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推理
2020-09-27 09:43:36 7 举报
AI智能生成
管理类联考-论证推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解题步骤
1、分析题干
2、思考和体会题干的逻辑结构和套路
3、根据逻辑套路选择符合套路的选项
考官八大出题套路
假设类题目
1、补全逻辑假设
【论据】因为A是B或者A→B
【结论】因为A是C或者A→C
【正确选项】B是C,或者B→C
【结论】因为A是C或者A→C
【正确选项】B是C,或者B→C
补全逻辑型假设含逻辑连词,文字重复度高
2、引入前提假设
取反代入
选项取反后代入,让结论明显不成立的,就是正确答案。
选项取反后代入,让结论明显不成立的,就是正确答案。
引入一个结论成立所需要的前提条件,经常来自题干外信息。
取反常见的四大错误
1)A只能做B这件事
取反:A除了B这件事还能做别的事情,而非A不能做B这件事。
取反:A除了B这件事还能做别的事情,而非A不能做B这件事。
2)所有A除了B都会做这件事
取反:是有的A不会去做,而非全部A都不会去做。
取反:是有的A不会去做,而非全部A都不会去做。
3)A这件事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为B
取反:A的发生不完全因为B,而非A的发生完全不是因为B。
取反:A的发生不完全因为B,而非A的发生完全不是因为B。
4)题干主题能做A还能做B
取反:主体能做A,但是不能做B这件事。
取反:主体能做A,但是不能做B这件事。
引入前提的四大套路
1)建议应该去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这件事还没有被做过
2)一个措施有效/有利/应该去做的前提是,不会有更大的弊端
3)一件物品所在环境、寿命相同的前提为前提,而不是之前/之后
4)可以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论述主体有能力/有条件可以做这件事
假设类题目逻辑陷阱
假设选项的功能
1、补全从题干信息推出结论逻辑推理的缺失部分
2、引入一个能够保证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过强假设的陷阱
1、过度扩大需要假设的范围
2、过度扩大了假设需要的条件
3、建立联系型支持
通过建立论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强化从论据到结论的推理
4、前真后假/前假后真/前真后假的削弱与支持
常见质疑方法
1、前真后假(Aand非B)-强质疑
2、前假后真(非AandB)-弱质疑
3、引入他因质疑(包括由因推果和由果推因)
支持
前假后假(非Aand非B)-支持
常见考官陷阱
1、前真and后假和前真→后假
2、前真后假适用的前提是讨论主题范围要相同
3、假“前真后假”(好不等于没有更好,低不等于没有提高)
5、由果推因
削弱——引入一个让结果成立的其他原因
因与果的判断
果:往往是一个现象,一个数据,一个比较后的结果
因:往往是一个行为,一个动作,一个主观的选择
“由因推果”和“前真后假”的区别
前真后假:除论据和结论之外,没有引入其他原因
由因推果:并非论据不存在,仅仅引入结果成立的其他原因
6、由因推果
往未来推理,推哪些未发生按理来说会发生的结果
削弱——引入导致结果不成立/对结果有负面影响
支持——排除导致结果不成立/对结果正面影响
7、指出不同、指出相同
题目特征:论据的主体范围和结论的主体范围有所不同
常见套路:
论据:B→C
结论:A→C
很显然论据B→C成立是无法推出结论A→C成立的。
所以指出A与B相同,就是对结论的支持或这轮成立所需要的假设,
指出A与B的不相同,就是对结论的削弱。
论据:B→C
结论:A→C
很显然论据B→C成立是无法推出结论A→C成立的。
所以指出A与B相同,就是对结论的支持或这轮成立所需要的假设,
指出A与B的不相同,就是对结论的削弱。
8、比例问题
考点一:考察总数、比例、以及个体数字的三者关系
考虑三个因素:
1、逻辑主体的绝对数量
2、所占整体比例
3、整体全集数量
考虑三个因素:
1、逻辑主体的绝对数量
2、所占整体比例
3、整体全集数量
1、论据:个体数量增加,推出结论:比例不变
推理成立前提,总数不变。总数增加是对其削弱,总数减少是对其支持。
推理成立前提,总数不变。总数增加是对其削弱,总数减少是对其支持。
2、论据:比例增加。推出结论个体数量增加
推理成立前提是,总数不变。总数的增加是对其支持,总数减少是对其削弱。
推理成立前提是,总数不变。总数的增加是对其支持,总数减少是对其削弱。
3、常见思维误区,仅仅说总数增加或减少,默认比例不变
考点二:个体增长速度,对于占总量比例的影响
考点三:注意比例的分子与分母具体是什么
论证推理五大秒杀思路
1、稀释思路
因为有X%的A都是B,所以得出结论:
B可以导致A,或者B是A的原因
因为有X%的A都是B,所以得出结论:
B可以导致A,或者B是A的原因
总结:稀释思路的题目正确选项一定是给出某一特征的人在所有人中所占的比例(理论值)
如果理论值(选项数值)小于实际值(题干数值),是对题干的支持
如果理论值大于实际值,是对题干的削弱
如果理论值(选项数值)小于实际值(题干数值),是对题干的支持
如果理论值大于实际值,是对题干的削弱
2、比较之前起点必须相同
题干特征:一定是两组数据的比较
论据:比较某主体(小王)经历A事件后的某数据,跟另一组(小李)没有经历过A这件事的数据相比较
从而推出结论:A事件会对该数据造成影响
论据:比较某主体(小王)经历A事件后的某数据,跟另一组(小李)没有经历过A这件事的数据相比较
从而推出结论:A事件会对该数据造成影响
指出小王与小李经历A事件前起点相同,是对论述的支持
指出小王对小李经历A事件前起点不同,是对论述的削弱
指出小王对小李经历A事件前起点不同,是对论述的削弱
3、如果没有更好
【A发生是否对B带来影响】
不能只看A发生的结果,而要比较有A的结果和理论上没有A的结果
【有A之后,B增加了】
能否推出A一定导致B的增加?
能否推出A一定导致B的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会引入很多影响结果的他因
选项特征非常明显
如果没有…会更好/更多(是削弱)
如果没有…不会更好/更多(是支持/前提)
如果没有…不会更好/更多(是支持/前提)
4、因果倒置
【因果倒置本质是一种由果推因】
论据:发现具有A的同时,往往也具有B
结论:所以A是B的原因
论据:发现具有A的同时,往往也具有B
结论:所以A是B的原因
果:A与B同时存在
因:
1)A→B(以下三个成立,削弱)
2)B→A(占比60%-70%)
3)C→AandB(占比20%)【因果倒置的变形】
4)A同时具备C的属性,是C→B,而不是A→B
1)A→B(以下三个成立,削弱)
2)B→A(占比60%-70%)
3)C→AandB(占比20%)【因果倒置的变形】
4)A同时具备C的属性,是C→B,而不是A→B
因果倒置中晦涩的表达
1、A并不以B为充分条件
实际表达:并不会出现B→A,用来支持A→B
2、可以通过改变A,来改变B
实际表达:等同于A→B
5、通过第三者建立联系
套路1:因为A和B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与B无关
套路2:是B直接导致C的发生,所以A与C无关
现实意义:看问题要更加深入透彻,没有直接关系不等于没有关系
解释类题目
考点1:解释矛盾
1、双方探讨的是两个名称相似而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2、论述中忽略了可以影响结果的其他原因
考点2:解释现象/解释原因
这类题目一般通过题干给出一个事实和结果,要求在选项中找到最能对此做出合理解释的选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