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设计
2020-09-28 15:55:3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住区设计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5 基于社会学角度的住区建设
5.1 基于社会学视野的住区理论与实践
5.1.1 简·雅各布斯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5.1.2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
5.1.3 哈贝马斯与交往行动理论
5.1.4 戴维·哈维与列斐伏尔的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5.2 社区规划
5.2.1 规划目的
5.2.2 规划原则
5.2.3 规划方法
5.2.4 规划内容
5.2.5 社区管理
5.3 住区建设评价原则
5.3.1 城市化原则
5.3.2 生态化原则
5.3.3 人文化原则
5.3.4 科技化原则
5.4 住区建设效益分析
5.4.1 经济效益
5.4.2 环境效益
5.4.3 社会效益
6 住区设计模式研究
6.1 邻里型住区模式
6.1.1 邻里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6.1.2 住区与城市系统
6.1.3 形态空间建构
6.1.4 “小封闭,大开放”管理模式
6.1.5 代表实例
6.2 混合型住区模式
6.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6.2.2 功能空间混合
6.2.3 社会阶层混合
6.2.4 建筑式样与类型混合
6.2.5 管理模式
6.2.6 代表实例
6.3 开放型住区模式
6.3.1 开放空间
6.3.2 空间特征
6.3.3 建构策略
6.3.4 运营与实施
6.3.5 代表实例
6.4 复兴传统的“新中式”模式
6.4.1 新古典派
6.4.2 折中派
6.4.3 抽象派
6.4.4 “新中式”的新方向
7 结语
7.1 住区设计的变革
7.2 扩展领域中的住区设计
7.3 住区模式的新趋向
7.4 走向开放的住区空间
图表来源
1 住区概念及其他
1.1 相关概念及解析
1.1.1 社区
1.1.2 居住区
1.1.3 住区
1.2 住区设计
1.2.1 住区规划概念
1.2.2 住区规划的社会学拓展
2 住区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国外住区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1 理想主义住区规划思想
2.1.2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
2.1.3 英国新城镇理论
2.1.4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2.1.5 “精明增长”理论
2.2 国内城市住区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2.1 传统住区实践
2.2.2 1950年代
2.2.3 1960年至1976年
2.2.4 1976年至1998年
2.2.5 1998年后
3 住区区位与策划
3.1 城市住区区位
3.1.1 区位的概念和内涵
3.1.2 区位因素
3.1.3 住区区位
3.1.4 影响住区区位的因素
3.2 住区规模
3.2.1 影响住区规模的因素
3.2.2 住区规模尺度
3.2.3 不同住区规模的特征
3.3 建设原则与理念
3.3.1 阿瓦尼原则
3.3.2 适居性原则
3.3.3 综合效益原则
3.3.4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
3.4 住区开发策划
3.4.1 住区开发建筑策划
3.4.2 信息采集与分析
3.4.3 成本收益分析
3.4.4 确定技术经济指标
4 住区规划与设计
4.1 住区设计的重点与方法
4.1.1 住区设计模式
4.1.2 可持续设计
4.1.3 公众参与制度设计
4.2 前期工作
4.2.1 基本资料收集
4.2.2 前期评估
4.3 住区设计内容
4.3.1 规划组织结构
4.3.2 道路交通组织
4.3.3 公共服务设施
4.3.4 绿地系统设计
4.3.5 住宅群体空间
4.4 住区设计流程
4.4.1 方案设计
4.4.2 初步设计
4.4.3 施工图设计
4.4.4 设计文件使用阶段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