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
2020-09-29 15:40:4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6 上海开敞空间宜人性分析
6.1 宜人性评价模型
6.1.1 旅行成本法
6.1.2 抽样调查评价法
6.1.3 享乐价格法
6.2 享乐价格模型
6.3 数据与变量解释
6.3.1 数据
6.3.2 变量解释
6.4 结果分析
6.5 小结
7 上海开敞空间优化的对策
7.1 增加开敞空间数量与面积
7.2 优化开敞空间结构与布局
7.3 提高开敞空间开放性
7.4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开敞空间可达性
7.5 合理引导开敞空间周边土地开发,促进社会融合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1.1 上海开敞空间格局变化明显
8.1.2 上海开敞空间的可达性明显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优化
8.1.3 上海开敞空间具有显著的宜人性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基于景观格局与梯度分析的上海开敞空间格局分析
8.2.2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上海开敞空间可达性与合理性分析
8.2.3 基于享乐模型的上海开敞空间宜人性分析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资料的收集还存在一些不足
8.3.2 开敞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8.3.3 开敞空间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尝试弥补国内开敞空间理论研究之不足
1.2.2 方法意义:弥补国内开敞空间定量分析之不足
1.2.3 实践意义:为开敞空间建设与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上海市概况与研究区域选择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外开敞空间相关研究进展
2.1.1 开敞空间可达性及利用率分析
2.1.2 开敞空间宜人性评价
2.1.3 开敞空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4 开敞空间的设计
2.2 国内开敞空间研究综述
2.2.1 开敞空间概念与功能
2.2.2 国外开敞空间相关研究的介绍与引入
2.2.3 开敞空间系统规划实证分析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数据和研究方法
3.1 数据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 上海开敞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4.1 开敞空间分类体系构建
4.2 开敞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4.2.1 总体格局分析
4.2.2 开敞空间在类型水平上的梯度分析
4.2.3 景观水平上的梯度分析
4.3 开敞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3.1 上海城市绿化方针政策
4.3.2 上海快速城市化
4.3.3 上海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
4.4 小结
5 上海开敞空间可达性分析
5.1 可达性及其计算方法
5.1.1 缓冲区分析法
5.1.2 最小邻近距离分析法
5.1.3 吸引力指数分析法
5.1.4 行进成本分析法
5.2 可达性结果分析
5.3 可达性影响因子
5.3.1 开敞空间的数量、大小及空间分布
5.3.2 居住区与人口的组成结构及空间分布
5.3.3 道路等级、网络完善程度及行进模式选择
5.4 小结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