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
2020-09-03 13:54:4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高中思想政治全面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政治生活 模块综合
一、对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与我国的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以我国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热点为背景材料
联系公民的相关知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相关知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考查角度涉及体现类、原因类、依据类等非选择题题型
1.根本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公民的相关知识
(1)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事
①国家性质
②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有利于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公民如何做某事
①从微观上看,公民要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公民要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
②从中观上看,公民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公民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从宏观上看,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3.政府的相关知识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职能主要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法提示
这类题作答时需要注意从公民、党和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
分点回答问题,同时注意引申到我国的国体角度,并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知识拓展
(1)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分析人民民主的体现
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行使民主权利(公民)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科学决策,审慎用权(政府)
坚持民主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
由人民选举产生,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对人民负责(人大代表)
可以履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职能(政协委员)
(2)政治主体在政治体制中的关系
我是如“图”de图
综合考练1
问题[海南单科2018•23]
辨析题(10分)
最近,10余名“驴友”(指热衷户外探险旅行的人)在某自然保护区登山遇险。当地政府组织近20名消防官兵,调动直升机等开展营救,搜救行动历经7小时,救援的直接费用达数十万元
[海南单科2018•23]-图
有人认为,“驴友”任性探险,政府救援费用应该由“驴友”承担;也有人认为,政府救援“驴友”并负担全部费用是天经地义的。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10分)
答案
公民遭遇个人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向政府求助,是公民的权利
政府有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
无论什么原因,当公民遇到生命危险需要救助时,政府应动用公共资源进行救助和保护
公民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无条件地要求政府为个体提供免费服务
接受救助的公民应该依据情况适当承担费用(每点2分,共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权利和义务、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肯定其合理性,也要指出不合理性
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在于,救援费用应由政府承担、还是由被救援的“驴友”承担的问题
要从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角度说明,要说明两种观点的合理性,指出其不合理性
二、政府职能与外交政策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常考点,而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因此高考中常有试题对政府职能与外交政策进行综合考查
考法提示
考题多以我国的外交事件为材料,以原因依据类或方法措施类题型进行非选择题形式的考查
原因依据类问题,一般依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多极化趋势等国际背景,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等知识,作答时可用到“这是我国政府行使国家职能的体现”等表述
回答措施类问题时,除了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知识点外,还可运用我国国家职能的五个方面的具体知识来综合分析回答
综合考练2
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我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目前在用户规模、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和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的国际互联网体系,对社会各领域产生着日益深远的重大影响。今年3月,“互联网+”一词被政府工作报告使用后,国内正在不断衍生出“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安全”等热点话题。
如果“互联网+政治生活”,将对我国政府的工作产生哪些积极影响?(10分)
答案
①利用互联网渠道,政府可以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3分)
②利用互联网平台,政府可以更好地接受人民的监督,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高政府的公信力(4分)
③通过国际互联网体系,有利于开展政府间的国际合作,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3分)
【解析】
本题以“互联网+”为背景,考查政府的知识,考查难度适中,较易得分
本题的主体是政府,作答时可以从政府的性质、作用、决策,政府接受监督等角度组织答案,结合材料中“网络信息传播渠道”“网络新媒体平台”“国际互联网体系”等内容进行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往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行综合考查
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设置意义类、措施类、体现类等非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考法提示
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知识,回答措施类非选择题时,可考虑从主体角度多方面分析回答
如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政府、公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协等,具体问题需要结合各主体的相关内容予以回答
综合考练3
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形成的过程
结合材料,谈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是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12分)
答案
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部署供给侧改革
②党坚持依法执政,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贯彻党中央部署,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由人大审议通过
③广泛征求代表和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④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政府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做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每点3分,共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是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
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
第二,依据设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
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运用上述方法,结合材料分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坚持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
综合考练4
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材料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自2013年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健全法制,国务院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协同实施,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福建自贸区筹建工作依法有序推进。目前,福建省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确定了自贸区重点试验项目186项,涉及体制创新、对台开放、投资管理、法治保障、市场监管等方面,自贸区建设全面铺开。
联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9 分)
答案
①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对自贸区建设的领导。(3分)
②人大要依法行使权力,完善自贸区及其建设相关法律,加强监督。(3分)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3分)
④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有序参与自贸区建设。(3分)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考生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以福建自贸区建设为背景,要求考生联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主要考查党的领导、人大的职权、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公民权利等知识
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中的行为主体即党、人大、政府、公民,然后分别从党的领导、人大的职权、政府依法行政以及公民依法行使权利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国际关系及我国外交政策的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国际关系及我国的外交政策时,往往是对国际关系及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综合考查,要求能够调动和运用国际关系及我国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体现类(是什么)、措施类(怎么做)、原因类(为什么)、意义类(重要性)、依据类、认识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为什么做某事
(1)必要性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
④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⑤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
⑥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⑧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⑨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2)意义
①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我国怎样做某事(在国际关系中)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③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④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⑤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
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
⑦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3.评价外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做法
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③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④是否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⑤是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⑦建立国际新秩序,违背时代潮流的做法,不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4.中国与某一国家发展国际关系的原因
(1)因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⑤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也是两国关系虽经历波折但总体上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
(2)果(意义)
①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考法提示(涉及国际活动的政治意义时常考虑的角度)
(1)有利于发展友好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4)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
(5)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6)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综合考练5
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40年前,是共同利益和责任让中美走到一起;今天,也依然应该是共同利益和责任让中美关系继续向前拓展。事实证明,合作符合两国利益,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美国挑起的贸易保护争端逐渐升级。继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后,2019年5月9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由10%提高到25%。违背中美双方通过磋商解决贸易分歧的共识,损害双方利益,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面对我国的合法利益,我国向美方乃至世界展现了“中国态度”,中美贸易战,“谈,可以!打,奉陪!欺,妄想!”,彰显中国自信、大国风范。过去4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方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无论是“打”抑或是“和”,中方都准备好了对应的良策。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战的自信和底气。(12分)
答案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我国不想打但又做好充分的反击准备,其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是看采用哪种方式更能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是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中美贸易争端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方反对美国挑起贸易争端,积极推动磋商,不愿与之打贸易战,这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
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使我国能够采取各种措施回应美国的贸易摩擦;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服于外来压力,坚决捍卫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每点3分,共12分)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战的自信和底气。从材料可以看出,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我国向美方乃至世界展现了“中国态度”,中美贸易战,“谈,可以!打,奉陪!欺,妄想!”,彰显中国自信、大国风范。过去4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方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无论是“打”抑或是“和”,中方都准备好了对应的良策。可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从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服于外来压力,坚决捍卫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等方面,分析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战的自信和底气。
生活与哲学 模块综合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部分知识涵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三部分
唯物论的常考点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认识论的常考点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等
辩证法的常考点有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近几年高考中,偏重对方法论的考查
1.辩证唯物论方法论整合
(1)世界的物质性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方法论)
(2)意识的能动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方法论)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整合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方法论)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方法论)
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丰富和发展真理(方法论)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方法论)
3.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整合
(1)联系观
①联系的普遍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
②联系的客观性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方法论)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方法论)
③联系的多样性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方法论)
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方法论)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方法论)
⑤系统优化的方法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方法论)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法论)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
(2)发展观
①发展的普遍性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
②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趋势)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方法论)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a.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方法论)
b.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方法论)
(3)矛盾观
①对立统一原理
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方法论)
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关系(方法论)
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方法论)
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方法论)
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方法论)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方法论)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既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方法论)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方法论)
4.辩证否定观方法论整合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方法论)
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方法论)
综合考练1
问题[北京人大附中2018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简称“三权分置”)并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等,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备受社会关注。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承包农户有权占有、使用承包地,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并获得收益;有权通过转让、互换、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地并获得收益。赋予经营主体更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键。
结合材料,阐述实行“三权分置”的“变化”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的。(12分)
答案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实行“三权分置”并行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等,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制度创新,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属于社会运动的最高级的运动形式
②我国的主要矛盾较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变化,这是绝对的
农村要发展,必须要有新的制度创新,这体现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实行“三权分置”并行改革,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的性质和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承包权,这些都体现了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既强调我国主要矛盾变化,但又明确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同构想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目前依然处于中等收入的状况,属于初级阶段
实行“三权分置”并行改革既保证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又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些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⑤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运动变化,是性质的改变,是新事物的产生。
它表明了事物运动的方向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运动观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以及实行“三权分置”并行改革,都是理论上和体制上的重大创新,把原来的理论和体制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新时代,体现了我党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
本题以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为背景设置相关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社会在运动,可联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等相关知识
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简称“三权分置”)并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等,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可联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运动与静止的特征、发展的概念和特征等知识分析作答。
综合考练2
问题[福建泉州2018质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理念;从春秋时期子产铸刑鼎首次公布法律,到汉唐以来历代相沿的成文法典;从被马克思、恩格斯称赞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到《法国民法典》,再到现代各国的法治实践。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人们都在对社会治理之道进行不懈探索,都不约而同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规制社会、调整行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法治经验,要扎根于中国现实,使我们的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知识加以说明建设法治中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法治经验,必须扎根于中国现实的原因。(12分)
答案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西方国家的法治文明与其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或答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③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如果脱离我国实际(或我国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的法治经验,难免会在法治建设上犯错。(每点4分,共12分)
【解析】
本题以法治建设为背景,要求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知识说明建设法治中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法治经验,必须扎根于中国现实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法治经验,要扎根中国现实。本题可以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角度分析作答。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本部分知识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从考查内容来看,社会历史观部分通常结合社会生活的热点材料(如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行政体制改革等)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尤其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两大矛盾运动规律
人生价值观部分通常结合关注民生类的材料,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相关知识
1.社会历史观方法论整合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法论)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方法论)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方法论)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方法论)
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方法论)
2.人生价值观方法论整合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法论)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论)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端正立场,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方法论)
(3)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方法论)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方法论)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方法论)
综合考练3
问题[天津文综2019·1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2019年2月,国家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有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国家出台《规划纲要》的哲学依据。(10分)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针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存在突出问题,国家出台《规划纲要》。(3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作用。(3分)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历史观。依据设问和材料,首先,大运河面临的问题和国家出台《规划纲要》,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其次,调用相应原理从这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大运河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治理大运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需要据此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综合考练4
问题[河北邯郸2018质检]
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随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已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在满足老百姓文化消费的同时,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尽管消费者有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文化消费规模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而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当前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这既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也说明我国文化消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文化部着力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开展文化消费提升行动。从供给侧发力,满足并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在提升大众文化消费获得感的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文化部提出开展文化消费提升行动的合理性。(8分)
答案
①推进文化消费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文化消费能够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提出开展文化消费提升行动是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现状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每点4分,共8分)
【解析】
本题以推进文化消费为情境,考查唯物史观的知识。设问要求分析合理性,属于原因类试题。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角度作答。
选修三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国家的本质
知识点1 国家与国家性质
1.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属性: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国家的其他属性是主权属性、管理属性
3.性质: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知识点2 专政与民主
1.民主的实质
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 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
知识点3 国体与政体
1.国体与政体的含义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考法 国家的本质的分析
1.专政与民主
专政
①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②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民主
①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联系
①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
②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2.国体与政体
国体(内容)
区别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政体(形式)
区别
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主要是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关系
联系
①相互作用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②相对独立性
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不能照搬
根据国体和国情选择政体。
照搬他国政体,既不能保障本国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也难以有效行使国家职能
考法例
问题【江苏单科2018·36B(2)】
2017年12月2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税改法案。美国的税制分联邦税、州税及地方税。此次特朗普总统推动税收改革只包括联邦税,不涉及州及地方税。特朗普宣称,减税主要是针对中产阶级,像他这样的富人并不会从中受益。但是,据美国经济学家和媒体测算,该税改方案的减税计划中50%的减税利益,都会流向美国社会1%的巨富阶层家庭。
从国体的角度对特朗普税收改革进行评析。(6分)
答案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2分)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2分)
特朗普的税收改革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2分)
【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属于评析类试题。考查美国的联邦制、美国的利益集团等知识。特朗普的税改不包括州和地方税,说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从美国经济学家和媒体测算,税改中的50%减税利益流向美国社会1%的巨富阶层家庭,说明美国的国家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问题 【改编的选择题】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列关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共同体现国家性质
②对一定阶级既实行民主,又实行专政
③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④在民主制的国家里不存在专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②错误。任何民主制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民主和对其他阶级的专政的结合,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④错误,在民主制的国家里也存在专政。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共同体现国家性质,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①③正确。
问题 【改编的选择题】
有人认为,国体决定政体,意味着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体,所以,只能有一种政体适合特定的国体。这种观点( )
A.正确,看到了政体决定国体,国体反映政体
B.具有片面性,没有认识到政体的相对独立性
C.正确,看到了国体决定政体
D.不正确,这种观点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
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题中观点认识到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又认为“只能有一种政体适合特定的国体”,忽视了政体的相对独立性,B正确,C排除。A错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阶级性,D与题意无关。
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结构形式
知识点1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1.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3.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知识点2 议会制和总统制
1.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为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大多数国家实行议会制或总统制
2.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在议会制国家,首相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负责议会。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3.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
知识点3 单一制和联邦制
1.当代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和两种。复合制又包括联邦和邦联两种形式
2.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
在单一制国家中,享有最高权力
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
单一制国家的特征是:全国只有一个、一部、一种
3.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
考法1 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区别
国家元首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议会制
国家元首拥有虚位,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总统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的办法
议会制
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总统制
总统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组织政府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议会制
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总统制
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制
议会
总统制
总统
国家元首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议会制
总统
总统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的办法
议会制
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总统制
总统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组织政府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议会制
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总统制
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联系
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考法例
问题【浙江选考2017年11月·33】
近代以来,民主共和制之所以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最好的政治外壳和有效的国家管理形式,是因为( )
A.唯有这一外壳才使资产阶级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统治
B.君主立宪制并不适合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运行
C.采用这一外壳可以掩盖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
D.采用这一外壳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多数人的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共和制。除了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也可以使资产阶级可靠地确立自己的统治,排除A。君主立宪制也能适应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排除B。民主共和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少数人的统治,排除D。民主共和制的优势在于其表面的“民主”和“共和”的面具,相比保留了君主的君主立宪制,更能掩盖资本主义的阶级性,C正确。
问题[改编的选择题]
1.荷兰是世袭君主立宪王国,君主是国家元首,虽不直接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却是荷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全体荷兰人民的代表。2010年,马克·吕特领导的传统右翼自由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10月他出任荷兰首相并连任至今。2018年4月8日至12日,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吕特率领荷兰代表团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并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下列关于荷兰的政体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总揽国家实权
②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③国王世袭,议会由选举产生
④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是政府首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立宪制。荷兰是世袭君主立宪王国,国王是国家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全体荷兰人民的代表,属于“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政治权力,主要是享有一些礼宾性质的职权,①不选。荷兰没有总统和总理,只有国王和首相。首相是政府首脑,掌握最高行政权,④不选。荷兰是议会制国家,议会由选举产生,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②③入选。
考法2 单一制和联邦制的比较
立法机关
全国只有一个(单一制)
多个(联邦制)
宪法
全国只有一部(单一制)
联邦及各组成部分都有宪法(联邦制)
中央机关
一个中央政府(单一制)
联邦除中央政府外,各组成部分也有中央政权机关(联邦制)
公民国籍
一个(单一制)
联邦公民也是成员国公民(联邦制)
外交权力
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单一制)
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其成员也有某些外交权(联邦制)
权力来源
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单一制)
国家权力是成员单位让予的(联邦制)
典型国家
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等(单一制)
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联邦制)
考法例
问题[江苏单科2018·36B(1)]
2017年12月2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税改法案。美国的税制分联邦税、州税及地方税。此次特朗普总统推动税收改革只包括联邦税,不涉及州及地方税。特朗普宣称,减税主要是针对中产阶级,像他这样的富人并不会从中受益。但是,据美国经济学家和媒体测算,该税改方案的减税计划中50%的减税利益,都会流向美国社会1%的巨富阶层家庭。
美国税制体现了美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哪些特点?(6分)
答案
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2分)
美国的税制分为联邦税、州税及地方税,体现了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2分)
联邦政府不能干涉州及地方税收,体现了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联邦制、美国的利益集团等知识。特朗普的税改不包括州税和地方税,说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据美国经济学家和媒体测算,税改中50%的减税利益流向美国社会1%的巨富阶层家庭,说明美国的国家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问题【改编的选择题】
印度实行联邦共和制,联邦由联邦中央和地方各邦两级权力机构组成。下列关于联邦中央和地方各邦权力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中央和地方各邦权力的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
②联邦中央享有最高权力
③地方各邦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④地方各邦权力是由中央授予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联邦制。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各自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①③正确,②错误。联邦各组成部分的权力并非由联邦中央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④错误。
问题【改编的选择题】
题目配图
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形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发展。图1和图2体现的特色是( )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的政党制度
④“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首先应明确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为单一制,图1体现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图2体现的特别行政区皆为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体现单一制特点,②④正确。①③分别是我国国体、政体及政党制度,不符合题意。
国际组织概观
知识点1 国际组织的分类
1.按照成员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团体或公民
2.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世界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
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或基于某一共同的军事、经济利益,或基于某种共同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
3.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一般性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专门性国际组织一般只具有专业技术职能,主要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性活动
知识点2 国际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
知识点3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但绝不牺牲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
3.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支持区域性国际组织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考法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考法例
问题[江苏单科2019·36B]
70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携手同行。联合国讲台曾见证中国的郑重承诺: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把握自身命运、走稳发展之路的重要时期。2018年以来的主场外交活动中,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积极推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为什么重视在联合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6分)
(2)中国应如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6分)
答案
1.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分)
1.2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不懈斗争过程中,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2分)
1.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肩负重大的国际责任。(2分)
2.1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来维护共同利益。通过联合国、非盟等国际组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3分)
2.2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3分)
