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复杂岩性油藏酸化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0-09-03 10:23: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低渗透复杂岩性油藏酸化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6 液体体系及添加剂优选研究
6.1 酸液及前置液选择的依据
6.1.1 储层对酸液和前置液的要求
6.1.2 酸压技术对液体的要求
6.2 基础试验研究
6.2.1 玉门青西酸岩溶解率试验分析
6.2.2 K2井超高温井的酸液浓度的确定
6.2.3 岩心膨胀试验
6.3 深度酸化压裂液体体系的研究
6.3.1 酸液添加剂的评选研究
6.3.2 酸压用前置液的研究
6.4 工作液配方的确定及综合性能的评定
6.4.1 工作液配方及添加剂
6.4.2 综合性能评定
6.5 酸液体系研究初步认识
7 酸化压裂优化设计模型研究
7.1 酸化压裂优化设计计算模型
7.1.1 裂缝动态扩展模型
7.1.2 酸岩反应模型及数值计算
7.1.3 酸液滤失模型
7.1.4 温度场模型及数值计算
7.1.5 酸蚀缝宽及导流能力计算模型
7.1.6 增产倍比的计算
7.2 多级注入中的模型分析
7.2.1 指进模型
7.2.2 滤失滞后模型分析
7.2.3 变缝宽计算方法
7.2.4 前置液酸液界面移动跟踪分析
7.2.5 参数敏感性分析
7.3 酸化压裂压力降落新模型
7.3.1 Nolte压降分析经典理论
7.3.2 酸压压降分析新方法
7.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8 深度酸化压裂优化设计及增产工艺技术研究
8.1 复杂岩性储层增产改造技术研究思路
8.1.1 复杂岩性储层酸压改造研究思路
8.1.2 酸压前储层评估研究方法
8.2 优化设计研究参数求取及工艺优选
8.2.1 优化设计参数求取
8.2.2 工艺技术方法选择
8.3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8.3.1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分析
8.3.2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8.4 优化设计模拟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工艺模拟研究方法
8.4.2 优化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8.4.3 多级注入技术模拟研究[48~50]
8.5 优化设计模拟研究初步结论
8.5.1 不同类型储层的研究结论
8.5.2 优选结果
9 现场应用效果及实例
9.1 玉门青西油田酸化压裂技术应用概况
9.1.1 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发展
9.1.2 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的典型井
9.1.3 主要技术类型
9.1.4 推荐现场施工使用配方
9.1.5 应力特征与增产效果关系
9.1.6 现场实践效果概况
9.2 玉门青西油田现场试验典型实例
9.2.1 Liu102井
9.2.2 L8井
9.2.3 L104井加深井段酸压技术应用概况
9.3 青海复杂岩性油藏深度酸化压裂技术试验应用概况
9.3.1 典型区域储层地质特征简介
9.3.2 青海油田增产改造技术难点及对策
9.3.3 室内试验模拟研究结果
9.3.4 复杂岩性酸压液体体系的筛选研究
9.3.5 典型井优化设计及现场应用结果
9.3.6 超高温深井K2井深度酸压概况
10 结论
1 概述
2 深度酸化压裂技术及酸岩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2.1 深度酸化压裂技术发展概况
2.1.1 酸化压裂技术发展概况
2.1.2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技术进展
2.1.3 新型酸化工艺技术
2.2 酸岩反应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2.2.1 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进展
2.2.2 酸液滤失机理及溶蚀孔洞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2.3 多级注入闭合酸化裂缝导流能力试验研究
2.4 酸压裂模型及设计软件发展现状
2.4.1 酸压裂基本模型发展概况
2.4.2 酸压裂特征模型发展概况
2.4.3 三维酸压设计软件
2.4.4 多级注入闭合酸压设计软件
2.5 深度酸压理论及酸压技术研究未来发展展望
2.5.1 酸压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展望
2.5.2 酸化及酸压技术发展展望
2.5.3 优化设计软件研究展望
3 储层地质评估及潜在伤害因素试验研究
3.1 复杂岩性油藏地质特征
3.1.1 玉门青西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3.1.2 青海油田复杂岩性油藏地质特征
