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来临(套装共4册)
2020-08-21 18:46:5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5G时代的来临(套装共4册)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5G网络架构
邬贺铨院士之序
刘韵洁院士之序
张乃通院士之序
尤肖虎教授之序
1 5G网络业务需求
1.1 移动通信发展近况和5G国际研究情况
1.2 5G业务需求、应用场景与性能指标
1.3 5G网络建设部署及运营维护需求
1.4 5G网络架构特征分析
1.5 参考文献
2 软件定义网络
2.1 SD N概述
2.2 SD N标准研究进展
2.3 SD N架构、接口、协议
2.4 SDN的应用场景
2.5 SD N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2.6 参考文献
3 网络功能虚拟化
3.1 虚拟化概述
3.2 网络虚拟化概述
3.3 网络功能虚拟化概述
3.4 NF V标准研究进展
3.5 NF V架构、接口、协议
3.6 NF V的应用场景与挑战
3.7 SD N和NFV的关系
3.8 参考文献
4 5G网络架构
4.1 欧洲METIS 5G架构
4.2 日本5G架构
4.3 韩国5G架构
4.4 北美5G生态系统架构
4.5 NGMN 5G架构
4.6 中国IMT-2020(5G)网络架构
4.7 总结及展望
4.8 参考文献
5 5G网络控制云
5.1 4G网络控制面
5.2 5G网络控制云
5.3 参考文献
6 5G智能无线网络S-RAN
6.1 功能与性能要求
6.2 5G无线网络关键技术
6.3 5G智能无线网络
6.4 典型场景下5G智能无线网络
6.5 参考文献
7 数据转发网
7.1 移动网络数据转发现状分析
7.2 5G网络对数据转发的要求
7.3 5G网络数据转发设计方案
7.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8 移动边缘计算
8.1 概述
8.2 应用案例
8.3 技术标准发展情况
8.4 部署场景
8.5 MEC架构
8.6 关键技术
8.7 技术挑战和需求
8.8 本章小结
8.9 参考文献
9 网络能力开放
9.1 能力开放概述
9.2 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
9.3 下一代网络能力开放的典型场景和关键技术
9.4 参考文献
5G:开启未来无线通信创新之路
1 5G简介:无线网关键技术
1.1 为什么需要5G
1.2 什么是5G
1.3 5G的应用
1.4 5G标准化
1.5 5G的挑战
1.6 5G网络关键技术
1.7 小结
2 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
2.1 大MIMO系统的优势
2.2 大维度下的信道硬化
2.3 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法
3 大MIMO系统的编码与检测
3.1 空间复用
3.2 空时编码
3.3 空间调制
3.4 大MIMO系统信号检测
3.5 系统模型
3.6 最优检测
3.7 线性检测
3.8 干扰抵消
3.9 LR辅助的线性检测
3.10 球译码
4 大MIMO系统信道模型
4.1 分析信道模型
4.2 空间相关对大MIMO性能的影响
4.3 信道模型标准化
4.4 大MIMO系统测量活动
4.5 紧凑天线阵列
5 非正交多用户叠加与共享多址技术
5.1 引言
5.2 非正交多用户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5.3 下行非正交多用户传输
5.4 上行非正交多址技术
6 非正交多址(NOMA)概念与设计
6.1 引言
6.2 NOMA概念
6.3 NOMA优势和驱动力
6.4 NOMA接口设计
6.5 对MIMO的支持
6.6 NOMA性能评估
6.7 小结
7 5G中的新波形技术
7.1 新波形
7.2 新调制
7.4 无线完全双工技术
8 灵活支持5G物理层的新波形:GFDM
8.1 5G应用场景对灵活波形的需求
8.2 GFDM原理和性能
8.3 GFDM的偏置QAM
8.4 使用预编码的增强灵活性
8.5 GFDM的发射分集
8.6 支持LTE资源栅格的GFDM参数化
8.7 GFDM作为框架支持各种波形
8.8 小结
9 基于毫米波通信的网络架构、模型和性能
9.1 引言
9.2 频谱
9.3 波束跟踪
9.4 具有角度变量的信道模型
9.5 UAB网络架构
9.6 系统容量
10 毫米波无线传播特征
10.1 引言
10.2 传播特性
10.3 传播模型和参数
10.4 链路预算分析
10.5 小结
11 室外环境毫米波通信特征
11.1 引言
11.2 毫米波信道特征
11.3 毫米波传播模型
12 基于轨道角度动量(OAM)的无线通信
12.1 承载OAM的EM波
12.2 OAM到RF通信的应用
12.3 OAM波束的产生、复用和检测