【解析】
第(1)问考查国际社会。
结合材料,可从联合国、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2)问考查国家和国际组织。
推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可从我国的外交理念与采取的具体措施两方面思考,具体措施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坚持的理念有求同存异、寻求共同利益、外交新理念、外交政策、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等
问题(选择题看着玩)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国际组织,为数众多,类型不一。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是( )
A.国际奥委会与国际红十字会
B.欧盟与世界卫生组织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世界银行
D.联合国与世界银行
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组织的分类
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间的、非盈利的组织
国际红十字会是由不同国家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组成的国际组织,A正确
欧盟属于政府间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区域性、政府间、专门性的国际组织,排除B、C
联合国属于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银行是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D不符合题意
问题(改编的选择题)
面对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发表共同声明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系,非盟大力推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欧盟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表明国际组织( )
A.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B.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
C.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D.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组织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A错误
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是主权国家而非国际组织,B错误
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而非国际组织,C错误
从材料中三个国际组织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可以看出,国际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正确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知识点1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
2.英国的国家机构主要有国王、议会和内阁
在英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3.英国君主立宪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知识点2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1.法国的国家机构
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总理是政府首脑 ,由总统任命
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2.法国政体的运行与特点
(1)运行
总统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政府要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监督和制约
(2)特点
半总统制、行政双头制、多党制
知识点3 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1.两国政体的差异
(1)从权力机关看
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
(2)从国家元首看
英国国王 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
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
(3)从政党制度看
英国是两党制 ,由议会多数党组阁
法国是多党制,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2.政体相异的缘由
(1)从理论来看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也有其相对独立性
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政体
(2)从具体情况上来看,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历史背景、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传统有密切关系
考法1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
(1)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因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各阶级、各阶层反复斗争和较量的结果,是英国特殊国情下各阶级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决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国王本身的社会职能因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2)英国的国家机构:主要有国王、议会和内阁
①英国国王的作用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
向首相大臣提供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作用
成为联系英联邦各成员国的纽带
②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③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知识拓展(英国王室的危机)
①对英国王室的社会功能提出质疑
②认为英王代表着特权阶层利益,世袭君主制是旧时代的产物,纳税人每年为王室提供巨额资金是否值得
③王室内部的丑闻打破了王室充当道德模范的神话,加深了王室的困境,引发争议
考法例
问题[江苏单科2017·36B(1)]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也被称作“经济北约”,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8年,美国高调加入谈判并主导其进程,2016年2月,美国等十二国正式签署协议。然而,特朗普和部分美国人认为TPP“存在很多缺陷,让美国失去了数百万个制造业工作”。2017年1月,特朗普总统签署上任后首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国退出TPP。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决定“脱欧”。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签署“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蕾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
简要说明特朗普有权决定美国退出TPP的理由。同样是国家元首,英国女王权力的行使有何特点?(6分)
答案
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属于总统(3分)
英国政体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是“虚位元首”,仅具有象征性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政体、英国政体。特朗普有权决定美国退出TPP是因为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行政权属于总统,作为总统的特朗普因而有权决定退出TPP。英国女王作为国家元首,只承担一些礼仪性职责,发挥咨询作用,不具有实权
问题【改编的选择题】
英国王室每年花费国家大量的钱财,由此引发人们对王室和君主立宪制的不满,但是这并不能决定王室和君主的存废。决定君主立宪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B.国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
C.英国的历史文化
D.国王本身的社会职能
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决定君主立宪制存在的根本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各阶级、各社会阶层反复较量的结果,是英国特殊国情下各阶级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是君主立宪制存在的根本原因。A正确,排除B、C、D。
考法2 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1.至尊的议会
(1)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的缘由
①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议会制的国家
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后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效法英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议会制
(2)影响英国现代议会形成的因素
深受历史、文化、政治传统、阶级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和妥协中,通过渐进的方式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议会的绝对统治
(3)下议院的权力
历来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一定的财政权和司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4)上议院的作用
在议会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表现在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修改和否决议案等方面。
(5)议会的实际权力不断萎缩:
内阁在决策、立法、财政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议会的工作日程也受内阁左右的主要原因
①由下院多数党组织的内阁,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员很难自己作出决定
②随着社会发展,专业性立法越来越多,议员受到专业限制,多数情况是根据内阁的提案作出选择
特别提示
①英国现代议会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
②依据英国法律,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主要由上议院(简称“上院”)和下议院(简称“下院”)组成
2.内阁与首相
(1)内阁的权力
制定内外政策
向议会提交议案以及需要议会审议的政策
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门职权
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采取紧急行动
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
(2)权力及其受到的制约
①权力具体内容
首相掌握政府人事大权
首相领导内阁,对重大问题作出最终裁决
首相控制国家财政大权,掌握预算决策权
首相有权建议国王解散议会,宣布重新大选
首相是武装部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可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②受到制约的具体体现
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如果内阁和议会党团中的多数人认为首相已经不能胜任,他就必须下台
国王对首相有磋商权和警告权
舆论和反对党随时关注着首相的一举一动,制约其“过分”行为
3.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君主立宪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从王室方面、议会方面、执政党方面看)
考法例
问题[浙江选考2018年4月·39]
自从启动英国“脱欧”程序以来,特蕾莎·梅首相遭遇了诸多挑战。首先,为提高支持度、稳固执政地位,她提前举行了大选,结果执政的保守党反而失去了议会多数党地位。与此同时,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呼吁特雷莎·梅为“真正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让路,并承诺在脱欧过程中,工党将会把“劳动人民”放在首位。此外,保守党内部“特雷莎·梅应辞职谢罪”的呼声不断。种种挑战使特雷莎·梅沦为“弱势首相”。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英国内阁和首相”的知识,说明特雷莎·梅沦为“弱势首相”的原因。(4分)
(2)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说明工党领袖科尔宾呼吁与承诺的实质。(5分)
答案
(1)英国首相权力虽然很大,但要受到议会、反对党、国王、内阁和议会党团等制约。执政的保守党失去议会多数党席位,注定了她“弱势首相”的命运。反对党工党甚至执政保守党内部要求她下台、辞职,进一步弱化了她的首相地位。(4分)
(2)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英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和阶层的代表,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保守党政府,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不可能真正代表劳动人民。因此,科尔宾的呼吁和承诺,实质上只是虚伪的政治口号。(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内阁和首相、国家制度。
第(1)问解答时,要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结果执政的保守党反而失去了议会多数党地位”“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呼吁特雷莎·梅为‘真正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让路”,据此联系教材:英国内阁和首相,即可正确作答。
第(2)问解答时,一要明确知识范围:国家制度;二要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呼吁特雷莎·梅为‘真正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政府’让路,并承诺在脱欧过程中,工党将会把‘劳动人民’放在首位”,据此联系教材:国体与政体,即可正确作答。
问题【北师大二附中2018模拟】
首相问答是英国的一种宪政传统,每周三在下议院开会时由首相回答议员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由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进行现场直播。在首相问答中,我们不可能听到的回答是( )
A.相关财政预算需要大多数议员的审批
B.重大的事情最终决定权还是交给英国民众
C.将教育改革的精华部分通过国王形成立法
D.政府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而要为所有人服务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首相。首相控制国家财政大权,掌握预算决策权,相关财政预算需要大多数议员审批,A有可能出现在首相问答中。首相和内阁要向议会负责,受到舆论监督,可能会说重大的事情最终决定权还是交给英国民众、政府是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B、D不选。英国的立法权属于议会,C不可能出现在回答中。
问题【[浙江选考2017年4月·33】
日前,由英国内阁提交的脱欧法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上议院最后也向下议院妥协,通过这一法案。在女王批准该法案后,内阁启动了脱欧程序。恰在此时,苏格兰要求再次举行独立公投,内阁首相严辞拒绝了这一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国( )
A.采用地方集权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B.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C.上议院和下议院在立法方面有同等权力
D.内阁制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政治外壳
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议会和内阁。由英国内阁提交的脱欧法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上议院最后也向下议院妥协,通过这一法案,恰在此时,苏格兰要求再次举行独立公投,内阁首相严辞拒绝了这一要求,可见,英国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B符合题意;英国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A错误;英国上议院协助下议院立法,C错误;民主共和制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政治外壳,D错误。
考法3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和半总统制
1.民主共和制的形成与主要权力机关
(1)法国资产阶级政体的演变
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制。依据法国现行的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法国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2)法国的国家机构
①总统的地位及职权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法国的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
②总理(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
③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国民议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
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知识拓展
议会的监督权包括对政府的法律监督和活动监督
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2.法国政体的运行
(1)国家权力中心由议会转向总统
①总统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②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2)议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表现在多方面
①政府施政纲领及各项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和提案,必须经过两院议会通过才能生效
②年度财政预算须经议会通过
③议会可以通过“政府对议会负责”的规定制约政府行动,可以通过质询、投不信任票甚至弹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
3.法国政体的特点
(1)半总统制
法国政体包含许多总统制因素,同时又包含许多议会制因素,兼具两个政体的特点
(2)“行政双头制”
总统和总理都有行政权,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行政
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
总统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
(3)多党制
考法例
题目[浙江选考2019年4月·33]
抗议法国政府的“黄马甲”运动已进行数月,但多数法国人并没有对法国政体提出异议,这与法国政体所具有的特点有关。法国政体的特点是( )
①兼有总统制和议会制两种政体的特点
②总统和总理都由民众普选产生
③行政领导体制是总统和总理双头制
④“左右共治”是政治生活常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政体的特点。法国是典型的半总统共和制,其政体的特点是兼有总统制和议会制两种政体的特点,行政领导体制是总统和总理双头制,①③说法正确。半总统共和制的总统由普选产生,而总理是由议会推举、总统任命的,②说法错误;“左右共治”必须是在总统和总理不是同一个党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并不一定是政治生活的常态,排除④。
问题【改编的选择题】
在法国制定重大外交政策时,外交部首先提出方案,然后总统召开专项咨询会议,听取外长、总统外交顾问等人对方案的意见。如果认为方案可行,总统召集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外交部具体执行。这表明( )
A.总统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B.总统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
C.总统在外交政策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D.总统在国防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总统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A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B说法错误,在法国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的是议会。
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总统是法国的国家元首,拥有外交权(总统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施政重点是内政经济),C入选。
问题【改编的选择题】
法兰西共和国简称“法国”,是一个本土位于西欧的半总统共和制国家,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区。在法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依法行使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的是( )
A.参议院
B.国民议会
C.上议院
D.下议院
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国民议会的职权。
法国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国民议会主要行使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在实际立法过程中,国民议会的地位优于参议院。虽然两院议员均有权提出法案,但财政法案必须首先提交国民议会。
在监督权方面,国民议会拥有主要权力,B正确,A排除。
依据英国法律,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主要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排除C、D。
考法4 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1.两国政体的差异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
从政体结构看,两国存在以下明显的差异
(1)从权力机关看
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
(2)从国家元首看
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
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
(3)从政党制度看
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
法国是多党制,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党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4)从政府首脑看
英国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
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2.政体相异的缘由
(1)从理论来看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有其相对独立性
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政体
(2)从具体情况上来看,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历史背景、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传统有密切关系
3.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1)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
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
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
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
英法两国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左翼政党也已经公开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与右翼政党没有本质区别
(3)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来看
英法两国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特别提示
英法两国的政体都渐趋成熟,但它们同样面临着诸多困扰、存在着各种弊端
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导致的,是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
考法例
问题[浙江选考2016年4月·41(1)]
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当前,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不相上下,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一;欧盟内部有比较完善的协作机制,在国际事务中用“同一种声音”说话。欧盟中的英、法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2016年3月两国举行第34届首脑会议,卡梅伦首相与奥朗德总统就解决难民、反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些共识
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英、法政体,比较英国首相与法国总统在各自国家中的政治地位。(3分)
答案
二者都是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1分)
英国首相集最高行政权于一身,而法国总统与总理分享最高行政权力(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注意先分析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在国家政治地位中的相同点即都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各自分析二者的不同。
问题【改编简答题】
英国在17世纪中期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后君主制经过改造得以保留下来,并逐步形成了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在18世纪资产阶级大革命中,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其政权组织形式几经变化,形成了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
(1)简述英法两国在政体结构上的差异。(8分)
(2)结合材料说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6分)
答案
1.1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英国国王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4分)
1.2法国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小。(4分)
2.1英法两国国体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政权;(2分)
2.2政体不同,但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都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2分)
2.3说明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英法两国政体结构上的差异、国体与政体的关
第(1)问可以从议会、国王与总统、相与总理等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第(2)问分析清楚国体对政体的决定性作用,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即可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以美国为例
知识点1 美国的联邦制
1.特点
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
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联邦地位高于州
2.利弊
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
知识点2 美国的两党制
1.主要表现
两大政党通过竞选(总统竞选、国会选举)争夺执政地位
2.实质
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知识点3 美国的三权分立
1.核心内容
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
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
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
2.三权分立的利&弊
利: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弊:
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政权中不居于支配地位,也就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
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三权分立的原则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3.本质: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知识点4 利益集团
1.积极作用:在美国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
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实质: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
考法1 美国的联邦制
1.从邦联制到联邦制依据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美国实行邦联制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依据宪法,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2.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
联邦政府享有并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以从“列举的权力”中引申出来的权力
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一般而言,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3)联邦地位高于州
易错警示
在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3.联邦制的利与弊
(1)利: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弊: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
考法例
问题[浙江温州2020届选考]
近年来,特朗普政府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奉行单边主义政策,相继退出了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安理会通过的《伊朗核协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2019年3月,美国又单方面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拥有主权,给中东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有评论指出,“美国优先”的系列政策不利于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作用的发挥,也让美国变得越来越孤独。这与中国近年来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通过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扩大“朋友圈”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在美国国内,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也不得人心,退出《巴黎协定》、单方面发动中美贸易战等,也遭到了多个州的抵制。
从美国的联邦制角度,分析美国各州抵制特朗普政府单边主义政策的原因
答案
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州分享政治权力,且在各自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特朗普政府的系列政策损害了相关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相关各州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加以抵制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设问指向从美国的联邦制角度,分析美国各州抵制特朗普政府单边主义政策的原因
解答时首先明确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与州在各自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二者都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都有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特朗普政府的系列政策损害了相关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相关各州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加以抵制
问题[北京文综2016·35]
某高中生在准备以“现代文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为题的发言时,整理出下列文献资料。从政治学角度看,资料中存在错误的有( )
①185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该法令规定成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事务委员会,委员由首相奏请国王任命
②1867年,经过议会改革,英国议会共和制进一步加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代土地贵族获得了在下院的主导地位,要求继续推进文官制度改革
③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任总统后,美国交替执政的政党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公开进行“政党分肥”,造成政府腐败,民众迫切要求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
④1883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文官法》,规定成立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机构——文官委员会,委员由总统提名,经众议院同意产生,向国会负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的政治制度、美国的总统制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是议会共和制,②错误,应入选
美国实行总统制,文官委员会作为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机构,应该是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应该对总统负责,而不是对国会负责,④错误,应入选
①③正确,符合英美两国政体的特点,但不符合题目的限定
问题[浙江选考2017年4月·40(1)]
美国基础设施早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提出雄心勃勃的修建高铁计划,但一些州以高铁修建需要拆迁占地、运行产生噪音等为由阻挠、拖延甚至反对该计划。与此同时,财力雄厚的汽车、航空、石油等行业利益集团斥重金在媒体上渲染修建高铁的危害性,游说国会议员,借用所谓的“民意”影响国会,致使修建高铁计划在国会无法通过。奥巴马的“高铁梦”难圆,公众的期盼再次落空。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从美国的联邦制角度,分析奥巴马“高铁梦”难圆的原因。(4分)
答案
①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州分享政治权力,且在各自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2分)
②修建高铁需要联邦和州共同负责、相互配合,而某些州以各种理由阻挠、拖延甚至反对奥巴马的修建高铁计划,导致奥巴马的“高铁梦”难圆。(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联邦制。
一要明确知识范围:美国的联邦制
二要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一些州以高铁修建需要拆迁占地、运行产生噪音等为由阻挠、拖延甚至反对该计划”,据此联系教材:美国的联邦制,即可正确作答
考法2 美国的两党制
1.政坛上的“驴象之争”美国是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民主党(以驴为党的象征)和共和党(以象为党的标志)两大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
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即成为执政党,败北者沦为在野党。
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多数党,主导国会事务,但少数党议员仍能发挥重要的制衡作用。(美国有多个政党,但其他政党从未执政或对两党制构成威胁)
2.美国政党的特征
(1)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就是组织选举,包括组织初选、提名候选人、筹集竞选资金等。两党竭力为本党争取尽可能多的职位,以维持其对政治权力的控制。
(2)美国政党的主要特征
①组织分四层,工作有联系,非领导关系
②党纲党员不固定,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
③党员来去自由,没有义务服从党组织的指示
④政党的组织职能已经逐渐衰弱
3.美国的两党制,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考法例
问题[浙江选考2017年11月·40]
美国自诩为“世界民主和自由之灯塔”,美式民主常常被某些人看成是西方民主的典范。但备受世人瞩目的2016年美国大选,其娱乐化进程犹如一场现实版的《纸牌屋》,大选后进入政府班子的核心成员差不多都是大财团大企业的CEO,大选中所揭露的丑闻、腐败指控和选举舞弊等至今困扰着美国的政治生活。国际社会和许多美国老百姓对美式民主深感失望。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美国两党制的主要表现。(2分)
(2)运用美国两党制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说明国际社会和许多美国老百姓对美式民主深感失望的道理。(7分)
答案
(1)美国两党制的主要表现是两大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2分)
(2)美国两党制是美式民主的重要内容。虽然,美国两党制在形式上提供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也使执政党和在野党形成相互制约,但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所揭露的丑闻、腐败指控和选举舞弊等表明,美国两党之间的制约水平有限,总统选举不过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游戏而已,两党制存在的制度性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由此说明,美式民主不是民主的典范,国际社会和许多美国老百姓对美式民主深感失望是有道理的。(7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两党制
第(1)问要求指出美国两党制的表现。材料通过美国大选,体现了两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
第(2)问要求运用美国两党制的实质,从材料中美国大选金钱控制、丑闻揭露等现象表明美国两党制不过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政治游戏
问题[浙江选考2016年4月·35]
在美国,当总统与国会中的多数党为同一政党时,总统提出的法案、政策往往能在国会获得顺利通过,反之,则阻力重重。这说明( )A.美国总统和国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美国各政党根本利益一致而具体利益不同C.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内容和形式相互脱节D.美国两大政党在具体利益上存在明显差别
答案&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两党制
在美国,总统和国会中的多数党是否为同一政党,往往决定着总统提出的法案、政策能否获得国会的顺利通过,这说明美国的两大政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利益、政策和主张存在明显差别,D正确
美国的总统和国会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体现出其具体利益不同,B不选
美国是典型的现代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国家,但材料没有涉及其内容和形式相互脱节,C错误
问题[浙江选考2016年10月·40(1)]
美国国会大厦内的党争无休无止,并常常使总统提出的议案胎死腹中。奥兰多枪击案后,执政的民主党与在野的共和党都向参议院提交了控枪议案,但是,两党的利益之争和相互制衡,加上控枪议题本身的高度敏感性,最终使参议院的辩论无果而终。总统奥巴马曾要求国会通过用于控制寨卡疫情、研发疫苗等开支的拨款议案,遭到共和党主导的国会拒绝。本届国会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难作为、不作为,使得民众满意度屡创新低。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运用“美国的两党制”的知识,分析美国国会何以难作为。(4分)
答案
美国是个两党制的国家,两大政党不仅争夺执政地位,而且也争夺国会中的主导地位。(1分)
尽管两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在某些问题上来自两党的议员常常能够达成一致,但两党代表了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控枪等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差别,甚至尖锐对立,客观上形成了两党的相互制衡,从而使国会难以作为。(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两党制。解答时应从美国两党对国会的影响、两党代表的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两党在具体议题上政策主张的差异甚至尖锐对立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法3 美国的三权分立
1.三权分立:权力运行的规则
(1)美国选择三权分立作为其政体的缘由: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是其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也是由其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2)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3)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2.三种权力的相互制衡
(1)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国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和影响。总统无权解散国会
(2)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直接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国会不能罢免总统(除非定罪)。政府的重要行政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
(3)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审判机关。最高法院受理的案件,不论初审案件或复审案件,都是终审判决。最高法院还拥有司法审查权,审查联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为是否违宪
(4)三种权力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
3.三权分立的利与弊
(1)三权分立的积极作用(利):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三权分立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弊)
①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阶级局限性)
②三大权力机关相互扯皮,导致效率低下(效率低)
③三权分立的原则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贯彻难)
(3)美国的三权分立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易错警示
三权分立不等于三权对立
三权分立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问题[浙江选考2019年4月·32]
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举行会谈时,美国众议院上演了一场“大批判”:众议院否决了特朗普的“紧急状态令”,“通俄门”重要证人科恩又在听证会上“揭发”特朗普的种种不堪。从制度层面看,出现如此乱象的原因是( )
①国会的权力大于总统的权力
②三权分立原则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③美国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
④民主党与共和党代表美国不同的利益集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利益集团
三权分立原则虽然可以对权力产生制衡,但是美国出现的种种乱象,说明了其自身的局限性,②说法正确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主党与共和党代表美国不同的利益集团,④说法正确
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会的权力不超过总统的权力,①说法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政治制度上的局限和弊端,没有体现出美国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排除③
问题[浙江选考2018年4月·33]
近期,美国校园枪击事件频发,控枪呼声越来越高。特朗普总统表示,支持将购买枪支的年龄限制从18岁提高到21岁。国会共和党领导人却说,不会提高购枪者的年龄限制。这意味着总统的提议不会获得国会批准,控枪法案的推出再陷僵局。这再一次表明,美国( )
①两大政党的具体利益不同
②三权分立必然导致效率低下
③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
④总统与国会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三权分立的弊端
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的提议不会获得国会批准,控枪法案的推出再陷僵局,再一次表明,美国三权分立必然导致效率低下,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②③符合题意
特朗普是共和党,题目没有涉及民主党,①排除
总统与国会间的矛盾可以调和,④错误
问题[宁波十校2018期末]
共和党特朗普上任总统后,在推行新法案的路上,屡遭挫折。但是,2017年12月20日,美国参议院最终通过了共和党税改法案,这意味着美国扫清了税改立法的障碍。特朗普称税法改革是帮助工人和中产阶层的一条出路,但没有一名民主党议员投票支持该法案,有民主党议员指出税改法案个人条款对高收入者严重倾斜,更借此批评共和党,称其旨在通过免税为富人谋福利。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运用“美国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的相关知识,分析特朗普的税改法案终获通过的原因。(4分)
答案
美国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根据这一原则,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的税改法案须由国会通过。此次特朗普推行的税改法案正是由于国会同意终获通过。(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试题较简单,答出教材中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考法4 美国的利益集团
1.名目繁多的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
它们已经深深地渗入美国行政机构、国会和司法系统之中,甚至与政党、政府共同成为美国政治的三大支柱
(2)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
利益集团是由拥有共同利益的人或组织组成的团体,可以克服个人或单个组织力量薄弱的弊端
它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产物、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形式
(3)利益集团名目繁多,种类各异
实际影响较大的往往是企业集团或行业性组织,其领导阶层大多来自上层社会
2.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1)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政治的途径
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通过其成员拉到大量选票,并向政府官员及时提供所需的知识
(2)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手段
合法手段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等
其中,直接游说是指利益集团直接对国会议员、政府官员表达其观点,以影响政策
间接游说是指通过影响选民来影响决策者
3.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1)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
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
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利益集团的消极作用
①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
②利益集团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③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利益集团的实质
利益集团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
知识拓展(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
利益集团
存在于选举过程之外
没有义务对公众负责
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
成员身份较单一
数量广大
利益分散、单一
政党
参与到选举过程之中
要对公众负责
夺取或参与政权
成员身份多样
数量有限
利益整合
考法例
问题[浙江选考2017年4月·40(2)]
美国基础设施早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提出雄心勃勃的修建高铁计划,但一些州以高铁修建需要拆迁占地、运行产生噪音等为由阻挠、拖延甚至反对该计划。与此同时,财力雄厚的汽车、航空、石油等行业利益集团斥重金在媒体上渲染修建高铁的危害性,游说国会议员,借用所谓的“民意”影响国会,致使修建高铁计划在国会无法通过。奥巴马的“高铁梦”难圆,公众的期盼再次落空。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结合奥巴马高铁计划的遭遇,说明美国的利益集团运行机制及其实质。(5分)
答案
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通过游说等方式干预政治、影响政策。奥巴马提出修建高铁计划后,汽车、航空、石油等行业利益集团依靠金钱,游说国会议员,用所谓的“民意”影响国会,最终导致奥巴马的计划在国会不能通过。(3分)这种利益集团运行机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美国利益集团的实质。解答时,一要明确知识范围:美国的利益集团运行机制及其实质;二要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财力雄厚的汽车、航空、石油等行业利益集团斥重金在媒体上渲染修建高铁的危害性,游说国会议员,借用所谓的‘民意’影响国会,致使修建高铁计划在国会无法通过”,据此联系教材:美国的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美国利益集团的实质,即可作答。
问题[浙江2018考前押题]
