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人居
2020-09-14 14:37:4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明日之人居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7 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上)
7.1 美是生活,人居环境的审美文化是综合集成
7.2 人居环境的审美文化多种多样,是时间-空间-人间的交织
7.3 人居环境的审美文化雅俗共赏
7.4“能主之人”与哲匠的难能可贵
7.5 弊病反思:对工匠的忽视与理论总结的缺乏
7.6 文学是中国人居环境审美文化的精神支柱
8 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下)
8.1 人居环境的审美文化有赖于“艺文”的综合集成
8.2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若干实践
8.2.1 曲阜孔子研究院
8.2.2 南通博物苑
8.2.3 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
8.3 理论性的启示
9 风景园林专业与社会发展的领悟——从清华风景园林学发展的几个历史片段谈起
9.1 新中国第一个“造园组”创办的剖析
9.2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专业的推进
9.3 清华大学景观系的成立
9.4 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的几点遐想
10 《空间共享: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镇化》书序
跋
1 明日之人居
1.1 西方百年来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1.1 20世纪初的蓬勃创造力
1.1.2 20世纪后半叶的相对停滞与对变革的期待
1.2 中国百年来城市规划发展的进程
1.2.1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建设:两阶段、两点论
1.2.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发展的新方向
1.3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
1.3.1 学术思想的启发
1.3.2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
1.3.3 人居环境科学的未来
2 论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
2.1 对复杂问题的有限求解
2.2 以人为本,关怀人居
2.3 区域协调,整体发展
2.4 城乡统筹,稳固根基
2.5 生态文明,关乎生存
2.6 上下结合,完善制度设计
2.7 为政在人,发挥“良吏”与“智库”的作用
2.8 从科学转型角度认识城镇化问题
3 学术前沿议人居
3.1 世界任纷纭,我自觅转型
3.2 从人类发展前途来领悟人居环境科学
3.2.1 人居环境科学与人人相关,是普通人的科学
3.2.2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领域有“模糊的包容性”
3.3 进一步发展人居环境的理论体系
3.3.1 理论的不断探索与思考
3.3.2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展拓理论
3.4 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境界与哲学智慧
3.4.1 人居环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境界
3.4.2人居环境哲学方法论的智慧
4 科学发展议人居
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
4.1.1 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4.1.2 人居环境科学的进展
4.1.3 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新起点
4.1.4 “转型”与“重构”有待于战略突破
4.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
4.2.1 城镇化战略的进一步探讨
4.2.2 城乡统筹的再思考
4.2.3 学科的展拓与融合
4.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地方实验
4.3 人居环境科学与人文
4.3.1 人居环境与科技
4.3.2 人居环境与文化艺术
4.3.3 贵在融汇
4.4 战略与战术
4.4.1 完善治理体制,加强宏观管控
4.4.2 自上而下: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
4.4.3 自下而上:重视民生与建设完整社区
4.4.4 秩序的辩证法
5 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科学
5.1 释“城镇化”
5.1.1 城镇化的概念
5.1.2 西方城镇化的问题与反思
5.2 中国城镇化的分析
5.2.1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5.2.2 相对迟缓的应对
5.3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科技
5.4 中国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科学
5.4.1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要另辟蹊径
5.4.2 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
6 城市文化与人居建设研究
6.1 城市文化乱象
6.1.1“千城一面”
6.1.2 “拆真造假”
6.1.3 文化建设中的“乱搭车”
6.1.4 “城市文化病”
6.1.5 超高层建筑的层出不穷
6.2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6.2.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发展的新方向
6.2.2 人居视野中的新型城镇化
6.3 对中国城镇化的文化思考
6.3.1 以人为本,从“金钱经济”转向“民生经济”
6.3.2 将城市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6.3.3 从中国古代优秀遗产中寻找失去的理论精华
6.3.4 坚持中国传统,不断吸纳包容,探索中国城市文化的新范式
6.3.5 加强城镇化的顶层设计
6.4 简单的总结
附件:城市文化复兴现象观察
引言
一、城市文化复兴的战略意义引起普遍关注
二、各类城市文化园区、基地与示范区建设蓬勃开展
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四、城市文化复兴的规划建议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