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防与抗震
2020-10-16 09:59:2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地震预防与抗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5 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
5.1 房屋建筑抗震鉴定概述
5.1.1 现有房屋的抗震鉴定标准
5.1.2 建筑抗震鉴定名词术语
5.2 多层混合结构房屋抗震鉴定
5.2.1 一般规定
5.2.2 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5.2.3 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
5.2.4 多层混合结构房屋的抗震鉴定程序
5.2.5 多层混合结构房屋的第一级抗震鉴定
5.2.6 多层混合结构房屋的第二级抗震鉴定
5.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抗震鉴定
5.3.1 一般规定
5.3.2 抗震鉴定程序
5.3.3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第一级抗震鉴定
5.3.4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第二级抗震鉴定
5.4 村镇房屋的抗震鉴定
5.4.1 村镇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要求
5.4.2 现有土石墙村镇房屋的结构布置规定
5.4.3 现有的土石墙体规定
5.4.4 现有房屋的楼、屋盖构造规定
5.5 古建筑的抗震鉴定
5.5.1 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鉴定
5.5.2 古建筑墙体的抗震鉴定
5.5.3 古建筑木结构易损部位的构造规定
5.5.4 其他情况
6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
6.1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概述
6.1.1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一般规定
6.1.2 房屋抗震设防
6.1.3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基本知识
6.2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程序
6.3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策略
6.3.1 制定抗震加固策略和对策的一般原则
6.3.2 抗震加固改造的层次安排
6.4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措施
6.4.1 墙体的加固维修措施
6.4.2 增强房屋整体性加固维修措施
6.4.3 砖柱及屋盖的加固维修
6.5 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新技术
6.5.1 粘钢加固技术
6.5.2 粘贴纤维片材加固技术
6.5.3 预应力加固技术
6.5.4 化学植筋加固技术
附录 混合结构房屋第一级抗震鉴定的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m)
1 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
1.1 地震作用下房屋破坏的机理
1.1.1 房屋的动力特性
1.1.2 房屋破坏的机理
1.2 结构震害规律
1.2.1 边角效应
1.2.2 鞭梢效应
1.2.3 蜂腰效应
1.2.4 底层效应
1.2.5 方向效应
1.2.6 楼梯效应
1.2.7 地震位移及防震缝
1.2.8 非承重构件的倒塌
1.3 抗震概念设计
1.3.1 概念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1.3.2 概念设计的来源与依据
1.3.3 应用概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 建筑场地的选择
2.1 场地对建筑震害的影响规律
2.1.1 地 形
2.1.2 地 貌
2.1.3 地下水
2.1.4 土质边坡
2.1.5 断 层
2.1.6 场地土
2.1.7 抗震规范对场地影响的基本规定
2.2 选择地基时应避免的情况
2.3 地基处理方法
2.3.1 可液化地基
2.3.2 软弱土地基
2.3.3 不均匀地基
3 各类房屋结构的抗震措施
3.1 农村民居
3.1.1 农村民居的结构形式
3.1.2 传统民居的震害
3.1.3 低层砖混结构民宅的震害
3.1.4 小 结
3.2 多层砖房
3.2.1 震害分析
3.2.2 抗震措施
3.2.3 多层砖房抗震性能评价
3.3 内框架房屋
3.3.1 震害分析
3.3.2 抗震措施
3.3.3 内框架房屋的抗震性能评价
3.4 底层框架砖房
3.4.1 震害分析
3.4.2 抗震措施
3.4.3 底层框架砖房抗震性能评价
3.5 框架房屋
3.5.1 震害分析
3.5.2 框架结构抗震措施
3.6 附属设备的抗震
3.7 建筑隔震技术
3.7.1 结构隔震的概念及其机理
3.7.2 结构抗震、隔震的对比分析
4 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措施
4.1 桥梁的抗震措施
4.1.1 震害概况
4.1.2 桥梁抗震防灾对策
4.2 公路的抗震措施
4.2.1 公路在地震时的破坏概况
4.2.2 公路抗震防灾对策
4.3 管线的抗震措施
4.3.1 震害分析
4.3.2 管线的抗震防灾对策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