2017年11月1日,美国众议院公布共和党税改法草案,草案中废除税收抵免等政策,因触动了相关利益集团而遭受反对。游说集团增加向议员们的施压力度,希望能尽可能多地分享减税蛋糕。之后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和民主党主导的参议院都通过了税改法草案,但参众两院的税法草案版本有所不同。特朗普税改法草案的通过引发争议,民调显示逾半数美国民众反对税改,指出该计划偏袒富人和财力雄厚的企业,与之前特朗普一直要给美国人民减税的主张背道而驰,减税的福利最终由1%的富豪阶层独享。
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分析特朗普税改草案无法真正为美国人民减税的理由。(9分)
答案
少数人利益凌驾于多数人利益之上的各种政策的出台,常常同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直接相关。(2分)
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1分)
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者关系密切,比其他利益集团更具有影响力。(2分)
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竞相分享减税蛋糕,会对国家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2分)
特朗普之前一直表示要给美国人民减税,但通过的税改法草案却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利益,只能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利益集团。(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的利益集团
回答本题可以从利益集团的实质、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决定的途径、美国国体的本质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税改草案无法真正为美国人民减税即可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知识点1 联合国
1.性质: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中国与联合国
(1)地位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作用:中国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知识点2 世界贸易组织
1.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透明度原则
自由贸易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
2.中国与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 ,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点3 亚太经合组织
1.宗旨
通过推动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改善商业环境,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赢的亚太大家庭
2.独特方式
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
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
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3.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在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
积极参与各层次各领域合作,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点4 欧盟
1.性质、地位: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2.中欧之间的共同点
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法1 亚太经合组织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地位和宗旨
(1)地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
(2)宗旨:通过推动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改善商业环境,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赢的亚太大家庭
2.独特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方式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①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
②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
③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3.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在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考法例
问题[北京石景山2018期末]
过去20多年间,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努力下,涉及东南亚、澳洲等地的关税降幅超过50%,跨境无纸贸易便利化水平、物流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这表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A.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B.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C.是全面协调国际关系的国际组织
D.各成员要承担强制性的条约义务
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A错误
联合国是全面协调国际关系的国际组织,C错误
材料表明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推动国际自由贸易方面的努力和成效,B正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方式强调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的灵活性,各成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不承担强制性的条约义务,D错误
问题【改编简答题】
近年来,随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的变化,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尤其是自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以来,全方位互联互通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合作的热点领域,进一步深化了亚太经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合作领域方面的相关性,二者在很多领域可以实现相辅相成的联动效应。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是为了( )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持久的结盟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其中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A、B说法错误
亚太经合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机构,C正确;我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D错误
考法2 欧盟
1.欧盟的宗旨与机构
(1)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2)《欧洲宪法条约》规定,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2.欧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①经济上欧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②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欧盟28个成员国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③与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关系上
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欧盟占有两席(英、法)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中,欧盟都有突出地位
通过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亚欧会议等,欧盟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2)作用: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发挥着重大作用
3.中国与欧盟
(1)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1)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2.2)原因: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特别提示
教材专题一、专题五中有关国际组织的内容,与《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组织的内容有较强的相关性,复习时要注意知识整合
考法例
问题[浙江选考2018年4月·32]
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对进口钢铝征收高额关税的行政令。面对“盟主”的强大压力,欧盟坚决要求美国给予欧盟所有成员国豁免新钢铝关税的待遇,否则将采取报复措施。由此可见,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 )
A.代表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开展活动
B.通过多层次的机构开展活动
C.践行多边主义以集体应对各种挑战
D.按照主权平等的原则开展活动
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欧盟的宗旨。
欧盟坚决要求美国给予欧盟所有成员国豁免新钢铝关税的待遇,否则将采取报复措施,可见,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代表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开展活动,A符合题意;
题目没有涉及欧盟多层次的机构,B排除;
联合国践行多边主义以集体应对各种挑战,C排除;
题目没有涉及按照主权平等的原则开展活动,D排除。
问题[浙江选考2016年4月·41(2)]
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当前,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不相上下,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一;欧盟内部有比较完善的协作机制,在国际事务中用“同一种声音”说话。欧盟中的英、法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2016年3月两国举行第34届首脑会议,卡梅伦首相与奥朗德总统就解决难民、反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些共识。
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从“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角度,简述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6分)
答案
①影响力首先来自于经济实力。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不相上下,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欧盟经济实力巨大(2分)
②欧盟的影响力还来自它在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欧盟中的法国、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2分)
③欧盟的影响力还得益于欧盟内部交流机制完善。用“同一种声音”说话,使其能较好发挥集团优势(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根据设问要求,从欧盟的经济实力、欧盟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欧盟的活动机制的角度作答。
经济生活
1.专题2 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7 生产与消费
知识点1 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3)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 交换、 消费四个环节。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知识点2 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措施
(1)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2)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通过全面 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考法 生产与消费的分析与判断★★
1.区分生产决定消费及生产决定消费的应用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强调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内容);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强调达到同一消费内容和目的的手段不同;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强调消费的规模和档次与过去相比有较大提高;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强调生产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2)生产决定消费的应用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其中,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把二者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二者相互决定,但可以说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动力。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促进消费方式转变,消费质量、水平的提高
文化产业独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等,都与生产、消费相关,所以我们要注意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结合
知识拓展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表现为: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下降,刺激消费
生产者改进商品性能等,刺激消费欲望
生产发展使得收入增加,提高消费水平。最终结果是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改善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及反作用的应用
(1)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体现消费的总的作用(目的和落脚点)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这是指该产业已经存在,新需要使该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注意一是新产业的出现,二是原产业的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强调劳动力劳动能力的恢复及新劳动力的成长培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2)消费的反作用的应用
从宏观上看,正确的消费的增长,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从微观上看,消费热点的出现和转型,可以引导产业转型和升级,可以带动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依据和措施,也是企业发展时制定战略、确立市场导向的重要依据和措施。
知识拓展(生产和消费互为动力)
(1)不能说消费决定生产
消费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我们日常所说的消费多指生活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2)消费对生产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消费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就会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重生产、轻消费,也要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考点8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知识点1 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1)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构成: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区别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⑭优势;
b.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 主导作用。
(4)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措施
a.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⑯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b.要完善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产
c.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知识点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支主题
2.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考法1 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的分析★★★
1.比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我国对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易混辨析
(1)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不能说成公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于次要地位。但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的是承包经营权的变化,其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考法2 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地位的考查★★★
1.结合国家政策考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误区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针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措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3)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联合,而不是任意两种不同所有制的联合
(4)国家政策:对公有制经济是“巩固和发展”,因为公有制经济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削弱、放弃”;对非公有制经济是“鼓励、支持和引导”,不是“限制、防范和放任”
综合考法1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考查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并且非选择题有增多趋势,常常结合社会热点,联系国家发展战略,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居民消费、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综合起来考查,要特别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1.联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全面理解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2.联系“消费反作用”,结合材料拓展延伸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可以联系到消费能够促进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
(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可以联系到消费能促进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可以联系到消费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等
综合考法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时,往往是对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或者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综合考查,有时也以我国的改革措施为背景,将基本经济制度与我国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体现类、依据类(合理性)、意义类(重要性)、辨析类等
如考查我国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体现的道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等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依法治国的综合
(1)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作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
(2)我国宪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共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现代化市场体系的综合
(1)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但是要切实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体现了我国打破垄断、坚持平等竞争的市场原则
3.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综合
(1)国有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有助于实现股权多元化,释放企业活力,打造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
(2)
国有经济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股权多元化,能够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2.专题3 收入与分配
考点11 分配制度
知识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存在条件)
公有制经济(适用范围)
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尺度)
个人消费品(分配对象)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分配结果)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必要性
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因素)
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原因)
重要性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
知识点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内容
a.按劳动要素: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员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b.按资本要素: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c.按管理要素: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获得的收入
d.按信息、技术要素: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
e.按土地所有权要素:出租土地、房屋获得的收入。
(3)意义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考法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考查 ★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不能说凡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
例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
另外,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①公有制单位(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内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或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可理解为公有制单位
②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③股份合作制企业(性质为集体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3.辨析常考的几种收入方式
(1)合法的劳动收入包含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收入、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含按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信息要素分配等
按劳分配一定是劳动收入,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
(2)财产性收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
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3)转移性收入
是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即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4)经营性收入
4.分配方式的判断标准
(1)依据范围(所有制)判断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属于其他分配方式
(2)依据分配尺度判断
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劳动所得
凭借管理、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3)依据形式判断
工资、奖金等是劳动收入
利息、股息、红利等是资本要素收入
易混辨析
(1)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依靠土地承包权流转所换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2)国有企业职工的按劳分配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属于再分配
考点12 效率与公平
知识点1 收入分配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表现)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相对平等的体现(意义)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a.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c.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d.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e.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f.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g.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知识点2 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考法1 收入公平问题的分析★
时政链接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系统工程,在坚持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性问题。
初次分配
各种市场主体,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等企业(主体)
直接创造国民收人的物质生产部门(范围)
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手段)
在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
再次分配
国家(主体)
初次分配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范围)
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手段)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人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注重公平的具体措施)
考法2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兼顾效率与公平
(1)注重效率的度是不能出现两极分化,从现实情况来看,注重效率主要应从微观分配中体现。重视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即国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综合考法 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时,往往是结合影响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因素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常的考查角度有:措施、说明(体现)、依据(合理性)、意义(重要性)等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如果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收入分配方式对公平的影响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平的维护
(1)我国收入差距的表现及国家采取的对策
收入差距的表现
区域收入差距,主要指东、中、西部收入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指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城乡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
行业内部差距较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过低
国家采取的对策
统筹区域发展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人分配的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财政对保障人民生活的支出力度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2)我国维护公平的具体措施
知识角度&具体措施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所以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
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再分配
①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人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人,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②强化税收调节,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防止两极分化
③发挥财政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3.专题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17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知识点1 市场配置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有计划和市场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资源配置的手段)
(3)市场经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进行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
看图说话(doge😂)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即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宏观上看(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微观上看(竞争机制)】
市场配置资源的两个优点,归结起来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总体上看)
(6)市场失灵
①市场难以完全解决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知识点2 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 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规范市场秩序的要求
(1)建立健全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a.必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b.重要性:形成以道德法律为支撑、征信体系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c.要求: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法律,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考法1 市场配置资源的考查★★★
干货笔记
1.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区分
自发性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与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为都是自发益的行的无需人为引导(原因)
出现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结果)
由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能力不同,由仅市场会节导致收入公分配不平,收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结果)
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侧重点)
盲目性
商品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原因)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结果)
由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能力不同,由仅市场会节导致收入公分配不平,收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结果)
对生产何种产品以及生产的数量“一窝蜂”(侧重点)
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原因)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尤其是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结果)
由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能力不同,由仅市场会节导致收入公分配不平,收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结果)
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侧重点)
考法提示
此知识点的考查以选择题形式居多
解答时注意材料是讲资源配置的,但不是由国家来配置,而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如果结果是积极的,就可用市场调节的有效性来解释,进而概括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结果是负面的,就可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来解释
2.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不能认为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认为只要有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知识拓展(十九大报告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考法2 市场秩序有关知识的考查★★★
干货笔记
1.市场秩序混乱(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的原因
(1)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和弊端
(2)从政府角度看,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3)从企业角度看,有的企业不遵守法律法规,不遵守职业道德,诚信缺失
2.面对市场秩序混乱、诚信缺失应采取的措施
(1)政府(国家)
①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具体措施
a.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b.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强信息引导,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
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企业
①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生产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遵纪守法,遵守市场规则,诚实守信,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3)消费者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考点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知识点2 科学的宏观调控
1.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含义)
2.必要性
(1)Good way(😄)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2)Down side(☠️)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②增加就业
③稳定物价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考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考查★★★
干货笔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考法提示
(1)涉及体现类题目时,要注意分析材料对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涉及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则体现公有制为主体
涉及关注分配公平,缩小两极分化,则体现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涉及国家的调控措施成效显著,则体现我国的宏观调控更加科学
(2)涉及依据类非选择题时,通常是提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效的素材,其依据可涉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财政的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共同富裕、转方式、调结构、新发展理念等
(3)涉及依据类题目时,遵循先综合后分析的原则,先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然后结合材料逐一分析其特征,如基本标志、根本目标、科学宏观调控等,还可以结合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等内容进行分析
考法2 科学的宏观调控相关知识的考查★★★
干货笔记
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经济手段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济活动的措施(含义)
依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依据)
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内容)
间接性(特点)
“十三五”规划、结构性减税、调整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示例)
法律手段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司法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含义)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节,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依据)
经济立法和经济法(内容)
强制、统一、权威(特点)
依法查处假冒伪劣产品、修订食品安全法、修改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示例)
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含义)
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措施来实施(依据)
命令、指示、规定等(内容)
强制、直接、迅速(特点)
发放营业执照、商品房限购、核准公共交通价格(示例)
联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系统
但在应用过程中,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我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考法提示
做题时注意抓关键词,注意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经济手段的关键词: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利益的调整、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和支出数量、税收、税率、国债等)、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阶梯水价、阶梯电价、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等
法律手段的关键词: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法查处、依法打击等
行政手段的关键词: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不能直接插手和干预微观的企业经营活动
考点19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知识点1 历史性的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知识点2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知识点3 开启新征程
1.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考法1 历史性的变革★★
干货笔记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原因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表现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正是由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所以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可以说,“历史性成就”是因,“历史性的变革”是果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原因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2)表现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原因
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2)表现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
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考法2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干货笔记
1.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是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怎么办
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我国当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并不意味着我国基本国情发生改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考法3 开启新征程★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建党一百年奋斗目标
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奋斗目标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两个阶段安排
(1)第一个阶段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①时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目标)
③表现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第二个阶段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①时间)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目标)
③表现
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特别提示
①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考点20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知识点1 坚持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知识点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考法1 坚持新发展理念★★★
干货笔记
1.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
①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一些领域的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
③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2.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
①侧重点: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重要性: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③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
①侧重点: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
①侧重点: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②要求: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4)开放发展
①侧重点: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②要求: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共享发展
①侧重点: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②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特别提示
解答时注意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是解决经济社会不同方面问题的
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准确判断国家和企业要解决的是哪方面的问题,以此找出应贯彻的相应理念及提出针对性举措
考法2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干货笔记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重要性)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具体要求)
考法提示
分析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时,既要看到实体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分析发展实体经济时,要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政府经济政策、金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合作等宏观角度出发,也要从企业经营与发展这一微观角度出发去提出措施
考法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干货笔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重要性)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要求)
3.有关乡村振兴具体举措的要点
①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
④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⑤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考法提示
(1)以农业现代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背景考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时,可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增加就业、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作答
(2)结合当前农村发展存在的,诸如
①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较大
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就业问题
④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限制
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庄治理方面依然薄弱等问题
⑥来回答解决措施时,可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场配置资源、国家科学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等角度提出建议
考法4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干货笔记
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重要性)
2.具体要求
①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②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③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④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⑤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嗯,就很突然想骚两句
考点21 经济全球化
知识点1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
