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与移动融合(FMC)技术
2020-09-03 14:02:4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固定与移动融合(FMC)技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6 3GPP与WLAN网络的融合
6.1 3GPP与WLAN网络融合的设备要求
6.1.1 WLAN UE要求
6.1.2 AAA Server要求
6.1.3 AAA Proxy要求
6.1.4 WAG要求
6.1.5 PDG要求
6.2 3GPP系统的设备要求
6.2.1 HSS
6.2.2 SLF
6.2.3 CCF
6.2.4 OCS
6.3 3GPP与WLAN互通的主要接口
6.3.1 Wa接口
6.3.2 Wd接口
6.3.3 Wg接口
6.3.4 Wi接口
6.3.5 Wm接口
6.3.6 Wn接口
6.3.7 Wx接口
6.3.8 D'/Gr’接口
6.3.9 Wf接口
6.3.10 Wo接口
6.4 接入控制的需求
6.4.1 WLAN网络的需求
6.4.2 3GPP网络的需求
6.4.3 WLAN直接IP接入的需求
6.4.4 WLAN通过3GPP IP接入的需求
6.4.5 WLAN 访问授权
6.4.6 WLAN附着
6.5 用户身份标识
6.5.1 NAI用户名
6.5.2 NAI域名
6.5.3 漫游时的NAI
6.6 WLAN接入网公告和选择
6.6.1 WLAN接入网公告
6.6.2 WLAN接入网选择
6.7 PLMN公告和选择
6.7.1 网络公告
6.7.2 网络选择
6.8 计费要求
6.9 3GPP与WLAN互通的QoS要求
6.10 3GPP与WLAN互通的安全认证和漫游
6.10.1 3GPP与W LAN互通的安全认证
6.10.2 WLAN的漫游要求
6.11 3GPP与WLAN网络融合试验网
6.11.1 UMA的3GPP与WLAN互通方案
6.11.2 3GPP与WLAN互通试验网
7 基于Parlay/OSA的融合业务
7.1 开放业务接口概述.
7.1.1 Parlay/OSA概述
7.1.2 开放式业务接口与传统智能网
7.2 Parlay/OSA的运作机制
7.2.1 Parlay/OSA的构成
7.2.2 Parlay/OSA的基本机制
7.2.3 框架业务能力特征
7.2.4 网络业务能力特征
7.3 基于Parlay/OSA的融合业务实现
7.3.1 概述
7.3.2 业务接入网关在网络中的位置
7.3.3 业务接入网关的系统架构
7.3.4 业务接入网关与周边系统接口
7.3.5 业务管理平台的引入
7.3.6 3G业务引擎的集成
7.3.7 PHS/固网业务引擎的集成
7.3.8 iSMS与用户门户的集成
7.3.9 iSMS与支撑系统的集成
7.4 业务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
7.4.1 网络架构
7.4.2 安全体系
7.5 业务系统性能评估和存储需求
7.5.1 性能需求
7.5.2 业务量分析
7.5.3 平台子系统性能压力分布
7.5.4 平台基本操作的TPC-C值
7.5.5 平台性能分析
7.5.6 系统方案
7.5.7 平台性能体系架构
7.5.8 硬件选型
7.6 下一代融合业务实例
7.6.1 数字音乐平台
7.6.2 增强的号码百事通
7.6.3 个人信息管理(PIM)
7.6.4 3G特色业务—家庭监控
7.6.5 组合业务——城市任我行
7.6.6 组合业务——商易通
8 融合业务的QoS保障和计费
8.1 IP QoS实现机制
8.1.1 QoS基本概念
8.1.2 QoS指标参数及管理测量
8.1.3 IP QoS技术及实现
8.2 融合业务的QoS和承载控制要求
8.2.1 基本功能描述
8.2.2 承载授权功能
8.2.3 QoS承诺批准功能(Open Gate)
8.2.4 QoS承诺删除功能(Close Gate)
8.2.5 承载释放指示功能
8.2.6 承载丢失/修复指示功能
8.2.7 授权撤销功能
8.2.8 计费标识符交换功能
8.2.9 相关功能实体要求
8.3 IP承载网的要求
8.3.1 IP承载网的选择
8.3.2 IP地址规划
8.3.3 IP QoS
8.4 融合业务基于流的计费
8.4.1 基于流的计费(FBC)
8.4.2 FBC的相关功能实体
8.4.3 FBC的发展方向——PCC
8.4.4 基于FBC的实时计费系统实例
缩略语
固定与移动融合(FMC)技术
1 绪论
1.1 FMC发展现状
1.2 FMC发展趋势
1.3 FMC的标准化
2 FMC的驱动力和内涵分析
2.1 FMC的驱动力
2.2 FMC的内涵
2.2.1 业务管理层的融合
2.2.2 核心控制层的融合
2.2.3 核心承载层的融合
2.2.4 边缘接入层的融合
2.2.5 终端的融合
2.3 IMS与FMC
2.3.1 IMS的网络架构
2.3.2 通过IMS实现FMC的优势
3 固定与移动的基本业务互通
3.1 概述
3.1.1 视频业务的历史与现状
3.1.2 视频业务的分类
3.1.3 影响视频业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3.2 业务互通的承载方式比较
3.2.1 业务互通的需求
3.2.2 业务互通的组网方式
3.2.3 业务互通的承载方式
3.3 互通模型和协议选择
3.3.1 基于TDM的视频业务互通
3.3.2 基于IP的视频业务互通
3.3.3 SIP与ISUP的互通机制
3.4 视频业务互通网关的应用
3.4.1 VIG协议转换要求
3.4.2 VIG组网实例
3.4.3 视频互通网关产品介绍
4 统一的用户数据存储与管理
4.1 用户数据存储现状
4.1.1 PSTN网络数据存储现状
4.1.2 PHS网络数据存储现状
4.1.3 移动网络数据存储现状
4.2 用户数据库的演进思路
4.3 SHLR业务功能与组网
4.3.1 SHLR业务功能
4.3.2 SHLR系统结构
4.3.3 SHLR组网方式
4.4 SHLR与HSS的融合
4.4.1 HSS基本原理
4.4.2 HSS的CS/PS域用户数据
4.4.3 HSS的IMS域用户数据
4.4.4 各子系统数据存储情况
4.5 统一用户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架构
4.5.1 用户数据管理模式的演进
4.5.2 CCSA的统一用户数据库架构
4.5.3 3GPP的统一用户数据库架构
4.6 统一用户数据库的实例:一号多机业务
4.6.1 一号多机实现方案
4.6.2 一号多机业务流程
4.6.3 漫游状态下的业务流程
5 IMS的引入策略与网络融合
5.1 IMS基本原理
5.1.1 IMS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
5.1.2 IMS基本功能和要求
5.1.3 IMS业务能力要求
5.2 IMS的引入策略分析
5.2.1 IMS引入的驱动力
5.2.2 IMS引入后业务架构的变化
5.2.3 IMS的引入策略
5.2.4 引入IMS需要考虑的问题
5.3 IMS的网间互通与组网
5.3.1 IMS的网间互通
5.3.2 与PSTN/PLMN网络互通
5.3.3 与其他SIP网络互通
5.4 基于IMS的话音业务融合
5.4.1 话音业务融合的几个阶段
5.4.2 CS和IMS间的话音呼叫连续性
5.5 IMS对业务网的影响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