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导论
2020-08-26 10:11:5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无线通信导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7 无线抗衰落和抗干扰技术
7.1 无线交织技术
7.1.1 交织原理
7.1.2 分组周期交织器
7.1.3 卷积交织器
7.2 信道均衡技术
7.2.1 时域均衡
7.2.2 频域均衡
7.3 多用户检测技术
7.3.1 多用户检测器的基本原理
7.3.2 多用户检测器的性能测度
7.3.3 多用户检测器的分类
习题
8 蜂窝移动多址接入技术
8.1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8.1.1 蜂窝小区
8.1.2 频率复用
8.2 话务量和呼损简介
8.3 多址接入技术
8.3.1 FDMA技术
8.3.2 TDMA技术
8.3.3 CDMA技术
8.3.4 SDMA技术
8.3.5 OFDMA技术
8.4 系统容量
8.4.1 CDMA系统的容量
8.4.2 FDMA系统和TDMA系统的容量
8.4.3 3种系统容量的比较
8.5 CDMA原理和关键技术
8.5.1 扩频通信原理
8.5.2 关键技术
9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和组成
9.1 移动区域定义与识别号
9.1.1 区域定义
9.1.2 移动识别号
9.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入网
9.2.1 移动台
9.2.2 基站子系统
9.3 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
9.3.1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9.3.2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
9.3.3 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
9.3.4 鉴权中心
9.3.5 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
9.4 网管系统
9.5 无线通信信令
9.5.1 接入信令
9.5.2 网络信令
9.5.3 信令应用
9.6 移动性管理
9.6.1 位置管理
9.6.2 越区切换
9.7 无线资源管理
9.7.1 无线资源管理原理性结构
9.7.2 接入控制
9.7.3 分组调度、分配算法
9.7.4 GSM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机制
10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0.1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10.1.1 AMPS和ETACS
10.1.2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0.1.3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10.2 第二代数字GSM移动通信系统
10.2.1 GSM关键技术
10.2.2 GSM系统特点
10.3 第二代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
10.3.1 IS-95关键技术
10.3.2 IS-95系统特点
10.4 第三代宽带WCDMA移动通信系统
10.4.1 WCDMA系统架构
10.4.2 WCDMA关键技术
10.4.3 WCDMA系统特点
10.5 第三代cdma 2000移动通信系统
10.5.1 cdma 2000系统架构
10.5.2 cdma 2000关键技术
10.5.3 cdma 2000系统特点
10.6 第三代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10.6.1 TD-SCDMA系统架构
10.6.2 TD-SCDMA系统关键技术
10.6.3 TD-SCDMA系统特点
10.7 3GPP HSPA通信系统
10.7.1 HSDPA系统
10.7.2 HSUPA系统
10.7.3 3GPP HSPA+系统
10.8 LTE通信系统
10.8.1 LTE系统架构
10.8.2 LTE关键技术
10.8.3 LTE系统特点
10.9 LTE-Advanced通信系统
10.9.1 LTE-Advanced关键技术
10.9.2 LTE-A需求发展趋势
11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应用
11.1 蓝牙
11.1.1 蓝牙技术版本与特征
11.1.2 蓝牙技术协议
11.1.3 蓝牙技术应用
11.2 超宽带
11.2.1 超宽带的定义和特点
11.2.2 超宽带技术的标准
11.2.3 超宽带技术的应用
11.3 无线局域网
11.3.1 WLAN技术标准
11.3.2 WLAN拓扑结构
11.3.3 WLAN MAC层协议
11.3.4 IEEE 802.11n的关键技术
11.3.5 60 GHz超高速WLAN
11.4 无线城域网
11.4.1 IEEE 802.16系列标准介绍
11.4.2 WiMAX的优势和劣势
11.4.3 WiMAX的关键技术
11.5 无线广域网
11.5.1 数据链路层
11.5.2 物理层
11.5.3 运行模式
11.5.4 移动性管理和切换模型
11.6 ZigBee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1.6.1 技术特点
11.6.2 应用与解决方案
11.6.3 应用方案示例
11.7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1.7.1 技术特点
11.7.2 国内外标准状况
11.8 射频识别技术
11.8.1 ISO、IEC相关RFID标准
11.8.2 技术特征
12 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展望
12.1 协同通信
12.1.1 协同信息理论发展概述
12.1.2 协同信息模型
12.1.3 放大转发中继
12.1.4 解码转发中继