(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2)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一般商品到各类服务都进入了交易范围。
(3)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4)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知识点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 、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考法 对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考查★★
1.区分经济全球化的三点表现
生产全球化(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协作,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内涵)
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意义)
生产领域(领域)
贸易全球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各国总要用自己的优势产品去交换自己的劣势产品(内涵)
能使两国的贸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意义)
交换领域(领域)
资本全球化
资本总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加快(内涵)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意义)
投资领域(领域)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现阶段,是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主导的
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
3.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推动生产力发展(积极作用)
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消极作用)
4.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国与国之间由于人口、资源等禀赋的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二优取其重,二劣取其轻
我国过去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力成本较低,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优势,但目前这种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产品具有技术优势
准确把握我国的比较优势,明确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5.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1)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2)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经济融合
目前来看虽然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但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而经济一体化只是局部区域、局部领域内的状态和进程
考点22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知识点1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概况
世界性、政府间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经济组织(性质)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地位)
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用)
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透明度原则
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知识点2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世界贸易组织概况
1.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我国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拓展深度、提高效益、优化结构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考法1 对国际经济组织的考查★★★
干货笔记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
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考法提示(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题目通常是选择题)
一是往往提供多边贸易谈判的材料,要求判断它的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二是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纠纷,通常涉及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考法2 对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考查★★★
干货笔记
1.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被世界各国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国际竞争力
(3)企业要积极应诉,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拥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
(5)调整经济结构(或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
没了没了,哈麻批,你还想看什么
考法3 对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考查★★★
干货笔记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就业机会
易混辨析
(1)正确理解“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
“引进来”
通过优化结构,着重引进先进设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表现)
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需要引进外资
新形势下,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表现)
要求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二者联系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只出不进、只进不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2)区分对外开放格局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全方位就是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所有国家进行开放
宽领域就是对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对外开放
多层次就是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沿海、沿江、沿边、内陆中心城市等多种形式对外开放。这种开放格局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注意区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
广义
①货物与服务出口
②劳务输出
③国际融资
④国际旅游
⑤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
狭义
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
教材上的“走出去”战略是在狭义上使用的。而对外贸易的出口仅指货物的出口,二者的范围是不同的。
因此,“走出去”战略不包括对外贸易的出口
同时要注意区分对外贸易与对外资金、技术的交流,对外贸易不包括对外资金、技术的交流
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
(1)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3)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5)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3.如何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水平
(1)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3)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考法提示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时,通常设置当前我国企业在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涉及措施、启示、意义等角度。
回答此类题目
一要有国际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有规则意识和利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意识
二要有风险意识,采取措施防范对外投资的风险
三要有竞争意识,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四要有针对性,仔细阅读材料内容,针对材料中涉及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综合考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时,往往是对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
依据(合理性)
意义(重要性)
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置措施类题目是高概率的命题方向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2)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区别
调节手段
主要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市场调节)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宏观调控)
优势
价格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敏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效率高(市场调节)
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宏观调控)
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与缺陷(市场调节)
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干预,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宏观调控)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联系)
(3)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原因(为什么)
a.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b.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c.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d.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措施(怎么办)
a.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
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c.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
①原因: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我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特别提示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较大,同时受能源、资源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迫切,因此既要保证就业,保障民生,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创新的思路和措施
综合考法2 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作为教材修订后新增的内容,通常以我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成就设置情境,考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的理念、举措。复习时要注重联系当前时政,积累时政语言
1.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3.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个目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条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两个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三个变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有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 有度的经济体制
“四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政治生活
4.专题5 公民的政治生活
考点23 我国的国家性质
知识点1 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点2 人民民主的特点
1.最广泛的民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知识点3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考法1 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认识★★
考法点评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是提供我国的国家机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系列措施和制度,涉及体现类、依据类、启示类、原因类等题型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将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我国的政府、政党、政体、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外交政策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设置依据类、体现类、原因类、措施类等题型
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他类似的表述有: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等
干货笔记
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法提示
国家性质这一概念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决定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决定我国的政体,决定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权威的树立,决定我国政党制度的性质,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凡涉及公民、政府、政党、民族宗教政策及外交政策的非选择题,涉及依据、原因、根本原因时,首先应考虑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易混辨析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不能说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公民和人民在我国的区别主要有
①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②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一国全体社会成员,人民不包括一国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
考法2 对我国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的考查★
时政链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与我国国家性质相关的提法)
(1)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干货笔记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最广泛的民主表现在
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广泛
享有民主的主体广泛
(2)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4)关于人权
①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人权
③人权包括公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以及人民批评政府、公开提出不满等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每个人的意志和观点都应该受到保护。煽动、侮辱及诽谤性的言辞及行为明显违反法律的应受到相应的制裁
④法律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但人权在本质上是全人类的问题,改善人权,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但改善中国人权同时也是中国的内政。对话与合作及互相提示性的监督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良好途径——我们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反对任何以人权问题肆意攻击我国主权的言论及行为
易混辨析
(1)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民主、全民的民主。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2)民主和专政是对立统一的,但不是对等的、对称的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而专政是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只是一种统治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国家制度
二者不属于同一层次
(3)人民民主的特点与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不一样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在于它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考点24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知识点1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2)政治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知识点2 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知识点3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的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3)坚持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考法1 对我国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分析与判断★★★
干货笔记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公民的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易混辨析
(1)要注意区分人权与公民权
我国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其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公民权是指人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其中由宪法规定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可见,人权和公民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一个国家中,所有人作为人都享有人权,而只有一部分人作为公民享有公民权
(2)注意区分公民的选举权与民主选举
公民的选举权是指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的被选举权即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选举国家领导人、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成员不能称作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国家领导人、人大代表、村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委员会成员等统称为民主选举
(3)政治自由并非人们可以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政治自由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
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绝对自由和权利是不存在的
考法提示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应履行的政治义务,公民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增强公民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各种行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做题时要注意设问的主体和内容,主体或是国家机关,或是公民,内容则围绕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展开,这时基本就可定位在此考点上
考法2 对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考查★★
干货笔记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表现: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要求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
因为我国的法律只反映和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能反映敌对分子的意志和利益
但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平等的,即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而不是绝对平等或平均
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
要消灭这种不平等,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物质生活水平
2.正确理解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特别提示:
(1)某些权利与义务彼此结合,如劳动权、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2)某些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
(3)权利与义务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4)权利和义务不是完全对等的,例如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不让他们履行他们无法履行的义务
3.正确理解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具体利益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所以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要求
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考法提示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数题会结合政府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不会单独只考这一个知识点
答题时要注意材料中的主体是否有公民和政府两个方面,如果有,一定要回答全面
考点25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知识点1 民主选举
1.不同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
(2)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就是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就是差额选举
2.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
(2)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4)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知识点2 民主决策
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
(1)间接民主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
(2)直接民主决策
知识点3 民主管理
1.村民自治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含义)
(2)内容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村民选举)
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决策)
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可以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村民管理)
村民监督
村务公开
民主评议村干部
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
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
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城市居民自治
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含义)
(2)内容
a.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b.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 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c.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知识点4 民主监督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1)通过信访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这项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
(2)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3)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我们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4)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知识点5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地位)
2.公民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1是否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1.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1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
2.2否则就会导致无序甚至混乱的局面
考法1 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的考查★★★
干货笔记
全面理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民主选举
方式
①直接选举
②间接选举
③等额选举
④差额选举
意义
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民主决策(事前)
方式
①间接参与: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②直接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民主管理
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意义
①发展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
③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民主监督(事后)
渠道
信访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②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协商
渠道:我国的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乡镇、街道的协商行政村、社区的协商,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协商
意义: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易混辨析(准确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的几种途径)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信访制度
从手段上看,两者都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反映意见
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突出的是公民就相关部门的决策提出意见
而信访制度属于民主监督,突出的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提出意见或批评
(2)社会听证制度和监督听证会
两者都是通过听证会听取意见,但社会听证制度属于民主决策,是为了听取群众对决策的意见而召开听证会
监督听证会则是为了评价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的好坏,听取群众就工作不足之处而提出的改进意见或批评而召开的听证会。
(3)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两者同属于民主决策的途径
当决策机关将已经形成的关乎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初步方案进行公布
听取群众对该方案的改进意见时,属于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易错警示 (对民主选举和基层民主存在认识误区)
(1)对不同选举方式的认识
①直接选举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能更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直接选举适用于县级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选举。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而且在当选人给民众一个交代的同时也得到法律承认(等额选举的优点)
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使选民误以为当选者事先内定,影响其积极性(等额选举的缺点)
(2)对参与决策认识的误区。
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人民群众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没有直接决策权
在我国,决策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对基层民主存在的认识误区
①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但不能说村(居)民通过村(居)委会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村(居)民委员会不是国家机关、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我国的基层群众组织还有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大会。
③村民选举既是村民参与政治生活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实施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考法2 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认识★
1.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总体把握
2.全面理解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对公民相关知识的总结与升华
它既涵盖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等知识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合,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2.全面理解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
综合考法1 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人民民主的特点等知识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以党和政府反腐倡廉或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等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意义、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等,题型多涉及“原因”“依据”等类型。
考法提示
解答此类题型重点要明确其知识角度限定和材料中的信息。如:
(1)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相关知识分析……的原因(依据);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分析……材料
可以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的地位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尊重和保障人权)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表现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公民的政治参与等知识角度,结合材料逐一分析回答
(2)分析党和政府……的原因(依据)
可以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的地位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尊重和保障人权)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党的相关知识
政府的相关知识等角度综合回答,并结合材料分析
综合考法2 对公民政治参与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以当前的社会热点,如防治雾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为背景材料,从“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考查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则等知识,涉及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启示类等非选择题题型。
1.依法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1)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需要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2)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4)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5)有利于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6)要强化领导干部的民主观念,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民本位的思想,积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切实保障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治理国家的权利
(7)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
2.怎样依法有序进行政治参与
(1)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提高政治素养
5.专题6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考点26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知识点1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1.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国家行政机关
是人民的政府
2.政府的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3.政府的作用
管理和服务
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4.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知识点2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
3.公民向政府的求助与投诉途径
(1)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意义: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考法1 对我国政府基本职能的考查★★★
干货笔记
1.政府的五个职能存在区别,要学会辨别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强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民主等方面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强调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加强社会建设,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本职能侧重于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政府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本职能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2.经济职能中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区别
(1)宏观调控
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
(2)市场监管
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主要包括
界定和保护各类产权
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扩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逐步消除行政性垄断,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范
对产品定价和产品质量、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严格监管等
3.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
(1)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政府,如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政府一般设公安、司法行政、国防、外交、财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职能机构,分别管理国家各方面的行政事务)
(2)其他国家机关如人大、法院、检察院履行的是其他国家职能,不是政府职能
(3)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等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4.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理解
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既不能“越位”“错位”,把不该管的事管起来,也不能“缺位”“虚位”,该管的事不管
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但简政放权不等于弱化政府职能,政府不该管的事要简政放权,该管的事要管住、管好
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考法2 对我国政府性质、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的考查★★★
干货笔记 (正确区分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强调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的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的问题,在于是否求真务实,是否只做表面文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的是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在于是紧密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还是脱离群众
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多种途径,如依法建立行政裁决等制度
公民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信访部门、电子政务等向政府求助
知识拓展
(1)国家性质,政府性质、职能、作用与工作原则的关系
(2)比较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不同点)
当我们遇到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无法协调时,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行政裁决)
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时,可以向该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裁决 (行政复议)
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 (行政诉讼)
都属于我国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都是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重要法律途径 (相同点 )
考点27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知识点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政府依法行政
(1)含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原因
a.从根本上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意义
a.公民角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b.政府角度: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c.社会角度: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如何坚持依法行政
a.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b.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c.审慎行使权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1)科学决策要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民主决策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依法决策要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知识点2 政府的权力:需要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1)原因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
b.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2)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3)措施
a.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b.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内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外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上级政府、审计部门、下级政府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2.政务公开
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考法1 对政府依法行政相关知识的考查★★★
干货笔记
1.辨析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
(1)区别
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含义)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体)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地位)
依法执政
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含义)
中国共产党(主体)
依法执政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地位)
(2)联系
统一于依法治国之中
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依法执政是依法行政的政治保证,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
二者通过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相联系
2.近年来对政府依法行政知识的角度考查
(1)对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考查
一般以政府决策听取民意的热点事例来考查政府如何决策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首先要回答出政府审慎行使权力,依法行政
其次要从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具体要求角度回答
最后还要从公民参与决策的角度回答。要注意知识综合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2)区分重大行政决策的五个法定程序
①公众参与是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是与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决策程序
②专家论证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体现
③把风险评估作为决策的法定程序,是防范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的重要举措,能够保证决策者在全面清醒认识决策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④合法性审查是依法决策的重要保障
⑤集体讨论决定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内容
(3)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考查
一般以意义和措施类题型考查
以措施类题型考查时要综合政府的全部知识来分析回答
以意义类题型考查时要从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接受监督、创新管理等角度来分析其积极意义
考法2 关于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认识★★★
干货笔记
1.国家监察委员会
(1)监察委员会是由之前的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合并而成,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与政府的关系
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
与“一府两院”平行
(3)基本方式:依法行使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
(4)特点: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行机关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接受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设立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
(5)监察法是反腐败的国家立法,监察委是国家最高的监察机关
(6)主要任务
①整合职能,集中反腐败资源力量
②扩大监察范围,明确监察对象
③推动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
2.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分类
(标准)按民主与法制
(内容)→人民政协、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群众通 过法定渠道 (类别)→民主监督
(内容)→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类别)→法制监督
(标准)按监督主体
(内容) →→人大及其常委会(类别)→→国家权力机关
(内容) →→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行政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类别)→→中国共产党
(内容)→→法院、检察院 (类别)→→司法机关
(内容)→→人民政协 (类别)→→政治、社会团体
(内容)→→上下级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 部门 (类别)→→政府自身
(内容)→→国家各级监察委员会 (类别)→ →国家监察机关
(内容)→→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群众通过法定渠道 (类别)→→人民群众
(标准)按行政系统
(内容)→→权力机关、人民政协、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国家监察机关 (类别)→→行政系统外部
(内容)→→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类别)→→行政系统内部
考法提示
(1)回答“为什么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时,首先要从权力的来源分析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保证政府的权力为人民所用,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其次要从权力是把双刃剑的角度分析
最后要从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意义角度分析
(2)回答“如何监督和制约权力”时,要从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行政监督体系的建立两方面回答
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中,“民主”要回答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法制”要回答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知识点
考点28 政府的权威
知识点 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
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影响力(含义)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有无权威的标志)
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来源)
(2)政府树立权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b.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c.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