3.2 低渗复杂岩性油藏增产改造技术难点
3.2.1 油藏岩性复杂,酸岩反应机理复杂
3.2.2 储层基岩物性较差,天然裂缝较发育,酸液滤失较严重
3.2.3 天然裂缝形态变化大,对增产技术的要求不同
3.2.4 地层具有塑性特征,且有效闭合压力高
3.2.5 储层埋藏较深,施工难度大
3.2.6 地层温度高,要求酸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缓蚀、缓速性能
3.2.7 液体针对性要求高,需要具有好的有效溶蚀能力和返排能力
3.3 岩性特征试验分析
3.3.1 全岩分析试验
3.3.2 黏土矿物分析
3.4 储层微观结构试验分析
3.4.1 环境扫描电镜试验分析
3.4.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3.4.3 储层储集空间和类型
3.5 储层物性特征试验分析
3.5.1 储层基本物性特征
3.5.2 储层物性分析数据比较
3.6 储层天然裂缝特性试验分析
3.6.1 储层天然裂缝特性分析
3.6.2 储层裂缝特性及分布规律分析
3.7 储层岩石力学特征试验分析
3.7.1 岩石力学试验分析
3.7.2 地应力方位分析
3.7.3 地应力大小试验分析
3.8 储层潜在损害因素分析及试验研究
3.8.1 储层岩性特征的损害因素分析
3.8.2 储层物性特征的损害因素分析
3.8.3 油藏流体特征的损害因素分析
3.8.4 油气层损害的室内评价研究
3.8.5 保护油气层的矿场评价
3.9 小结
4 复杂岩性储层酸岩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4.1.1 矿物组分及研究对象的确定
4.1.2 酸岩反应过程及表征
4.1.3 白云岩与盐酸反应体系传质效应的分析
4.1.4 白云岩与盐酸非均相表面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4.2 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探讨
4.2.1 试验仪器及方法简介
4.2.2 模拟试验条件选择
4.3 常规白云岩储层酸岩反应试验研究
4.3.1 普通酸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
4.3.2 胶凝酸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
4.3.3 乳化酸反应动力学方程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4 复杂岩性储层酸岩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
4.4.1 普通酸反应动力学方程
4.4.2 胶凝酸反应动力学方程
4.4.3 乳化酸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
4.4.4 复杂岩性储层酸岩反应特征分析
4.5 酸岩反应模式影响试验分析
4.5.1 酸岩反应模式影响试验研究
4.5.2 酸岩反应活化能影响分析
4.5.3 试验结果初步认识
4.6 氢离子传质系数与酸液流动状态的关系研究
4.6.1 研究方法概述
4.6.2 白云岩储层酸岩反应氢离子传质系数测定试验
4.6.3 复杂岩性储层酸岩反应氢离子传质系数测定试验
4.7 酸岩反应后的岩心溶蚀形态描述与初步讨论
4.7.1 酸液类型对非均匀刻蚀形态的影响
4.7.2 酸浓度对非均匀刻蚀形态的影响
4.7.3 酸液流态对非均匀刻蚀形态的影响
4.8 酸岩反应机理的理论探讨
4.8.1 白云岩酸岩反应机理模式
4.8.2 H+ 在岩面上的吸附动力学
4.8.3 新酸岩反应速度方程与实验表面动力学方程的比较
5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试验及增产技术模式探讨
5.1 酸岩反应速度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5.1.1 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分析
5.2 常规碳酸盐岩储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试验
5.2.1 试验条件及试验仪器
5.2.2 单级酸压导流能力试验
5.2.3 “胶凝酸酸压+闭合裂缝酸化”导流能力实验
5.2.4 “普通酸多级注入酸压+闭合裂缝酸化”导流能力试验
5.2.5 “胶凝酸多级注入酸压+闭合裂缝酸化”导流能力试验
5.2.6 “普通酸、胶凝酸多级注入酸压+闭合裂缝酸化“导流能力比较
5.2.7 乳化酸导流能力模拟试验
5.2.8 不同酸液多级注入闭合裂缝酸化酸蚀裂缝形态比较
5.3 复杂岩性储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试验
5.3.1 泥质白云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试验
5.3.2 砾岩及砂砾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试验
5.4 导流能力模拟研究初步结论
5.5 增产技术模式优选探讨
5.5.1“胶凝酸深度酸压+多组分酸闭合裂缝酸化”组合技术
5.5.2 “胶凝酸深度酸压+乳化酸深度酸压+多组分酸闭合裂缝酸化”组合技术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