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2020-08-31 16:39: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十 技术创新:中国生态文明的技术支撑体系
一 生态文明技术支撑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智能化制造技术
二、生态化农业技术
三、绿色服务技术
四、生物工程技术
五、循环经济技术
六、清洁化的新能源技术
七、新材料技术
八、低 碳 技 术
九、绿色管理技术
二 中国生态文明技术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一、中国生态文明技术进步的优势
二、中国生态文明技术体系的不足
三 构建中国生态文明技术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将生态文明技术进步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技术路线
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四、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五、完善技术政策支持体系
六、完善生态文明技术创新体系
十一 “两型社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载体
一 “两型社会”是中国生态文明的社会载体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两型社会”的要求
三、“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内涵的一致性
四、“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目标的一致性
二 “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
一、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二、以“两型社会”建设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三 面向生态文明的“两型社会”的基本结构
一、社会组织结构
二、消 费 结 构
三、区 域 结 构
四、城 乡 结 构
四 以建设“两型社会”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将全民参与作为根本推动力量
二、以循环经济为产业支撑
三、以科技创新为技术保障
四、构建完备法治化保障体系
五、构建“两型社会”制度支撑
十二 国土开发空间布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基础
一 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不合理是生态破坏的空间原因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与生态问题
二、生产力纵向布局与生态问题
三、城乡二元割裂与生态问题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导致区域之间生态福利不均
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战略对策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加强国土开发横向布局,形成横向为主的空间开发结构
三、推进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变
三 以重大生态项目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一、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四、保护和发展草原、湿地
五、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 参与国际互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支撑体系
一 国际社会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与中国的积极行动
一、国际社会的努力:从 《地球宪章》到哥本哈根大会
二、中国的努力:大国环境责任的承诺与行动
二 中国传统开放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
一、外资利用与“污染天堂”效应
二、中国传统外贸模式与生态赤字
三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中国生态文明与国际良性互动的途径
一、提升产业层次 完善外贸结构
二、科学引导国际直接投资
三、环境成本内在化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互动
十四 生态文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 吸取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一、世界是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
二、人类应当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思想的核心:系统、动态、辩证、可持续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三 中国当代生态思想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观念
四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缺失与重建对策
一、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缺失
二、 构建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文化支撑
十五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体系
一 国内外主要生态指标体系
一、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二、生态足迹
三、绿色GDP
四、绿色城市指标
五、生态文明指标
二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一、制定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制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十六 生态文明理论联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
一 生态危机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重建的背景
一、生态危机时代人类自身定位的变化
二、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生态批判:以哲学和经济学为例
二 构建基于生态文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以经济学为例
一、顺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生态内生型经济学
二、生态内生型经济理论的基本理念
三 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生态化改造,构建生态文明理论联盟
一、推进哲学的生态化改造
二、推进历史学的生态化改造
三、推进社会学的生态化改造
四、推进管理学的生态化改造
五、推进其他学科的生态化改造
六、构建生态文明理论联盟
十七 发达国家生态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
一 欧盟的环保壁垒型生态发展道路
一、工业革命引发的生态危机
二、限制性措施的出台和环境保护法规的颁布
三、增加环保投资、发展环保产业
四、构筑环境壁垒
二 美国的环保政治型、 环保外交型生态发展道路
一、西进运动和工业化引发的生态恶化
二、公众环保运动和政府控制型环保政策
三、环保政策中市场环保机制的运用
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转嫁环境成本
五、环保外交化和奥巴马的“绿色新政”
三 日本的环保产业型生态发展道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增长引发的生态污染
二、采用强制性手段治理污染
三、环保教育和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污染转嫁
五、力图通过环保外交争夺国际环保主导权
四 发达国家生态发展道路的比较与借鉴
一、欧盟、美国、日本生态发展道路的评述
二、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生态发展道路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导论
一、关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几点认识
二、文献综述和本书的基本框架、主要观点与主要创新
一 人类进入文明转换时代
一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一、生态危机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
二、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三、生态灾难频发
四、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危机
二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一、化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设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的时空维度
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系统性转换
一、生态物质文明
二、生态道德文明
三、生态制度文明
四、生态消费文明
二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与优势
一 人类文明转换是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
一、中国进入民族复兴加速推进时期
二、新的文明转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
二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打破民族复兴生态约束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打破外部生态钳制,扩大发展空间的根本方法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捍卫生态主权的关键举措
三 文明转换中中国具有跨越式推进优势
一、现代化总体水平为跨越式推进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二、中国跨越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
三、中国具有跨越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优势和产业基础
三 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道路
一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一、生态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
二、高兹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
三、奥康纳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四、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元凶
二 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
一、资本的扩张逻辑与生态危机
二、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与生态危机
三、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与生态危机
三 社会主义的亲生态本质: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行性
一、社会主义的亲生态本质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行性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道路
一、传统社会主义的逆生态是一种体制现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道路
四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
一、环境改造型环境观(1958—1972年)
二、环境保护型环境观(1973—2002年)
三、生态文明型环境观(2003年至今)
二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
一、第一代发展观:经济增长导向型 发展观(1949—1978年)
二、第二代发展观:经济发展导向型 发展观(1979—1994年)
三、第三代发展观: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1995年至今)
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导向
五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基本成就
一 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前中国政府的环保探索(1949—1973年7月)
一、新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1949—1957年)
二、在曲折中艰难发展的中国环保工作(1958—1969年)
三、中国环保意识开始觉醒与环保行政的加速发展(1970—1973年7月)
二 中国现代环保事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973年8月—1978年)
一、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环境保护手段
三 中国环保事业的稳步发展(1979—1991年)
一、1979—1991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内容及主要特征
二、1979—1991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
四 中国环保事业的加速发展(1992—2002年)
一、1992—2002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内容及主要特征
二、1992—2002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与存在的问题
五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2003年至今)
一、2003—2006年间中国环保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2007年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初步尝试
六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基本框架
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历史特点
一、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特征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特点
二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时代特征
一、传统生态环境保护道路特征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
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框架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阶段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重点
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框架
七 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基础
一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
一、发展方式应该包含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化程度是发展方式科学化程度的基本标志
二 中国传统发展方式具有生态不可持续性
一、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的类型特征
二、中国传统发展方式具有生态不可持续性
三 构建内涵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视角
二、生态文明型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三、构建生态文明型发展方式的推进重点
八 低碳化发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经济基础
一 低碳化发展的内涵与基本框架
一、碳排放与生态危机
二、低碳化发展的概念
二 低碳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能源低碳化
二、技术节能化
三、交通低碳化
四、建筑低碳化
五、农业低碳化
六、工业低碳化
七、服务低碳化
八、消费低碳化
九、经济循环化
三 低碳化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国情与阶段特征要求推进低碳化发展
二、低碳竞争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竞争方式
三、低碳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四、承担减少碳排放国际责任的需要
五、规避绿色壁垒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四 中国特色低碳化发展道路
一、近年来中国推进低碳化发展的探索
二、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化发展道路
九 制度创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石
一 现行制度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制度创新的耦合性
二、现行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 生态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应避免的问题
一、生态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生态制度创新中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三 生态化生产制度创新
一、节能减排制度
二、生态补偿制度
三、产权交易制度
四、清洁能源生产与推广制度
五、绿色物流制度
六、全民监督制度
四 生态化分配制度创新
一、财政税收制度
二、金 融 制 度
三、外 贸 制 度
五 生态化消费制度创新
一、生态环境教育制度
二、绿色消费激励制度
三、节能产品国家推广制度
四、生活垃圾绿色处理制度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