考法 对我国政府的权威相关知识的考查★
时政链接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干货笔记(在增强政府权威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认识)
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政府的权威就是使人民有所畏惧,服从政府,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另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最大程度地放权就能提升政府权威,这种观点忽视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行使
考法提示
要理解、把握其含义、决定因素、具体体现、标志等
解答非选择题时,关于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要从政府的职能、宗旨、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知识角度综合回答
综合考法 关于政府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政府的知识主要有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及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考查时往往综合在一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在回答主体是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设问时,要注意全面运用这些知识,此外还要根据材料信息从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等知识角度回答
政府的知识还经常与公民的知识、党的知识一起综合应用考查,分析时要注意抓住题目设问、材料中的主体要求,弄清是仅政府一个主体,还是公民与政府,或者党和政府,或者公民、党和政府等主体,然后根据设问和材料,从相应知识角度进行回答
角度1:对政府本身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1)政府为何要做……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政府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
⑤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要求
⑥政府自觉接受监督,打造有权威政府的要求
(2)政府如何做……
①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政府的原则和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③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④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
⑤政府提高公信力,打造有权威的政府
⑥处理好与党、与人大、与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与政协、与人民的关系
⑦坚持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⑧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角度2:对政府与公民知识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材料常以公民的政治参与为背景,尤其是以公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为材料,考查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或自觉接受监督,也常以政府的政策、措施为背景材料,考查公民的政治参与,或考查政府体察民意进行决策的原因等。
题型有意义、原因或依据、措施类等。
考法提示
(1)对原因、意义或依据类题目的回答,可从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政府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树立权威,公民的权利(政治素养和能力)等角度逐一分析,要注意抓住国家、政府、公民三大主体
(2)对措施类问题的回答,如“政府如何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等,可从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接受监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具体途径,公民政治参与素养的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则,公民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等角度分析回答,要抓住公民和政府两个方面,避免遗漏
(3)对政府与公民的评析型试题的解法(评析类主观题的解题特点是有评有析,评析结合,解题的基本方法)
第一,判断政府的作为是否妥当,给出基本判断
第二,分析政府的作为所体现的政府职能、宗旨、工作原则及其意义
第三,结合材料和教材理论,对材料中政府的具体作为进行逐一分析
(4)有关公民与政府的漫画型选择题,多指向褒扬或讽刺某些政府部门的作为。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漫画,判断出政府行为的性质,确定对该行为的基本态度;其次,要具体分析该行为体现了政府哪些方面的知识,如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和工作原则等;最后,结合该行为的性质和具体涉及的知识,寻找符合题意的答案
角度3:对政府知识与党的知识的综合考查
(1)做此类题关键是看准材料的主体,若材料或题目要求涉及政府和党,就必须从政府和党两个角度作答
措施类题型中政府的知识可从政府的职能、宗旨、原则,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等知识角度回答
党的知识可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宗旨、党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建设、党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等知识角度回答
(2)原因依据类问题的回答中,除了回答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外,还要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党的领导作用(意义),以及对我国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等角度来综合分析回答
(3)要熟悉我国国家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的设置
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它统一领导各级地方政府及各部委,凡提到国务院、省(市、县、乡)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公安、民政、财政等)的,就需要用政府的知识
而提到党中央或党的总书记,省(市、县、乡)党委(书记),村支部,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的,就考虑用党的知识
特别提示
政府的知识主要有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制约和监督等几个部分
党的知识主要有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地位、执政方式、作用、建设等方面
作答时选用好这些知识即可
6.专题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考点29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知识点1 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
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
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性质)
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职权)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常设机关)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它们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4.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人大代表的性质
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任期
民主选举产生
每届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权利
审议权
表决权
提案权
质询权
(4)人大代表的义务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努力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知识点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叫作政体
在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主要表现在: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地位)
(3)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
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做法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b.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考法1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区分
涉及法律的立、改、废都是立法权即相关法律文件的制定、修改都是立法权
涉及通过国家或规划、重大计划政府工作报告、法院或检察院的工作报告的决定,审议并通过相关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通过预算报告,这些则是决定权
涉及国家机关干部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
如果是审议相关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通过决算报告,则是监督权
(职权)立法权→→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内容)
(职权)决定权→→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内容)
(职权) 任免权→→选举、任命、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的权力(内容)
(职权)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权力(内容)
特别提示(注意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国家立法权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即拥有立法权的机关有多个,但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易混辨析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
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后者则指人民代表大会
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前者是指人民代表大会
后者包括国家元首、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
它们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负责,后者由前者产生,前者对后者进行监督
注意只能是同一级别的,如某市政府、人民法院对市人大负责并受市人大监督
(3)“国家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
前者指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后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全国人大既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又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而地方各级人大只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4)“国家权力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
前者作为权力机关,具有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考法2 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的考查★★★
干货笔记(要区分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的职权、公民的政治权利)
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人大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注意“监督权”为人大和公民所享有,人大代表不能行使
质询权为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不能行使
考法提示
应用本部分知识回答措施类非选择题时,一般应从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人大代表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素养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回答体现类或依据类非选择题时,除了回答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外,还应从人大代表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等方面分析回答
考法3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
干货笔记
1.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我国的监察机关
我国的监察机关是各级监察委员会
监察委员会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易错警示
(1)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它们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能说是相互监督
(2)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其工作,但不等于代替其他国家机关的具体工作。各国家机关在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3)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
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联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来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考点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知识点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
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知识点2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5)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
(2)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考法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时政链接
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干货笔记
1.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党的领导方式)
2.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定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3.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举措(具体内容)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意义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考法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做“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时,要注意材料信息是否反映了党的领导
做“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时,要注意材料是否涉及“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或“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等知识
(2)非选择题主要有意义类、原因类、措施类等题型,重点要抓住主体
例如:回答“……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时,可从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坚持党的领导的意义等知识角度回答。
又如:回答“如何在……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时,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坚持党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角度回答。
回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时,可从“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风建设”等角度分析回答。 回答“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可从党的性质、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执政理念和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角度回答。
易错警示
(1)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机关。
时政链接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干货笔记
1.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考法提示
对政党知识的考查一般聚焦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
政治生活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
一是党为什么这么做(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二是党如何去做
三是如何体现党的执政方式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一般立足于对人民利益的维护,考查唯物史观的知识
常用的设问方式是:
党这样做的唯物史观依据
一般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来分析
考点3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知识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民主党派的性质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位)
(2)内容
a.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b.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e.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点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性质)
团结和民主(主题)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职能)
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组成)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民主)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
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它不是什么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表现在: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
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考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时政链接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2019年8月28日在京闭幕,会议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协商议政
干货笔记
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执政党与参政党,二者是亲密友党,是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照顾到同盟者的利益
二者不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2.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这种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相互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
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在事业上通力合作,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在监督上是互相监督的关系,而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人民政协的性质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但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不享有国家权力
政协委员是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不是选举产生的),政协监督是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易混辨析(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的区别)
人大监督
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其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 性质)
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全国人大还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象)
通过其他国家机关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的方式进行监督(方式)
既保证了它是“议政合一”的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保证了国家机关之间能够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结果)
政协监督
其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没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性质)
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情况,中共与国家机关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遵守法律情况等(对象)
监督的基本方式是批评和建议 (方式)
有利于协助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结果)
考点3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知识点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的民族关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公民的要求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知识点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及核心内容
(4)必然性
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历史特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 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a.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b.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优越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知识点3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的态度对待宗教
考法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分析判断★★
时政链接
2019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民族工作创新与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焕发新优势,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跨越,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得到新发展,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也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践证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内涵及重要性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
(2)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
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考法提示
(1)注意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2)注意我国在高考制度、经济文化发展、计划生育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倾斜政策,恰恰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3)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时,可从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民族分裂分子和民族歧视行为作斗争等角度回答
考法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考查★★
干货笔记(我国的特别行政区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
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制度(目的不同)
民族自治地方 (适用区域不同)
低于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 (自治程度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法》 (法律依据不同)
特别行政区自治
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在“一国两制”下赋予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制度(目的不同)
港、澳等地区 (适用区域不同)
高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程度 (自治程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法律依据不同)
易错警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统一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最低的行政区划级别是民族自治县(旗)
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机关等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特别提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包括必然性和优越性两个方面,在回答非选择题时,注意分析全面
考法3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分析★★
干货笔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②基本内涵: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③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走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滤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
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
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作贡献
易错警示(针对考生常见的误区,要特别注意)
(1)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
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
是党的纪律的明确要求,
也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共产党员要坚定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与宗教有神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
(2)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不等于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也不等于宗教没有了消极作用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
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4)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与打击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并不矛盾
依法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
(5)明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是指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综合考法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时,往往是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调动和运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设置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依据类等非选择题
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原因类、依据类)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这是人大代表行使权利的表现
(3)这是人大代表履行义务的需要
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2.人大代表怎样更好地履行职责(措施类)
(1)积极行使(四项中的某些)权利
(2)积极履行人大代表义务
(3)人大代表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履职能力
3.人民代表大会为什么要做某项工作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
(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4.人民代表大会如何做好某项工作
(1)依法行使好四个职权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科学民主决策,征求民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考法提示
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涉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使用哪几个知识点,需要结合设问角度、限定的知识范围、材料包含的有效信息等综合比对,进行取舍
回答时先理论(有理有据),后材料分析(结合材料具体回答实际问题);
先直接,后间接
先重要,后次要
综合考法2 中国共产党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国共产党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时,往往是对中国共产党及我国政党制度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中国共产党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设置意义类、措施类、启示类、体现类、原因类等非选择题。
1.党为什么要做某件事
(1)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由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决定的
(3)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4)是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
(5)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党怎样做好某件事
(1)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2)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5)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6)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综合考法3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一般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制度建设,如协商民主制度、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等热点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较多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本部分仅作为一个知识点或知识角度,综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进行考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3)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派参政扩大了各界人士的政治参与,拓宽了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及管理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7.专题8 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33 走近国际社会
知识点1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地位)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
2.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地位)
(2)分类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
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3)作用
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3.联合国
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地位)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宗旨)
(3)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集体协作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4)作用
联合国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5)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知识点2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含义)
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内容)
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形式)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实质)
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的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考法1 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判断★★
“关键词法”区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关键词
“自己意志”“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自主决定”等
“国家不分大小享有投票权”“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法律地位平等”等
“国防建设”“建筑要塞”“还击入侵”“捍卫主权”等
“管理本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维护侨民利益”“管 理驻外使馆”等
基本权利
独立权
平等权
自卫权
管辖权
考法2 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和作用的分析判断★★
干货笔记
1.全面理解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的作用要有所区别,可分为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其积极作用包括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人道主义援助问题,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区别、判断。既要看到联合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又要看到其也有挫折和不足,对许多世界焦点问题的解决显得软弱无力,有待于更多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2. “多边主义”“单边主义”
“多边主义”
一般指参加同一国际组织或某个活动的多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多边主义有助于化解相互间的矛盾和分歧
从根本上摆脱彼此间的安全困境
创设广泛的和平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
“单边主义”
是指一国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定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
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说法)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应为联合国安理会)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支持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考法3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的分析★★★
干货笔记(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维护国家利益,一般涉及国家间的争端,其理由可用以下知识分析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主权的重要性和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国家不应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侵犯别国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④中国的外交政策
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⑥当今时代的主题等。(后两点根据材料选用)
(2)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行使主权国家的独立权、自卫权、平等权、管辖权
②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
⑤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⑥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⑦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后两点可根据材料选用)
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易错警示
(1)不能认为国际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不能认为只有一种形式
(3)不能认为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唯一因素,也不能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牺牲本国的国家利益
(5)不能认为国际关系中出现的伙伴关系就是结盟关系
考点34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知识点1 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①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2)发展问题
①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②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解决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3)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知识点2 世界多极化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意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知识点3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独立自主(基本立场)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目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
考法1 时代的主题的分析分析★★
1.时代的主题
(1)内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2)障碍和解决途径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主要障碍,恐怖主义只是重要障碍(或威胁)
(1)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必须同时并举。
(2)凡是中国积极参与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活动,涉及其依据、原因、体现的道理时,可综合考虑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当今时代的主题等,并且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必答内容。
考法2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的考查★★
时政链接
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助、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干货笔记
1.解答有关建立国际新秩序试题需要调用的知识要点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旧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旧秩序,新秩序还没有建立(现状)
(2)原因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是国家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要求
(3)作用
有利于和平与发展
有利于保障各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和发展权
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
尊重各国主权
坚持求同存异、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
2.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主张)
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作用)
考法3 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考查★★
干货笔记(正确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明确三个区分)
(1)区分宗旨和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包含在基本目标之中(区分基本目标与首要目标)
区分基本立场与基本准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包含了不结盟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考法提示
(1)要明确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延伸,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体现
在“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运用这个知识点
(2)在正确理解我国外交政策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要关注在资源、贸易、气候等问题上国家之间展开的合作与博弈,关注中美、中俄、中欧、中日等大国关系,关注联合国、北约、世贸组织、世界银行、20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关注我国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所进行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活动。
易错警示
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不是主导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综合考法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非选择题考查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往往是对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常的考查角度有:体现类(是什么)、原因类(为什么)、措施类(怎么做)、意义类(重要性)、依据类、认识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这条道路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途径,掠夺、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必要性)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体现和要求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也符合全人类的最高利益,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5)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6)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中国和平发展充分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7)这也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要求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1)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有利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中国如何实现自身的和平发展
(1)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2)抓住战略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
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纠纷
(6)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而且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把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5.十九大报告有关国家安全观的论述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家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文化生活
8.专题9 文化与生活
考点35 文化与社会
知识点1 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2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 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发展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 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应对文化竞争与挑战的态度和对策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法1 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判断★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起源即文化是由人所创造、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此处应注意:纯粹“自然”的东西,如自然风光等不是文化。
2.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如: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考查这一特点时往往与第一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即先强调文化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再强调优秀文化起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人们同时又在享用文化。材料一定要体现人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这个特点的两个内容有差别,前动后静
前者强调人的内心的精神活动只有通过社会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如人的行为习惯反映人的精神风貌
后者强调文化必须寓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如读书、参观文物可以看到蕴含其中的文化等,更侧重文化的呈现形式
考法2 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判断及运用★★★
区分“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具体而言就是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具体而言就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用标志词快速判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常用到“决定”“反作用”“基础”“重大影响”“促进”“阻碍”等标志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常用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政治素养”“文化渗透”等标志词
(4)准确辨别常见的错误说法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附属品)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步(亦步亦趋)
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考法3 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1.要深入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三个作用
