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热环境与空间形态耦合机理及优化设计
2020-09-28 15:57:1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城市中心热环境与空间形态耦合机理及优化设计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4 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与空间形态单元耦合分析
4.1 新街口中心区空间形态分类原则
4.1.1 强度高中低的界定
4.1.2 形态的分类说明
4.2 高强度空间形态热环境
4.2.1 高层大体量建筑群的热环境
4.2.2 高层围合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2.3 高层散点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3 中强度空间形态热环境
4.3.1 中高层行列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3.2 中高层院落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3.3 高层广场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3.4 多层大体量建筑群的热环境
4.3.5 多层围合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4 低强度空间形态热环境
4.4.1 多层行列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4.2 多层散点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4.3 低层行列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4.4 多层院落式建筑群的热环境
4.5 小结与延展探讨
4.5.1 小结
4.5.2 延展探讨
5 城市中心区热环境优化策略
5.1 城市规划层面热环境优化策略
5.1.1 总体规划
5.1.2 城市设计
5.1.3 城市交通
5.2 建筑层面热环境优化策略
5.2.1 建筑形态
5.2.2 建筑表皮
5.3 景观层面热环境优化策略
6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热环境分析案例
6.1 基于热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
6.1.1 城市规划设计前期调研中的应用
6.1.2 城市规划设计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6.2 杭州大运河沿岸城市设计
6.2.1 杭州大运河沿岸城市设计概括
6.2.2 杭州大运河沿岸城市设计热环境模拟及分析
6.3 蚌埠老虎山主中心城市设计
6.3.1 蚌埠老虎山主中心城市设计概况
6.3.2 蚌埠老虎山主中心城市设计热环境模拟及分析
6.4 潍坊中心城区城市设计
6.4.1 潍坊中心城区城市设计概况
6.4.2 潍坊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热环境模拟及分析
6.5 南京浦口中心区城市设计
6.5.1 南京浦口中心区城市设计概况
6.5.2 南京浦口中心区城市设计热环境模拟及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书创新点及后续工作展望
7.2.1 文本创新点
7.2.2 后续工作展望
外文文献
中文书籍
中文期刊
中文硕博士论文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附图与附表
丛书序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热环境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2.1 城市热环境研究对象与尺度特征
1.2.2 城市热环境评价与室外人体舒适度
1.2.3 城市表面层的能量平衡
1.2.4 城市热岛效应
1.3 规划学科视角下城市热环境研究综述
1.3.1 城市热环境相关理论研究
1.3.2 城市空间形态的热环境研究
1.3.3 城市热环境研究的模拟技术与方法
1.3.4 研究评述与小结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框架
2 影响城市热环境的指标机理研究
2.1 空间形态指标
2.1.1 总体布局指标
2.1.2 特殊形态指标
2.1.3 下垫面因子指标
2.2 城市土地利用与人为热
2.2.1 升温用地
2.2.2 降温用地
2.3 小结
3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实测与模拟
3.1 数据来源与模拟方法
3.1.1 气象资料
3.1.2 实测方法
3.1.3 模拟方法
3.2 新街口中心区整体热环境特征解析
3.2.1 全城尺度热环境特征解析
3.2.2 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特征解析
3.3 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与整体空间形态指标耦合分析
3.3.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3.3.2 热环境参数及形态指标因子的统计
3.3.3 多元线性回归耦合分析
3.4 新街口中心区热环境总体评价结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