12.4 使用OAM复用的无线通信
5G时代的来临(套装共4册)
总目录
5G传输关键技术
1 5G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状况
1.2 5G系统发展愿景与需求[19]~[23]
1.3 5G系统的无线传输关键技术
1.4 本章小结
2 新型无线信道建模
2.1 无线信道建模
2.2 大尺度衰落模型
2.3 小尺度衰落模型
2.4 3GPP 3D信道模型
2.5 5G新场景无线信道建模
2.6 本章小结
2.7 参考文献
3 大规模天线技术
3.1 技术背景
3.2 massive MIMO基本理论
3.3 massive MIMO检测技术
3.4 massive MIMO传输方案
3.5 massive MIMO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3.6 导频污染及参考信号设计
3.7 massive MIMO能效优化
3.8 大规模天线协作
3.9 大规模天线阵列校准
3.10 本章小结
3.11 参考文献
4 高效空口多址接入
4.1 多址接入技术发展现状
4.2 图样分割多址接入
4.3 其他新型多址接入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5 新型编码调制
5.1 编码调制技术发展现状
5.2 编码与信号星座成形
5.3 多元LDPC编码
5.4 多元LDPC编码调制
5.5 极化码及极化编码调制
5.6 编码调制与超奈奎斯特传输相结合
5.7 本章小结
5.8 参考文献
6 同频同时全双工
6.1 同频同时全双工技术原理
6.2 全双工系统自干扰消除技术
6.3 全双工技术应用场景分析
6.4 全双工系统容量
6.5 全双工系统资源分配
6.6 全双工技术与MIMO的结合
6.7 本章小结
6.8 参考文献
7 终端间直通传输
7.1 概述
7.2 终端直通关键技术
7.3 终端直通组网技术
缩略语
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邬贺铨院士之序 Introduction
刘韵洁院士之序 Introduction
张乃通院士之序 Introduction
尤肖虎教授之序 Introduction
1 5G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
1.1 绪论
1.2 绿色通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蜂窝网物化能耗与整体能效评估
1.4 5G绿色通信网络的挑战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基础篇
2 面向绿色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
2.1 绪论
2.2 用户业务流量模型
2.3 辐射能量与干扰模型
2.4 基于Bregman非精确过度间距的资源分配
2.5 本章小结
3 蜂窝网络能量效率
3.1 随机几何理论
3.2 PVT随机蜂窝网能效模型
3.3 多天线随机蜂窝网功率优化
3.4 HCPP随机蜂窝网能效模型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4 基于服务质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4.1 绪论
4.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4.3 服务质量统计约束模型及通信系统有效容量
4.4 基于服务质量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5 5G异构无线多网的能效协同优化
5.1 绪论
5.2 异构无线多网能效协同优化架构
5.3 异构多网网络与终端的联合能效优化
5.4 无线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
5.5 本章小结
5.6 参考文献
应用篇
6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客户端设计
6.1 绪论
6.2 相关标准与研究
6.3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动态自适应串流机制
6.4 系统设计与实现
6.5 系统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未来展望
6.7 参考文献
7 基于能效增益的安卓平台设计
7.1 绪论
7.2 H.264视频编译码标准
7.3 安卓多媒体系统架构
7.4 能效增益与动态串流机制
7.5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
7.6 系统实现结果
7.7 结论与未来展望
7.8 参考文献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