一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二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同时要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整合成一个体系
2.为什么要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1)目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
(2)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必要性:防止他国文化渗透,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3.怎样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考法提示
涉及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的非选择题,表述从三个层次进行
一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是拓展论述:文化能够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三是结合材料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具体问题
考点36 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点1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都是被人们 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其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知识点2 文化塑造人生
1.丰富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的健全人格重要途径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 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法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的分析与判断★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导致文化差异的主体、缘由
①导致文化差异的主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
②导致文化差异的缘由: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不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易混辨析
根据强调的特点不同来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强调待人接物的习惯、方式;
而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强调特定的文化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特殊性
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强调特定的文化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选择性、差异性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强调特定的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易错警示
文化并不是影响人的唯一因素
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能将文化的影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文化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社会的发展
考法2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分析与判断★
区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区别
含义(这TM是含义,懂?)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深远持久)
表现(看着这,绿色,告诉我潜移默化的表现是什么)
潜移默化de表现
①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
②人们从事文化活动,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
深远持久de表现
①经年累月形成的文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侧重点
“潜移默化”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 (潜移默化的侧重点)
“深远持久”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的影化对人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深远持久的侧重点)
常用词汇(看着这,别TM不知道怎么肥四,这是关键词)
潜移默化de关键词
难以改变、保持等
深远持久de关键词
无形中、熏陶、耳活目染等
联系
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都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考法3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考查★★
1.根据强调的特点不同来分析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只停留在主观领域,强调人格的完善,强调优秀文化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强调优秀文化能够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优秀文化能够促使人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只有优秀文化具有上述三个作用
注意排除“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等错误说法
3.人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不平等发展、畸形发展以及不自由发展提出的
指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提高
(2)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如图所示)
如图本图😂
综合考法 文化的作用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本单元知识时,往往是对文化的作用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常的考查角度有:说明(体现),依据(合理性),意义(重要性),认识(理解,看法)等
1.文化的社会作用(总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健康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作用、性质是不同的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包括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和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2)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不竭的力量之源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⑤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⑥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考法提示
(1)文化为什么有……的作用、分析推动文化发展的必要性、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等回答要点:文化实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2)结合材料分析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回答要点: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结合材料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回答要点: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4)结合材料分析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回答要点:文化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播+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9.专题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37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知识点1 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表现
a.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2 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途径
a.商业贸易: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c.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d.其他途径: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2)手段
a.传媒大体出现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
b. 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中外文化交流
我们倡导交流互鉴,既要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法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的分析★
干货笔记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地位)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作用)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
(1)文化本身的多种形式就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强调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个性特征
(3)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考法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考查★
干货笔记(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强调文化的个性)
文化是世界的(强调文化的共性)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强调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即个性与共性同时存在,对立统一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认识)
各民族文化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无法沟通(由于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因而可以进行交流、借鉴、融合)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趋向同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各民族文化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考法提示
涉及这一知识点的非选择题,应该清晰准确地表述这一理论的三个要点,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其依据、如何体现、观点的正误等。
考法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的考查★
干货笔记
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掌握这一知识。
为什么:从人类文明进步、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繁荣三个方面理解其意义。
怎么办:包括正确态度、认同和保护好本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和睦相处、借鉴融合五个方面。
特别提示
把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这几个知识点从怎么办角度进行统一整合,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即形成由正确态度、原则、交流、借鉴组成的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
答题时仔细斟酌设问的角度,分清是依据、原因类,还是措施类,据此确定是调动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作答,还是调动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作答
考法4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分析判断★
干货笔记
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来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另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这里的文化传播往往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传播,侧重于横向的传播
商业贸易大多涉及不同民族特别是不同国家间的贸易
人口迁徙则涉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间的迁徙
易错警示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只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能称为主要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指文化传播所依托的实践活动,不同于文化传播的媒介
媒介指的是某种手段,不是活动,所以传播途径不同于传播媒介
比如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口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都是错误的说法
考法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传播媒介与传播途径的区别
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讲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如商业贸易、教育、人口迁徙等
而传播媒介是指传播的手段,主要是讲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如文字、口语、印刷、电子等
注意常见的错误说法: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等等
2.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意常见的错误说法:
大众传媒的出现取代了旧的传播手段;
新兴传媒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媒介已经消失;
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文化的目的就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等。
3.各种传媒的特点不同注意区分各种传媒的特点,特别是要熟记大众传媒的作用。
考法6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文化交流的意义
意义主要有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间政治交往与政治互信;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借鉴、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说法)
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走向同一,文化交流使文化差异消失;等等。
2.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措施(这部分内容的整合在本专题综合考法1中将有论述)
考点38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知识点1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
a.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传统建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要求:
a.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知识点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 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法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干货笔记
1.准确理解并区分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作用
民族节日
一个民是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地位)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作用)
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在世界建筑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举例
中秋节赏月、元宵节看花灯
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散文、书法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2.准确判断、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体现传统文化渗透于现实生活的许多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纵向的角度),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基本特征保留,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横向的角度),强调其个性、特色,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准确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问题 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所以在回答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做法、想法的原因时,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依据来运用,
如:“家国伦理”是传统思想,对“家国伦理”作用的分析评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特别提示
辩证地评价传统文化的作用:一般需要对一些错误言论或者某些具体传统文化作出评价。
要善于运用两种思维:
一是要善于由个性上升到共性。如“某某历史古迹”可上升到传统建筑、传统文化,进而上升到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二是要善于用知识体系去整体解答、分析问题。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应该包含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等知识。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①传统思想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习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考法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应用★★★
干货笔记
全面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即先分清精华、糟粕,再扬弃。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考法提示
注意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涉及的是纵向的古今文化的关系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时,往往提供对待某一传统文化的做法,设置体现类、依据类、措施类题型,注意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涉及的是纵向的古今文化的关系,不是横向的文化交流,也不是中外的文化交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必须是“扬弃”,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继承。
(2)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时,通常提供我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现状,设置依据类、措施类题目。回答时,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措施整合为一个大知识体系,结合设问的题型特点和材料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上述知识回答具体问题。
考法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干货笔记
1.判断某种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方法判断题目是否涉及社会制度变化、思想运动、科技、教育等因素促进文化发展,首先判断有无上述四个因素及是哪个因素。若有,则第二步就判断上述四个因素与文化发展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若是,则可以判断题目说明了某因素促进文化发展
2.准确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差异对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因素只能是影响因素。注意排除以下错误说法: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等
3.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来寻求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不断解放思想;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考法提示
非选择题涉及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分析,可从形式、结果(实质)两方面入手。从形式上看,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从结果上看,应从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继承、促进文化发展创新三个方面结合材料逐一分析
考法4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分支主题
2.“文化传承”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传承还可以扩展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知识
(1)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文化不是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2)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考点39 文化创新
知识点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2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创新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法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分析★
干货笔记
1.什么是社会实践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立足实践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反映到文化创新上就是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考法提示
分清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体、根基、渊源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3)文化创新的根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4)文化创新的渊源——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易错警示(注意几个错误认识)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源、源泉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创作者的灵感
考法2 文化创新的意义的考查★★
干货笔记 (文化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这是从创新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讲的)。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这是从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的角度讲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这是从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讲的)。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文化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考法提示(注意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理解、区分)
(1)文化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带来了某种文化的发展、传播,促进了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深受群众喜爱,体现了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使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考法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分析★
干货笔记
(区分文化创新与继承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考法提示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题目材料若从正面体现这一观点,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二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题目材料若从反面启示我们遵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做法,则材料需要体现两个极端:一是全盘继承传统,二是彻底抛弃传统。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繁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必须避免重复传统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考法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考查★
干货笔记 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要求
(1)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考法提示:涉及体现类题目时,一般涉及三个要素
文化产品创新,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涉及措施类题目时,根据“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要求”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文化创新的措施。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对外来文化要全面借鉴,加以吸收
文化创新需要认可西方文化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综合考法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做法为背景,限定考查本知识
一般设置为原因类、措施类、启示类非选择题
考查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这一知识体系内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六个知识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措施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4)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腐朽文化的侵蚀,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6)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对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通过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简要表述:文化交流的态度+文化交流的原则+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媒介+文化主体的任务+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借鉴、融合的要求+文化与经济
综合考法2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一般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题目材料往往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传统文化、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文化创新等内容,设置体现类、措施类等非选择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知识体系包括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三个子体系,涉及15个考点
考法提示
(1)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确定答案涉及的知识点
中外文化交流传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文化创新
(2)依据设问类型,组织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回答具体问题,如
措施类题目以演绎推理的方式(先理论后材料)回答,重在怎么做
体现类题目以归纳推理的方式(先材料后理论)回答,重在说明是什么
综合考法3 文化创新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文化创新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一般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以特定的文化产品创新的过程、做法为背景,限定“文化创新”这一知识范围,设置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等非选择题。
特别提示
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因此,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而空谈文化创新
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任何时代的文化、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
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两个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意义(见考点39考法2)
3.文化创新的措施
(1)一个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只有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5)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积极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考法提示
辨别文化创新的途径看到材料中叙述深入基层、采风活动等,可以从社会实践角度分析
看到材料中叙述传统文化、新旧文化对比等,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角度分析
看到材料中叙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分析
看到材料中叙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等,可以从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角度分析
10.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40 灿烂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1)文字
①地位: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作用: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地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作用: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③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3)史书典籍
①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作用: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政治思想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2)民族性与时代性: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知识点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学艺术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地位)
科学技术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作用)
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特点)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位)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①成因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 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考法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分析判断★★★
考法点评
的丰富多彩,见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领先世界”“千差万别”“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等,一般可以判断为博大精深。
选择题形式、非选择题形式都会考查,背景材料一般有两种呈现方式:
一是以个性体现共性,如以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某种文化形式来代表整个中华文化(如:台湾文化、徽文化、书画艺术等)
二是以引文的形式从宏观上总体表述中华文化的特质。往往设置说明类、体现类试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强调时间(纵向)的久远,以汉字、史书典籍作为见证,见到“几千年”“历史悠久”“传承”“古老”等,一般可以判断为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强调内容(横向)的特色,丰富多彩、体系庞大,表现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干货笔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要重视几个细节
这些细节往往会作为选择题的干扰项出现:文字的作用与汉字的作用的区别;史书典籍不同于文学著作;汉字的作用与史书典籍的作用的差别。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重视几个细节
这些细节内容往往会作为选择题的内容出现:文学艺术的作用与科学技术的作用的差别;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的区别;各区域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各区域文化的关系。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1)汉字和文字的作用。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关于博大精深的理解
地理环境决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趋于同一
考法2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的考查★
干货笔记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包括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力量等几个知识点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中华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易错警示
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注意以下易错观点
中华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中华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考法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判断应用★★
干货笔记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适用范围)
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关系
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要注意综合运用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意义
(1)内涵: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这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点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考法提示(注意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有层次递进的特点)
第一层次,求同存异,即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能够和睦相处。
第二层次,兼收并蓄。在和睦相处的前提下,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能够交流、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即和睦相处,吸收借鉴
在运用这一道理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这种逻辑层次上的递进性特点
考点4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知识点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创造精神
奋斗精神
团结精神
梦想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3)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知识点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特点)
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民族精神提升中华到了一个新水平(表现)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红船精神、并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特点)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表现)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精神火炬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7)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考法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创造精神
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含义)
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的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发扬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作用)
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含义)
发扬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作用)
团结精神
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含义)
使中国取得了令人目的发展成就,是国家兴旺的保证伟大的团结精神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作用)
梦想精神
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含义)
让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用)
考法2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考查★
干货笔记
1.准确理解爱国主义的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其基本要求是相同的,爱国主义需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2.准确理解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即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有不同内容
考法提示
考查爱国主义时,经常采用典故、诗词、格言、史实等,常见的如: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⑤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认识)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一致的
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考法3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干货笔记
1.准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之中
这些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些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
2.熟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认识)
中华民族精神只是历史积淀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民族精神使时代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只有坚持培育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考法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具体表现的某些精神
如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永远不会过时的理论依据
在做涉及这些相关材料的非选择题时(包括体现类、依据类、辨析类非选择题等),就会用到这一理论依据
考法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1)必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2)重要性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全面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把它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来看待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
(1)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综合考法1 民族精神的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时,往往是对民族精神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体现、依据(合理性)、意义(重要性)、认识(理解、看法)等
1.全面理解民族精神
(1)是什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见考点41考法4)
(3)怎么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见考点41考法4)
2.与民族精神有关的几对关系
(1)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考法提示
(1)通过能够展示大国形象的名人名言、引文、警句或围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及措施
(2)结合具体的精神考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3)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工匠精神、长征精神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4)关于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结合教材知识和题干材料进行分析,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综合考法2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时,往往是对上述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措施类、认识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整合
(1)中华文化的知识包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民族精神的知识包括
①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核心
②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
③怎么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法提示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时,注意熟练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关于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结合教材知识和题干材料进行分析,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11.专题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4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知识点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做法
(1)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知识点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1.文化自信
(1)来源
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 、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重要性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措施
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③
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考法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分析★★★
干货笔记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考法提示
(1)回答意义类试题的一般要点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回答措施类试题的一般要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构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体系
(1)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必然性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③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措施
①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考法提示
(1)从以上知识体系中选取一个维度(宏观)考查
(2)就具体知识点深入(微观)考查
例如
①阐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的意义
②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怎样推动精神文明发展
③谈谈你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考法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分析★★★
干货笔记
1.构建关于文化自信的知识体系
(1)文化自信的来源
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文化自信的表现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文化自信的意义
①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③推动中华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既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考法提示
(1)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需要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一个是体系,内容广泛;一个是高度概括,凝练表达
(2)注意这部分知识点的微观考查。例如: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的第二个要点,可以进一步具体知识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继承革命文化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等
(3)很多新观点很可能会成为非选择题的答案要点,要熟记并理解。例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
干货笔记
1.构建关于文化自信的知识体系
考法提示 (文化自信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化自信”的内涵,常同时呈现易混点“文化自觉”,弄清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2)通过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全面考查文化自信的表现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影响力
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体系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中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3.关于“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知识体系
(1)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因
①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③党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竞争力
(2)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要求:
