7.3 泥岩边坡植被绿化
6.7.4 页岩与砂岩边坡植被绿化
6.7.5 浆砌片石坡面植被绿化
6.7.6 混凝土坡面植被绿化
绿色铁路理论与工程术
前 言
第1篇 绿色铁路的理论与评价方法
1 绪 论
1.1 铁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1.1.1 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特点
1.1.2 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1.3 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
1.2 铁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2.1 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2.2 铁路运输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3 铁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绿色铁路的基本理论
2.1 绿色基本理论
2.1.1 绿色理论的起源
2.1.2 绿色理论的内涵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
2.2.2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
2.2.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2.3 绿色铁路的基本理论
2.3.1 绿色铁路的概念
2.3.2 绿色铁路的内涵
2.3.3 绿色铁路的定义
2.3.4 绿色铁路研究的主要内容
2.3.5 绿色铁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绿色铁路的评价方法
3.1 绿色铁路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3.2 绿色铁路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含义
3.2.2 指标体系的分类
3.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绿色铁路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 评价方法
3.3.2 评价步骤
3.3.3 评价体系的构建
3.4 绿色铁路评价指标研究
3.4.1 问题的提出
3.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3.4.3 评价指标的筛选
3.4.4 绿色铁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5 绿色铁路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3.4.6 绿色铁路评价指标的说明
3.5 绿色铁路评价方法研究
3.5.1 绿色铁路评价的流程
3.5.2 绿色铁路评价的概念模型
3.5.3 指标量化与权重的确定
3.5.4 绿色铁路评价方法的确定
4 绿色铁路评价案例
4.1 大丽铁路的绿色铁路评价
4.1.1 工程概况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确定
4.1.3 铁路建设各阶段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分析
4.1.4 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整理
4.1.5 评价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判
4.1.6 模糊神经网络评判方法核算
4.1.7 系统协调度评价
4.1.8 评价结论和建议
4.2 青藏铁路的绿色铁路评价
4.2.1 青藏铁路格拉段的特点
4.2.2 评价指标权重集的选定
4.2.3 建设各阶段工作情况及评价数据整理
4.2.4 绿色铁路评价的数据整理
4.2.5 建设各阶段的模糊综合评价
4.3 高速铁路的绿色铁路评价
4.3.1 施工期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的绿色铁路评价
4.3.2 运营期京津高速铁路绿色铁路评价
结束语
第2篇 绿色铁路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1 环境保护概论
1.1 环境保护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概况
1.2.1 国外环境保护的发展
1.2.2 国内环境保护的发展
1.2.3 铁路建设环境的保护发展
1.2.4 绿色铁路通道建设的发展
1.3 铁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
1.4 铁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1.5 铁路建设各阶段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2 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2.3 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2.4 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要求
2.5 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2.5.1 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5.2 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6 铁路项目主要环境要素评价要点
2.6.1 工程概况与分析
2.6.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6.3 声环境影响评价
2.6.4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2.6.5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6.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6.7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2.6.8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2.6.9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2.6.10 公众参与
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3.1 环境保护的概念
3.2 铁路环境保护的原则
3.3 铁路环境保护的内容
3.4 铁路环境保护的设施
3.5 铁路环境保护的功能
3.6 铁路建设各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3.6.1 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3.6.2 铁路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4.1 贵广铁路的环境影响评价
4.1.1 工程概况与分析
4.1.2 工程项目区域环境概况
4.1.3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1.4 工程项目环境管理与监测
4.1.5 评价结论
4.2 兰渝铁路的环境影响评价
4.2.1 项目概况
4.2.2 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4.2.3 评价结论
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案例
5.1 胶新铁路的环境保护
5.1.1 建设前期的环境保护
5.1.2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
5.1.3 施工期的环境保护
5.1.4 环境保护效果
5.1.5 经验与体会
5.2 青藏铁路的生态环境保护
5.2.1 项目概况
5.2.2 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及意义
5.2.3 青藏铁路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
5.2.4 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方法
5.2.5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5.2.6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设计
5.2.7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
5.2.8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5.2.9 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5.3 京津城际铁路的环境保护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