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震地质遗迹景观体系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20-10-29 10:04:4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龙门山地震地质遗迹景观体系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6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发展模式
6.1 地震灾区旅游发展基础
6.1.1 地震灾区范围
6.1.2 社会经济发展
6.1.3 旅游资源基础
6.1.4 震前旅游
6.2 地震对灾区旅游的影响
6.2.1 旅游经济
6.2.2 旅游行业
6.2.3 旅游景区
6.2.4 旅游城镇
6.2.5 基础设施
6.3 地震地质遗迹旅游发展现状
6.3.1 规划定位
6.3.2 发展现状
6.4 地震地质遗迹旅游发展战略
6.4.1 指导思想及开发原则
6.4.2 开发思路及发展目标
6.4.3 发展主题及形象定位
6.4.4 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6.4.5 旅游产品及线路策划
6.4.6 客源市场及营销定位
6.5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发展模式
6.5.1 旅游发展结构
6.5.2 旅游发展模式
结论
附录
图版
图版说明
Preface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2.2 地震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1.2.3 震后旅游产业振兴的重要课题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3.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研究
1.3.2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开发模式
1.3.3 研究区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
1.6 进度安排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系统及岩石
2.1.1 前震旦系
2.1.2 震旦系-志留系
2.1.3 泥盆系-三叠系
2.1.4 侏罗系-第四系
2.2 构造背景及演化
2.2.1 构造背景
2.2.2 构造演化
2.3 活动构造及地貌特征
2.3.1 活动构造
2.3.2 地貌特征
2.4 动力过程及响应
2.4.1 动力过程
2.4.2 地震响应
3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系统及特征
3.1 类型及分布
3.1.1 类型划分
3.1.2 分布特征
3.2 组合特征
3.2.1 宏观尺度
3.2.2 中观尺度
3.2.3 微观尺度
3.3 发育特征
3.3.1 地震地表破裂景观
3.3.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迹
3.3.3 河湖堰塞景观
3.3.4 受震工业与民用建筑
3.3.5 受震交通设施遗迹景观
3.3.6 受震水工建筑遗迹景观
3.3.7 受震纪念空间遗迹景观
4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及对比
4.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特色评价
4.1.1 世界级震撼力的地震灾难事件
4.1.2 国际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对象
4.1.3 全球吸引力的典型地震地质遗迹景观
4.1.4 国际品质的地震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4.2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分区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
4.2.1 指标体系及分层结构
4.2.2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4.2.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4.3 典型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评价
4.3.1 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3.2 模糊计分及数据处理
4.3.3 评价结果分析
4.4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对比
4.4.1 灾难事件对比
4.4.2 地震事件对比
4.4.3 崩滑流事件对比
4.4.4 地震堰塞湖对比
5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景机理
5.1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景系统
5.1.1 系统特征
5.1.2 运作机理
5.2 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因机理
5.2.1 地震地表破裂景观成因机理
5.2.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迹成因机理
5.2.3 河湖堰塞地震地质遗迹成因机理
5.2.4 建筑遗迹景观成因机理
5.3 典型地震地质遗迹景观成景过程
5.3.1 安县大光包滑坡
5.3.2 唐家山堰塞湖
5.3.3 肖家桥堰塞湖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