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③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考点44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知识点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知识点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们心中闪亮
2.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2)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4)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考法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政链接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干货笔记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考法提示
(1)教材在论述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采用的两种分析方法非常重要,很多高考题的答案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生成的
①采用从一般到个别的分析方法。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一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个别)——总结
②采用正反论证法。在论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时,既从正面说明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又从反面说明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危害
(2)进一步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特别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是与时俱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于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强化自觉、提升素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考法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干货笔记(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1)重要性
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②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③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④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需要我们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它们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做法
①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们心中闪亮
②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
特别提示(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①理想和现实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②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
③在艰苦奋斗的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易错警示(共产主义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是渺茫的幻想)
指正:
①此观点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没有把握准确。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指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
二是指由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制度
三是指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为最高奋斗目标的现实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②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遇到挫折便动摇、怀疑,失去信心
③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④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艰苦奋斗
干货笔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1)原因
①必要性
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做法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⑤青年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综合考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往往是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怎么做(措施类)、为什么(原因类)、重要性(意义类)、依据类、启示类等
综合考法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综合运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知识点,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体系,理论上应该包括《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全部知识,同时还应包括文化创新、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措施
(3)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5)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9)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0)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考法提示
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常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考查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常见的设问角度
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依据
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当前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要结合材料,具体回答实际问题
哲学与生活
12.专题13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45 哲学是什么
知识点1 哲学的来源和功能
1.哲学的来源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
2.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考法1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分析判断★
干货笔记
1.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作为认识范畴,来源于人们的实践。
凡是认为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或哲学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的观点,都是认为哲学来源于主观认识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故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凡是将哲学称为科学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如哲学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导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要分析判断材料中是自发的世界观还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凡是将哲学等同于世界观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4.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故不能说方法论影响世界观,只能说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考法提示
要准确把握和区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概念,把握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注意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如“小王早上5点起床”就不是世界观)
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属于世界观的范围,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知识点2 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与世界观的比较
哲学
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形成: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的
特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
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形成: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特点:是零散的、朴素的
(4)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分支主题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支主题
考法2 哲学的作用的考查★
干货笔记
1.要区分哲学的作用和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真正的哲学的作用: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易错警示: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但不能认为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要明确哲学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是提供具体的方法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可以说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易错警示:(要准确辨别一些错误说法)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哲学能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知识点3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考法3 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要明确哲学对时代的作用属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而不是决定、支配作用
2.要区分哲学、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易错警示(要准确辨别一些错误说法)
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等
考点46 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知识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 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法1 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两方面内容,要区分材料反映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还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易混辨析
(1)区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与“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两者的不同:前者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后者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2)区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3)区分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不同
唯物主义不等于可知论,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并非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不可知论者,相反,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不过,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对人的认识的本质、来源和发展规律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
知识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不足之处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唯心主义的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义
(1)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考法2 哲学基本派别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分析材料反映的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
2.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凡认为金、木、水、火、土等为世界的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凡认为原子为世界的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3.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判断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之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也是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但唯物主义的这三种基本形态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
4.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凡认为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凡强调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
主要是各种封建迷信、“神秘主义”,如吉利的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就意味着吉利,而“4”就意味着“死”
姓“裴”就意味着“赔”
婚丧嫁娶要选取好日子
主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
把某种真理视若神明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过分相信经验的“经验主义”,把主观认识当作工作的出发点的各种做法,如按图索骥
以古文、诗词为背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基本派别时,首先要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楚各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最后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考法提示
以古文、诗词为背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基本派别时,首先要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楚各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最后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考点47 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考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分析判断★
干货笔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之一在于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后,才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在自然界领域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就是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即强调它是正确的,是真理,来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即强调它不仅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实践出发认识世界
考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的考查★
干货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基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知识点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主要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考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
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贡献和主要内容,区分它们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哪一阶段
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2.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内容(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易混易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综合考法1 哲学基本派别及其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基本派别时,往往是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各哲学派别的观点糅合在一起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通常的设问方式有
材料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观点(派别)?
材料中的观点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
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哲学的基本派别
(1)
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
①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水、火、土、气、木、金等是世界的本原。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特别提示(做题时,注意区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些经典观点)
(1)主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③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⑧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⑨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⑩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①黑格尔:绝对理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②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③朱熹:理在事先
④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⑤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⑥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说)
⑦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
喜鹊报喜
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考法提示
考查哲学基本派别,在回答属于什么哲学观点时,要回答出这种派别的基本观点,并分析材料中派别的具体观点,必要时还应该回答怎样树立正确的观点。
综合考法2 哲学与时代精神及其综合运用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时,往往是将哲学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时代精神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
从哲学与时代精神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意义(重要性)
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哲学与时代精神及其综合运用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
①真正的哲学对时代具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促进社会变革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它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13.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48 物质和运动
知识点1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法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干货笔记
1.要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注意准确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别提示)
(1)有关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2)材料中只要涉及尊重自然或者肆意破坏自然遭到惩罚等事例,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回答启示或者体现什么哲理等时,就可以用自然界的客观性或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来回答。
易混辨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现象,而“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现象,也可能是意识现象
知识点2 认识运动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3)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的相对静止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法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分析★
干货笔记
1.准确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原因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非外部力量所强加。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属性”,此外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这一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明确意识也在运动,但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形而上学和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唯心主义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考法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
1.准确理解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别提示
(1)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等既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又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
易错警示(准确辨别以下几种观点)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3)“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说法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错误)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正确)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正确)
考点49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知识点1 意识的本质
分支主题
考法1 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离不开物质
特别提示(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1)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3)意识来源于人脑。
(4)电脑能代替人脑。
考法2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考查★★★
1.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
(2)意识的形成不仅要有人脑,还要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产生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因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
(5)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人们的意识会存在差异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特别提示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直观等同的反映,而是能动地加工过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易错警示(注意几种常见错误认识)
(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2)虚幻的意识脱离客观存在
(3)意识来源于人脑
(4)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知识点2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 作用
考法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1.要全面理解掌握意识能动性的两个特点
(1)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制定某种目标、行动计划等
(2)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意识的相关内容
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反映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导致人的意识正确与否有主客观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考法提示
分析材料,只要材料涉及人类的科学发现、科学预测、科学研制等
如人类基因图谱、地震的预测、反物质的发现、甲型H7N9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一般都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可以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来答题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1)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2)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3)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4)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5)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知识点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考法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4)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法提示
(1)分析材料,涉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或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事例
如“人造树叶”、癌症治疗的新方法、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等,可以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来答题
(2)
要求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回答某问题时,要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方面回答
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回答某问题时,要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回答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有时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应用
分析、回答问题时要遵循“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思路
特别提示
(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反作用的体现,也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2)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但必须通过实践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易错警示(要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1)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5)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考点50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知识点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法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考查★★★
弄清题目的考查方向
一般反面考查有: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没有按规律办事,忽视了规律的作用,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等等
正面考查有: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规律是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
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永恒的、不变的
特别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
考法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1.规范原理的表述和内容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注意分析、把握材料信息
一般涉及“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等信息时,大都可以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分析。
3.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在应用时经常用“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等作为知识要点来分析回答问题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法提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常见的事例如:国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港珠澳大桥通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常见的俗语如: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知识点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1)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法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从正反两面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从辩证法角度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变动性,即从变化的实际、不同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等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考法提示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原理。因此若材料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客观实际对人类实践的影响时,则适合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来分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常见的事例
中国革命一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但是它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遭到惨败
后来毛泽东同志经过仔细深入思考,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写进“十三五”规划
考点51 实践和认识
知识点1 实践的含义、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具有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这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实践人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这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考法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1.全面理解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必须强调实践以人为主体,是以客观世界为改造对象的活动,改造的是客观世界,依赖的是物质性手段,遵循的是客观规律,这样的活动才是实践,如农民种地、教师教学等。必须注意区分:如果依赖物质性手段,遵循客观规律,改造的是主观世界,就不是实践,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文艺工作者创作思路或欣赏音乐剧等。
2.准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征
(1)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主观活动,又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割裂开来
(2)盲目的实践不是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不受认识指导的实践是没有的。盲目的实践是指受到错误认识指导的实践,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3)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考法提示
做选择题时要根据对实践的三个特征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准确判断出考查的是实践的三个特征中的哪一个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需体现一个,即可以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知识答题
3.区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分支主题
知识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 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
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不能检验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的认识要为实践服务,否则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考法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分析应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需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1)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
(3)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认识指导的实践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在回答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试题时,一般都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观点呈现
考点52 真理和认识过程
知识点1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属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条件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原因在于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实在,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是实践(客观性)
考法1 真理的客观性的分析判断★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既包括对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包括对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只有一个
由于立场、观点、方法及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等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易错警示(要注意几种常见的错误观点)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有多种正确的认识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考法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也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真理与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前提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示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例如:17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进行解释,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知识点2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反复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性)
考法3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的分析应用★★★
1.要准确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强调认识的根本任务
从认识到实践,强调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发展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它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
2.要深入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
认识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是因为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特别提示
(1)认识具有反复性不等于人们不能获得真理
(2)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3)真理都是客观的,不等于真理是不变的。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分支主题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说法)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综合考法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说明(体现)类、依据(合理性)类、意义(重要性)类、认识(理解、看法)类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的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法提示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要求“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三个层面,要根据材料进行筛选应用一般用得较多的是: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综合考法2 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往往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有时还会从唯物论或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联系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
怎么做(措施)
分析(认识)类
说明(体现)类
依据类
角度:
“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
规律的相关知识的整合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综合考法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
措施类(怎么做)
说明类(体现)
依据类
认识类(分析)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而忽视认识的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
片面夸大认识的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
考法提示:抓住标志性关键词,准确判断和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2)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体现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具有能动性
综合考法4 真理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时,往往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通常的考查方式有
说明(体现)类
依据类
认识类
措施类
涉及的角度有: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
“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知识评价……”
真理的相关知识的整合
(1)真理是客观的。由于立场、观点、方法不同,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14.专题15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53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知识点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
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后者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联系
二者的联系在于,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是前者的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
(3)方法论
a.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的多种多样,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 偶然联系等
(2)方法论
a.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坚持一切以时间、
知识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原理
a.相互区别
整体和部分的内涵不同,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 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b.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
a.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 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b.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 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着眼于事物的 整体性
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考法1 联系的普遍性的考查★
1.要深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的内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要明确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表述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特别提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具有条件性。
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等
(2)联系的普遍性,一般带有以下标志词
①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导致、造成、促进、带来、综合考虑、有利于
②离不开、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一致性
例如: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清正廉洁,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能否稳定大局;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考法2 联系的客观性的考查★★
1.要深入理解联系的客观性的内涵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既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要明确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表述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干货笔记
要深入理解联系的客观性的内涵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既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特别提示
(1)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创造新的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2)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由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活动建立的,建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因而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以主观虚构的联系代替客观联系会导致诡辩论
(3)常见的错误观点有
①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理论示例
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例如:
“一带一路”的建设
“互联网+”
地球一小时活动
青藏铁路的修建密切了青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三峡工程等
分析利用条件、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降雨、退耕还湖还林、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考法3 联系的多样性的考查★★
时政链接
《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的出台,重点整合市、区各方力量,大幅增加帮扶资金,帮助经济相对薄弱的纯农地区建设一批产业“造血”项目
干货笔记
1.深入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的内涵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我们要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特别提示
(1)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联系的多种多样,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3)关于联系的特点的比较
①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对应方法论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应方法论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对应方法论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常见错误观点有
善于突破事物的表面联系,创造新的联系
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等
考法提示
联系的多样性应用较少,仔细阅读材料,当材料涉及循环经济、生态文明、温室气体排放等内容时,一般可以用联系的多样性进行分析
考法4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区别
含义
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