12.1.5 编码协同方案
12.1.6 协同通信技术
12.2 无线协同网络编码
12.2.1 网络编码发展概述
12.2.2 网络编码基本原理
12.2.3 线性网络编码
12.2.4 网络编码的优缺点
12.2.5 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12.3 认知无线电
12.3.1 认知无线电的基本原理
12.3.2 认知无线电的主要技术内容
12.3.3 认知无线电的组网架构
12.4 Ad Hoc和无线Mesh
12.4.1 Ad Hoc技术概述
12.4.2 无线Mesh技术概述
12.5 家庭基站
12.5.1 毫微微蜂窝式基站
12.5.2 Femtocell的应用
12.5.3 家庭基站关键技术
12.5.4 家庭基站面临的问题
12.6 异构泛在无线网络融合
12.6.1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背景
12.6.2 泛在无线网络的互联和融合
12.6.3 异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无线通信导论
1 无线通信概述
1.1 无线通信技术原理
1.1.1 无线通信组成
1.1.2 无线通信特征
1.1.3 无线通信常用术语
1.2 无线通信的起源
1.2.1 赫兹与无线电波
1.2.2 波波夫与无线天线
1.2.3 马可尼与无线通信
1.3 无线通信系统的分类
1.3.1 移动通信系统
1.3.2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1.3.3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
1.3.4 卫星通信系统
1.4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4.1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2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4 后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5 无线通信电磁波的工作频率
1.5.1 宽带无线接入频率规划管理
1.5.2 公众移动通信频率规划管理
1.5.3 我国移动通信系统频率规划
1.5.4 无线通信频率紧缺
2 无线电磁场与天线技术
2.1 无线电磁场理论
2.1.1 电磁感应现象
2.1.2 电磁感应定律
2.1.3 磁场的能量
2.1.4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5 边界条件
2.2 天线原理
2.2.1 天线辐射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2.2.2 发射天线的阻抗和辐射效率
2.2.3 方向性系数和增益
2.2.4 有效长度
2.2.5 天线系数
2.2.6 接收天线的噪声温度
2.3 极化天线
2.3.1 电磁波的极化
2.3.2 极化效率
2.3.3 交叉极化隔离度和交叉极化鉴别率
2.3.4 极化方式对比
2.4 天线安装
2.4.1 传输线安装
2.4.2 天线下倾
2.4.3 天线高度
2.4.4 天线方向图
2.4.5 天线间隔距离
2.4.6 天线选择
2.5 三种基本的传播机制
2.5.1 反射
2.5.2 绕射
2.5.3 散射
3 无线电波传播与小尺度衰落
3.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3.2 室外路径损耗传播经验模型
3.2.1 Okumura模型
3.2.2 Hata模型
3.2.3 Hata模型的PCS扩展
3.2.4 Walfish和Bertoni模型
3.2.5 无线传播模型校正
3.3 室内路径损耗传播经验模型
3.3.1 同楼层分隔损耗
3.3.2 楼层间分隔损耗
3.3.3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3.3.4 Ericsson多重断点模型
3.4 小尺度多径传播和参数
3.4.1 影响小尺度衰落的因素
3.4.2 多普勒频移
3.4.3 菲涅耳区
3.4.4 多径信道的参数
3.5 小尺度衰落类型和几种分布
3.5.1 多径时延扩展产生的衰落效应
3.5.2 多普勒扩展产生的衰落效应
3.5.3 瑞利、莱斯以及Nakagami-m分布
4 无线信源与信道编码
4.1 信源编码
4.1.1 信源编码的原理
4.1.2信源编码的应用
4.2 分组码
4.2.1 线性分组码
4.2.2 循环码
4.2.3 检错码
4.3 卷积码
4.3.1 编码器的结构
4.3.2 卷积码的描述
4.3.3 维特比译码
4.4 网格编码
4.4.1 网格编码调制原理
4.4.2 网格编码的译码
4.4.3 网格编码的发展趋势
4.5 Turbo码
4.5.1 Turbo码的编码原理
4.5.2 Turbo码的译码器结构
4.5.3 Turbo码的主要特性
4.5.4 Turbo码发展前景
4.6 LDPC编码
4.6.1 低密度码的Tanner图表示
4.6.2 低密度码的构造与编码
4.7 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举例
4.7.1 GSM系统中的信道编码
4.7.2 cdma 2000系统中的信道编码
4.7.3 W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
5 无线调制技术
5.1 数字调制
5.1.1 振幅键控
5.1.2 移频键控
5.1.3 移相键控
5.1.4 正交幅度调制
5.2 OFDM调制
5.2.1 OFDM调制原理
5.2.2 OFDM存在的问题和热点研究
5.2.3 OFDM应用
6 无线分集和多天线技术
6.1 分集技术概述
6.1.1 宏观分集
6.1.2 微观分集
6.2 分集合并技术
6.2.1 选择合并
6.2.2 最大比合并
6.2.3 等增益合并
6.2.4 不同合并方式的性能比较
6.3 时域分集技术
6.3.1 自动请求重传技术
6.3.2 Rake技术
6.4 频域分集技术
6.4.1 扩频技术
6.4.2 直接序列扩频
6.4.3 跳频扩频
6.5 多天线空时处理技术
6.5.1 MIMO技术
6.5.2 多天线信息理论
6.5.3 空时块编码
6.5.4 空时分组编码
6.5.5 空时格码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