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
地位、作用、功能
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
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
方法论要求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整体)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部分)
联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易错警示
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要澄清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1)“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说法不准确,只有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的说法错误,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不一定是推动
(3)常见的错误观点还有: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
考法提示
(1)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非选择题时,要仔细分析材料是强调整体的地位与作用还是强调部分的地位与作用,一般侧重考查其中一个方面
表述时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原理还是方法论,或是要求原理+方法论,注意原理与方法论的对应关系
如果既体现整体又强调部分,可以简化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应用中要注意区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优化的方法,有时二者可以同时用,有时只能用一个
如“某档节目采用浙江卫视与其制作公司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招商、均分收益的合作模式”,体现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与系统优化的方法
“产业结构优化、结构性减税”等体现的是系统优化的方法,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等等
理论示例
强调整体常见的事例与关键词,如:
顾全大局
事关全局
集体意识
全局观念
树立一盘棋的思想
战略高度
长远角度
强调部分常见的事例与关键词,如:
地区分割
地方保护主义
分裂
独立
表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关键词,如:
国家与各地区
各单位
各部门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全国与东、中、西部
全国工作与“三农”工作
考法5 系统优化方法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系统优化方法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考法提示
做非选择题时将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论要求作为知识依据回答即可,系统优化的方法一般带有以下情境词:结构调整、系统工程、资产重组、优化组合
特别提示
系统优化的方法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不同在于,系统优化的方法在强调整体性的基础上,更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可从是否体现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上来进行区分。
考点54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知识点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具有普遍性
(1)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要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不良习惯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知识点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 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 思想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
(1)原理
a.事物的发展总是从 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
a.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c.在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考法1 发展的概念的考查★
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
考法2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分析应用★★
易错警示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联系推动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2)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一定是运动、变化
区分错误观点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词
①创新、更新、刷新、新产品、新事物、新局面、新形势、新思路、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②科学发展观、提高、促进、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完善
③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从……到……的发展过程,前瞻性
干货笔记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
发展的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新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
发展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法提示
(1)分析材料,若从“为什么”角度考查本知识的应用,就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因来分析
若从“体现、怎样做”等角度考查本知识的应用,一般表述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2)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新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澄清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新出现的事物必定能战胜旧事物等
理论示例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常见的古诗词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考法3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区别
含义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量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
呈现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量变)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质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
根本的、显著的(质变)
对事物的发展意义
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量变)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质变)
联系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意义
(1)重视量的积累,做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坚持适度原则
考法提示
(1)要区分事物发展的趋势、状态、原因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强调的是发展的趋势
量变与质变强调的是发展的状态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强调的是发展的原因
分析材料,只要材料涉及量的积累引起质变或结构变化引起质变等内容,一般可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来回答
(2)要明确做非选择题时原理与方法论的对应应用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或者要防微杜渐)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质变就是发展
量的积累越多越好(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量的积累能推动事物发展,量的积累越多越好
如果量的积累导致事物倒退,则要限制量的积累)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理论示例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一般涉及以下情境词句
①重视量变
循序渐进
有计划、分阶段或分步骤实施
优化结构
防微杜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水滴石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从现在做起等
②坚持适度原则
适度、火候、分寸、尺度
过度、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
考点55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知识点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发展具有普遍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
表现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个统一体中;二是示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斗争性)
条件
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
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
联系
a.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离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
特征
同类事物的共性
每一个事物的个性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通讯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有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方法论意义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
b.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知识点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处于 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与 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原理
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①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流,要抓住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 解决矛盾的关键
考法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考查★★★
时政链接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
两岸双方应该本着对民族、对后世负责的态度,凝聚智慧,发挥创意,聚同化异,争取早日解决政治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达成国家统一愿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祥和、安宁、繁荣、尊严的共同家园中生活成长
干货笔记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考法提示
(1)分析材料,看是否涉及对立统一的内容,或者看题目是否要求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回答,若涉及则可以用本知识点分析回答
(2)做非选择题时要明确不同应用的原理表述
第一种表述应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
结合材料分析矛盾双方如何对立、如何统一、如何坚持二者的统一
类似的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结合材料分析矛盾双方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第二种表述应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三种表述应用: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我们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前两种表述应用经常考查,第三种表述应用难度较大,考查的相对较少
分析回答时一般是表述完原理后直接用知识分析材料,重材料分析
特别提示
(1)明确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2)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矛盾就是斗争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等等
理论示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词句)
①依赖: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知其雄,守其雌;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②贯通: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失败乃成功之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舍才有得
考法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考查★★★
考法提示
(1)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强调要承认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强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分析材料,若材料中涉及利弊、成就与不足等分析时,可以用矛盾的普遍性回答
若涉及先试点再推广、抓典型总结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等事例时,可以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来回答
(2)做非选择题时要规范原理的应用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应用是“矛盾普遍存在、矛盾是对立统一+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揭露、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材料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应用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材料分析”
易错警示(要澄清错误认识)
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能解决的;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理论示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词句
①
共性、个性结合;一般、个别统一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
③借鉴经验:不照抄照搬、死搬硬套
④抓住典型:解剖麻雀,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经验
考法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规范原理的应用表述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材料关键信息提取
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做、办事情,解决问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
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要通过关键性词语来把握
主要矛盾常常用“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重中之重、突出抓、着力抓”等词语来体现
形象说法有“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学会弹钢琴”等
易错警示(澄清认识误区)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还要注意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首先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外部矛盾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等
理论示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词)
①抓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统筹兼顾
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反对单打一
协调发展
考法4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易混辨析
要合理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区别
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指的是“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包含矛盾主次方面(内涵)
主要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可以有很多个(外延)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地位、作用)
研究事物发展(研究方向)
重点、中心、关键等(关键词)
想问题、办事情要抓重点、找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指的是“矛盾侧面”,因此,只能叫“一方”或“方面”(内涵)
一个矛统一体内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要方面,另一个是次要方面(外延)
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地位、作用)
研究事物性质的界定(研究方向)
主流、大局、主体、性质等(关键词)
认识事物时,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主流(方法论)
联系
①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②都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③主要矛盾当中也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考法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1.全面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考法提示
(1)学会规范应用
第一种应用,明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这种应用在综合考查中应用较多
第二种应用,“分析材料是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①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
还可以回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运动中把握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种应用一般适用于单独考查。
(2)分析材料,只要材料涉及矛盾的特殊性,如“当地特色、本地实际”等,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回答,一般就可以用本知识点来分析
易错警示(分辨以下错误观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理论示例(矛盾的特殊性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词句)
①不同
具有不同特点、差异
存在着差别或差异
区别对待
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情况下、不同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对策、策略、政策
②特色
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挥……独特优势、比较优势
③因时因地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针对、根据当地当时实际
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量身定做
考点56 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知识点1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的否定观
(1)原理
a.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b.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c.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原理
a.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b.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 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 本质来说,它是 批判的、革命的和 创新的
(2)方法论
第一,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第二,注重研究新问题,善于提出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 新境界
(1)创新推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考法1 辩证否定的考查★
干货笔记
1.1辩证否定的特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1.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易混辨析 (区分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辩证的否定认为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形而上学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联系的中断和发展的中断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否定
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扬弃”就是抛弃
创新就是要否定一切;等等
理论示例 (辩证的否定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词句)
①继承(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和改造;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发展、创新(发展的环节):突破传统、陈规旧俗;理论创新;创新精神;敢于创新;新产品,新思路,新方案,新突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扬弃”:反对摒弃一切传统;反对全盘否定、完全彻底否定;反对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考法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分析运用★★
1.注意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首选辩证否定的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就辩证法的本质而言的,用的相对较少
2.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材料,涉及创新意识的一般可以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角度来回答
原理表述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若要求回答如何创新,可从“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具体要求(密切关注……)”角度结合材料逐层分析
考法3 创新的社会作用的分析运用★★
干货笔记 (要全面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考法提示
1.要明确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辩证法角度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角度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2.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材料,一般能用辩证否定观回答的,创新的作用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来分析应用
知识点2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1)创新推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综合考法1 联系观的原理的综合考查
考法提示
(1)要全面理解联系观的内容,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等知识和原理,要熟知每一个原理及其方法论的表述应用
分支主题
(2)要明确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在何种情况下应用,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般在涉及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等情况下用得较多;城镇化建设中会用到联系的知识,还会用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能用到系统优化的方法;等等
(3)根据材料信息,筛选出知识点后,按照“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思路逐层分析回答。要注意:有的问题侧重原理应用,有的问题侧重运用知识逐层分析材料,条分缕析
综合考法2 发展观的原理的综合考查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
怎么做(措施)、分析(认识)、说明(体现)、依据等,
角度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
“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等
发展观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及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原理,要熟悉这些原理知识,并明确应该如何应用
考法提示
有关发展观的试题,往往会结合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有关事实来综合考查,常见的设问角度如:
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行业专家的看法;等等
综合考法3 矛盾观的内容的综合考查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怎么做(措施)、说明(体现)类、依据类、认识(分析)类等
1.明确矛盾观的相关知识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的含义和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2.要注意正确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两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看到主次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看到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重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综合考法4 创新意识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时,有“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单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也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创新是关键”的综合所有辩证法知识的考查方式。
题型涉及启示类、依据类、分析说明类等
考法提示
要明确创新意识的唯物辩证法依据: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等
一般要求分析创新的唯物辩证法依据(原因)时,可以从上述知识中筛选应用
15.专题16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知识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这三大要素,最根本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这三大要素都是物质的,它们组成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决定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考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法提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即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分析材料信息,属于社会意识变迁的一般可以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知识来分析回答。做非选择题时要注意原理的规范表述。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等
考法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法提示
(1)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可以理解为意识能动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分析材料信息,涉及社会意识超前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如“中国梦”、封建迷信思想等,一般可以用本原理分析回答。
(2)做非选择题时要注意原理的规范表述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先进的社会意识一直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
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等等
理论示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常见的说法)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国情、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况)提出、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在(主题、理论、观点、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经验、制度)的(指导、引领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获得(发展、前进、成功等)
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知识点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知识点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制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二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知识点3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
(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阶级斗争 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考法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考查★
考法点评
通常以名言或谚语、漫画、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解与应用。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结合现实热点材料,如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区域结构调整等,进行多角度考查。
有单一考查方式,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
也有多种综合考查方式,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分析……”“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述……”“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分析……”等
题型涉及说明类、认识(分析)类、依据类、意义类等
干货笔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要素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考法提示
(1)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分析材料,若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一般可以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回答
(2)要全面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做非选择题时一般先回答出这条规律,然后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具体分析材料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们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等
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干货笔记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经济基础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上层建筑不一定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上层建筑中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上层建筑中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思想部分,如各类法律等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物质部分,如监狱等,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考法提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分析材料信息,属于法律修改、政治体制改革之类的一般可以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回答。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提示
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时注意:
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影响生产力。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同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考法3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特别提示(社会进步的内涵、原因和趋势)
社会进步的内涵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革新,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社会进步的原因
社会进步的原因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进步的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考法指示
分析材料信息和考查角度,涉及改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内容时一般可以用本部分知识来回答。
本原理一般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改革等知识一起综合应用,应用时只需回答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等内容即可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阶级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相同的
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点1 人民群众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2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考法提示
分析材料,若材料信息涉及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人民的作用等,一般可以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来分析;若本部分只作为知识点之一考查,则要简略表述。要遵循“原理表述+方法论”的思路。
易错警示
(1)不能说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人民群众主要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实践源泉和物质条件。(2)注意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考法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考查★★★
干货笔记(要全面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地位)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地位)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本内容)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理论示例
关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多关注党和政府的有关决议,如: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知识点1 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和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①内涵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自我价值)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评价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集中表达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向导
知识点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就是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1)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 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阶级性
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6.正确处理价值冲突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深入理解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区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反过来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价值观反过来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三者内在统一
(3)我国现阶段正确的价值观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等
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考法提示
当材料涉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为、人民的利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时,一般会用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注意
如果要求从价值观角度进行分析,需要将价值观作用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
如果要求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等角度综合考查,一般简略回答,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等等
考法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干货笔记
1.全面理解并掌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
(1)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叫认识判断
在认识判断基础上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叫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叫价值选择
认识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区分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准确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分析材料,一般材料中人们的选择涉及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等内容时,就可以用本知识点来回答。
做非选择题时要规范应用,一般表述为: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认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具有主观性
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等等
考法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干货笔记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内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可以理解为: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考法提示
注意分析、把握材料信息,若材料体现了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一般可以用本知识点来回答
易错警示(注意错误观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固定不变。
考法4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的分析应用★★
干货笔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是指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考法5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的分析应用(价值判断的主体差异性)★★
干货笔记(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的内涵)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这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2)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正确处理价值冲突
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考法提示
(1)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材料,当材料涉及站在什么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一般可以用本知识点来分析回答
涉及民生、人民利益等材料时,通常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一起综合考查
(2)学会规范应用表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考点61 人生价值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知识点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法1 价值的实现形式的考查★★
干货笔记(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个性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会抹杀个性
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理论示例(有关人生价值的实现,一般有以下标志词)
奉献、获得荣誉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价值观
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等
例如,在救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的英雄人物,特别是一大批英雄少年,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感动了全国人民
考法2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的分析运用★★
干货笔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享受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满足(自我价值)
(3)人的价值的评价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特别提示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满足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考法提示
分析材料,涉及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评价或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时,可以用本知识点分析回答
易错警示:(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内容;
奉献社会是第一位的,不应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等等
综合考法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结合现实热点材料,如“中国梦”“正能量”、互联网七条底线的提出、关注民生与维护人民利益等综合考查,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等
题型涉及体现类、认识(分析)类、依据类等
考法提示
(1)要明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含的内容
一般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根据材料回答时还可能要求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等角度分析回答
(2)要明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何种情况下应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若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领域,一般适合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回答
若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历史领域,则可以用本原理回答。
易混辨析
区分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正确与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表现为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在做题时要具体分析,区分应用,可从知识限定、材料内容等方面比较区分
综合考法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时,一般会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改革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有时还会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如“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说明……”等
题型涉及分析(认识)类、说明(体现)类、依据类等,角度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运用社会基本规律的知识分析……”“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等
特别提示
明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含的知识体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改革)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容,除上述知识体系外,还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
综合考法3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综合运用
考法提示
(1)明确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内涵及规范表述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果涉及党和政府时还要回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注意:若题目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或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时,只要材料涉及人民利益等内容,则可以筛选本专题内与人民有关的所有知识,如:
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等等
调动这些知识结合材料逐层分析即可
(3)规范的应用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
通常的考查角度有:怎么做(措施)、说明(体现)类、依据类、认识(分析)类等
综合考法4 人生价值的实现的综合考查
考法点评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时,有“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分析……”的综合考查方式,有“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说明……”的单一考查方式
题型涉及启示类、依据类、分析说明类等
考法提示
(1)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规范表述是“人生价值是什么+评价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首先,回答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其次,回答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最后,回答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包括发挥主观能动性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
(2)综合考查本知识点时一般的答题思路是“人生价值是什么+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运用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某一问题时,具体使用哪几个知识点,需要结合设问角度、材料包含的有效信息综合比较、筛选,回答时要先理论后材料,逐层进行分析
0 条评论
下一页